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逃亡時,才感到我活着,才得到言而無忌的自由。逃亡也就是我們寫作的目的。」
高行健,法籍華人作家。為追求創作自由離開了國土,定居法國;在他那可以自由表述的世界裏,完成了一部部銳利而具啟發性的作品。他的小說《靈山》,有着強烈的流亡意識,是他寫照內心的一場修行,也是他追尋的心靈國度。
本書並非傳統的傳記體裁,作者以「我」的視角出發,以「你」稱呼高行健,於書中與高行健之間形成一種 「對話」;並記錄了與高行健親友及高行健本人的訪談,及大量運用其詩作、小說、散文和劇作內容,探討高行健作品中對語言、繪畫、兩性、家庭等諸多主題的思想,同時着墨於描繪高行健對「自由」的嚮往和對「逃亡」的執着,帶領讀者探進高行健的文學世界,也藉以向讀者呈現作者眼中的高行健。
書中同時引用西方哲學家與中國文學家的作品與高行健的思想作比較,豐富讀者的思考。游走在字裏行間,讀者將徘徊於理性批判的論述與敏感細膩的思緒,隨作者前赴高行健心中的「靈山」。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沈衛威
1962生,河南省內鄉縣人。河南大學學士、碩士(1985、1988),南京大學文學博士(1991)。1991年至2001年執教於河南大學,2002年始為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南京大學中文系是高行健岳父王氣中(氣鍾)、妻子王學昀工作過的地方。作者與高行健的弟弟高行素一家、高行健的兒子高杭皆為朋友。這是他寫作此書的機緣。十多年來,作者先後採訪了高行健、高行素、高杭、郭長慧、惲宗瀛等五十多人;追尋了高行健生活過的贛州、湘西、玉屏、南昌、九江、南京、北京等地;走訪了高行健「文革」期間下放過安徽寧國縣明港中學;遊歷了高行健在四川、貴州、雲南足行過的「靈山」之路。主要著作有:《胡適傳》、《茅盾傳》、《吳宓傳》、《東北流亡文學史論》、《自由守望—胡適派文人引論》、《胡適周圍》、《回眸「學衡派」—文化保守主義的現代命運》、《「學衡派」譜系—歷史與敍事》、《大學之大》、《大河之旁必有大城—現代思潮與人物》、《民國大學的文脈》等。
沈衛威
1962生,河南省內鄉縣人。河南大學學士、碩士(1985、1988),南京大學文學博士(1991)。1991年至2001年執教於河南大學,2002年始為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南京大學中文系是高行健岳父王氣中(氣鍾)、妻子王學昀工作過的地方。作者與高行健的弟弟高行素一家、高行健的兒子高杭皆為朋友。這是他寫作此書的機緣。十多年來,作者先後採訪了高行健、高行素、高杭、郭長慧、惲宗瀛等五十多人;追尋了高行健生活過的贛州、湘西、玉屏、南昌、九江、南京、北京等地;走訪了高行健「文革」期間下放過安徽寧國縣明港中學;遊歷了高行健在四川、貴州、雲南足行過的「靈山」之路。主要著作有:《胡適傳》、《茅盾傳》、《吳宓傳》、《東北流亡文學史論》、《自由守望—胡適派文人引論》、《胡適周圍》、《回眸「學衡派」—文化保守主義的現代命運》、《「學衡派」譜系—歷史與敍事》、《大學之大》、《大河之旁必有大城—現代思潮與人物》、《民國大學的文脈》等。
目錄
第一章 ■ 火中生蓮花
第二章 ■ 風中的蘆葦
第三章 ■ 說是給自己的聽
第四章 ■ 逃逸在林中路上
第五章 ■ 自由之魂在異鄉
第六章 ■ 思想是語言
第七章 ■ 自在的夢遊
第八章 ■ 弄閒於才鋒
第九章 ■ 傾聽孤獨
第十章 ■ 中國在我身上
第十一章 ■ 專制改變人性
第十二章 ■ 存在、自由與文學
第十三章 ■ 身體、愛慾與語言
第十四章 ■ 奴役之路上的政治
第十五章 ■ 革命的狂熱與虛無
第十六章 ■ 尺短寸長
第十七章 ■ 明心見性
第十八章 ■ 大音無聲
第十九章 ■ 敞開與遮蔽
第二十章 ■ 無相為體
第二十一章 ■ 倩影弄清風
第二十二章 ■ 敞開的向死存在
第二十三章 ■ 靈山路上的相遇
第二十四章 ■ 因果機緣
第二十五章 ■ 至法無法
第二十六章 ■ 禪門徘徊
參考文獻
第二章 ■ 風中的蘆葦
第三章 ■ 說是給自己的聽
第四章 ■ 逃逸在林中路上
第五章 ■ 自由之魂在異鄉
第六章 ■ 思想是語言
第七章 ■ 自在的夢遊
第八章 ■ 弄閒於才鋒
第九章 ■ 傾聽孤獨
第十章 ■ 中國在我身上
第十一章 ■ 專制改變人性
第十二章 ■ 存在、自由與文學
第十三章 ■ 身體、愛慾與語言
第十四章 ■ 奴役之路上的政治
第十五章 ■ 革命的狂熱與虛無
第十六章 ■ 尺短寸長
第十七章 ■ 明心見性
第十八章 ■ 大音無聲
第十九章 ■ 敞開與遮蔽
第二十章 ■ 無相為體
第二十一章 ■ 倩影弄清風
第二十二章 ■ 敞開的向死存在
第二十三章 ■ 靈山路上的相遇
第二十四章 ■ 因果機緣
