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園桃樹,枝葉茂盛,花開燦爛……
收錄二十位桃園作家的專訪及小傳,呈現出文學發展在桃園的風貌
鄭 煥 鄭清文 傅林統 涂靜怡 呂秀蓮
邱 傑 馮輝岳 許水富 陳銘磻 陳銘城
林央敏 莊華堂 李光福 黃秋芳 陳 謙
鍾怡雯 陳大為 謝鴻文 羅世孝 陳夏民
桃園是客家文學的重鎮,這從龍潭客家文化館展示的鍾肇政和其他客家的作家資料可以證明;此外,這裡的兒童文學亦極豐碩,從林鍾隆、傅林統到李光福、謝鴻文,已然發展成一條綿長的傳統。近歲以來,隨著城市的躍升,外地移入的作家增多,活絡了在地文壇,再加上公部門的資源進來,文學場域已現盛況。──總策劃 李瑞騰
關於「桃園」作家的界定,本書採廣義的角度,期能呈現更加寬闊多采的桃園作家面貌。當然,桃園作家不只本書現階段專訪的二十人而已,希望將來有機會能做得更多,讓更多人可以深入瞭解在地作家的文學歷程及其成就。──主編 洪珊慧
經由這個計畫的採訪與撰稿,我才發現,桃園原來有這麼多的歷史、文化寶藏等著被挖掘、被公開;我才逐漸了解自己身為桃園人的驕傲與使命。──採訪撰稿 汪順平
對在桃園成長或是其他因素輾轉來此的作家來說,無論附近夜市商家的遞嬗,或親切的鄰居,抑或是長年貧瘠不方便的山上、一畦一畦的埤塘,都是這塊土地上一道一道美麗的風景。踏在孕育我們的土地上,聽著許多作家談起過去與現在的景象,如在眼前。──採訪撰稿 林依慶
感謝受訪作家真誠而深切地傾訴其生命與文學間的動人篇章,以及過程中每一階段的溫暖協助!如此美好的相遇,使在文學路上幾度迷茫、游離的我,期許自己未來能以一場又一場文字雨,醞釀生命的芬芳。──採訪撰稿 鄭雯芳
本書特色
◎本書專訪二十位桃園作家,記錄其文學歷程及表現。有詩人、散文家、小說家、文學編輯及兒童文學工作者。除訪談主文,每位作家附錄其基本資料(小傳及著作目錄),整體反映出桃園文學的風貌,並勾勒出文學在城市不斷躍升中的發展軌跡。
目錄
序/李瑞騰
編寫體例
編寫團隊
鄭 煥 亦耕亦寫的戰後典型農民作家
鄭清文 一道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
傅林統 總有說不完的故事
涂靜怡 將名利放逐於詩園之外
呂秀蓮 自立自信自主的新女性主義者
邱 傑 永懷赤子之心,全方位創作
馮輝岳 以「傳承」自我期許的筆耕者
許水富 從金門來到桃園,從美術玩到詩歌
陳銘磻 以虔誠之心把文學種在土地上
陳銘城 致力還原被歷史隱埋的真相
林央敏 用臺灣話思考、說話、寫詩以及生活
莊華堂 跨族群活動、跨文類書寫
李光福 多元嘗試,尋找新的兒少小說方向
黃秋芳 珍惜每一瞬間對於時空的凝視
陳 謙 在文類形式的轉換變化中彰顯主題
鍾怡雯 從這個島凝望三千公里外的半島
陳大為 融古典於新詩,窺印度見南洋
謝鴻文 我的心像是一個很多層的抽屜
羅世孝 寫作是為了自我滿足而非追求成就
陳夏民 我用出版對抗這個世界
編後記/洪珊慧
採訪後記/汪順平、林依慶、鄭雯芳
編寫體例
編寫團隊
鄭 煥 亦耕亦寫的戰後典型農民作家
鄭清文 一道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
傅林統 總有說不完的故事
涂靜怡 將名利放逐於詩園之外
呂秀蓮 自立自信自主的新女性主義者
邱 傑 永懷赤子之心,全方位創作
馮輝岳 以「傳承」自我期許的筆耕者
許水富 從金門來到桃園,從美術玩到詩歌
陳銘磻 以虔誠之心把文學種在土地上
陳銘城 致力還原被歷史隱埋的真相
林央敏 用臺灣話思考、說話、寫詩以及生活
