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被大乘諸宗奉為「諸經之王」、「諸經中寶」。據稱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在禪定中為法身大士所宣講,被認為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觀的介紹。《華嚴經》中的〈入法界品〉是整部《華嚴經》的總結和縮影,本書所摘取的精華,可以讓在百忙中的讀者,輕鬆快速地掌握核心義理,應用在世間諸多事業,令其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圓滿成就。
菩薩不離世間,即如六祖惠能大師所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古往今來之祖師大德,皆肯定〈入法界品〉乃佛教入世間修行之究竟指標。
法界就是精神生活,《華嚴經》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由此可見,我們每人本具的這個法界性,它不離開我們現前的一念心。而如何深入法界,正是整個《華嚴經》的核心旨趣,因此〈入法界品〉可以說是《華嚴經》核心中的核心。
透過本書精要的導讀與白話詮釋,提供給讀者在世間修行中一個明確的學習指標,從一念心之觀照及覺知中不斷提升精神生活,而能參入莊嚴的一真法界。本經是了解自己的境界,以及自己是否走對了修行道路的重要經典。
本書主要內容如下:
入法界品本會: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之空量觀,入法界品本會及末會之前一會:菩薩如何於一毛孔中見一切佛。
善財童子五十參:
善知識為何能將自己修菩薩行的法門與經驗傾囊相授、菩薩可以見到無量無數的如來的能力、趣向佛一切智,看見諸法本性、看見諸佛出世的次序,通達所有智慧甚深而清淨的法輪、出生佛一切智的智慧、捨離煩惱染垢,永離生死怖畏大海、照見十方一切諸佛同是一法身,各自任運無礙、讓世間眾生們遠離顛倒妄想,安住在諸佛的境界、進入三昧之不可思議境界、以清淨智慧眼見佛的神通力、菩薩他心通及宿命通的智慧於一念之間了知清晰、一一佛現無量神通力開發眾生宿命通、諸佛境界遍滿法界無所障礙、從菩薩每一個毛孔裡,可以見到如海的無邊眾生,又可以見到三世中菩薩們無邊的修行法門、菩薩能以不變壞身安住在三世中、了知具備無礙眼之人所見及住處、破除一切無知,解除種種困惑、了知將要命終者為何每個人會看到不同的景象、一切入於一,一亦入於一切,隨著眾生的心識而示現。
本書特色
如何知道開悟後的生活境界,對還沒開悟的人很難體悟,
更何況開悟後的生活智慧是怎麼回事,沒開悟的人更難掌握。
《華嚴經》〈入法界品〉即是佛證悟後的境界,是佛度眾的生活智慧展現,因此只要掌握入法界品的訣要,即可在您的生活中開展如佛般的體用智慧,對您的人際、財富、家庭、事業,工作等等有著不可思議的裨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蕭振士
台灣南投人,三民主義研究所畢業,長期從事佛教史編輯,佛經編譯工作。已發表作品有《心經.金剛經輕鬆讀》、《六祖壇經輕鬆讀》、《肇論白話輕鬆讀》、《勝鬘經輕鬆讀》、《圓覺經輕鬆讀》。
梁崇明
台灣台中人,華梵蓮華佛學研究所博士班畢業,長期從事佛學導讀,佛學書籍編撰出版工作。已發表作品有《心相知機》、《科技時代淨土妙法》、《佛事儀軌》、《不淨觀》、《不執著的幸福》、《轉運開心菩薩道》、《藏傳佛教各宗派思想體系表》、《我在山中遇見禪師》、《不要理他的智慧:看清真相、不再動怒的禪修原則》。
蕭振士
台灣南投人,三民主義研究所畢業,長期從事佛教史編輯,佛經編譯工作。已發表作品有《心經.金剛經輕鬆讀》、《六祖壇經輕鬆讀》、《肇論白話輕鬆讀》、《勝鬘經輕鬆讀》、《圓覺經輕鬆讀》。
梁崇明
台灣台中人,華梵蓮華佛學研究所博士班畢業,長期從事佛學導讀,佛學書籍編撰出版工作。已發表作品有《心相知機》、《科技時代淨土妙法》、《佛事儀軌》、《不淨觀》、《不執著的幸福》、《轉運開心菩薩道》、《藏傳佛教各宗派思想體系表》、《我在山中遇見禪師》、《不要理他的智慧:看清真相、不再動怒的禪修原則》。
目錄
序言
導讀
本經
一、入法界品本會(卷六十)
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之空量觀是否有邊際
二、入法界品本會及末會之前一會(卷六十一)
