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十八般博雅A「武藝」與四重「擂台」
本書所收錄的文章是從《人生》雜誌2017年2月〈佛學資訊之未來發展:語意網?!〉到2020年1月〈社會價值、腦神經科學與AI〉的33篇拙文,書名定為《校長的十八般武藝》的緣由,一方面是延續《校長的午後牧歌》、《校長的三笑因緣》、《校長的番茄時鐘》系列名稱,皆是敝人擔任法鼓佛教學院、法鼓文理學院校長期間的專欄文集。
另一方面,2020年初,全世界全力進行「2019新型冠狀病毒」防疫工作,或許敝人如下建立於佛教「戒、定、慧」三學與淨土學之十八般博雅「武藝」的日常生活型態的培養,例如:以「身心健康五戒:微笑、刷牙、運動、吃對、睡好」健全個人免疫系統、施打疫苗與勤洗手之「健康管理」、「終身學習五戒」增進防疫知識等,有助於個人乃至社會,從根本做好修練與防備,因應各種全球化驟變挑戰。
十八般博雅「武藝」:博雅「十戒」、調和「五事」、時安康「三管」
法鼓文理學院(Dharma Drum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 DILA)中英文校名蘊含「文理學院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或稱「博雅教育」)的辦學方針,若配合校訓「悲智和敬」,我們也可說本校「博雅教育」的宗旨是要學習「博學多聞有悲智,雅健生活樂和敬」。
古來將使用十八般兵器「矛錘弓弩銃,鞭簡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杈」的本領,稱為十八般武藝。若將敝人長年所倡議與實踐之博雅「十戒」(戒學)、調和「五事」(定學、慧學)、時安康(淨土學)「三管」等十八項博雅修練之道,為方便記憶,或許也可以戲稱為十八般博雅「武藝」,敬請大家笑納。
博雅「十戒」(戒學):學習五戒+健康五戒
佛教所謂「戒」的梵語是sila(音譯︰尸羅),是行為、習慣、性格等意義,一般常稱好習慣為「戒」,而教育的基礎是培育各種的良好習慣,常言說得好:「觀念改變行為,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塑造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敝人多年來提倡的〈身心健康「五戒」:微笑、刷牙、運動、吃對、睡好〉(《人生》雜誌2010年10月;2013年8月收錄於《校長的三笑因緣》),這可說是成就「雅健生活樂和敬」基礎,以及〈終身學習「五戒」:閱讀、記錄、研究、發表、實行〉(《人生》雜誌2013年7月;收錄於《六十感恩紀-惠敏法師訪談錄(增訂版)》),這可說是成就「博學多聞有悲智」的基礎。因此將「終身學習五戒」(博學多聞)「身心健康五戒」(雅健生活)稱博雅「十戒」,詳如上述書籍內文。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論述:「所依」(身心)清淨(=?(粗)重息滅+輕安顯現=所依滅+所依轉=轉依)和「所緣」(學習對象)清淨(=所知事的現見=無分別、現量智見=超過影像),被視為瑜伽行的最高目標,亦即禪定的成就狀態(詳參考拙文〈佛教之身心關係及其現代意義〉《法鼓人文學報》第1期,2004年),「身心健康」或可以作為「所依」(身心)清淨的基礎,「終身學習」或可以作為「所緣」(學習對象)清淨的基礎,因此成就如下的定學、慧學。
調和「五事」(定學、慧學):身、息、念、受、想
漢傳佛教之禪修入門書《修習止觀(定慧)坐禪法要》(隋代智者大師所述)提出「調和五事」(飲食、睡眠、身、息、心),前兩項調和「飲食、睡眠」與上述「身心健康五戒」之後兩項「吃對、睡好」有關。
對於後三項,拙文〈從禪修、腦科學談身心調和五事〉(《人生》雜誌2018年7、8月)曾從認知神經科學觀點,提醒我們不可忽視調合1.身體之動靜、鬆緊等姿態變化對心智訊息處理的影響。2.調息(呼吸、語言):息調出入、長短等變化的意義,因為呼吸兼具自主神經自動調節與意識調節的特性。對於「調心」部分,則從3.調自他「念」、4.調苦樂「受」、5.調順逆「想」等方面來討論,如此或可稱為禪修之「身心調和五事(身、息、念、受、想)」,詳如本書內文。
三管(淨土學):時間、安全、健康管理
漢譯「淨土」之梵語,是「buddha-ksetra」(佛土,佛國土),是佛所教化的世界之意,如娑婆世界是釋迦佛之國土,極樂世界是彌陀佛之國土。「菩薩淨土之行」(或「菩薩修淨佛土」)是出自於「發阿藐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菩薩所問的問題,《大智度論》:「淨佛世界者,有二種淨。一者、菩薩自淨其身。二者、淨眾生心,令行清淨道。以彼我因緣清淨故,隨所願得清淨世界。」
一般提到發心菩薩發願至成佛之時間有三,乃至無量「阿僧祇劫」(無數長時)之說,但也因此讓初發心菩薩退卻,華嚴宗則以無始(眾生)無終(諸佛)、同時炳現之「海印三昧」,來闡述事事無礙法界緣起,建立「初發心時便成佛、雖成佛不捨初發心」相即相入、互攝互入的信願,開展菩薩道(詳參本書之〈法鼓文理學院新景點:圓通海印.海印三昧〉)。
拙文〈「拖延」與「番茄工作法」〉(《人生》雜誌2016年7月;收錄於《校長的番茄時鐘》)是我在2013年知道的「時間管理法」,它近年來成為我改善「拖延」、專注工作、增進效率與保養眼睛、脊椎的方法,讓我每30分鐘內至少可以休息5分鐘,讓身心調適「歸零」,也是讓我體會「無始(眾生)無終(諸佛)」、同時炳現之海印三昧的好方法,詳參上述書籍內文。
