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指尖失控、眼球失速的年代
找到全人發展的平衡點
恐懼錯失任何新訊息、收到訊息必須立即做出反應或回覆的焦慮,或是總有聽到鈴聲或感覺振動的錯覺而不斷檢查手機或其他可攜式裝置……
回顧現實生活中的自己,是否也曾這樣的「驚慌失措」?這個現象,過去不曾發生,是各種可攜式連網裝置普及後的科技時代所獨有的「恐懼」。根據《遠見研究調查》2018年的報告,有超過六成的人,只要有一定時間沒上網,就會覺得好像錯過什麼;甚至,近五成的人在無法上網時會坐立不安。這樣,代表已經網路成癮了嗎?答案卻也不然。
對於網際網路相關議題的探討,國內外專家學者及機構的思考角度,由過去認為使用網際網路是知識涉獵工具的改變,到如今深入家庭關係、社群關係、人際網絡連結、認知行為改變、生理和心理影響等目的性研究。
跨越世代,人類追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始終不變,只是透過網路與數位科技裝置,改變了人們滿足需求的方式與生活的頻率。
迷戀網路、每天花許多時間上網,不一定就是成癮,但如果無法及時約束、控制,有朝一日發展成「網癮」也未可知,而這也是網路沉迷受到各方關注的重點。是否染上網癮,必須經由專家嚴謹評估,釐清是否失控進而造成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手機、平板電腦、桌機……指尖輕點實體或虛擬鍵盤,眼球在螢幕之間來回穿梭。置身全網時代,人類如何與新世界和平共處?本書從三大觀點、五大構面、八大現象、兩大方向,與身為數位原住民或數位移民的你,共同思考這個關鍵問題。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邱玉珍
醫藥記者裡的「老屁股」。健保開辦那年,開始接觸醫藥新聞,不敢說對醫藥新聞有多了解,但可以確定的是,只要有人說起醫藥重大新聞事件,絕對說得上嘴。
陳清芳
從醫藥記者出發,以公衛社福大小事鋪路,在鍵盤上練功,至今仍未出師,希望將輕盈的、沉重的、美麗的、醜陋的、青春的、老邁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化為跳舞的文字,躍進閱讀者的腦裡。
楊琇雯
曾任《蘋果日報》副刊醫藥組組長,現為自由作者。關注全球衛生、志願服務、倫理學等議題。
邱玉珍
醫藥記者裡的「老屁股」。健保開辦那年,開始接觸醫藥新聞,不敢說對醫藥新聞有多了解,但可以確定的是,只要有人說起醫藥重大新聞事件,絕對說得上嘴。
陳清芳
從醫藥記者出發,以公衛社福大小事鋪路,在鍵盤上練功,至今仍未出師,希望將輕盈的、沉重的、美麗的、醜陋的、青春的、老邁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化為跳舞的文字,躍進閱讀者的腦裡。
楊琇雯
曾任《蘋果日報》副刊醫藥組組長,現為自由作者。關注全球衛生、志願服務、倫理學等議題。
目錄
序
網路浪潮逆襲下的省思 林建煌
第一部 難以自拔是愛還是癮?
這是科技時代才有的恐懼
是潮流還是症候?
哪些人容易上癮?
第二部 都是指尖惹的禍?
社交與娛樂的重要工具
科技時代的愛與愁
網路成癮傾向面面觀
「科技使用行為調查」問卷說明
第三部 我們住在科技上癮區?
你的大腦被改變了嗎?
老化提早報到?
唾手可得的超能力?
家庭中的網路大戰
迎向沒有標準答案的教育
最近,也最遠?
公共安全的死角?
百家爭鳴的平台經濟時代?
第四部 收拾便利後遺症
自我檢測是否網路成癮
讓網路成為實現夢想的工具
網路浪潮逆襲下的省思 林建煌
第一部 難以自拔是愛還是癮?
這是科技時代才有的恐懼
是潮流還是症候?
哪些人容易上癮?
第二部 都是指尖惹的禍?
社交與娛樂的重要工具
科技時代的愛與愁
網路成癮傾向面面觀
「科技使用行為調查」問卷說明
第三部 我們住在科技上癮區?
你的大腦被改變了嗎?
老化提早報到?
唾手可得的超能力?
家庭中的網路大戰
迎向沒有標準答案的教育
最近,也最遠?
公共安全的死角?
百家爭鳴的平台經濟時代?
