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通史》按照年代順序追溯了電影的演化,從早期的電影放映技術到多銀幕影城的出現,直至如今的網路平臺,展現了世界影壇的重要時期、主要流派和經典作品,並以電影的高速發展反觀社會和文化的演變。圖文並茂的文章深入全面地闡述了每一種電影類型,從最早出現的默片到史詩票房大片,以及21世紀出現的電腦動畫與視覺特效。翔實的歷史年表讓讀者對電影史上的重大事件一目了然。書中從機位、布光、動畫、表演風格及社會文化影響的角度詳盡地分析了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對知名大片進行了讓人耳目一新的解讀,揭示出明星的閃光點和影片成功的秘訣,以及最具潛力的劇本折戟票房戰場的原因。
電影改變了世界。從技術允許的第一天開始,人們就從古老的藝術形式中汲取養分,開創了電影這個新的藝術門類。是什麼推動了早期電影的誕生?電影院具有怎樣的建築學和社會學意義?為什麼一些電影能成為經典?是什麼讓一位導演、編劇或演員成為不朽的明星?這是一部由專家學者團隊為廣大電影愛好者編撰的圖文版電影史,將翔實的資料、精煉的文字和大量珍貴的插圖相搭配,滿足讀者求知的欲望和閱讀的快感。精美的設計和精良的製作讓本書賞心悅目,值得收藏。本次中文版根據2019年的英文第2版翻譯製作。如果你愛好電影並希望更好地理解電影,翻閱此書將是一個絕佳的選擇。
作者介紹
菲利普·肯普(Philip Kemp)
影評人、電影史學家,《視與聽》、《完全電影》和《DVD評論》等雜誌撰稿人。在萊賈斯特大學和密德薩斯大學教授影視新聞學,著有《致命的天真:亞歷山大·麥肯德里克電影作品》等。
影評人、電影史學家,《視與聽》、《完全電影》和《DVD評論》等雜誌撰稿人。在萊賈斯特大學和密德薩斯大學教授影視新聞學,著有《致命的天真:亞歷山大·麥肯德里克電影作品》等。
目錄
◎序(克裡斯多夫·弗雷靈爵士)
◎引言
◎第一章:1900—1929年
電影先驅
早期史詩片
默片女性
奇幻電影
劍俠片
俄國電影革命
默片喜劇
默片高峰
超現實主義電影
早期有聲片
◎第二章:1930—1939年
哥特式恐怖片
幫派電影
銀幕上的社會
銀幕女神
法國詩意現實主義
有聲喜劇片
大蕭條時代的歌舞片
納粹和蘇維埃電影
早期動畫電影
脫線喜劇
“二戰”陰影
◎第三章:1940—1959年
政治宣傳電影
黑色電影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
戰後英國電影
法國電影
好萊塢歌舞片
北歐電影
亞洲電影
戰後好萊塢電影
叛逆青年
冷戰電影
好萊塢西部片
法國新浪潮
◎第四章:1960—1969年
英國電影新浪潮
拉丁美洲電影
新好萊塢
性與電影
間諜片
科幻片
恐怖片
歐洲電影
義大利式西部片
◎第五章:1970—1989年
西歐電影
德國新電影
新恐怖
好萊塢犯罪片
陰謀論電影
美國劇情片
好萊塢大片
澳大利亞新浪潮
亞洲電影
新派歌舞片
非洲電影
越戰遺產
動作冒險片
20世紀80年代喜劇
英國電影
心理學電影
歐洲電影
加拿大電影
華語電影
◎第六章:1990年至今
歐洲歷史劇
好萊塢故事片
美國獨立電影
20世紀90年代的澳大利亞電影
英國和愛爾蘭電影
歐洲電影
電腦視覺特效
動畫電影
恐怖新紀元
東亞電影
伊朗新浪潮
拉丁美洲電影
新千年英國電影
闔家歡大片
新千年歐洲電影
寶萊塢
後911美國故事片
新千年法國電影
超級英雄電影
◎ 引文來源
◎ 術語解釋
◎撰稿人簡介
◎ 圖片來源
◎引言
◎第一章:1900—1929年
電影先驅
早期史詩片
默片女性
奇幻電影
劍俠片
俄國電影革命
默片喜劇
默片高峰
超現實主義電影
早期有聲片
◎第二章:1930—1939年
哥特式恐怖片
幫派電影
銀幕上的社會
銀幕女神
法國詩意現實主義
有聲喜劇片
大蕭條時代的歌舞片
納粹和蘇維埃電影
早期動畫電影
脫線喜劇
“二戰”陰影
◎第三章:1940—1959年
政治宣傳電影
黑色電影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
戰後英國電影
法國電影
好萊塢歌舞片
北歐電影
亞洲電影
戰後好萊塢電影
叛逆青年
冷戰電影
好萊塢西部片
法國新浪潮
◎第四章:1960—1969年
英國電影新浪潮
拉丁美洲電影
新好萊塢
性與電影
間諜片
科幻片
恐怖片
歐洲電影
義大利式西部片
◎第五章:1970—1989年
西歐電影
德國新電影
新恐怖
好萊塢犯罪片
陰謀論電影
美國劇情片
好萊塢大片
澳大利亞新浪潮
亞洲電影
新派歌舞片
非洲電影
越戰遺產
動作冒險片
20世紀80年代喜劇
英國電影
心理學電影
歐洲電影
加拿大電影
華語電影
◎第六章:1990年至今
歐洲歷史劇
好萊塢故事片
美國獨立電影
20世紀90年代的澳大利亞電影
英國和愛爾蘭電影
歐洲電影
電腦視覺特效
動畫電影
恐怖新紀元
東亞電影
伊朗新浪潮
拉丁美洲電影
新千年英國電影
闔家歡大片