菩薩如何於一毛孔中見一切佛
三、善財童子五十參1~4(卷六十二)
善知識為何能將自己修菩薩行的法門與經驗傾囊相授,與發菩提心有何關係
四、善財童子五十參5~7(卷六十三)
菩薩為何可以見到無量無數的如來,但沒有去到他們的世界,如來也並未來到的這裡
五、善財童子五十參8~10(卷六十四)
什麼是趣向佛一切智的道路、看見諸法本性的大門的必要關鍵
六、善財童子五十參11~15(卷六十五)
如何看見諸佛出世的次序,通達所有智慧甚深而清淨的法輪
七、善財童子五十參16~20(卷六十六)
要如何修學才能出生佛一切智的智慧
八、善財童子五十參21~25(卷六十七)
如何捨離煩惱的染垢,永離生死怖畏的大海
九、善財童子五十參26~32(卷六十八)
為何十方一切諸佛都是同一法身,卻各自任運無礙
十、善財童子五十參33~34(卷六十九)
菩薩如何讓世間眾生們遠離顛倒妄想,安住在諸佛的境界
十一、善財童子五十參35(卷七十)
進入三昧之後有什麼樣的不可思議境界
十二、善財童子五十參36~37(卷七十一)
有清淨智慧眼是否就能看見佛的神通力
十三、善財童子五十參38(卷七十二)
為何菩薩他心通及宿命通的智慧不會有任何誤差,一念之間了知清晰
十四、善財童子五十參39(卷七十三)
一一佛現無量神通力為何可以開發眾生宿命通
十五、善財童子五十參40(卷七十四)
諸佛的境界為何能夠遍滿法界無所障礙
十六、善財童子五十參41(卷七十五)
為何能從菩薩每一個毛孔裡,可以見到如海的無邊眾生,又可以見到三世中菩薩們無邊的修行法門
十七、善財童子五十參42~49(卷七十六)
菩薩為何能以不變壞身安住在三世中
十八、善財童子五十參50~51(卷七十七)
具備無礙眼之人可以看見什麼,無礙者的住處是什麼樣子
十九、善財童子五十參52(卷七十八)
如何破除一切無知,解除種種困惑
二十、善財童子五十參52(卷七十九)
為何將要命終的時候每個人會看到不同的景象
二十一、善財童子五十參53(卷八十)
一切入於一,一亦入於一切,這是否是隨著眾生的心識而示現
導讀
本經
一、入法界品本會(卷六十)
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之空量觀是否有邊際
二、入法界品本會及末會之前一會(卷六十一)
菩薩如何於一毛孔中見一切佛
三、善財童子五十參1~4(卷六十二)
善知識為何能將自己修菩薩行的法門與經驗傾囊相授,與發菩提心有何關係
四、善財童子五十參5~7(卷六十三)
菩薩為何可以見到無量無數的如來,但沒有去到他們的世界,如來也並未來到的這裡
五、善財童子五十參8~10(卷六十四)
什麼是趣向佛一切智的道路、看見諸法本性的大門的必要關鍵
六、善財童子五十參11~15(卷六十五)
如何看見諸佛出世的次序,通達所有智慧甚深而清淨的法輪
七、善財童子五十參16~20(卷六十六)
要如何修學才能出生佛一切智的智慧
八、善財童子五十參21~25(卷六十七)
如何捨離煩惱的染垢,永離生死怖畏的大海
九、善財童子五十參26~32(卷六十八)
為何十方一切諸佛都是同一法身,卻各自任運無礙
十、善財童子五十參33~34(卷六十九)
菩薩如何讓世間眾生們遠離顛倒妄想,安住在諸佛的境界
十一、善財童子五十參35(卷七十)
進入三昧之後有什麼樣的不可思議境界
十二、善財童子五十參36~37(卷七十一)
有清淨智慧眼是否就能看見佛的神通力
十三、善財童子五十參38(卷七十二)
為何菩薩他心通及宿命通的智慧不會有任何誤差,一念之間了知清晰
十四、善財童子五十參39(卷七十三)
一一佛現無量神通力為何可以開發眾生宿命通
十五、善財童子五十參40(卷七十四)
諸佛的境界為何能夠遍滿法界無所障礙
十六、善財童子五十參41(卷七十五)
為何能從菩薩每一個毛孔裡,可以見到如海的無邊眾生,又可以見到三世中菩薩們無邊的修行法門
十七、善財童子五十參42~49(卷七十六)
菩薩為何能以不變壞身安住在三世中
十八、善財童子五十參50~51(卷七十七)
具備無礙眼之人可以看見什麼,無礙者的住處是什麼樣子
十九、善財童子五十參52(卷七十八)
如何破除一切無知,解除種種困惑
二十、善財童子五十參52(卷七十九)
為何將要命終的時候每個人會看到不同的景象
二十一、善財童子五十參53(卷八十)
一切入於一,一亦入於一切,這是否是隨著眾生的心識而示現
序
導讀
《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本經流傳中國有三種譯本:
八十華嚴:唐實叉難陀譯,又稱新譯華嚴,共八十卷。