第四部 收拾便利後遺症
自我檢測是否網路成癮
讓網路成為實現夢想的工具
序
序
網路浪潮逆襲下的省思
林建煌・臺北醫學大學校長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代,也是疑慮的時代。」狄更斯《雙城記》所寫的幾句話,正是當今我們所處網路時代的境況與寫照。
隨著數位科技的日新月異,網路時代席捲全球,網路已經與現代人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食衣住行、生老病死都離不開網路;因此,我們可以說,生於科技網路時代是一種幸福,但對網路的狂熱與迷思,無法自拔,產生網路成癮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輕則影響日常生活作息,重則危害身心健康,成為社會問題,也值得國人深思與探究。
根據研究統計,全球約有6%到8%的人患有網路成癮症;其中,年輕世代情況最為普遍,台灣約有兩成左右的青少年身陷網路成癮困境,他們整天拿著手機,盯著螢幕,在資訊取得和社交網路上滑個不停,形成了「滑世代」。
在這個風潮下,許多年輕人每天花不少寶貴時間在上網,就有調查發現,高達五成的26歲至30歲年輕族群,每天平均上網時間長達8~12小時以上,網路成癮年輕化儼然已成為台灣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
此外,「行動多螢」也成為國內流行的趨勢潮流,包括: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智慧型手機、穿戴裝置、連網電視、遊戲機等,「遠見調查研究」最新的研究調查顯示,台灣18歲至35歲的年輕族群中,超過半數擁有兩至三種數位裝置,更有四成經常使用四種以上的數位裝置,充分顯示「行動多螢」的風靡程度。
事實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網路與「行動多螢」固然能為人們帶來許多好處與便利,但是過度依賴它,容易引起網路成癮症,導致注意力不集中、沒有網路就感到憂鬱焦慮、人際關係疏離或失眠等,甚至有研究顯示,網路成癮者有較高的自殺傾向。
由此可見,網路與數位科技有如雙面刃,它滿足了人們的需求,成為新世代生活必需品,但過度沉溺與迷戀,卻也會造成健康與生命不可彌補的缺憾,希望與失望,孰輕孰重,令人三思。
網路科技造就了人類史上第三次工業革命,過去數十年來,網路興起帶動潮流,全球數位網路科技風起雲湧,波瀾壯闊,帶動經濟成長與創新,喚起人們對網路虛擬世界的美麗憧憬。
曾幾何時,隨著網路泡沫化與再起,數位成癮症的逆襲,引起社會的恐懼焦慮與不安,臺北醫學大學肩負醫學教育與醫療服務的重大使命,面對網路成癮及數位科技帶來的諸多社會問題,全面資料蒐集、研究與分析,再從醫學及科技不同角度出發,結合問卷訪問調查,找出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期能協助國人走出深陷網路成癮的困境。
感謝臺北醫學大學與天下文化優秀編寫團隊,攜手完成這本發人省思的《失控的指尖──愛上網是潮還是癮》,透過詳細的描述與統計,一窺數位科技時代的網路上癮現象。期盼這本書能帶給所有讀者不一樣的思考與啟發,進而善用現代科技,不再被網路所困、所誘與所役,享有健康快樂的人生。
網路浪潮逆襲下的省思
林建煌・臺北醫學大學校長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代,也是疑慮的時代。」狄更斯《雙城記》所寫的幾句話,正是當今我們所處網路時代的境況與寫照。
隨著數位科技的日新月異,網路時代席捲全球,網路已經與現代人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食衣住行、生老病死都離不開網路;因此,我們可以說,生於科技網路時代是一種幸福,但對網路的狂熱與迷思,無法自拔,產生網路成癮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輕則影響日常生活作息,重則危害身心健康,成為社會問題,也值得國人深思與探究。
根據研究統計,全球約有6%到8%的人患有網路成癮症;其中,年輕世代情況最為普遍,台灣約有兩成左右的青少年身陷網路成癮困境,他們整天拿著手機,盯著螢幕,在資訊取得和社交網路上滑個不停,形成了「滑世代」。
在這個風潮下,許多年輕人每天花不少寶貴時間在上網,就有調查發現,高達五成的26歲至30歲年輕族群,每天平均上網時間長達8~12小時以上,網路成癮年輕化儼然已成為台灣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
此外,「行動多螢」也成為國內流行的趨勢潮流,包括: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智慧型手機、穿戴裝置、連網電視、遊戲機等,「遠見調查研究」最新的研究調查顯示,台灣18歲至35歲的年輕族群中,超過半數擁有兩至三種數位裝置,更有四成經常使用四種以上的數位裝置,充分顯示「行動多螢」的風靡程度。
事實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網路與「行動多螢」固然能為人們帶來許多好處與便利,但是過度依賴它,容易引起網路成癮症,導致注意力不集中、沒有網路就感到憂鬱焦慮、人際關係疏離或失眠等,甚至有研究顯示,網路成癮者有較高的自殺傾向。
由此可見,網路與數位科技有如雙面刃,它滿足了人們的需求,成為新世代生活必需品,但過度沉溺與迷戀,卻也會造成健康與生命不可彌補的缺憾,希望與失望,孰輕孰重,令人三思。
網路科技造就了人類史上第三次工業革命,過去數十年來,網路興起帶動潮流,全球數位網路科技風起雲湧,波瀾壯闊,帶動經濟成長與創新,喚起人們對網路虛擬世界的美麗憧憬。