莊華堂 跨族群活動、跨文類書寫
李光福 多元嘗試,尋找新的兒少小說方向
黃秋芳 珍惜每一瞬間對於時空的凝視
陳 謙 在文類形式的轉換變化中彰顯主題
鍾怡雯 從這個島凝望三千公里外的半島
陳大為 融古典於新詩,窺印度見南洋
謝鴻文 我的心像是一個很多層的抽屜
羅世孝 寫作是為了自我滿足而非追求成就
陳夏民 我用出版對抗這個世界
編後記/洪珊慧
採訪後記/汪順平、林依慶、鄭雯芳
序
序
李瑞騰
一九九一年八月,我應聘來到桃園中壢的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任教,那時我還負責《文訊》雜誌的編務,正執行一個名為「台灣各縣市藝文環境調查」的計畫,十月間來到桃園縣立文化中心主持一場「桃園藝文環境的發展」座談會,與會者有主管文化事務的官員、藝文團體領導人、關心地方文化發展的小學校長、報社記者、作家等十餘人,紀錄刊於該刊十二月號,該期有「灼灼桃花―桃園的藝文環境」專題,刊出的文章另有縣之簡史、縣之藝文刊物及藝文活動概況。
可以這樣說,我從初來中壢之時,通過媒體的專題策劃與執行,對桃園藝文已有初步的了解,這也就是五、六年之後,我之所以參與本校藝術學研究所李明明所長主持的「桃園縣文化藝術長期發展計畫―先期規劃研究」,負責其中「文學與文化傳播」的原因,從環境的了解到文化藝術發展的規劃,雖只是一項研究案,配合我多年的推廣文運和從事文學史料工作,桃園成了我最先探觸區域文學的一個個案。
跨世紀之初,一位東吳大學中研所的碩士生高麗敏來到我中大的課堂,希望旁聽我上課。她正準備進行〈桃園市文學史料之分析與研究〉,那時我的碩士生葉連鵬剛完成《澎湖文學發展之研究》(1999),也許是緣於連鵬論文和文訊的專題吧,她來找我,我很高興她願和我分享她搜集資料的經驗,彷彿我也隨她進入了桃園文學歷史的縱深,了解這個地方的民間文學、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和兒童文學。
桃園當然是客家文學的重鎮,這從龍潭客家文化館展示的鍾肇政和其他客家作家資料可以證明;此外,這裡的兒童文學亦極豐碩,從林鍾隆、傅林統到李光福、謝鴻文,已然發展成一條綿長的傳統。近歲以來,隨著城市的躍升,外地移入的作家增多,活絡了在地文壇,再加上文學的創作、出版和相關活動被認定成為公共事務,公部門的資源進來,文學場域已現盛況。
這一兩年,幾次應邀出席《文化桃園》的諮詢會議,參與文學獎的評審,感受到執事者的敬謹之心,體察出他們推動文學發展的熱情。我行走文壇多年,認得許多桃園作家,沒往來的也都知道他們的寫作狀況,相較於當年初來桃園的時候,今天的桃園文學,可以敘寫成一本大書,不論是概論,或者文學史。
我在中央大學中文系的同事郭永吉教授接受桃園文化局的委託,執行一個專訪桃園作家的計畫。郭老師找來洪珊慧老師協助,我看著他們帶著學生,在兩年的時間內完成了採訪與報導,內心之快慰難以言喻。
現在,這本訪談錄即將出版,我想起當年《文訊》專題以「灼灼桃花」為題,本就取自《詩經•周南》,乃建議以其原詩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為訪談錄的書名,意思是說:一園桃樹,枝葉茂盛,花開燦爛。
李瑞騰
一九九一年八月,我應聘來到桃園中壢的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任教,那時我還負責《文訊》雜誌的編務,正執行一個名為「台灣各縣市藝文環境調查」的計畫,十月間來到桃園縣立文化中心主持一場「桃園藝文環境的發展」座談會,與會者有主管文化事務的官員、藝文團體領導人、關心地方文化發展的小學校長、報社記者、作家等十餘人,紀錄刊於該刊十二月號,該期有「灼灼桃花―桃園的藝文環境」專題,刊出的文章另有縣之簡史、縣之藝文刊物及藝文活動概況。
