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那是一首青春昂揚的進行曲
那是無數笑語撒落的回憶
且將年華寫入詩篇
寄語:勿忘影中人
目錄
02 閃熠的文學風景 /封德屏
05 作家制服照片目錄
08 作家照片及簡介
藍善仁 08
黃文範 08
鄭煥生 09
潘長發 09
向白明 10
吳東權 10
邱七七 11
杜奇榮 11
汪淵澤 12
柴白扉 12
張植珊 13
張慧元 13
管白管 14
鄧鎮湘 14
丁文智 15
任白真 15
李白行 16
張騰蛟 16
曹介直 17
麥白穗 17
湯為伯 18
席裕珍 18
張白默 19
葛治平 19
吳白璵 20
周廷奎 20
徐斌揚 21
郭白兀 21
黃慶萱 22
王漢金 22
何耀宗 23
周伯乃 23
傅林統 24
楊允達 24
藍白雲 25
朱學恕 25
梁秀中 26
林宗源 26
趙淑敏 27
李殿魁 27
葉蒼秀 28
李魁賢 28
陳文榮 29
隱白地 29
左秀靈 30
岩白上 30
桑品載 31
郭心雲 31
陳若曦 32
謝里法 32
鍾吉雄 33
李白舫 33
林錫嘉 34
莊萬壽 34
黃麗貞 35
雷白驤 35
歐陽子 36
蘭觀生 36
王邦雄 37
曾永義 37
鄭仰貴 38
李重重 38
楊小雲 39
吳宏一 39
陳正治 40
曾昭旭 40
馮菊枝 41
六白月 41
吳敏顯 42
陳白填 42
落白蒂 43
徐白瑜 43
澍白文 44
王建生 44
陶曉清 45
楊文雄 45
李啟端 46
康白原 46
莊伯和 47
許白思 47
陳芳明 48
蔡文章 48
李瑞鄺 49
沙白穗 49
邱白傑 50
徐白瑞 50
莊金國 51
莫白渝 51
陳朝寶 52
溫小平 52
鄭白明 53
簡銘山 53
顏崑陽 54
雨 弦 54
陳維賢 55
陳慶煌 55
馮輝岳 56
葉言都 56
劉白墉 57
何寄澎 57
周梅春 58
阿白盛 58
陳亞南 59
陳鴻森 59
陳麗卿 60
廖玉蕙 60
蔡 怡 61
簡政珍 61
王羅蜜多 62
白白靈 62
古蒙仁 63
宋雅姿 63
李勤岸 64
胡爾泰 64
徐惠隆 65
張開基 65
黃錫淇 66
李筱峰 66
莫 云 67
零白雨 67
潘台成 68
方白杞 68
平白路 69
林文義 69
林水福 70
封德屏 70
郭明福 71
蘇進強 71
郜白瑩 72
劉小梅 72
蘇偉貞 73
向白陽 73
林央敏 74
喜白菡 74
鍾鐵鈞 75
阮慶岳 75
廖鴻基 76
孟白樊 76
李偉文 77
林明理 77
翁白翁 78
張曼娟 78
巴白代 79
侯文詠 79
宇文正 80
沈秋蘭 80
黃惠禎 81
林美麗 81
湯芝萱 82
朱國珍 82
吳鈞堯 83
張繼琳 83
傅怡禎 84
紫白鵑 84
顏艾琳 85
郝譽翔 85
邱一帆 86
謝明輝 86
許白赫 87
劉承賢 87
蔡文傑 88
鄭順聰 88
楊佳嫻 89
田威寧 89
吳妮民 90
林立青 90
陳又津 91
李奕樵 91
盛浩偉 92
楊白婕 92
93 作家姓名筆畫索引
05 作家制服照片目錄
08 作家照片及簡介
藍善仁 08
黃文範 08
鄭煥生 09
潘長發 09
向白明 10
吳東權 10
邱七七 11
杜奇榮 11
汪淵澤 12
柴白扉 12
張植珊 13
張慧元 13
管白管 14
鄧鎮湘 14
丁文智 15
任白真 15
李白行 16
張騰蛟 16
曹介直 17
麥白穗 17
湯為伯 18
席裕珍 18
張白默 19
葛治平 19
吳白璵 20
周廷奎 20
徐斌揚 21
郭白兀 21
黃慶萱 22
王漢金 22
何耀宗 23
周伯乃 23
傅林統 24
楊允達 24
藍白雲 25
朱學恕 25
梁秀中 26
林宗源 26
趙淑敏 27
李殿魁 27
葉蒼秀 28
李魁賢 28
陳文榮 29
隱白地 29
左秀靈 30
岩白上 30
桑品載 31
郭心雲 31
陳若曦 32
謝里法 32
鍾吉雄 33
李白舫 33
林錫嘉 34
莊萬壽 34
黃麗貞 35
雷白驤 35
歐陽子 36
蘭觀生 36
王邦雄 37
曾永義 37
鄭仰貴 38
李重重 38
楊小雲 39
吳宏一 39
陳正治 40
曾昭旭 40
馮菊枝 41
六白月 41
吳敏顯 42
陳白填 42
落白蒂 43
徐白瑜 43
澍白文 44
王建生 44
陶曉清 45
楊文雄 45
李啟端 46
康白原 46
莊伯和 47
許白思 47
陳芳明 48
