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從安全角度言,二十一世紀面對的是更不容易區分及定位之混合性威脅態勢,包含人工智慧、無人載具、大數據等在內之不斷更新科技在網路空間之彈性應用,新型態之網路情報的浮現,各國間諜作為較以往更靈活的變化且從來沒有中斷,國家行為者與恐怖分子、跨國組織罪犯等非國家行為者及其代理人之偽裝、混淆,不論是實體或虛擬空間亦均成為全天候承載攻擊之平台,導致支撐國家安全之情報與反情報已較以往遭受更大之挑戰。也造成情報理論之概念與假設不斷被檢證及相對應之實踐也不斷的受到衝擊,因而學界不得不重新思考是否有必要進行情報事務革命之論辯。而在此等變革之脈絡下,國家安全機制厥為首要改革之目標,並可見諸於各國之國家安全委員會及情報體制與運作之改革,特別是戰略反情報之重新設計且必須承擔更大責任,並聚焦於危機決策時情報必須有更佳的支援,而有助提出更好的政策及進而更佳的落實與有效率。同時,當作為國家特殊功能之情報與反情報不得不更多侵入市民社會而可能衝擊民權時,情報之人權與監督就必須發揮較過去更大之制衡功能,亦必須強化情報倫理,而避免過於遷就安全而終究傷害人權。且在國土安全情報企業之必然發展趨勢下,國家情報之國內途徑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作為保護國家重大關鍵基礎建設運作一環之私部門如何能夠與國家情報結為更密切之夥伴關係,如何擴大公開來源情報等不同之情報來源,並能夠進行公私部門、情報與執法部門間之資訊分享,減緩內賊的破壞,強化企業之反情報努力,並充分發揮攻擊性與防衛性反情報之功能,才可能推動整合式之情報操作能力,並輔以虛擬情報圈之補充功能,而盼能夠逐步架構出完善且可以具體操作之情報與反情報安全網。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汪毓瑋
現 職
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教授
中央警察大學恐怖主義研究中心主任
中華國土安全研究協會理事長
學 歷
國立政治大學法學博士
經 歷
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系主任
中央警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中央警察大學移民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領域
國土安全、移民政策與法規、國境管理等
汪毓瑋
現 職
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教授
中央警察大學恐怖主義研究中心主任
中華國土安全研究協會理事長
學 歷
國立政治大學法學博士
經 歷
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系主任
中央警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中央警察大學移民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領域
國土安全、移民政策與法規、國境管理等
目錄
第一章 混合性威脅及混合性戰爭概念的發展及應對
第一節 有關概念的發展
第二節 應對的發展趨勢
第二章 間諜作為
第一節 數位時代之間諜挑戰
第二節 中國關切的境外間諜作為
第三節 美國關切的俄羅斯間諜作為
第四節 美國關切的中國間諜作為
第三章 網路情報──必須正視之浮現中議題
第一節 網路威脅與情報應對思考
第二節 公私夥伴關係與網路安全
第三節 應對威脅之必要網路情報
第四節 行動層次之網路情報
第五節 戰略網路情報
第六節 行動網路情報
第七節 戰術網路情報
第四章 情報理論與情報事務革命
第一節 情報理論
第二節 情報事務革命
第五章 國家安全機制
第一節 國家安全組織
第二節 台灣國安機制發展之思考
第三節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之演進
第六章 國家情報體制與運作
第一節 英國
第二節 德國
第三節 法國
第四節 日本
第五節 俄羅斯
第六節 以色列