可以這樣說,我從初來中壢之時,通過媒體的專題策劃與執行,對桃園藝文已有初步的了解,這也就是五、六年之後,我之所以參與本校藝術學研究所李明明所長主持的「桃園縣文化藝術長期發展計畫―先期規劃研究」,負責其中「文學與文化傳播」的原因,從環境的了解到文化藝術發展的規劃,雖只是一項研究案,配合我多年的推廣文運和從事文學史料工作,桃園成了我最先探觸區域文學的一個個案。
跨世紀之初,一位東吳大學中研所的碩士生高麗敏來到我中大的課堂,希望旁聽我上課。她正準備進行〈桃園市文學史料之分析與研究〉,那時我的碩士生葉連鵬剛完成《澎湖文學發展之研究》(1999),也許是緣於連鵬論文和文訊的專題吧,她來找我,我很高興她願和我分享她搜集資料的經驗,彷彿我也隨她進入了桃園文學歷史的縱深,了解這個地方的民間文學、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和兒童文學。
桃園當然是客家文學的重鎮,這從龍潭客家文化館展示的鍾肇政和其他客家作家資料可以證明;此外,這裡的兒童文學亦極豐碩,從林鍾隆、傅林統到李光福、謝鴻文,已然發展成一條綿長的傳統。近歲以來,隨著城市的躍升,外地移入的作家增多,活絡了在地文壇,再加上文學的創作、出版和相關活動被認定成為公共事務,公部門的資源進來,文學場域已現盛況。
這一兩年,幾次應邀出席《文化桃園》的諮詢會議,參與文學獎的評審,感受到執事者的敬謹之心,體察出他們推動文學發展的熱情。我行走文壇多年,認得許多桃園作家,沒往來的也都知道他們的寫作狀況,相較於當年初來桃園的時候,今天的桃園文學,可以敘寫成一本大書,不論是概論,或者文學史。
我在中央大學中文系的同事郭永吉教授接受桃園文化局的委託,執行一個專訪桃園作家的計畫。郭老師找來洪珊慧老師協助,我看著他們帶著學生,在兩年的時間內完成了採訪與報導,內心之快慰難以言喻。
現在,這本訪談錄即將出版,我想起當年《文訊》專題以「灼灼桃花」為題,本就取自《詩經•周南》,乃建議以其原詩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為訪談錄的書名,意思是說:一園桃樹,枝葉茂盛,花開燦爛。
內容連載
鄭清文──一道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
採訪:林依慶、徐郁涵
撰稿:徐郁涵
鄭清文先生的家座落在臺北永康街一條鬧中取靜的小巷弄中,這裡是他生活與寫作的小天地。二○一七年七月二十二日午後,我們踏入鄭宅,映入眼簾的是一位面帶微笑,慈祥的長者,和氣地向我們打招呼。雖已八十多歲的他,仍相當健康有朝氣。屋內樸實簡單的裝潢,正如鄭清文先生給人們的形象,並映其恬淡悠遠、蘊藉深刻的文采。
他不使用網路,聯絡都是直接打電話。他說他不需要使用網路,也沒時間和心力接觸,鄭宅內多到數不清的典籍,以及書桌上的紙筆,就夠他品玩的了。他的生活還輪不到由網路、科技來占據,對他而言,閱讀及寫作就像三餐一樣必須,比山珍海味更有吸引力,說他是文學重度成癮者也不為過。
鄭先生豐富的思想內涵、生活體驗,話題從文學聊到史學,再從史學聊到哲學,還觸及旅遊、政治、教育、電影,使我們收穫滿滿,心靈感到充實。
◇ 作品背後的寶藏