六十華嚴: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又稱舊譯華嚴,共六十卷。
四十華嚴:唐般若譯,為入法界品的別譯,又稱貞元經,共四十卷。
本書採用的是《八十華嚴》金陵刻經處影本,原因是現今流傳最廣、普遍被採用的就是這個版本。
〈入法界品〉屬證的部分,也就是總結,是最重要的部分,因此讀其中精華便能掌握《華嚴經》的重點內容。為方便讀者整體性地了解,筆者將白話文篩選、判斷出較重要的概念後畫線,並將相關概念略加說明如後,有效促進讀者的閱讀理解。
入法界的意義
「法界」的概念有三種含義:一是「法因」,指眾生成佛的根由即「佛性」、「真如」、「真心」。二是「法性」,指事物的本性、規定性。三是「法相」,指具體事物的界限、差別相及事物的外在相狀。在《華嚴經》中就是指「世界」、「世間」,具體就是毗盧遮那佛所主的蓮華藏莊嚴世界海及其眾生所在的世間。《華嚴經》正是以上述諸義來使用「法界」概念的,而〈入法界品〉的主旨正是在上述三方面含義的基礎上展開的。
從上述所言「法界」的三種含義去理解「入法界」的意旨,則可以得出三層含義:
第一,「法界」為佛性之義,也就是「一心法界」或「一真法界」,所以「入法界」就是開發自己所蘊含的「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使其如其所是的顯現出來。
第二,「法界」是諸法的理體,而諸佛所證的境界正是這種諸法的理體,因此證入法界之理就稱之為「入法界」。
第三,「法界」既然是「佛之世界」及其「眾生之世間」,因此,「入法界」也就是遊心於諸佛世界以及深入眾生所在之世間,一方面在佛國世界之中體味諸佛之智能,另一方面又在眾生世間實踐救度教化眾生的功德。
《華嚴經》之所以強調深入法界、隨順法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既將「法界」看作成佛之因,又將其看作佛之境界即佛果。
深入法界、隨順法界是華嚴世界之修行的關鍵性環節,《華嚴經》云:「遊心清淨法界,所行饒益諸群生」,可以看作是佛教實踐的綱領。
善財童子之名的含義
從表面上言之,善財童子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其出生時顯現出財寶,而且一般都容易從物質財富角度解釋。其實,此名以及〈入法界品〉的描述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
善財童子之得名至少可以有三層理由:
第一,善財童子出生之時所顯現出的無數無量財寶,是其累世修行之福報,即其「善」行為因,「財」顯為果。此中之「財」多指有形質之財。
第二,「財」為順道應機之所得,「財」現是其「善」,相稱曰善財童子,也就是顯現出的財富是與其善行一致的、相稱的。此中之「財」通有形質與無形質兩種性質。
第三,「善財童子」是指此位童子之善根堪為大菩薩而當來成佛,行德為「善」,積德無盡曰「財」之義。此中之「財」多指無形質之財,即「菩薩所修善根」,再進一步則可以說就是菩提心。
菩提心
遍覽〈入法界品〉,經上不厭其煩地闡明菩提心的重要性,每當善財要參訪新的善知識之前,必當先自白已發了菩提心,再虛心地向善知識請益法要,以強化思惟,利於實踐,由此益證菩提心的重要性。
對於菩提心的意義,華嚴經云:「菩提心(梵語bodhi-citta)出生一切諸不薩行,十方三世諸佛,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
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菩提心(梵語bodhi-citta)是覺悟之心,善財的發菩提心學佛,是文殊菩薩勸發的。文殊表示智慧菩提心,乃修學菩薩道的起始點,但也表示信解的信。菩提心不是一般的發心或歡喜心、隨喜心。所謂發菩提心,就是發成佛之心。
〈入法界品〉中對於菩提心如何漸趨圓滿,闡明如果發菩提心則能洞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相即相入」的廣大無礙境界;甚至可以說,不發菩提心就無法體證華嚴自內證境界,也無法圓滿普賢行願,更無法圓成實證佛智。佛弟子若欲成佛,必須發過菩提心,菩提心一發,是永無止境的,乃至成佛,都不能有一時一刻捨離。由此可見,菩提心乃是一切修學、成就的關鍵所在。
善知識
修行這條路,善知識的指引猶為重要,若無大智當前導,藉以生起大悲心,繼而發起菩提心,猶如田地無播種種子,必無結果之可能性;也就是說,空有悲心願力,而無善知識引導開示,也恐徒耗心力,甚或老牛耕錯田。