第七章 美國情報體制與運作
第一節 國家情報圈體制
第二節 國家安全與情報、反情報之相關法令
第八章 情報之人權與監督
第一節 尊重人權之合法與制度架構
第二節 情報之行政督察
第三節 情報之國會監督
第九章 美國情報圈之情報改革檢討
第一節 1945 年至1985 年之情報檢討與改革
第二節 1990 年至2000 年之情報檢討與改革
第三節 「九.一一事件」後之情報改革檢討
第四節 美國情報體系因應反恐任務需求之調整
第五節 情報檢討下之反恐具體作為及有關之反恐戰略報告
第十章 國家情報工作及有關作為
第一節 國際環境變化對國家安全影響
第二節 情報在國家安全政策擬定中之角色與互動
第三節 情報工作應該發揮之功能
第四節 情報基本要素與情報循環
第五節 當前情報工作面對之安全環境問題
第六節 情報工作應有之新思維
第七節 情報脈絡下之全方位反恐作為
第十一章 國家情報之國內途徑
第一節 強化國內安全工作之情報作為
第二節 國土安全情報企業之發展思考
第三節 國土安全情報企業之實踐努力
第四節 國內企業的運作
第五節 第一線回應者應有之情報涵養與知識
第十二章 國土安全部情報企業改革努力及情報資訊分享
第一節 國土安全部情報改革發展方向
第二節 保護重大關鍵基礎設施之情報資訊分享
第三節 找出恐怖分子與進行資訊分享
第十三章 美國情報改革脈絡下之「公開來源情報」體系發展
第一節 持續軟性層面之情報改革作為
第二節 公開來源情報體系之發展
第三節 公開來源情報之市場發展
第十四章 情報資訊之必要知道與必要分享原則
第一節 運用大數據與資訊分享
第二節 必要知道與必要分享原則之運用
第三節 內賊威脅之防範計畫
第四節 執法人員之情報分享障礙及改善
第五節 資訊分享訓練的六個層面
第十五章 美國國家安全與秘密資訊維護政策
第一節 布希政府之安全與秘密政策檢討
第二節 愛國者法及秘密政策相關之法令
第三節 情報圈機密管理原則
第十六章 情報與倫理問題
第一節 情報不能迴避倫理問題
第二節 情報與秘密理論
第三節 情報功能與倫理之討論
第四節 有關案例與倫理思考
第十七章 情報、預警與危機決策
第一節 情報對於決策之重要性與可發揮作用
第二節 預警情報與情報分析
第三節 危機管理範疇下之情報與決策
第十八章 反情報之基本認識
第一節 美國官方對於反情報之認知
第二節 美國政策報告與學界對於反情報之認知
第三節 臺灣應思考之反情報作為
第十九章 反情報內涵及反情報理論
第一節 反情報有關的一些案例
第二節 反情報理論
第三節 反情報之基本要素
第二十章 戰略反情報之理論思考與實踐
第一節 間諜行為與檢討
第二節 重新認識與推動戰略反情報
第二十一章 反情報與保防工作之理論與實踐
第一節 安全環境變化及保防工作之挑戰
第二節 情報、反情報與保防
第三節 保防工作可以持續努力之方向
第二十二章 攻擊性反情報
第一節 攻擊性反情報信條
第二節 偵測之攻擊性反情報
第三節 欺騙之攻擊性反情報
第四節 抵銷之攻擊性反情報
第五節 反情報之倫理
第二十三章 防衛性反情報之計畫與信條
第一節 防衛性反情報之計畫
第二節 防衛性反情報之信條
第二十四章 防衛性反情報之安全防護
第一節 防衛性反情報之實體安全防衛
第二節 防衛性反情報之人員安全防衛
第三節 防衛性反情報之資訊安全防衛
第四節 防衛性反情報之通訊安全防衛
第二十五章 強化與私營部門合作之反情報改革
第一節 企業之情報鎖定目標與損失
第二節 美國以往商業反情報運作之實例
第三節 企業反情報努力之限制與改善途徑
第二十六章 整合式情報操作能力與虛擬情報圈之建構
第一節 強化整合式之情報操作能力
第二節 建構可以運作之虛擬情報圈
第三節 虛擬情報圈運用之限制
第一節 有關概念的發展
第二節 應對的發展趨勢
第二章 間諜作為
第一節 數位時代之間諜挑戰
第二節 中國關切的境外間諜作為
第三節 美國關切的俄羅斯間諜作為
第四節 美國關切的中國間諜作為
第三章 網路情報──必須正視之浮現中議題
第一節 網路威脅與情報應對思考
第二節 公私夥伴關係與網路安全
第三節 應對威脅之必要網路情報
第四節 行動層次之網路情報
第五節 戰略網路情報
第六節 行動網路情報
第七節 戰術網路情報
第四章 情報理論與情報事務革命
第一節 情報理論
第二節 情報事務革命
第五章 國家安全機制
第一節 國家安全組織
第二節 台灣國安機制發展之思考
第三節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之演進