此外,《四十二章經》卷1:「佛問諸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在數日間。佛言。子未能為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在飯食間。佛言︰子未能為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之間。佛言。善哉。子可謂為道者矣。」從「數日間」、「飯食間」(約30分鐘)、「呼吸之間」的時間管理,也可學習體會佛教「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法喜。
2010年左右流行的「永保安康」祝福語來自臺南「永康」及「保安」車站的區間車票,雖然大眾此熱潮的記憶日漸消退,但是「安全、健康」仍然是人類的基本願望,以及理想世界(安樂淨土)的基本目標。可惜的是,人們常只停留於「祈願」的階段,不知如何正確思考與實踐。
「安全管理」在機構與企業管理是重要的環節,但是在個人的層次比較容易被忽視。其實,我們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育樂、資訊等相關層面都蘊含相對的危險性,例如:邊走邊滑手機的習慣、狼吞虎嚥的飲食習慣、忽視消防演練與急救訓練、不重視工作安全守則、疏忽高齡跌倒與「人離火熄」的預防、災害潛勢地圖之忽略……。
《中阿含經》卷2:「云何有漏從『離』斷耶(如何從『遠離』斷除煩惱)?比丘!見惡象則當遠離,惡馬、惡牛、惡狗、毒蛇、惡道、溝坑、屏廁、江河、深泉、山巖。惡知識、惡朋友、惡異道、惡閭里、惡居止……」大乘佛教記載瑜伽師(禪師)的修行階位與境界之百科全書《瑜伽師地論》卷32也提到如下「善護己身」的「念(注意力、記憶力)住(現前觀察、關照)」的避險安全守則:「又汝應於念住加行、時時修習勝奢摩他(止定)、毘缽舍那(觀慧)。……入彼村邑聚落乞食,應當善避惡象、惡馬、惡牛、惡狗、惡蛇、惡獸、坑澗、濠塹。株杌、毒刺、泥水、糞穢,及應遠離諸惡威儀、穢坐臥具,汝應如是善護己身。」並將1.善護身、2.善守根(感官)、3.善住念、4.達世間出沒妙慧等,列為精勤修習四種因緣。
為方便火災、救護、災害、山難等求救報案,敝人安裝新北市消防局的手機應用程式之後,經由即時通知的功能,我深深體會到每天火災發生的頻繁。根據統計,2019年全臺灣共發生火災22866次(平均每天約63次),150人死亡,478人受傷,財務損失144220萬元。所謂「安全第一、預防為主」是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則,世事無常,我們需要與時俱進充實個人、家庭、機構、社區乃至社會的安全管理智能。
「健康管理」是經由定期體檢早期發現疾病,並作連續監測和有效控制。我個人安裝了「健保快易通」手機應用程式,它有「健康存摺」(方便查詢就醫紀錄、就診行事曆、生理量測紀錄、就醫提醒、過敏資料、器捐或安寧緩和醫療意願與肝癌風險預測)、「院所查詢」、「行動櫃檯」、「醫療快搜」等功能。
此外,我個人定期體檢與口腔檢查,以「身心健康五戒」健全免疫系統,適時施打疫苗與勤洗手,「終身學習五戒」增進健康與防疫知識都可以屬於個人「健康管理」,提供大家參考。
博雅「武藝」的四重擂台(道場):心識、生命、校園、社會
「擂台」是古代為比武、競技所設置的場地,我們所面對最大的敵手其實是自己與環境的挑戰,如同佛陀在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之金剛座上(道場),降伏魔眾(煩惱、誘惑等各種障礙)的場面,《增壹阿含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力,云何得二力?所謂忍力、思惟力。……以我有忍力、思惟力故,便能降伏魔眾,成無上正真之道,坐於道場。」所謂「忍力、思惟力」與「戒、定、慧」三學、佛淨土有關,也是上述十八般博雅「武藝」可以發揮的場域。
拙文〈法鼓文理學院博雅教育的三特色〉(《人生》雜誌2014年10月;參閱《六十感恩紀-惠敏法師訪談錄(增訂版)》)曾經提到「心靈環保」博雅教育之波形圓周式擴展:生命、社區、社會、環境的構想。這是以「心靈環保」為核心價值,立基佛教學系與人文社會學群之「生命教育、社區再造、社會企業與創新、環境與發展」等碩士學程之教學結構,以期建構佛法與世學兼備的多元的教學環境,以培養「悲智和敬」能力與態度。
猶如「慈悲喜捨」四無量(沒有界限、博雅)的擴展面向,成為「生命、社區、社會、環境」之波形圓周式擴展。依此,我們或可將十八般博雅「武藝」所發揮的場域分為「心識、生命、校園、社會」等四重擂台(道場),也作為本書文章分類分篇的名稱,敬請大家指教。
最後感謝法鼓文化成就本書出版因緣。若能讓本書讀者將十八般博雅「武藝」(三學、淨土學)一招半式在四重「擂台」(道場)發揮,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則是法鼓文化法師與菩薩的功德;若有敝人獻醜之處,敬請看官作為茶餘飯後消遣之用即可。
惠敏
寫於法鼓文理學院 2020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