知識的種類則分為五種:一、知識世間善惡因果而令修斷;二、厭世樂而欣涅槃;三、有悲心相而心修度,四、以無相慧令物修行,五、令無障礙修滿普賢行。
雖論及善知識有多種,然唯有「令無障礙修滿普賢行」者才真善知識。真正的善知識是引導吾人臻於圓滿普賢行者,引領整個法界眾生圓滿普賢行而趣入華嚴世界。
善知識身分的類別
佛教的信行者 比丘五位,比丘尼一位,優婆夷四位。
外道的修行者 仙人一位,出家外道一位。
世俗社會地位 國王二位,婆羅門二位,長者八位,居士二位。
青少年 童子三位,童女二位。
各種職業 童子師一位,船師一位。
(男)人與女人 人一位,女人一位。
善財所參訪的菩薩世界,是廣泛地包含了各種年齡層次的、各種社會階級的、各種職業層面的、各種宗教領域的、各種信仰對象的,其中或男性或女性。強調女性身的菩薩之多。而魚人海師,是賤民階級,在傳統的印度社會中,他們是沒有地位的,在《華嚴經》中,卻是大菩薩,這也表達了《華嚴經》中萬法平等不二的法界觀。
四聖世界
聲聞:證得苦寂滅道四諦
圓覺:順逆觀察十二因緣
菩薩:圓滿萬行六度
諸佛:得無上正等正覺
六凡四聖又可合稱為十法界,這完全依於精神層面作分別,其境界分別如下:
六凡:不自覺、不自利
聲聞、緣覺:能自覺、能自利
菩薩:自覺覺他、自利利他
諸佛:無所不覺、無所不利
華嚴十大數
《華嚴經》有阿僧祇品,從阿僧祇列起,共有一百二十三數,最後最大數目有十種,簡稱「華嚴十大數」,凡說數目多,便以十大數喻,所謂:
一、阿僧祇,
二、無量,
三、無邊,
四、無等,
五、不可數,
六、不可稱,
七、不可思,
八、不可量,
九、不可說,
十、不可說不可說。
不可說不可說是十數中最大數,雖言不可說不可說,佛及大菩薩猶知之,若以凡夫立場,雖阿僧祇,亦不能體會。
十大行願
行是行動、實踐,願是理想、抱負,從實際行動中能實現理想,使願行一致。實踐與理想統一。
要成就佛功德,當遵修十種大行大願:
一者、禮敬諸佛,
二者、稱讚如來,
三者、廣修供養,
四者、懺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
六者、請轉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
八者、常隨佛學,
九者、恆順眾生,
十者、普皆回向。
華嚴經的宇宙觀
世界海
《華嚴經》中稱三千大千世界為世界海,世界所組成的海,可謂壯觀異常,一真法界中,無量無數的大千世界包含其中,不可勝數,不可窮盡,世界之大,超乎凡夫所能想像。
整個華嚴世界,由小到大,層層遞進,浩瀚無盡,令人嘆為觀止,整理如下:
世:時間的遷流,過去、現在、未來,三世。
界:空間的劃分,東西南北上下,十方。
世界:一個日月圍繞照耀之下的時空。
小千世界:1000個世界。
中千世界:1000個小千世界。
大千世界:1000個中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即大千世界,因為三個千連乘,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
一佛刹:一尊佛教化的國土,含括三千大千世界。
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法身即毗盧遮那佛)的佛刹,位於「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的第十三層。
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位於「無邊妙華光香水海」的中央。
無邊妙華光香水海:位於「華藏莊嚴世界海」的中央。
華藏莊嚴世界海:位於「十方世界海」的中央。
十方世界海:在「一真法界」中。
一真法界:諸佛證悟,如來以「一真法界」為身。
法界緣起
法界緣起,為華嚴之特色,指萬法彼此間之脈絡為相互交錯,互相融通。宇宙萬象,在此法界緣起之大系統下,物物關聯,事事無礙。一事物涵攝其他事物,而又為其他事物所涵攝,每一事物都是如此,這種具足或涵攝,是全體的,不是部分的。我、眾生與佛也圓融一體,外相雖有別,不生不滅的體性相同。也稱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華嚴經》中無盡緣起、法界無盡、無量諸佛的觀念都是植基在這無盡的場域。華嚴教理之圓融能於宇宙間之現象與現象中,將其教義呈現於法界無礙極至。
念劫圓融