第六章 國家情報體制與運作
第一節 英國
第二節 德國
第三節 法國
第四節 日本
第五節 俄羅斯
第六節 以色列
第七章 美國情報體制與運作
第一節 國家情報圈體制
第二節 國家安全與情報、反情報之相關法令
第八章 情報之人權與監督
第一節 尊重人權之合法與制度架構
第二節 情報之行政督察
第三節 情報之國會監督
第九章 美國情報圈之情報改革檢討
第一節 1945 年至1985 年之情報檢討與改革
第二節 1990 年至2000 年之情報檢討與改革
第三節 「九.一一事件」後之情報改革檢討
第四節 美國情報體系因應反恐任務需求之調整
第五節 情報檢討下之反恐具體作為及有關之反恐戰略報告
第十章 國家情報工作及有關作為
第一節 國際環境變化對國家安全影響
第二節 情報在國家安全政策擬定中之角色與互動
第三節 情報工作應該發揮之功能
第四節 情報基本要素與情報循環
第五節 當前情報工作面對之安全環境問題
第六節 情報工作應有之新思維
第七節 情報脈絡下之全方位反恐作為
第十一章 國家情報之國內途徑
第一節 強化國內安全工作之情報作為
第二節 國土安全情報企業之發展思考
第三節 國土安全情報企業之實踐努力
第四節 國內企業的運作
第五節 第一線回應者應有之情報涵養與知識
第十二章 國土安全部情報企業改革努力及情報資訊分享
第一節 國土安全部情報改革發展方向
第二節 保護重大關鍵基礎設施之情報資訊分享
第三節 找出恐怖分子與進行資訊分享
第十三章 美國情報改革脈絡下之「公開來源情報」體系發展
第一節 持續軟性層面之情報改革作為
第二節 公開來源情報體系之發展
第三節 公開來源情報之市場發展
第十四章 情報資訊之必要知道與必要分享原則
第一節 運用大數據與資訊分享
第二節 必要知道與必要分享原則之運用
第三節 內賊威脅之防範計畫
第四節 執法人員之情報分享障礙及改善
第五節 資訊分享訓練的六個層面
第十五章 美國國家安全與秘密資訊維護政策
第一節 布希政府之安全與秘密政策檢討
第二節 愛國者法及秘密政策相關之法令
第三節 情報圈機密管理原則
第十六章 情報與倫理問題
第一節 情報不能迴避倫理問題
第二節 情報與秘密理論
第三節 情報功能與倫理之討論
第四節 有關案例與倫理思考
第十七章 情報、預警與危機決策
第一節 情報對於決策之重要性與可發揮作用
第二節 預警情報與情報分析
第三節 危機管理範疇下之情報與決策
第十八章 反情報之基本認識
第一節 美國官方對於反情報之認知
第二節 美國政策報告與學界對於反情報之認知
第三節 臺灣應思考之反情報作為
第十九章 反情報內涵及反情報理論
第一節 反情報有關的一些案例
第二節 反情報理論
第三節 反情報之基本要素
第二十章 戰略反情報之理論思考與實踐
第一節 間諜行為與檢討
第二節 重新認識與推動戰略反情報
第二十一章 反情報與保防工作之理論與實踐
第一節 安全環境變化及保防工作之挑戰
第二節 情報、反情報與保防
第三節 保防工作可以持續努力之方向
第二十二章 攻擊性反情報
第一節 攻擊性反情報信條
第二節 偵測之攻擊性反情報
第三節 欺騙之攻擊性反情報
第四節 抵銷之攻擊性反情報
第五節 反情報之倫理
第二十三章 防衛性反情報之計畫與信條
第一節 防衛性反情報之計畫
第二節 防衛性反情報之信條
第二十四章 防衛性反情報之安全防護
第一節 防衛性反情報之實體安全防衛
第二節 防衛性反情報之人員安全防衛
第三節 防衛性反情報之資訊安全防衛
第四節 防衛性反情報之通訊安全防衛
第二十五章 強化與私營部門合作之反情報改革
第一節 企業之情報鎖定目標與損失
第二節 美國以往商業反情報運作之實例
第三節 企業反情報努力之限制與改善途徑
第二十六章 整合式情報操作能力與虛擬情報圈之建構
第一節 強化整合式之情報操作能力
第二節 建構可以運作之虛擬情報圈
第三節 虛擬情報圈運用之限制
序
序言
本書是在2003 年3月出版之《新安全威脅下之國家情報工作研究》專書之基礎上,經過了15 年之持續對於情報與反情報相關學術議題之關注,以及不斷與實務單位互動而發掘問題之思考脈絡下,持續發表了數十篇有關專文之累積,並依於最新動變之安全情勢發展,而以教科書與工具書之撰寫目的重新改寫、編排與更新後所完成之設計以符合學生、實務單位及有興趣研究此領域之學者與專家們的實用性參考用書與討論平台,盼藉由不同觀點啟發與論辯之抛磚引玉,而能夠提供一個整全之未來可能改革圖像與努力方向。全書共計有26章,並分為上下兩冊,且有明確注釋以方便查找引用資料之原始出處。