蔡文章 48
李瑞鄺 49
沙白穗 49
邱白傑 50
徐白瑞 50
莊金國 51
莫白渝 51
陳朝寶 52
溫小平 52
鄭白明 53
簡銘山 53
顏崑陽 54
雨 弦 54
陳維賢 55
陳慶煌 55
馮輝岳 56
葉言都 56
劉白墉 57
何寄澎 57
周梅春 58
阿白盛 58
陳亞南 59
陳鴻森 59
陳麗卿 60
廖玉蕙 60
蔡 怡 61
簡政珍 61
王羅蜜多 62
白白靈 62
古蒙仁 63
宋雅姿 63
李勤岸 64
胡爾泰 64
徐惠隆 65
張開基 65
黃錫淇 66
李筱峰 66
莫 云 67
零白雨 67
潘台成 68
方白杞 68
平白路 69
林文義 69
林水福 70
封德屏 70
郭明福 71
蘇進強 71
郜白瑩 72
劉小梅 72
蘇偉貞 73
向白陽 73
林央敏 74
喜白菡 74
鍾鐵鈞 75
阮慶岳 75
廖鴻基 76
孟白樊 76
李偉文 77
林明理 77
翁白翁 78
張曼娟 78
巴白代 79
侯文詠 79
宇文正 80
沈秋蘭 80
黃惠禎 81
林美麗 81
湯芝萱 82
朱國珍 82
吳鈞堯 83
張繼琳 83
傅怡禎 84
紫白鵑 84
顏艾琳 85
郝譽翔 85
邱一帆 86
謝明輝 86
許白赫 87
劉承賢 87
蔡文傑 88
鄭順聰 88
楊佳嫻 89
田威寧 89
吳妮民 90
林立青 90
陳又津 91
李奕樵 91
盛浩偉 92
楊白婕 92
93 作家姓名筆畫索引
序
前言
閃熠的文學風景
封德屏
進入《文訊》前,我已在雜誌界歷練了多年。女性雜誌、消遣雜誌、電視週刊、汽車雜誌……等,這些著重封面、色彩、版面設計以及用紙、裝幀講究的刊物,我都結結實實地工作過。除了採訪、編輯的基本功,平日也喜歡陪美術設計組的人一起加班,學著割字、改字,幫忙校正,在完稿紙上貼上描圖紙……他們也不厭其煩地為我解答有關設計印刷的一些問題。當時雜誌界美編部門的主管,大都從廣告公司美術設計部門挖角過來,這些高手看似稀鬆平常的指導,日後才深深體會
到收穫很多。
1984年12月來到《文訊》,看到仍是鉛字排版、凸版印刷,風格如此素樸,確實有點吃驚。於是和總編輯李瑞騰商量,改為平版印刷,封面也開始彩印。改變製版和印刷方式,為的是讓雜誌的編排更具美感。工作經驗告訴我,文字搭配圖片,無論視覺美感或內容詮釋,都占有極重要位置。一張泛黃照片、一紙陳舊手稿、一個斑駁圖像,往往勝過萬語千言。
剛開始《文訊》還沒有專業攝影師,編輯要兼攝影。出門採訪或出席一些大型活動,我總是借用先生那台單眼「尼康」。後來焦桐加入團隊,就由他兼任攝影工作。記得和焦桐一起採訪了何容、吳三連、巫永福。現在《文訊》照片資料庫中,早期前輩作家的照片,好幾張傑作都出自焦桐的巧手,值得一記。
喜歡用照片搭配文章,成為《文訊》的一種特色。有時為了文章中敘述的某樣物件,千辛萬苦才能尋獲,也許是一封積塵百年的信函,或是一張風化殘破的剪報,都讓我們有追蹤到真實線索因而破案的興奮;人物專訪時,除了為作家拍攝各種角度的照片,也會央求資深作家提供青少年時的照片,向讀者展示一路行來的風霜雨露。
同樣一件事用文字描述,不同的作者呈現不同的風貌,讀者的解讀也不盡相同。照片的功能,除了呈現「百聞不如一見」的真實性,一方面舒緩了長篇文字帶來的壓力及枯燥,也在美化版面、視覺效果上,發揮了極大功效。因此,擅長也慣用照片做為思考主題的《文訊》,這些年來舉辦了許多溫馨有趣跟照片有關的專題,進一步成為可看性很高的展覽,有「作家結婚照」、「少年十五二十時」、「親情圖」……。表面上是一張照片,一篇短文,圖片說明再長也不過百來字,事實上,從中不僅映照出作家個人的文學歷程、生命長廊、家族史,甚至關聯到台灣史、民國史。
去年開始,我們全面盤點「文藝資料中心」近五萬張館藏的照片,希望能加速掃描、詮釋的工作。有幸得到「文化部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補助,借重許多資深作家的努力辨識,從去年開始,得以持續穩定地從事照片掃描數位化的工作。本次主題為「制服照片」,是《文訊》負責照片資料庫、「重陽文藝雅集」的同仁,提出的集體發想,獲得大家的贊同。因受限於時間、經費,又要照顧到品質,只能納入一百七十張照片。
「軍服」是這次「制服照」亮點之一。不論捍衛社稷,受過嚴格訓練的職業軍人,或短暫服預備役的官、士、兵,個個都是雄赳赳、氣昂昂,軍中作家確實是台灣文學發展過程中的一大特色。今日提筆,當年執戈,柔弱斯文與英姿颯颯,對比明顯。環境和訓練,原來可以如此改變、造就一個人!