又作一念與無量劫融即。在佛教的計時單位中。「剎那」是表示極短的時間,「劫」是表示極長的時間。《華嚴經》云:「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一念攝劫,劫攝一念。因時間無體性,故念與劫即入而圓融無礙。
大小相入
華嚴世界是大的容納小的,小的容納大的。經文中隨處可見「大小相即」的法界觀,如:「一毛孔中一念所入諸佛剎海」、「如來能於一毛孔中,示現過去一切諸佛」、「一毛端處,而普現身一切世界者」…等。
《華嚴經》的境界是:「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芥子是芥菜子,比喻極為微小。從事相上觀察是有所矛盾,而且不合邏輯。因為,以須彌山之高大、廣寬能納入微小的芥子,而無所增減,是可以理解;反之,芥子如是細小,空間有限,竟能容納無限大的須彌山,而不會產生擠壓及變形,怎麼可能呢?這是因為見了大,便被大所障礙,見小,被小所障礙,於是總往大小兩邊生知見,誤以為實,互不可融攝。然而在理上是大小互融的,如中醫看一個穴位就能看完整的人體,微觀跟巨觀是一樣的,看小的就等於看大的,只要觀全事之理便能知全事,無所妨礙。因為芥子是因緣生,須彌也是因緣生,二者皆無自性,所以芥子不礙須彌,須彌不礙芥子,而互相無礙。自性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事物本無大小分別,所大所小都生於心。
海印三昧
《華嚴經》所依之根本定,為十種三昧之一,又稱「海印定」。
海印三昧,就是「如於大海中印象一切之事物」。佛說《華嚴經》,是入「海印定」,用「海印三昧」說的。海,是指所有的香水海;印,是印現。海印,是這個香水海,把世界所有一切的萬象都顯現在這香水海裏頭。香水海是澄淨無波的,一點波浪都沒有,水澄清時,天邊萬象巨細無不印現海面。譬喻佛陀之心中,至明至靜,森羅萬象一時印現,三世一切之法皆悉炳然無不現。
《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本經流傳中國有三種譯本:
八十華嚴:唐實叉難陀譯,又稱新譯華嚴,共八十卷。
六十華嚴: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又稱舊譯華嚴,共六十卷。
四十華嚴:唐般若譯,為入法界品的別譯,又稱貞元經,共四十卷。
本書採用的是《八十華嚴》金陵刻經處影本,原因是現今流傳最廣、普遍被採用的就是這個版本。
〈入法界品〉屬證的部分,也就是總結,是最重要的部分,因此讀其中精華便能掌握《華嚴經》的重點內容。為方便讀者整體性地了解,筆者將白話文篩選、判斷出較重要的概念後畫線,並將相關概念略加說明如後,有效促進讀者的閱讀理解。
入法界的意義
「法界」的概念有三種含義:一是「法因」,指眾生成佛的根由即「佛性」、「真如」、「真心」。二是「法性」,指事物的本性、規定性。三是「法相」,指具體事物的界限、差別相及事物的外在相狀。在《華嚴經》中就是指「世界」、「世間」,具體就是毗盧遮那佛所主的蓮華藏莊嚴世界海及其眾生所在的世間。《華嚴經》正是以上述諸義來使用「法界」概念的,而〈入法界品〉的主旨正是在上述三方面含義的基礎上展開的。
從上述所言「法界」的三種含義去理解「入法界」的意旨,則可以得出三層含義:
第一,「法界」為佛性之義,也就是「一心法界」或「一真法界」,所以「入法界」就是開發自己所蘊含的「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使其如其所是的顯現出來。
第二,「法界」是諸法的理體,而諸佛所證的境界正是這種諸法的理體,因此證入法界之理就稱之為「入法界」。
第三,「法界」既然是「佛之世界」及其「眾生之世間」,因此,「入法界」也就是遊心於諸佛世界以及深入眾生所在之世間,一方面在佛國世界之中體味諸佛之智能,另一方面又在眾生世間實踐救度教化眾生的功德。
《華嚴經》之所以強調深入法界、隨順法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既將「法界」看作成佛之因,又將其看作佛之境界即佛果。
深入法界、隨順法界是華嚴世界之修行的關鍵性環節,《華嚴經》云:「遊心清淨法界,所行饒益諸群生」,可以看作是佛教實踐的綱領。
善財童子之名的含義
從表面上言之,善財童子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其出生時顯現出財寶,而且一般都容易從物質財富角度解釋。其實,此名以及〈入法界品〉的描述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