新千年歐洲電影
寶萊塢
後911美國故事片
新千年法國電影
超級英雄電影
◎ 引文來源
◎ 術語解釋
◎撰稿人簡介
◎ 圖片來源
序
克里斯多夫·弗雷林爵士
20世紀50年代,我正在倫敦南部長大,書架上的兒童百科全書有一章叫做“第七藝術”。不是“九繆斯”,而是“七藝術”。這七種藝術指的是文學、音樂、歌劇、舞蹈、戲劇、視覺藝術和被稱為“20世紀新興藝術”的電影。電影作為最初的低級娛樂形式,經過技術革新、潮流更替、產業發展和創意爆炸,逐步形成了今天成熟的“第七藝術”。這位不知名的百科全書作者同時預言,在不久的將來,電影會如同其他藝術發展的歷史一樣,通過博物館和學術專著的管道及各級教育機構的研究,得到不亞於其他六種藝術的嚴肅對待,進入主流文化的殿堂。少年時代的我是《電影和製片》雜誌的忠實讀者,這本雜誌不但將我引入嚴肅的電影評論世界,也與其他出版物一道為“第七藝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半個世紀之後,上述預言只有少數變成了現實。電影的藝術地位還是游離於“六大藝術”之外,只有少數的電影人被稱為真正的藝術家,就連電影的名稱(Film,Cinema,Movie)都沒有統一。當一部著名電影被搬上戲劇舞臺後,大眾文化一下子就提升到了藝術的高度。然而,當泰德現代美術館舉辦畫家愛德華·霍珀的展覽時,受他的作品影響的電影照片卻被丟在展館外的餐廳門口。後來在一場包括華特·迪士尼和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作品的名為“達利與電影”的展覽中,主辦方還特意將宣傳海報上的“與電影”三個字縮小,生怕削弱了觀賞者的興趣。
電影在藝術類別上遭到歧視有著複雜的原因:它不能像傳統的藝術品一樣被人收藏;它不是作者同觀眾一對一的交流,只在精神上具備藝術家的個人審美和創意;它經常是一種商業化運作的產物;你看到的不是一件“藝術製品”,而是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研究員和哲學家在兩次世界大戰間提出的、和“個人體驗”相對的“大眾文化”的一部分;它沒有數百年的作品積澱;它不是現場表演;它甚至是民主的產物。事實上,人們忘記了以上諸條也適用於絕大多數的當代藝術形式。藝術門類的高下之分根深蒂固,在英國文化當中尤為明顯。考慮到其他領域的陳規舊習都在逐漸消失,這樣的局面讓人難以理解。但是,當媒體研究使其替代社會學成為高等教育水準下降的罪魁禍首之後,針對電影的等級歧視愈演愈烈。
20世紀50年代,我正在倫敦南部長大,書架上的兒童百科全書有一章叫做“第七藝術”。不是“九繆斯”,而是“七藝術”。這七種藝術指的是文學、音樂、歌劇、舞蹈、戲劇、視覺藝術和被稱為“20世紀新興藝術”的電影。電影作為最初的低級娛樂形式,經過技術革新、潮流更替、產業發展和創意爆炸,逐步形成了今天成熟的“第七藝術”。這位不知名的百科全書作者同時預言,在不久的將來,電影會如同其他藝術發展的歷史一樣,通過博物館和學術專著的管道及各級教育機構的研究,得到不亞於其他六種藝術的嚴肅對待,進入主流文化的殿堂。少年時代的我是《電影和製片》雜誌的忠實讀者,這本雜誌不但將我引入嚴肅的電影評論世界,也與其他出版物一道為“第七藝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半個世紀之後,上述預言只有少數變成了現實。電影的藝術地位還是游離於“六大藝術”之外,只有少數的電影人被稱為真正的藝術家,就連電影的名稱(Film,Cinema,Movie)都沒有統一。當一部著名電影被搬上戲劇舞臺後,大眾文化一下子就提升到了藝術的高度。然而,當泰德現代美術館舉辦畫家愛德華·霍珀的展覽時,受他的作品影響的電影照片卻被丟在展館外的餐廳門口。後來在一場包括華特·迪士尼和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作品的名為“達利與電影”的展覽中,主辦方還特意將宣傳海報上的“與電影”三個字縮小,生怕削弱了觀賞者的興趣。
電影在藝術類別上遭到歧視有著複雜的原因:它不能像傳統的藝術品一樣被人收藏;它不是作者同觀眾一對一的交流,只在精神上具備藝術家的個人審美和創意;它經常是一種商業化運作的產物;你看到的不是一件“藝術製品”,而是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研究員和哲學家在兩次世界大戰間提出的、和“個人體驗”相對的“大眾文化”的一部分;它沒有數百年的作品積澱;它不是現場表演;它甚至是民主的產物。事實上,人們忘記了以上諸條也適用於絕大多數的當代藝術形式。藝術門類的高下之分根深蒂固,在英國文化當中尤為明顯。考慮到其他領域的陳規舊習都在逐漸消失,這樣的局面讓人難以理解。但是,當媒體研究使其替代社會學成為高等教育水準下降的罪魁禍首之後,針對電影的等級歧視愈演愈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