照片拍攝的年代,集中在作家十四、五歲到二十歲左右,果真少年英雄、青春無敵,讓人豔羨又懷念。純真明亮的雙眸中,已隱然閃熠出可期待的文學風景,也照現出他們創造出即將到來的文學春天。
閃熠的文學風景
封德屏
進入《文訊》前,我已在雜誌界歷練了多年。女性雜誌、消遣雜誌、電視週刊、汽車雜誌……等,這些著重封面、色彩、版面設計以及用紙、裝幀講究的刊物,我都結結實實地工作過。除了採訪、編輯的基本功,平日也喜歡陪美術設計組的人一起加班,學著割字、改字,幫忙校正,在完稿紙上貼上描圖紙……他們也不厭其煩地為我解答有關設計印刷的一些問題。當時雜誌界美編部門的主管,大都從廣告公司美術設計部門挖角過來,這些高手看似稀鬆平常的指導,日後才深深體會
到收穫很多。
1984年12月來到《文訊》,看到仍是鉛字排版、凸版印刷,風格如此素樸,確實有點吃驚。於是和總編輯李瑞騰商量,改為平版印刷,封面也開始彩印。改變製版和印刷方式,為的是讓雜誌的編排更具美感。工作經驗告訴我,文字搭配圖片,無論視覺美感或內容詮釋,都占有極重要位置。一張泛黃照片、一紙陳舊手稿、一個斑駁圖像,往往勝過萬語千言。
剛開始《文訊》還沒有專業攝影師,編輯要兼攝影。出門採訪或出席一些大型活動,我總是借用先生那台單眼「尼康」。後來焦桐加入團隊,就由他兼任攝影工作。記得和焦桐一起採訪了何容、吳三連、巫永福。現在《文訊》照片資料庫中,早期前輩作家的照片,好幾張傑作都出自焦桐的巧手,值得一記。
喜歡用照片搭配文章,成為《文訊》的一種特色。有時為了文章中敘述的某樣物件,千辛萬苦才能尋獲,也許是一封積塵百年的信函,或是一張風化殘破的剪報,都讓我們有追蹤到真實線索因而破案的興奮;人物專訪時,除了為作家拍攝各種角度的照片,也會央求資深作家提供青少年時的照片,向讀者展示一路行來的風霜雨露。
同樣一件事用文字描述,不同的作者呈現不同的風貌,讀者的解讀也不盡相同。照片的功能,除了呈現「百聞不如一見」的真實性,一方面舒緩了長篇文字帶來的壓力及枯燥,也在美化版面、視覺效果上,發揮了極大功效。因此,擅長也慣用照片做為思考主題的《文訊》,這些年來舉辦了許多溫馨有趣跟照片有關的專題,進一步成為可看性很高的展覽,有「作家結婚照」、「少年十五二十時」、「親情圖」……。表面上是一張照片,一篇短文,圖片說明再長也不過百來字,事實上,從中不僅映照出作家個人的文學歷程、生命長廊、家族史,甚至關聯到台灣史、民國史。
去年開始,我們全面盤點「文藝資料中心」近五萬張館藏的照片,希望能加速掃描、詮釋的工作。有幸得到「文化部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補助,借重許多資深作家的努力辨識,從去年開始,得以持續穩定地從事照片掃描數位化的工作。本次主題為「制服照片」,是《文訊》負責照片資料庫、「重陽文藝雅集」的同仁,提出的集體發想,獲得大家的贊同。因受限於時間、經費,又要照顧到品質,只能納入一百七十張照片。
「軍服」是這次「制服照」亮點之一。不論捍衛社稷,受過嚴格訓練的職業軍人,或短暫服預備役的官、士、兵,個個都是雄赳赳、氣昂昂,軍中作家確實是台灣文學發展過程中的一大特色。今日提筆,當年執戈,柔弱斯文與英姿颯颯,對比明顯。環境和訓練,原來可以如此改變、造就一個人!
照片拍攝的年代,集中在作家十四、五歲到二十歲左右,果真少年英雄、青春無敵,讓人豔羨又懷念。純真明亮的雙眸中,已隱然閃熠出可期待的文學風景,也照現出他們創造出即將到來的文學春天。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