善財童子之得名至少可以有三層理由:
第一,善財童子出生之時所顯現出的無數無量財寶,是其累世修行之福報,即其「善」行為因,「財」顯為果。此中之「財」多指有形質之財。
第二,「財」為順道應機之所得,「財」現是其「善」,相稱曰善財童子,也就是顯現出的財富是與其善行一致的、相稱的。此中之「財」通有形質與無形質兩種性質。
第三,「善財童子」是指此位童子之善根堪為大菩薩而當來成佛,行德為「善」,積德無盡曰「財」之義。此中之「財」多指無形質之財,即「菩薩所修善根」,再進一步則可以說就是菩提心。
菩提心
遍覽〈入法界品〉,經上不厭其煩地闡明菩提心的重要性,每當善財要參訪新的善知識之前,必當先自白已發了菩提心,再虛心地向善知識請益法要,以強化思惟,利於實踐,由此益證菩提心的重要性。
對於菩提心的意義,華嚴經云:「菩提心(梵語bodhi-citta)出生一切諸不薩行,十方三世諸佛,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
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菩提心(梵語bodhi-citta)是覺悟之心,善財的發菩提心學佛,是文殊菩薩勸發的。文殊表示智慧菩提心,乃修學菩薩道的起始點,但也表示信解的信。菩提心不是一般的發心或歡喜心、隨喜心。所謂發菩提心,就是發成佛之心。
〈入法界品〉中對於菩提心如何漸趨圓滿,闡明如果發菩提心則能洞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相即相入」的廣大無礙境界;甚至可以說,不發菩提心就無法體證華嚴自內證境界,也無法圓滿普賢行願,更無法圓成實證佛智。佛弟子若欲成佛,必須發過菩提心,菩提心一發,是永無止境的,乃至成佛,都不能有一時一刻捨離。由此可見,菩提心乃是一切修學、成就的關鍵所在。
善知識
修行這條路,善知識的指引猶為重要,若無大智當前導,藉以生起大悲心,繼而發起菩提心,猶如田地無播種種子,必無結果之可能性;也就是說,空有悲心願力,而無善知識引導開示,也恐徒耗心力,甚或老牛耕錯田。
知識的種類則分為五種:一、知識世間善惡因果而令修斷;二、厭世樂而欣涅槃;三、有悲心相而心修度,四、以無相慧令物修行,五、令無障礙修滿普賢行。
雖論及善知識有多種,然唯有「令無障礙修滿普賢行」者才真善知識。真正的善知識是引導吾人臻於圓滿普賢行者,引領整個法界眾生圓滿普賢行而趣入華嚴世界。
善知識身分的類別
佛教的信行者 比丘五位,比丘尼一位,優婆夷四位。
外道的修行者 仙人一位,出家外道一位。
世俗社會地位 國王二位,婆羅門二位,長者八位,居士二位。
青少年 童子三位,童女二位。
各種職業 童子師一位,船師一位。
(男)人與女人 人一位,女人一位。
善財所參訪的菩薩世界,是廣泛地包含了各種年齡層次的、各種社會階級的、各種職業層面的、各種宗教領域的、各種信仰對象的,其中或男性或女性。強調女性身的菩薩之多。而魚人海師,是賤民階級,在傳統的印度社會中,他們是沒有地位的,在《華嚴經》中,卻是大菩薩,這也表達了《華嚴經》中萬法平等不二的法界觀。
四聖世界
聲聞:證得苦寂滅道四諦
圓覺:順逆觀察十二因緣
菩薩:圓滿萬行六度
諸佛:得無上正等正覺
六凡四聖又可合稱為十法界,這完全依於精神層面作分別,其境界分別如下:
六凡:不自覺、不自利
聲聞、緣覺:能自覺、能自利
菩薩:自覺覺他、自利利他
諸佛:無所不覺、無所不利
華嚴十大數
《華嚴經》有阿僧祇品,從阿僧祇列起,共有一百二十三數,最後最大數目有十種,簡稱「華嚴十大數」,凡說數目多,便以十大數喻,所謂:
一、阿僧祇,
二、無量,
三、無邊,
四、無等,
五、不可數,
六、不可稱,
七、不可思,
八、不可量,
九、不可說,
十、不可說不可說。
不可說不可說是十數中最大數,雖言不可說不可說,佛及大菩薩猶知之,若以凡夫立場,雖阿僧祇,亦不能體會。
十大行願
行是行動、實踐,願是理想、抱負,從實際行動中能實現理想,使願行一致。實踐與理想統一。
要成就佛功德,當遵修十種大行大願:
一者、禮敬諸佛,
二者、稱讚如來,
三者、廣修供養,
四者、懺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
六者、請轉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
八者、常隨佛學,
九者、恆順眾生,