情報之所以存在,理想上就是為了提供安全上之全方位預警,並減少決策者在作決策時可以減少不確定性,不被誤導之同時又能夠影響他國,才有利於帶領國家創新與走向強大。而安全之具體與實踐認知是來自於對威脅之鑑定與警示,由於以往分析之國內與國外、實體與虛擬明顯區分之概念已不符合所需,威脅之變化亦非傳統與非傳統之角度可明確掌握之現實,而更發展成一種混合式之型態及相對應之衝突與戰爭。因此,文本之第一章就以此等威脅出發去進行介紹與分析。接著就討論了科技發展對於間諜行動之影響,並分別論述了中國大陸及美國所關切之間諜作為與各式樣的不同途徑,以及具體案例。
虛擬空間之網際網路與社交媒體之現實化運作與透過相關科技快速發展之各種利便的普及化與專業化之混合,而使以往較未多加關注且更不可能被歸類之網路情報應運而生。因此,除了傳統上大家所熟知之人員情報等領域外,更有必要機先之思考戰略性、行動性與戰術性之網路情報的區隔與分類,才可能因應無所不再之因為必要使用電腦與網際網路途徑所隱含之必然危害。而在前述之威脅、間諜作為及網路情報新領域之發展趨勢下,更有必要整合性之論辯作為辯證基礎之情報學術與情報實踐領域之因應改革與革命取捨之兩難,而開啟了文本第四章之情報理論與情報事務革命之討論。作為實踐性較強之情報工作究應從何角度建構理論與應該如何思考現有問題之解決方法,究應採行何種途徑或是如何實施才是最符合現代國家情報工作發展之最佳公約數,已是情報學術界與實務界均必須面對之嚴肅課題。
論述了前面各章節之情報不得不面對之動變情勢與新概念趨動下而應掌握的新視野後,再回歸實踐面,就必須思考情報之決策化的運用價值,是在於必須有一個設計符合需求之可以承載之運作平台,亦即國家安全機制。文本先從現實主義與新制度主義對於國家安全組織發展之論辯;並接續簡要的說明何謂國安機制,以及檢討臺灣的國安機制的發展與可能之改善方向;並對照一直影響包括日本等在內之亞歐國家的美國國安機制之主軸,亦即國家安全委員會之演進,包括目前在位之川普總統政府的改革,而期盼對於此問題能夠展現連續性的、全面性的而非片斷式的掌握。並隨之從體制、法制與運作等三個層面,介紹與討論了英國、德國、法國、日本、俄羅斯與以色列等國家情報體制與運作,特別在分析過程中,區隔出情報與反情報之不同功能、相對獨立性與民主國家應有之情報與反情報授權、運作分割之思考主軸。並透過第七章非常仔細的介紹了美國之情報體制與運作,因為常是許多國家模仿的對象,也因為美國之情報發展在機制與法律上,有允許其不斷因應安全情勢與動變威脅而有法律授權下之變革。
情報是國家機器運作的最重要特權,但常是基於國家安全考量而超越常態下政治途徑之解決方式,而必然可能涉及對於民權之濫用。因此,在文本討論具體之情報實踐之前,就必須先對於情報之人權與監督加以詳細的介紹與分析。透過「九.一一事件」後,國際相關文書對於情報實踐上之人權規範要求外,先從行政督察之情報監督途徑分析與比較了美國、英國、加拿大與澳洲之情報督察之監督與運作機制;接著分析情報之國會監督的學理、類型與規範,面臨之挑戰與可能的因應作為等,並以歐盟與美國相關實踐作為之例子,而能夠進行比較與進而思考擷取較好的經驗與教訓。並從實踐之角度,重新再次詳細檢視來自於來自美國國會與督察長監督機制下之系列的情報圈改革與作為,例如情報與反情報分立之作為、成立國土安全部後之情報功能發展及擬定新的《情報改革與恐怖主義預防法》後之情報體制與運作上之創新,及相應期盼可發揮最佳情報實踐之各式戰略報告。
第十章開始,論及了情報實踐上之基本原理、原則與作為,且針對這些實踐進行檢討與分析,例如情報應發揮之功能、與國家安全政策之關係、情報基本要素與情報循環、面對之安全環境與情報工作應有之新思維等。由於應對威脅之傳統國內與國外區隔之作法已明顯不能運作,因此,在國內之情報運用就必須格外的小心,進而開啟第十一章之國家情報之國內途徑的分析,其中包括了討論強化國內安全工作之情報作為、國土安全情報之發展、國土安全情報企業範疇下之公私部門的情報資訊分享、如何能有一個整合性之國家情報、支援國內情報需求之整合部門、以及第一線回應者應有之情報涵養與知識等。
