紀錄片是視覺的藝術。觀摩和分析經典作品或許是習得紀錄片技藝的最佳途徑,這是本書創意和創新的初衷。與以往教材不同的是,本書以對經典紀錄片的解析替代枯燥刻板的教條,以案例教學的方式取代抽象理論的描述,以群體的多元分析代替個人的單一判斷,並提供了「文字+視頻」的雙重教學文本。
本書從600多部紀錄片中精心挑選40余部作品進行分析,以中國紀錄片的發展實際為依據,將這些作品大致分為人文類紀錄片、文獻類紀錄片、欄目類紀錄片、新紀錄運動作品、人物類紀錄片、紀錄片導演與作品研究、外國紀錄片等七部分,著力反映中國紀錄片20多年來的創作實績及創作理念、表現手法的嬗變。
每一部作品都放在紀錄片發展史的坐標系中予以考察,在宏觀把握的基礎上,針對具體情況,從主題、題材、畫面、構圖、解說、音樂、剪輯、鏡頭等不同角度深入分析,文字優美,解讀到位。
陳國欽,河南新野人。2003年獲廣播電視藝術學碩士學位,現攻讀中國傳媒大學戲劇戲曲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影視藝術、戲劇戲曲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近年來在《文藝報》、《現代傳播》、《北京電影學院學報》、《中國電視》、《戲劇》、《戲曲藝術》等報刊上發表論文十余篇,出版專著《電視節目形態論》,主編、參編《古典名著的電視劇改編》、《影像記憶》、《大眾文化與審美》、《電視紀錄片創作教程》等著作、教材多部。
目錄
序
緒論 我國電視紀錄片的發展與紀錄觀念的嬗變
第1章 敘事的嬗變與意義的可能
——《絲綢之路》、《新絲綢之路》解析
第2章 長江之歌
——《話說長江》、《再說長江》解析
第3章 真實再現 返璞歸真
——《望長城》解析
第4章 還原與重構
——《故宮》解析
第5章 探尋江南文化的深邃星空
——《蘇園六紀》、《江南》解析
第6章 跨越時空的影像美
——《復活的軍團》解析 鋇
第7章 紀錄與詮釋
——《鄧小平》、《獨領風騷——詩人毛澤東》解析
第8章 文獻紀錄片的話語方式
——《新四軍》解析
第9章 困境中的守望
——《沙與海》解析
第10章 消逝的精神家園
——《最後的山神》解析
第11章 意義與結構
——《龍脊》解析
第12章 客觀紀實與主觀表現的完美結合
——《三節草》解析
第13章 成長的歡樂與煩惱
——《長大的故事》解析
第14章 電視紀錄片的美學品格
——《唐代絲綢復原記》解析
第15章 靈與肉的流浪
——《流浪北京》解析
第16章 老年生活的真實寫照
——《老頭》解析
第17章 日常生活中的政治現實
——《八廓南街16號》解析
第18章 後工業時代的冰海沉船
——《鐵西區》解析
第19章 青春群像: 追逐夢想的人
——《我們的留學生活》解析
第20章 當現實照進夢想
——《歌舞中國》解析
第21章 留美幼童的影像記憶
——《幼童》解析
第22章 見證親情的力量
——《俺爹俺娘》解析
第23章 夢想開始和遺失的地方
——《姐妹》解析
第24章 最是那一段與世隔絕的憂傷
——《德拉姆》解析
第25章 雄渾悲壯的生命之詩
——《空山》、《平衡》解析
第26章 精神家園的個人化追尋
——《幼兒園》、《英和白》、《舟舟的世界》解析
第27章 藝術與真實的神話
——《奧林匹亞》解析
第28章 大自然的和諧鳴奏
——《小宇宙》、《遷徙的鳥》解析
第29章 現實的力量
——《開墾平原的犁》、《河流》解析
第30章 人性的透視
——《小鴨子的故事》、《狐狸的故事》解析
第31章 游走在藝術與政治之間
——《華氏911》解析
第32章 遠離塵囂的野性與親情
——《哭泣的駱駝》解析
第33章 電視紀錄片的娛樂化走向
——以探索頻道與《探索·發現》欄目為例
後記
緒論 我國電視紀錄片的發展與紀錄觀念的嬗變
第1章 敘事的嬗變與意義的可能
——《絲綢之路》、《新絲綢之路》解析
第2章 長江之歌
——《話說長江》、《再說長江》解析
第3章 真實再現 返璞歸真
——《望長城》解析
第4章 還原與重構
——《故宮》解析
第5章 探尋江南文化的深邃星空
——《蘇園六紀》、《江南》解析
第6章 跨越時空的影像美
——《復活的軍團》解析 鋇
第7章 紀錄與詮釋
——《鄧小平》、《獨領風騷——詩人毛澤東》解析
第8章 文獻紀錄片的話語方式
——《新四軍》解析
第9章 困境中的守望
——《沙與海》解析
第10章 消逝的精神家園
——《最後的山神》解析
第11章 意義與結構
——《龍脊》解析
第12章 客觀紀實與主觀表現的完美結合
——《三節草》解析
第13章 成長的歡樂與煩惱
——《長大的故事》解析
第14章 電視紀錄片的美學品格
——《唐代絲綢復原記》解析
第15章 靈與肉的流浪
——《流浪北京》解析
