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十字路口:從哥倫布到今天的加勒比史

帝國的十字路口:從哥倫布到今天的加勒比史
定價:528
NT $ 417
 

內容簡介

長期以來,加勒比對於歐亞大陸文明來說都是一片完全未知的海域,直到1492年哥倫布從「聖瑪麗亞」號船上走下來,踏上今天巴哈馬群島上被稱為聖薩爾瓦多的地方,從此這一區域迅速被西班牙,葡萄牙、英格蘭、荷蘭、法國和丹麥殖民。加勒比海成了歐洲海運和海上貿易的要地,也最終引來了海盜。歷史學家卡麗.吉布森重現了在從南美洲的北部邊緣到古巴的土地上自成為殖民地以來所發生的故事。

 

作者介紹

卡麗.吉布森(Carrie Gibson),獲得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專註于研究海地革命時期西屬加勒比地區。她曾經擔任《衛報》記者,深入查閱了加勒比地區的檔案館。
 

目錄

第1章 進入西印度群島的通路
第2章 進入新大陸的踏腳石
第3章 海盜與新教徒
第4章 蔗糖
第5章 奴隸制度的興趣
第6章 紛爭的世界
第7章 海地,奴隸制終結的起點
第8章 古巴以及自由的矛盾
第9章 香蕉戰爭和全球紛爭
第10章 獨立之路
第11章 在熱帶的冷戰
第12章 島上生活
第13章 進口與出口
 

1962 年,V. S. 奈保爾在他的加勒比地區遊記《中途航線》(The Middle Passage )中提出了那個有名的讓人們極為反感的觀點,即“歷史的中心是成就和創造,而西印度群島什麼也沒有創造出來”。不過,不管他的原意如何——可能是反諷,也可能是認真的——人們對他的這句話認了真,認為這是對他們的冒犯。然而,在旅遊業背景下,也許他是對的。維爾京海灘是一個保持著“原始美”的天堂。人們很容易認為西印度群島是一個沒有任何歷史的群島。有了這種想法,你就不會去認真思考為什麼那裡有貧窮和不平等,而只去憧憬永遠在微風中搖曳的棕櫚樹,隨時會有人給你的酒杯裡續上朗姆潘趣酒(rum punch)。然而,在我們的後殖民時代、後現代社會裡,這種想法早已過時。歷史是什麼?這個問題已經被剖析鑒別了50 年。

在這期間,有關西印度群島歷史的研究已經初具規模,研究範圍正在從有關最早期居民的考古學延伸到21 世紀“舞廳音樂(dancehall)”的音樂學。實際上,這看起來與奈保爾的看法正好相反:西印度群島創造了一切。今天的歐洲,它的經濟基礎來自于數千英里之外的奴隸辛苦勞動創造的蔗糖利潤和相關工廠。歐洲宣導的真正的平等理念來自1794 年的法屬聖多明哥。甚至在“全球化”這個詞語出現的數百年前,隨著來來往往的船隻將人和貨物載向四面八方,這裡實際上就已經出現了全球化和人口大遷徙。這一切都可以包含在加勒比地區。“這是安的列斯群島體驗的基礎,這些遇難船的碎片、這些回聲、這些豐富的部落詞彙的碎片、這些殘存於人們記憶中的風俗,不但沒有腐敗,反而更為堅實,”德里克·沃爾科特寫道,“它們經歷了中途航線、真主勝利號,後者就是將第一批簽訂了勞役契約的印度勞工從馬德拉斯港運到費利西蒂(Felicity)的甘蔗地,將戴著鐐銬的克倫威爾時代的英國犯人和被西班牙王室迫害的猶太人、開小商鋪的中國人、騎著自行車賣布料樣品的黎巴嫩人運到加勒比地區的那艘船。”

即使是天堂,前方的道路也並非一帆風順。所有島嶼都面臨著大量有關未來走向的棘手問題:生態、移民、貧困和政治動盪等。當然,這些責任不應該都由加勒比地區承擔。在寫作本書之際,很多的歐洲經濟體正在發生危機,美國則處於衰退中,中國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環境問題。不管是強國還是弱國,都存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哪個國家是這個世界上的“超級大國”——美國還是中國?那些正在崛起的國家,比如印度或巴西的發展前景如何?很難確切知道,接下來哪個國家將充當這個世界的領袖,哪個國家將控制全球資源或發動戰爭。不管力量的軸心在可預測的未來向誰傾斜,加勒比地區仍將是這個世界的中心,處於連接世界各地的十字路口,一如過去的500 多年。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