曾幾何時,隨著網路泡沫化與再起,數位成癮症的逆襲,引起社會的恐懼焦慮與不安,臺北醫學大學肩負醫學教育與醫療服務的重大使命,面對網路成癮及數位科技帶來的諸多社會問題,全面資料蒐集、研究與分析,再從醫學及科技不同角度出發,結合問卷訪問調查,找出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期能協助國人走出深陷網路成癮的困境。
感謝臺北醫學大學與天下文化優秀編寫團隊,攜手完成這本發人省思的《失控的指尖──愛上網是潮還是癮》,透過詳細的描述與統計,一窺數位科技時代的網路上癮現象。期盼這本書能帶給所有讀者不一樣的思考與啟發,進而善用現代科技,不再被網路所困、所誘與所役,享有健康快樂的人生。
內容連載
這是科技時代才有的恐懼
1989年,英國電腦科學家柏內茲-李(Tim Berners-Lee)在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工作,因為感慨許多員工離職後資料不翼而飛,他提出了「資訊管理提案」,建議將許多資料改變為網路索引,方便留存查詢。
沒想到這份當時並未受到重視的提案,卻為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 WWW)奠定基礎,並且在之後的三十年,在世界各地造成翻天覆地的影響。
上網也是基本人權
2016年,聯合國通過一項由七十個國家共同簽署的非約束性決議,將「使用網路」列為與使用水、電力、食物同等重要的基本人權。
而根據2018年市場調查機構Zenith公布的數據,2019年,全球民眾每天上網的時間,將堂堂超過看電視的時間。
在網路迅速深入各人生活的同時,有些現象讓人不得不停下腳步思考。
遍及全球的不安
2009年11月知名雜誌《紐約客》(The New Yorker)的封面卡通圖,是一幅在萬聖節中帶孩子上街討糖果的父母群像,孩子在大房子前廊上要糖,大人則在廊下街邊站著,每一位都在低頭看手機。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專家哈拉威爾(Dr. Ed Hallowell)指出,這是「螢幕吸引現象」(screen-sucking)。他定義這樣的狀態為「浪費時間與任何螢幕互動。
舉例來說,電腦、影音遊戲、電視及黑莓機」,並且生動地描述實際情況:一個人在使用螢幕看一場秀或工作結束之後,仍然可以坐在原處很久,或是不知不覺間走向螢幕坐下來,並不是因為特別喜歡做那件事,但就是無法關機或離開。
人們對於網路的依賴程度日益升高,沉迷於網路所造成的各種影響,漸漸浮現在眾人眼前。
2017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出現下面這則標題斗大的新聞「Smartphone addiction could be changing your brain」,報導中提到一項新的病症「Nomophobia」,中文譯為「無手機恐懼症」或「手機恐慌症」,意指人在失去手機通信的情況下表現出的焦慮情緒。
這裡所指的「手機」,其實已不只是手機單一產品,還包括其他各種智慧型數位科技裝置。
1989年,英國電腦科學家柏內茲-李(Tim Berners-Lee)在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工作,因為感慨許多員工離職後資料不翼而飛,他提出了「資訊管理提案」,建議將許多資料改變為網路索引,方便留存查詢。
沒想到這份當時並未受到重視的提案,卻為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 WWW)奠定基礎,並且在之後的三十年,在世界各地造成翻天覆地的影響。
上網也是基本人權
2016年,聯合國通過一項由七十個國家共同簽署的非約束性決議,將「使用網路」列為與使用水、電力、食物同等重要的基本人權。
而根據2018年市場調查機構Zenith公布的數據,2019年,全球民眾每天上網的時間,將堂堂超過看電視的時間。
在網路迅速深入各人生活的同時,有些現象讓人不得不停下腳步思考。
遍及全球的不安
2009年11月知名雜誌《紐約客》(The New Yorker)的封面卡通圖,是一幅在萬聖節中帶孩子上街討糖果的父母群像,孩子在大房子前廊上要糖,大人則在廊下街邊站著,每一位都在低頭看手機。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專家哈拉威爾(Dr. Ed Hallowell)指出,這是「螢幕吸引現象」(screen-sucking)。他定義這樣的狀態為「浪費時間與任何螢幕互動。
舉例來說,電腦、影音遊戲、電視及黑莓機」,並且生動地描述實際情況:一個人在使用螢幕看一場秀或工作結束之後,仍然可以坐在原處很久,或是不知不覺間走向螢幕坐下來,並不是因為特別喜歡做那件事,但就是無法關機或離開。
人們對於網路的依賴程度日益升高,沉迷於網路所造成的各種影響,漸漸浮現在眾人眼前。
2017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出現下面這則標題斗大的新聞「Smartphone addiction could be changing your brain」,報導中提到一項新的病症「Nomophobia」,中文譯為「無手機恐懼症」或「手機恐慌症」,意指人在失去手機通信的情況下表現出的焦慮情緒。
這裡所指的「手機」,其實已不只是手機單一產品,還包括其他各種智慧型數位科技裝置。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電子書75折$300
-
新書79折$316
-
新書79折$316
-
新書79折$316
-
新書79折$316
-
新書79折$316
-
新書85折$340
-
新書88折$352
-
新書95折$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