第16章 老年生活的真實寫照
——《老頭》解析
第17章 日常生活中的政治現實
——《八廓南街16號》解析
第18章 後工業時代的冰海沉船
——《鐵西區》解析
第19章 青春群像: 追逐夢想的人
——《我們的留學生活》解析
第20章 當現實照進夢想
——《歌舞中國》解析
第21章 留美幼童的影像記憶
——《幼童》解析
第22章 見證親情的力量
——《俺爹俺娘》解析
第23章 夢想開始和遺失的地方
——《姐妹》解析
第24章 最是那一段與世隔絕的憂傷
——《德拉姆》解析
第25章 雄渾悲壯的生命之詩
——《空山》、《平衡》解析
第26章 精神家園的個人化追尋
——《幼兒園》、《英和白》、《舟舟的世界》解析
第27章 藝術與真實的神話
——《奧林匹亞》解析
第28章 大自然的和諧鳴奏
——《小宇宙》、《遷徙的鳥》解析
第29章 現實的力量
——《開墾平原的犁》、《河流》解析
第30章 人性的透視
——《小鴨子的故事》、《狐狸的故事》解析
第31章 游走在藝術與政治之間
——《華氏911》解析
第32章 遠離塵囂的野性與親情
——《哭泣的駱駝》解析
第33章 電視紀錄片的娛樂化走向
——以探索頻道與《探索·發現》欄目為例
後記
序
中國電視紀錄片已經走過了20多年的歷程,創作理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從最初的「音配畫」,到20世紀90年代的「同期聲」,再到2l世紀初開始嶄露頭角的「真實再現」,都對中國電視紀錄片的整體面貌和風格產生了很大影響。無論主觀表達,還是客觀紀錄,創作理念的更迭影響著對中國電視紀錄片責任與使命的認識與判斷。縱觀當前創作狀況,對中國電視紀錄片的責任與使命,持不同創作理念的紀錄片創作群體堅持著各自的道路選擇,同時,在不同的紀錄片中也有風格迥異的表現:
一是個性化路線。
以前從事紀錄片創作多年,並曾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輝煌一時的紀錄片大家和醉心於紀錄片精英化創作的人士,並不把紀錄片僅僅看作謀生的職業,而是把它看成是一項神聖的事業,為此他們不辭勞苦,潛心創作,在這個浮華和喧囂的世界中,默默地找尋、發現和開掘那些常常被人遺忘的角落和人物,為我們搜尋、整理、紀錄下一段段獨特的、新鮮的、感人至深的、發人深省的影像故事。在這些從業者手里,紀錄片是保留人類歷史記憶,甚至可以藏之名山、傳之後世的個性化創作。在他們看來,紀錄片的職責和使命就是用個人化的發現、個性化的創作為人類和社會留下獨特的影像記憶。
二是追蹤時代主流。
主流紀錄片的創作緊緊追蹤現實和歷史中的重大事件和人物,按照宣傳主題的要求,去發現選題、組織素材,並予以時代化的創造性處理。這些紀錄片可以為我們存留重大歷史時刻難以忘懷的時代記憶,為我們絢麗多彩的當代生活提供影像的時代見證。在主流化路線的創作中,存在兩支相輔相成的創作姿態:一支是配合重大的宣傳任務,以謳歌和歌頌為主調,另一支是以積極的人世狀態,去反思、去干預、去批判。不論是采取哪種姿態,主流化路線的從業者所秉持的原則是一致的,那就是唱響「主旋律」,為歷史留下重要的影像紀錄。
三是大眾化選擇。
在過去幾年中,不少紀錄片人為了紀錄片的生存與發展付出了許多努力。在電視傳媒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的現實狀態下,他們選擇了「大眾化」的創作路線。讓紀錄片從藝術化、個人化、個性化的創作狀態中走出來,從帶著高雅藝術光環的殿堂中走出來,面對大量的、日常化的當代社會和生活情狀,組織批量化、規模化的生產,以應付欄目化、日常化的播出需求。尤其是近幾年來,許多媒體按照電視傳媒生產的普遍規律將紀錄片的創作、生產與傳播納入常規的運行鏈條當中,其中欄目化播出作為一條最為突出的要求,使得電視紀錄片傳統的生產制作模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從策划、選題、創作、制作以及營銷、推廣等各個環節,都必須服從於紀錄片生產與傳播的日常化和常規化的需要。在內容和價值取向上,大眾化路線的電視紀錄片創作將重心放在了「講述老百姓的故事」這一點上,關注當代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並將他們的事件、情感、狀態、心理需求和審美口味等作為主要的選題對象。