由於非國家行為者的威脅已是各國目前最急迫之風險,而有效防阻的手段之一就是取得有價值的情報而能機先的防阻彼等可能造成之危害。因此,不同於國內安全之國土安全概念與相應的機制也不斷的演進與發展,其中最重要之實踐要素就是作為國土安全情報企業之成員如何組成、如何運作、如何持續的改革,且能夠使其發揮最大功能的就是更佳的情報資訊分享等之諸多問題。因此,第十二章分析了作為引導國土安全情報企業之戰略計畫、國土安全情報企業之改革方向、保護重大關鍵基礎設施與關鍵資源與相應之情報蒐集與分享情報、融合中心與私部門之互動與面臨問題、情報資訊之分類、以及透過資訊分享來鑑定恐怖分子活動及行為以及分享情報面臨之挑戰等。
情報不同於其他的明顯特徵之一就是秘密,因此以往一直迷信於人員情報之功能與最高價值。然而從決策到戰術行動之實踐上,卻發現更大情報來源之價值,常亦是來自於公開來源之情報,而使公開來源情報體系之建構與發展已是各國情報圈努力發展的一項重要目標,並呈現於第十三章之分析與討論之中。而情報之最大價值就是來自於可以及時的分享給最需要的人,但分享之原則與標準何在,運用大數據分享資訊又有那些相關挑戰、且如何建構一個有效率的資訊分享環境、又對於防不勝防的內賊要如何遏阻,針對執法人員應如何培養其情報觀念而走出傳統之簡單的線索運用、執法情報分享有那些障礙、如何推動情報導向警務之發展,如何針對不同層級之執法人員、執法管理人員、指揮官與監督者等進行資訊分享的不同訓練等均是必須持續關注議題。而相對的,資訊有效分享的成功條件之一,就是要有完善的秘密資訊維護政策,此不僅涉及了不斷因應避免洩密需求作法之法律修正與擬定之外,亦必須有完善之定密、降密與解密以及與外國政府分享資訊之管理機制,這些解析均是第十五章的重要內容。
情報工作的一切努力就是更好的維護國家安全,但是情報工作以其不得不常運用的特殊手段與工具,若與一般之其他公務機關的嚴格法律限制與基本的透明化原則運作相比,將有更大的自我裁量與自我約束之彈性空間,雖有限制之法律規範但仍常不易實質檢討與監督。這也是為什麼要另立體系,而不是歸屬於正常之公務員機制與賦予閣員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從倫理與道德之角度檢視,基於非常態的工作需要,而常可能不得不違背一般教導之道德訓示,致存有灰色地帶。但以其情報作為決策主要依據來源之功能本質,也經常會成為決策者不當決策之背黑鍋者或是當然的必須被犧牲者,而存有更大的委曲。因此,情報與倫理是一個不能迴避的值得探討的問題。文本的第十六章,就從建立倫理原則、民主社會之秘密理論、戰爭與和平時期的倫理思考、並從蒐情、分析、反情報、秘密行動等角度去探討所面對之倫理問題,且輔以相關案例進行解釋,而期盼引起更多重視。
由於情報欲發揮之最大功能是在預警,特別是在危機情境之下,第十七章就是從此視野去進行有關之分析。危機均有其徵候,但在危機發生之前,這些徵候從來不會被注意,但一旦發生,再回溯檢視總是可以發現一些蛛絲馬跡。討論的議題著重於情報、預警與危機決策之間的互動,其中涉及了不同參與人員之雜音競逐、資訊有用與否之篩濾、決策者在當下是否真的得到了有用的情報、更專業之分析人員、情報生產者與消費者關係的理論、危機決策中情報欲發揮作用之困難、預警情報與情報分析之關係、威脅與機會變成危機之過程、如何經由情報分析去預測與控制危機、情報脈絡下之危機管理原則等。
相對於情報,另一面作為獨立之國家安全工作之主體的反情報領域,可能更加重要與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與重新設計。臺灣從來沒有反情報觀念與相關學術上之探討與研究,在實務上更是窄化了反情報成為反間諜工作而已。所以真實的可能情況是很努力於國內安全工作之精進,但卻無法與時俱進的先期發現問題與不斷創新作法,而僅能夠是案例導向式的追逐已發生過的案件型態、以及接續以此等模型再去設計反制措施,因此永遠是處於被動的態勢。第十八章與第十九章開始分析反情報領域之學術與實踐上之重要議題,由於美國與臺灣之關係密切,因此分析美國之作為來重新檢視反情報應有之內涵與實踐上必要之革新方向。包括了學術與實務上之反情報概念之比較與分析,反情報理論之發展、反情報之基本要素、並從組織運作、資訊系統安全、人員安全調查、保護文件安全、維持安全結構等角度提出應思考之反情報作為。第二十章則分析與討論了戰略反情報之理論與實踐、提出了重新定位反情報方向之必要性、建構反情報戰略計畫等。
