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美國的源頭在何處?

「五月花號」的航行以及歐洲移民登上美洲大陸最初的故事,是一部被歷史湮沒的、時間跨度長達五十五年的豪壯史詩,著名作家菲爾布里克生動再現了這次航行,掀開了普利茅斯殖民地以及一系列美國傳奇背後的真實。

第一個感恩節的歡樂只是新移民的故事的開始,1620年至1676年,正是各種各樣的危機和戰爭,塑造了今天美國的雛形。本書向為宗教信仰不惜一切的真正清教徒的勇氣致敬,也盛贊美洲土著人的溫文爾雅和慷慨大度,更描繪了雙方的智慧和慘烈的戰爭場景。作戰雙方的後代多年後才意識到,如果兩個民族放棄共同生存的艱苦努力,帶來重大後果多麽令人恐懼。三百八十多年後的今天,在一個日漸繁雜、危機也與日俱增的世界里,《五月花》的故事對於今天更具意義。
 

目錄

關於本書
序:美利堅的立國是一連串事件
前言:兩次航行
一 發現
第一章 他們知道自己是天路客
第二章 危險的沙洲和咆哮的海浪
第三章 進入無人區
第四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第五章 隆冬
第六章 在一片黑暗陰霾的沼澤地上
第七章 感恩節
二 融合
第八章 防御牆
第九章 不安寧的進程
三 教區
第十章 一支小蠟燭
第十一章 年邁的母親
第十二章 審判
三 戰爭
第十三章 戰火點燃
第十四章 萬軍之神
第十五章 奇怪的方式
第十六章 棄暗投明
后記:良心的追問
譯后記
 

在剛剛揭曉的2006年度《紐約時報》十佳圖書中,納撒尼爾·菲爾布里克的《五月花號》入選。

作者年近50歲,寫過十數本書,《五月花號》之前最出名的有兩種,一是出版於2000年的《海魂》,一是2004年的《光榮之海》。前者曾獲美國「國家圖書獎」,後者獲「西奧多和富蘭克林·D.羅斯福海軍歷史獎」,兩本都是當時的暢銷書。

其實,菲氏於中國人本不該陌生。楚永橋曾譯他的《海魂》,上海譯文出版社於2002年6月以《海洋深處》為中文書名出版。中文版上市後僅有一兩篇書評和一些零散的介紹文字,沒有進一步的深度討論,以至於今天我們想找關於作者的中文參考材料都很難。顯然,菲氏被忽視了,不應該。我們知道麥爾維爾的《白鯨》早巳成經典,而《海魂》幾乎是《白鯨》的歷史考證版,全書50余頁碼的參考書目證明這一點。菲氏還曾為電影《白鯨》作顧問。

菲氏在美國的知名度甚高。除其著作暢銷外,還是十數家頂級紙媒的撰稿人,幾家電視、廣播媒體的常客,也是Nantucket Historical Association的專業研究家。菲氏像是為海而生,不僅撰寫有關大海的系列著作,還主編相關刊物Yaahting:A Parody,又是很專業的帆船選手,經常參加比賽。只是他的學業背景似乎與他的諸般經歷關系不大:本科在布朗大學讀藝術,研究生就讀於杜克大學,獲美國文學碩士學位。

菲氏所學與經歷,讓我懷疑經濟學家對費雪「收入是一連串事件」的解釋。費雪的這句名言,作如下理解可能更對,即凡是到手的收入,才是一連串事件;而一連串與預期收入有關的事件,未必必然導致收入;所以,到手的收入具有偶然性。菲爾布里克的學業與後來的種種經歷之間,沒有等號,與《五月花號》呈現給我們的關於美利堅立國的故事一樣——「五月花」號航行,甚至包括「五月花號公約」都不必然導致美利堅的誕生。

菲爾布里克的《五月花號》由三段緊密相連的故事組成。

第一段故事,講五月花號的北美之行。故事仍以布拉德福德的《普利茅斯墾殖記》為藍本,講英國國教分離派及其信仰,他們的荷蘭之旅,他們欲向北美探索的准備工作,艱苦的航行,登上北美大陸,等等。這個故事,中國讀者並不陌生,若干版本的中文讀物提供了素材,比如華東師大新近出版的《「五月花號公約」簽訂始末》。

第二段故事,講普利茅斯墾殖地與北美原住民的關系。這是中文鮮見的敘述。五月花號抵達北美大陸的時候,正值深秋,經過幾個星期的摸索,才勉強完成登陸,時節已是十二月下旬,天寒地凍、萬物蕭瑟。36名朝聖客和66名「教外之人」(非分離教派英國人),雖然在船上簽署了公約,但天氣不饒人,加上缺吃少穿,上岸不到三個月死亡近半數,如果沒有奇跡,估計等不到第二年秋收,他們就會與先行的探險者一樣,或是死去,或是返回歐洲大陸。然而奇跡發生了,或許是上帝的援手,但我們讀到的是登陸者緊緊抓住了被稱為印第安人伸過來的「友誼之手」。美洲土著給了他們極其珍貴的糧食,並教會他們種植玉米、汲取和保存淡水、以及防止野獸侵害的方法,等等。次年秋收後,這些外來者邀請土著共同慶祝——這個象征英國人與印第安人友好的日子,後來成為北美移民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即感恩節。不管之後的三個世紀北美人如何解釋感恩節之「感恩」的涵義,事實是,第一個感恩節的內容,的確包含著感謝印第安人的真誠。寒來璁往,英國人與印第安人的友好關系雖然脆弱,還是持續了五十五年。菲氏於此著墨甚多,並飽含感情。需要強調的是,友好關系的保持,有很多微妙的細節,包括制度安排——兩造經過談判簽訂過「友好關系條約」。菲氏書中告訴我們,半個世紀後,條約廢止,雙方開戰,在兩造都引起過質疑,戰爭還是在可以避免本該避免的情勢下,開始了。

第三個故事,用全書五分之二的篇幅講了「菲利普王戰爭」。這場戰爭以其發動者的名字命名,菲利普,是萬帕諾亞格人首領馬薩索伊特的兒子,馬薩索伊特就是與普利茅斯墾殖地第一任總督布拉德福德簽訂條約的人。馬薩索伊特死后,菲利普繼位,稱「菲利普王」。此后,一年一任、榮任三十年總督的布拉德福德也已離開人世,繼任總督的英國人,叫溫斯洛,亦是五月花號乘客的后代。表面看,戰爭是第二代惹起的,而且都不惜一戰,以解決各自面臨的困境。事情原本卻不那麼簡單。菲氏對交戰表達了無限惋惜之情,他當然反對這場戰爭,所以特別用力於戰爭的緣由分析。其實,戰爭的種子在第一代人中便埋下了,只不過條件不成熟,事態尚未激化到非戰不可的程度。但菲氏為何又下了此戰可免的結論?據他的描述,菲利普王並不想戰,起碼不想於1675年6月開戰;溫斯洛似乎不那麼友好,但英人內部反對的聲音也不小。戰爭一拖再拖的事實,是菲氏這些說法的有力注腳。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