應當說,這三種道路選擇共同構成了中國電視紀錄片的總體格局,影響著電視紀錄片的生存與發展。精英化的路線在探討電視紀錄片的內容與形式的豐富性、生產與創作的多元性、思想與情感的深刻性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與作用;主流化道路選擇是中國電視傳媒不可推卸的重要職責,它在引導社會輿論、弘揚先進文化,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著重大作用。大眾化的道路選擇為電視紀錄片保持在電視傳媒中的主流地位飛開拓紀錄片的生存與發展空間、貼近廣大觀眾的日常生活等方面,同樣是不可忽略,值得重視的。
中國傳媒大學的博士研究生陳國欽組織影視專業的博士、碩士研究生以及部分高校從事紀錄片研究與教學的青年教師,編寫《紀錄片解析》一書,委我為之作序。從該書的總體內容看,試圖通過作品評析,反映我國紀錄片20多年來的創作實績以及紀實理念、表現手法的嬗變,這對於我國紀錄片進行欄目化、市場化和國際化探索,扭轉紀錄片在主流媒體中日益邊緣化的趨勢,都是大有裨益的,故樂於為之作序。
一是個性化路線。
以前從事紀錄片創作多年,並曾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輝煌一時的紀錄片大家和醉心於紀錄片精英化創作的人士,並不把紀錄片僅僅看作謀生的職業,而是把它看成是一項神聖的事業,為此他們不辭勞苦,潛心創作,在這個浮華和喧囂的世界中,默默地找尋、發現和開掘那些常常被人遺忘的角落和人物,為我們搜尋、整理、紀錄下一段段獨特的、新鮮的、感人至深的、發人深省的影像故事。在這些從業者手里,紀錄片是保留人類歷史記憶,甚至可以藏之名山、傳之後世的個性化創作。在他們看來,紀錄片的職責和使命就是用個人化的發現、個性化的創作為人類和社會留下獨特的影像記憶。
二是追蹤時代主流。
主流紀錄片的創作緊緊追蹤現實和歷史中的重大事件和人物,按照宣傳主題的要求,去發現選題、組織素材,並予以時代化的創造性處理。這些紀錄片可以為我們存留重大歷史時刻難以忘懷的時代記憶,為我們絢麗多彩的當代生活提供影像的時代見證。在主流化路線的創作中,存在兩支相輔相成的創作姿態:一支是配合重大的宣傳任務,以謳歌和歌頌為主調,另一支是以積極的人世狀態,去反思、去干預、去批判。不論是采取哪種姿態,主流化路線的從業者所秉持的原則是一致的,那就是唱響「主旋律」,為歷史留下重要的影像紀錄。
三是大眾化選擇。
在過去幾年中,不少紀錄片人為了紀錄片的生存與發展付出了許多努力。在電視傳媒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的現實狀態下,他們選擇了「大眾化」的創作路線。讓紀錄片從藝術化、個人化、個性化的創作狀態中走出來,從帶著高雅藝術光環的殿堂中走出來,面對大量的、日常化的當代社會和生活情狀,組織批量化、規模化的生產,以應付欄目化、日常化的播出需求。尤其是近幾年來,許多媒體按照電視傳媒生產的普遍規律將紀錄片的創作、生產與傳播納入常規的運行鏈條當中,其中欄目化播出作為一條最為突出的要求,使得電視紀錄片傳統的生產制作模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從策划、選題、創作、制作以及營銷、推廣等各個環節,都必須服從於紀錄片生產與傳播的日常化和常規化的需要。在內容和價值取向上,大眾化路線的電視紀錄片創作將重心放在了「講述老百姓的故事」這一點上,關注當代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並將他們的事件、情感、狀態、心理需求和審美口味等作為主要的選題對象。
應當說,這三種道路選擇共同構成了中國電視紀錄片的總體格局,影響著電視紀錄片的生存與發展。精英化的路線在探討電視紀錄片的內容與形式的豐富性、生產與創作的多元性、思想與情感的深刻性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與作用;主流化道路選擇是中國電視傳媒不可推卸的重要職責,它在引導社會輿論、弘揚先進文化,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著重大作用。大眾化的道路選擇為電視紀錄片保持在電視傳媒中的主流地位飛開拓紀錄片的生存與發展空間、貼近廣大觀眾的日常生活等方面,同樣是不可忽略,值得重視的。
中國傳媒大學的博士研究生陳國欽組織影視專業的博士、碩士研究生以及部分高校從事紀錄片研究與教學的青年教師,編寫《紀錄片解析》一書,委我為之作序。從該書的總體內容看,試圖通過作品評析,反映我國紀錄片20多年來的創作實績以及紀實理念、表現手法的嬗變,這對於我國紀錄片進行欄目化、市場化和國際化探索,扭轉紀錄片在主流媒體中日益邊緣化的趨勢,都是大有裨益的,故樂於為之作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