第二十一章分析了反情報與保防工作之理論與實踐,論及了安全環境變化與保防工作面對之挑戰,情報、反情報與保防之關係,保防工作可以持續努力之方向等。第二十二章討論的是攻擊性反情報,分析了首長責任、倫理相稱性、欺騙行動、反偵察與誘引、假想敵防衛測試、與防衛性反情報的協同作用等之反情報信條,並且分析與討論了偵測之攻擊性反情報、欺騙之攻擊性反情報、抵銷之攻擊性反情報的相關內涵與實踐,以及反情報之倫理問題。第二十三章分析了防衛性反情報之計畫與信條,其中包括了威脅分析、脆弱度分析與風險分析,以及相關之反制措施。第二十四章則是引用西方學者之專書,詳細介紹了涉及警務執法與保安領域之防衛性反情報之安全防衛工作,包括了實體安全防衛、人員安全防衛、資訊安全防衛及通訊安全防衛之具體運作內容。且反情報工作不能沒有私營部門之完全參與,因此,在第二十五章,檢討了強化與私營部門合作之反情報改革,此部分特別是與目前國土安全範疇下之有關實體與網路空間之關鍵基礎設施防護有密切關係。討論了納入國家安全思考之企業發展,並以美國的具體實踐例子說明聯邦調查局、國防安全局、商務部、國土安全部之商業反情報的運作與面臨之問題,介紹網路情報分享和保護法之內容,以及企業反情報努力之可能限制與可據以思考之改善途徑。
經由前述之情報與反情報的理論與實踐之檢討,可以發現情報不僅是公部門亦是私部門不可或缺之專業運作領域,而均必須共同的參與才可能確保國家安全與經濟繁榮及創新。且在思考一個更大的情報與反情報變革之可能性脈絡下,如何能夠建構一個可以有效調適與靈活運用,且能發揮最大效率之情報與反情報機制,實為國家安全工作之成敗關鍵。而此應該是有賴於整合式之情報操作能力與努力作為互補設計之嘗試建構虛擬情報圈之創意,並進而透過論辯而能夠彈性的操作,應該是一個可以思考的方向。第二十六章即從此主軸切入,分析與討論了整合式之情報操作能力且必須聚焦於任務之運作模式,檢視虛擬情報圈可以發揮之功能,同時亦誠實的檢討其運用上之限制。
汪毓瑋 於黎明清境
2018年10月1日
本書是在2003 年3月出版之《新安全威脅下之國家情報工作研究》專書之基礎上,經過了15 年之持續對於情報與反情報相關學術議題之關注,以及不斷與實務單位互動而發掘問題之思考脈絡下,持續發表了數十篇有關專文之累積,並依於最新動變之安全情勢發展,而以教科書與工具書之撰寫目的重新改寫、編排與更新後所完成之設計以符合學生、實務單位及有興趣研究此領域之學者與專家們的實用性參考用書與討論平台,盼藉由不同觀點啟發與論辯之抛磚引玉,而能夠提供一個整全之未來可能改革圖像與努力方向。全書共計有26章,並分為上下兩冊,且有明確注釋以方便查找引用資料之原始出處。
情報之所以存在,理想上就是為了提供安全上之全方位預警,並減少決策者在作決策時可以減少不確定性,不被誤導之同時又能夠影響他國,才有利於帶領國家創新與走向強大。而安全之具體與實踐認知是來自於對威脅之鑑定與警示,由於以往分析之國內與國外、實體與虛擬明顯區分之概念已不符合所需,威脅之變化亦非傳統與非傳統之角度可明確掌握之現實,而更發展成一種混合式之型態及相對應之衝突與戰爭。因此,文本之第一章就以此等威脅出發去進行介紹與分析。接著就討論了科技發展對於間諜行動之影響,並分別論述了中國大陸及美國所關切之間諜作為與各式樣的不同途徑,以及具體案例。
虛擬空間之網際網路與社交媒體之現實化運作與透過相關科技快速發展之各種利便的普及化與專業化之混合,而使以往較未多加關注且更不可能被歸類之網路情報應運而生。因此,除了傳統上大家所熟知之人員情報等領域外,更有必要機先之思考戰略性、行動性與戰術性之網路情報的區隔與分類,才可能因應無所不再之因為必要使用電腦與網際網路途徑所隱含之必然危害。而在前述之威脅、間諜作為及網路情報新領域之發展趨勢下,更有必要整合性之論辯作為辯證基礎之情報學術與情報實踐領域之因應改革與革命取捨之兩難,而開啟了文本第四章之情報理論與情報事務革命之討論。作為實踐性較強之情報工作究應從何角度建構理論與應該如何思考現有問題之解決方法,究應採行何種途徑或是如何實施才是最符合現代國家情報工作發展之最佳公約數,已是情報學術界與實務界均必須面對之嚴肅課題。