第二十五章 ■ 至法無法
第二十六章 ■ 禪門徘徊
參考文獻
序
序
高行健,法籍華裔劇作家、小說家、畫家。200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並因此成為首位獲得此獎的華人作家。1940年1月4日(農曆己卯年11月25日,屬兔),高行健出生於江西贛州,祖籍江蘇省泰州縣(今泰州市)。此時,其父高運同(號異之,1946年後用此名)為南昌中國銀行(抗戰遷移至贛州)會計。母親顧家騮基督教教會中學畢業,曾短期在南昌基督教青年會服務部任小學教師,業餘話劇演員。1950年,高行健一家經「表伯父」袁序幫助遷至南京(抗戰時袁序在江西景德鎮參加新四軍,1949年以後任華東軍區後勤衛生部秘書處長,曾代表軍方負責接收國民政府南京市醫療衛生系統),高行健的父母被分配到南京兩家醫院擔任會計。1951年9月,高行健入南京市第十中學(原美國在華教會所辦的匯文書院、匯文中學,後為金陵大學附屬金陵中學,今仍名為金陵中學)。由於從小喜愛繪畫,高行健師從惲宗瀛(中央大學畢業,徐悲鴻、傅抱石的弟子)學習繪畫,並產生了報考中央美術學院的願望。但後來聽從母親的建議,1957年放棄報考中央美術學院,選擇了北京外語學院法文系。其主要原因是高考前,高行健在金陵中學圖書館裏,看到了捷克雜誌《國際展望》中文版中摘錄蘇聯作家愛倫堡(Ilya Ehrenburg)《人.歲月.生活》的片段,愛倫堡對自己當年流亡巴黎的那種自由生活的回味,使高行健產生了對自由的法蘭西的神往。同年3月,其父高運同主動向醫院的黨組織交代:1940年在贛州中國銀行工作時,代同事鍾天石保管左輪手槍一支,子彈四十粒。1946年將此手槍賣給了江西省政府保安處熊光裕。此事高行健在長篇小說《一個人的聖經》第21、25節中也有寫到。高運同還向組織交代,1942年在江西泰和認識王萍,王萍欲將他介紹給江西省國民黨黨部官員馮琦(中國共產黨的叛黨分子,國民黨中統局專員,特務室主任),但被他拒絕,隨後斷絕了與王萍的來往。9月12日,由於南京市主要領導在大會上,把高異之(高運同)作為主動交代後新挖出的「特嫌」(國民黨特務嫌疑分子)向與會者傳達,南京市衛生局審幹小組隨即做出《保留高異之特務嫌疑等問題的審查報告》,把高異之定為「特嫌」,「作長期考察」(即長期監控
高行健,法籍華裔劇作家、小說家、畫家。200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並因此成為首位獲得此獎的華人作家。1940年1月4日(農曆己卯年11月25日,屬兔),高行健出生於江西贛州,祖籍江蘇省泰州縣(今泰州市)。此時,其父高運同(號異之,1946年後用此名)為南昌中國銀行(抗戰遷移至贛州)會計。母親顧家騮基督教教會中學畢業,曾短期在南昌基督教青年會服務部任小學教師,業餘話劇演員。1950年,高行健一家經「表伯父」袁序幫助遷至南京(抗戰時袁序在江西景德鎮參加新四軍,1949年以後任華東軍區後勤衛生部秘書處長,曾代表軍方負責接收國民政府南京市醫療衛生系統),高行健的父母被分配到南京兩家醫院擔任會計。1951年9月,高行健入南京市第十中學(原美國在華教會所辦的匯文書院、匯文中學,後為金陵大學附屬金陵中學,今仍名為金陵中學)。由於從小喜愛繪畫,高行健師從惲宗瀛(中央大學畢業,徐悲鴻、傅抱石的弟子)學習繪畫,並產生了報考中央美術學院的願望。但後來聽從母親的建議,1957年放棄報考中央美術學院,選擇了北京外語學院法文系。其主要原因是高考前,高行健在金陵中學圖書館裏,看到了捷克雜誌《國際展望》中文版中摘錄蘇聯作家愛倫堡(Ilya Ehrenburg)《人.歲月.生活》的片段,愛倫堡對自己當年流亡巴黎的那種自由生活的回味,使高行健產生了對自由的法蘭西的神往。同年3月,其父高運同主動向醫院的黨組織交代:1940年在贛州中國銀行工作時,代同事鍾天石保管左輪手槍一支,子彈四十粒。1946年將此手槍賣給了江西省政府保安處熊光裕。此事高行健在長篇小說《一個人的聖經》第21、25節中也有寫到。高運同還向組織交代,1942年在江西泰和認識王萍,王萍欲將他介紹給江西省國民黨黨部官員馮琦(中國共產黨的叛黨分子,國民黨中統局專員,特務室主任),但被他拒絕,隨後斷絕了與王萍的來往。9月12日,由於南京市主要領導在大會上,把高異之(高運同)作為主動交代後新挖出的「特嫌」(國民黨特務嫌疑分子)向與會者傳達,南京市衛生局審幹小組隨即做出《保留高異之特務嫌疑等問題的審查報告》,把高異之定為「特嫌」,「作長期考察」(即長期監控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31折$237
-
新書68折$517
-
新書85折$646
-
新書9折$684
-
新書9折$684
-
新書93折$707
-
新書93折$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