我們一開始先聊聊鄭先生的近況,不意外地,他每天都在做他最喜歡做的事―閱讀與寫作,他說自己已撰寫了幾篇短篇小說,打算集結成合集出版。他完成一篇短篇小說所需要的時間很不一定,有時候想比較久,有時候靈感源源不絕很快就完成了,完成作品後,他會從頭到尾再看好幾遍。他很愛閱讀,大量的閱讀,閱讀沒讀過的作品,也把讀過的作品再看好幾次。而且閱讀的類型很廣泛,除了小說、散文等文學作品,也喜歡看知識性的文章,像是心理學、科學研究、各地的神話傳說,像他最近在看的一本書,就是日本學者研究漢字用法的書籍。
他尤其喜歡《戰爭與和平》這本經典著作,我們請他推薦的書單中,他大力推薦這本書,可說是一生的閱讀旅程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站。談到文學,便不免談到他廣為人知的「冰山理論」寫作風格,他說他從沒刻意刪減某些不小心流露太多的片段,而是在下筆的時候就有所保留。他的文字雖然直白,表達的內容卻一點也不淺,在表面的文字下,隱含了一層又一層的意義。他一直都是這麼認為的,好的作品會給人意猶未盡的感覺,就好像挖不完的寶藏一樣,每每再閱讀一次,都能有新的收穫。
採訪:林依慶、徐郁涵
撰稿:徐郁涵
鄭清文先生的家座落在臺北永康街一條鬧中取靜的小巷弄中,這裡是他生活與寫作的小天地。二○一七年七月二十二日午後,我們踏入鄭宅,映入眼簾的是一位面帶微笑,慈祥的長者,和氣地向我們打招呼。雖已八十多歲的他,仍相當健康有朝氣。屋內樸實簡單的裝潢,正如鄭清文先生給人們的形象,並映其恬淡悠遠、蘊藉深刻的文采。
他不使用網路,聯絡都是直接打電話。他說他不需要使用網路,也沒時間和心力接觸,鄭宅內多到數不清的典籍,以及書桌上的紙筆,就夠他品玩的了。他的生活還輪不到由網路、科技來占據,對他而言,閱讀及寫作就像三餐一樣必須,比山珍海味更有吸引力,說他是文學重度成癮者也不為過。
鄭先生豐富的思想內涵、生活體驗,話題從文學聊到史學,再從史學聊到哲學,還觸及旅遊、政治、教育、電影,使我們收穫滿滿,心靈感到充實。
◇ 作品背後的寶藏
我們一開始先聊聊鄭先生的近況,不意外地,他每天都在做他最喜歡做的事―閱讀與寫作,他說自己已撰寫了幾篇短篇小說,打算集結成合集出版。他完成一篇短篇小說所需要的時間很不一定,有時候想比較久,有時候靈感源源不絕很快就完成了,完成作品後,他會從頭到尾再看好幾遍。他很愛閱讀,大量的閱讀,閱讀沒讀過的作品,也把讀過的作品再看好幾次。而且閱讀的類型很廣泛,除了小說、散文等文學作品,也喜歡看知識性的文章,像是心理學、科學研究、各地的神話傳說,像他最近在看的一本書,就是日本學者研究漢字用法的書籍。
他尤其喜歡《戰爭與和平》這本經典著作,我們請他推薦的書單中,他大力推薦這本書,可說是一生的閱讀旅程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站。談到文學,便不免談到他廣為人知的「冰山理論」寫作風格,他說他從沒刻意刪減某些不小心流露太多的片段,而是在下筆的時候就有所保留。他的文字雖然直白,表達的內容卻一點也不淺,在表面的文字下,隱含了一層又一層的意義。他一直都是這麼認為的,好的作品會給人意猶未盡的感覺,就好像挖不完的寶藏一樣,每每再閱讀一次,都能有新的收穫。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5折$345
-
新書79折$363
-
新書79折$363
-
新書79折$363
-
新書79折$364
-
新書85折$391
-
新書88折$405
-
新書$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