論述了前面各章節之情報不得不面對之動變情勢與新概念趨動下而應掌握的新視野後,再回歸實踐面,就必須思考情報之決策化的運用價值,是在於必須有一個設計符合需求之可以承載之運作平台,亦即國家安全機制。文本先從現實主義與新制度主義對於國家安全組織發展之論辯;並接續簡要的說明何謂國安機制,以及檢討臺灣的國安機制的發展與可能之改善方向;並對照一直影響包括日本等在內之亞歐國家的美國國安機制之主軸,亦即國家安全委員會之演進,包括目前在位之川普總統政府的改革,而期盼對於此問題能夠展現連續性的、全面性的而非片斷式的掌握。並隨之從體制、法制與運作等三個層面,介紹與討論了英國、德國、法國、日本、俄羅斯與以色列等國家情報體制與運作,特別在分析過程中,區隔出情報與反情報之不同功能、相對獨立性與民主國家應有之情報與反情報授權、運作分割之思考主軸。並透過第七章非常仔細的介紹了美國之情報體制與運作,因為常是許多國家模仿的對象,也因為美國之情報發展在機制與法律上,有允許其不斷因應安全情勢與動變威脅而有法律授權下之變革。
情報是國家機器運作的最重要特權,但常是基於國家安全考量而超越常態下政治途徑之解決方式,而必然可能涉及對於民權之濫用。因此,在文本討論具體之情報實踐之前,就必須先對於情報之人權與監督加以詳細的介紹與分析。透過「九.一一事件」後,國際相關文書對於情報實踐上之人權規範要求外,先從行政督察之情報監督途徑分析與比較了美國、英國、加拿大與澳洲之情報督察之監督與運作機制;接著分析情報之國會監督的學理、類型與規範,面臨之挑戰與可能的因應作為等,並以歐盟與美國相關實踐作為之例子,而能夠進行比較與進而思考擷取較好的經驗與教訓。並從實踐之角度,重新再次詳細檢視來自於來自美國國會與督察長監督機制下之系列的情報圈改革與作為,例如情報與反情報分立之作為、成立國土安全部後之情報功能發展及擬定新的《情報改革與恐怖主義預防法》後之情報體制與運作上之創新,及相應期盼可發揮最佳情報實踐之各式戰略報告。
第十章開始,論及了情報實踐上之基本原理、原則與作為,且針對這些實踐進行檢討與分析,例如情報應發揮之功能、與國家安全政策之關係、情報基本要素與情報循環、面對之安全環境與情報工作應有之新思維等。由於應對威脅之傳統國內與國外區隔之作法已明顯不能運作,因此,在國內之情報運用就必須格外的小心,進而開啟第十一章之國家情報之國內途徑的分析,其中包括了討論強化國內安全工作之情報作為、國土安全情報之發展、國土安全情報企業範疇下之公私部門的情報資訊分享、如何能有一個整合性之國家情報、支援國內情報需求之整合部門、以及第一線回應者應有之情報涵養與知識等。
由於非國家行為者的威脅已是各國目前最急迫之風險,而有效防阻的手段之一就是取得有價值的情報而能機先的防阻彼等可能造成之危害。因此,不同於國內安全之國土安全概念與相應的機制也不斷的演進與發展,其中最重要之實踐要素就是作為國土安全情報企業之成員如何組成、如何運作、如何持續的改革,且能夠使其發揮最大功能的就是更佳的情報資訊分享等之諸多問題。因此,第十二章分析了作為引導國土安全情報企業之戰略計畫、國土安全情報企業之改革方向、保護重大關鍵基礎設施與關鍵資源與相應之情報蒐集與分享情報、融合中心與私部門之互動與面臨問題、情報資訊之分類、以及透過資訊分享來鑑定恐怖分子活動及行為以及分享情報面臨之挑戰等。
情報不同於其他的明顯特徵之一就是秘密,因此以往一直迷信於人員情報之功能與最高價值。然而從決策到戰術行動之實踐上,卻發現更大情報來源之價值,常亦是來自於公開來源之情報,而使公開來源情報體系之建構與發展已是各國情報圈努力發展的一項重要目標,並呈現於第十三章之分析與討論之中。而情報之最大價值就是來自於可以及時的分享給最需要的人,但分享之原則與標準何在,運用大數據分享資訊又有那些相關挑戰、且如何建構一個有效率的資訊分享環境、又對於防不勝防的內賊要如何遏阻,針對執法人員應如何培養其情報觀念而走出傳統之簡單的線索運用、執法情報分享有那些障礙、如何推動情報導向警務之發展,如何針對不同層級之執法人員、執法管理人員、指揮官與監督者等進行資訊分享的不同訓練等均是必須持續關注議題。而相對的,資訊有效分享的成功條件之一,就是要有完善的秘密資訊維護政策,此不僅涉及了不斷因應避免洩密需求作法之法律修正與擬定之外,亦必須有完善之定密、降密與解密以及與外國政府分享資訊之管理機制,這些解析均是第十五章的重要內容。
情報工作的一切努力就是更好的維護國家安全,但是情報工作以其不得不常運用的特殊手段與工具,若與一般之其他公務機關的嚴格法律限制與基本的透明化原則運作相比,將有更大的自我裁量與自我約束之彈性空間,雖有限制之法律規範但仍常不易實質檢討與監督。這也是為什麼要另立體系,而不是歸屬於正常之公務員機制與賦予閣員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從倫理與道德之角度檢視,基於非常態的工作需要,而常可能不得不違背一般教導之道德訓示,致存有灰色地帶。但以其情報作為決策主要依據來源之功能本質,也經常會成為決策者不當決策之背黑鍋者或是當然的必須被犧牲者,而存有更大的委曲。因此,情報與倫理是一個不能迴避的值得探討的問題。文本的第十六章,就從建立倫理原則、民主社會之秘密理論、戰爭與和平時期的倫理思考、並從蒐情、分析、反情報、秘密行動等角度去探討所面對之倫理問題,且輔以相關案例進行解釋,而期盼引起更多重視。