十者、普皆回向。
華嚴經的宇宙觀
世界海
《華嚴經》中稱三千大千世界為世界海,世界所組成的海,可謂壯觀異常,一真法界中,無量無數的大千世界包含其中,不可勝數,不可窮盡,世界之大,超乎凡夫所能想像。
整個華嚴世界,由小到大,層層遞進,浩瀚無盡,令人嘆為觀止,整理如下:
世:時間的遷流,過去、現在、未來,三世。
界:空間的劃分,東西南北上下,十方。
世界:一個日月圍繞照耀之下的時空。
小千世界:1000個世界。
中千世界:1000個小千世界。
大千世界:1000個中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即大千世界,因為三個千連乘,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
一佛刹:一尊佛教化的國土,含括三千大千世界。
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法身即毗盧遮那佛)的佛刹,位於「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的第十三層。
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位於「無邊妙華光香水海」的中央。
無邊妙華光香水海:位於「華藏莊嚴世界海」的中央。
華藏莊嚴世界海:位於「十方世界海」的中央。
十方世界海:在「一真法界」中。
一真法界:諸佛證悟,如來以「一真法界」為身。
法界緣起
法界緣起,為華嚴之特色,指萬法彼此間之脈絡為相互交錯,互相融通。宇宙萬象,在此法界緣起之大系統下,物物關聯,事事無礙。一事物涵攝其他事物,而又為其他事物所涵攝,每一事物都是如此,這種具足或涵攝,是全體的,不是部分的。我、眾生與佛也圓融一體,外相雖有別,不生不滅的體性相同。也稱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華嚴經》中無盡緣起、法界無盡、無量諸佛的觀念都是植基在這無盡的場域。華嚴教理之圓融能於宇宙間之現象與現象中,將其教義呈現於法界無礙極至。
念劫圓融
又作一念與無量劫融即。在佛教的計時單位中。「剎那」是表示極短的時間,「劫」是表示極長的時間。《華嚴經》云:「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一念攝劫,劫攝一念。因時間無體性,故念與劫即入而圓融無礙。
大小相入
華嚴世界是大的容納小的,小的容納大的。經文中隨處可見「大小相即」的法界觀,如:「一毛孔中一念所入諸佛剎海」、「如來能於一毛孔中,示現過去一切諸佛」、「一毛端處,而普現身一切世界者」…等。
《華嚴經》的境界是:「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芥子是芥菜子,比喻極為微小。從事相上觀察是有所矛盾,而且不合邏輯。因為,以須彌山之高大、廣寬能納入微小的芥子,而無所增減,是可以理解;反之,芥子如是細小,空間有限,竟能容納無限大的須彌山,而不會產生擠壓及變形,怎麼可能呢?這是因為見了大,便被大所障礙,見小,被小所障礙,於是總往大小兩邊生知見,誤以為實,互不可融攝。然而在理上是大小互融的,如中醫看一個穴位就能看完整的人體,微觀跟巨觀是一樣的,看小的就等於看大的,只要觀全事之理便能知全事,無所妨礙。因為芥子是因緣生,須彌也是因緣生,二者皆無自性,所以芥子不礙須彌,須彌不礙芥子,而互相無礙。自性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事物本無大小分別,所大所小都生於心。
海印三昧
《華嚴經》所依之根本定,為十種三昧之一,又稱「海印定」。
海印三昧,就是「如於大海中印象一切之事物」。佛說《華嚴經》,是入「海印定」,用「海印三昧」說的。海,是指所有的香水海;印,是印現。海印,是這個香水海,把世界所有一切的萬象都顯現在這香水海裏頭。香水海是澄淨無波的,一點波浪都沒有,水澄清時,天邊萬象巨細無不印現海面。譬喻佛陀之心中,至明至靜,森羅萬象一時印現,三世一切之法皆悉炳然無不現。
內容連載
序言
《華嚴經》在佛經中是經中之王,也是王中之王,這是因為華嚴世界的富麗及莊嚴,為佛正覺的無礙智慧,經中多處顯示廣狹自在、念劫圓融的境界,超越了語言文字,為如來之「不可思議境界」。