由於情報欲發揮之最大功能是在預警,特別是在危機情境之下,第十七章就是從此視野去進行有關之分析。危機均有其徵候,但在危機發生之前,這些徵候從來不會被注意,但一旦發生,再回溯檢視總是可以發現一些蛛絲馬跡。討論的議題著重於情報、預警與危機決策之間的互動,其中涉及了不同參與人員之雜音競逐、資訊有用與否之篩濾、決策者在當下是否真的得到了有用的情報、更專業之分析人員、情報生產者與消費者關係的理論、危機決策中情報欲發揮作用之困難、預警情報與情報分析之關係、威脅與機會變成危機之過程、如何經由情報分析去預測與控制危機、情報脈絡下之危機管理原則等。
相對於情報,另一面作為獨立之國家安全工作之主體的反情報領域,可能更加重要與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與重新設計。臺灣從來沒有反情報觀念與相關學術上之探討與研究,在實務上更是窄化了反情報成為反間諜工作而已。所以真實的可能情況是很努力於國內安全工作之精進,但卻無法與時俱進的先期發現問題與不斷創新作法,而僅能夠是案例導向式的追逐已發生過的案件型態、以及接續以此等模型再去設計反制措施,因此永遠是處於被動的態勢。第十八章與第十九章開始分析反情報領域之學術與實踐上之重要議題,由於美國與臺灣之關係密切,因此分析美國之作為來重新檢視反情報應有之內涵與實踐上必要之革新方向。包括了學術與實務上之反情報概念之比較與分析,反情報理論之發展、反情報之基本要素、並從組織運作、資訊系統安全、人員安全調查、保護文件安全、維持安全結構等角度提出應思考之反情報作為。第二十章則分析與討論了戰略反情報之理論與實踐、提出了重新定位反情報方向之必要性、建構反情報戰略計畫等。
第二十一章分析了反情報與保防工作之理論與實踐,論及了安全環境變化與保防工作面對之挑戰,情報、反情報與保防之關係,保防工作可以持續努力之方向等。第二十二章討論的是攻擊性反情報,分析了首長責任、倫理相稱性、欺騙行動、反偵察與誘引、假想敵防衛測試、與防衛性反情報的協同作用等之反情報信條,並且分析與討論了偵測之攻擊性反情報、欺騙之攻擊性反情報、抵銷之攻擊性反情報的相關內涵與實踐,以及反情報之倫理問題。第二十三章分析了防衛性反情報之計畫與信條,其中包括了威脅分析、脆弱度分析與風險分析,以及相關之反制措施。第二十四章則是引用西方學者之專書,詳細介紹了涉及警務執法與保安領域之防衛性反情報之安全防衛工作,包括了實體安全防衛、人員安全防衛、資訊安全防衛及通訊安全防衛之具體運作內容。且反情報工作不能沒有私營部門之完全參與,因此,在第二十五章,檢討了強化與私營部門合作之反情報改革,此部分特別是與目前國土安全範疇下之有關實體與網路空間之關鍵基礎設施防護有密切關係。討論了納入國家安全思考之企業發展,並以美國的具體實踐例子說明聯邦調查局、國防安全局、商務部、國土安全部之商業反情報的運作與面臨之問題,介紹網路情報分享和保護法之內容,以及企業反情報努力之可能限制與可據以思考之改善途徑。
經由前述之情報與反情報的理論與實踐之檢討,可以發現情報不僅是公部門亦是私部門不可或缺之專業運作領域,而均必須共同的參與才可能確保國家安全與經濟繁榮及創新。且在思考一個更大的情報與反情報變革之可能性脈絡下,如何能夠建構一個可以有效調適與靈活運用,且能發揮最大效率之情報與反情報機制,實為國家安全工作之成敗關鍵。而此應該是有賴於整合式之情報操作能力與努力作為互補設計之嘗試建構虛擬情報圈之創意,並進而透過論辯而能夠彈性的操作,應該是一個可以思考的方向。第二十六章即從此主軸切入,分析與討論了整合式之情報操作能力且必須聚焦於任務之運作模式,檢視虛擬情報圈可以發揮之功能,同時亦誠實的檢討其運用上之限制。
汪毓瑋 於黎明清境
2018年10月1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95折$1140
-
新書95折$1140
-
新書$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