為何古德常說:「不讀華嚴,不知佛教的富貴。」因為《華嚴經》的內容是包羅萬象,講理無礙法界,事無礙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一能容大,大能容小,一無量,無量為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海印三昧同時顯現,這就是華嚴的境界。
《華嚴經》為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在定中所宣說,此經充滿傳奇色彩,釋迦牟尼佛說完後,此部經並沒有留傳到世上,而是被龍王請到龍宮去供養,並於佛滅度六百年之後,由龍樹菩薩從龍宮再傳到人間。龍樹菩薩將世間所有一切的文章、論議、經典統統都讀完了,在龍宮裏見到此部大經,才知道自己原本所知只是管窺之見,因為發現此經義理之高,經中的境界所現智慧、功德、願力、瑞相、神變,整個過程是在時空統一、體相一如的狀況下現出的,智慧無量不可測,若是能把這部《華嚴經》明白了,就是得到佛的全身了。
《華嚴經》中的〈入法界品〉是一個可獨立閱讀的篇章,在歷史上它曾以單品經的形式流傳過,可說是整部《華嚴經》的總結和縮影,此經的重要思想在此品中得到了完整的體現與深化。
本書摘取〈入法界品〉之精華,並用非常通俗的語言將經文做逐字逐句的解釋,提供給忙碌的現代人,也能從精華的內容中快速地掌握到此經之奧妙。更為重要的是,此品的核心內容為深入法界、隨順法界,也就是入世間的具體修行過程,可供讀者在世間事業中效仿學習。
本書節錄的重點,就其故事情節,〈入法界品〉的內容是以善財童子發心後,徧歷諸方向善知識參學的經過為主軸。首先,善知識的重要性不可忽視。善財童子遍參諸多善知識,而走上信、解、行、證的歷程,他每一次參訪善知識就是一次生命的洗禮。在成佛之道的路上,善知識是眾生修行成佛的重要外緣,不親近善知識,就沒有正確的知見,這正是〈入法界品〉以及善財童子給予修行者的修行示範意義。
《華嚴經》在佛經中是經中之王,也是王中之王,這是因為華嚴世界的富麗及莊嚴,為佛正覺的無礙智慧,經中多處顯示廣狹自在、念劫圓融的境界,超越了語言文字,為如來之「不可思議境界」。
為何古德常說:「不讀華嚴,不知佛教的富貴。」因為《華嚴經》的內容是包羅萬象,講理無礙法界,事無礙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一能容大,大能容小,一無量,無量為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海印三昧同時顯現,這就是華嚴的境界。
《華嚴經》為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在定中所宣說,此經充滿傳奇色彩,釋迦牟尼佛說完後,此部經並沒有留傳到世上,而是被龍王請到龍宮去供養,並於佛滅度六百年之後,由龍樹菩薩從龍宮再傳到人間。龍樹菩薩將世間所有一切的文章、論議、經典統統都讀完了,在龍宮裏見到此部大經,才知道自己原本所知只是管窺之見,因為發現此經義理之高,經中的境界所現智慧、功德、願力、瑞相、神變,整個過程是在時空統一、體相一如的狀況下現出的,智慧無量不可測,若是能把這部《華嚴經》明白了,就是得到佛的全身了。
《華嚴經》中的〈入法界品〉是一個可獨立閱讀的篇章,在歷史上它曾以單品經的形式流傳過,可說是整部《華嚴經》的總結和縮影,此經的重要思想在此品中得到了完整的體現與深化。
本書摘取〈入法界品〉之精華,並用非常通俗的語言將經文做逐字逐句的解釋,提供給忙碌的現代人,也能從精華的內容中快速地掌握到此經之奧妙。更為重要的是,此品的核心內容為深入法界、隨順法界,也就是入世間的具體修行過程,可供讀者在世間事業中效仿學習。
本書節錄的重點,就其故事情節,〈入法界品〉的內容是以善財童子發心後,徧歷諸方向善知識參學的經過為主軸。首先,善知識的重要性不可忽視。善財童子遍參諸多善知識,而走上信、解、行、證的歷程,他每一次參訪善知識就是一次生命的洗禮。在成佛之道的路上,善知識是眾生修行成佛的重要外緣,不親近善知識,就沒有正確的知見,這正是〈入法界品〉以及善財童子給予修行者的修行示範意義。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二手書17折$60
-
二手書23折$80
-
二手書27折$94
-
新書34折$119
-
新書75折$263
-
新書79折$277
-
新書79折$277
-
新書79折$277
-
新書85折$298
-
新書9折$315
-
新書9折$315
-
新書$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