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文學、電影與文化辯證

跨越:文學、電影與文化辯證
定價:260
NT $ 205 ~ 234
  • 作者:張國慶
  • 出版社:印刻
  • 出版日期:2019-05-07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387292X
  • ISBN13:9789863872924
  • 裝訂:平裝 / 208頁 / 14.8 x 21 x 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現代文學與類型電影的文化脈絡解剖

  本書輯錄作者近幾年來有關文學與電影的評論。全書以馬克思理論、女性主義及當代文化理論為主軸,探討文學與電影文化批判的意涵。內容涵蓋當代英美文學、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好萊塢電影及日本武士道電影。論述精闢、鋒銳,為實踐文化批判及社會辯證的最佳例證。

  ‧代罪羔羊的隱喻:辨識所有犧牲儀式的特質旨在揭穿犧牲暴力無罪的謬論。

  ‧女性主義修正論:成為語言的竊奪者,詩人雷琪的女性共同經驗整合之路。

  ‧東方主義:不論是將東方予以規制或浪漫化,這些理念都是純粹主觀的建構,視東方為本體性恆定的客體。

  ‧義大利「新道德詩學」的電影運動:新寫實主義自始就是具有政治參與意識的藝術;這些導演風格各有不同,但具有強烈社會意識的共通色彩將他們的作品結合一起,形成一個跨越時空的國家電影運動。

  ‧黑色電影:真正潛藏於黑色電影的意識形態似乎是,在面對社會和文化劇變,父權體系將本身所暴露的焦慮、適應不良、以及重建權力優勢的企圖投射於女性形象之上。

  ‧科幻電影:一九七○年代後,往昔用以指涉社會主義的反烏托邦想像如今轉而引喻資本主義的弊病;資本擴張和勞力剝削的議題逐漸成為當代科幻電影的重要母體。

  ‧武士電影:山田洋次的武士三部曲,表徵對武士理念以及權威壓迫的抗拒;同時以幕末時期隱喻二十一世紀前後的日本,藉以批判當代日本企業社會的不公與無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張國慶


  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碩士、博士。現任國立金門大學應用英語系教授。曾任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副教授,考試院典試委員,開南大學學務長,國立金門大學總務長,桃園美國學校校長。著有《邊緣辯證》及《打開頻道說亮話》,並於多種報刊雜誌及學術期刊發表文學、電影及社會評論。
 

目錄

第一篇  文學與歷史辯證
來自「世界盡頭」的女性主義返視:芮絲的《夢迴藻海》
文學、政治與歷史辯證:達特羅的《但尼爾書》
儀式化暴力的隱喻:克雷恩的〈藍色旅店〉與〈怪物〉
《吉姆大公》:敘事、言詞與東方主義
「竊奪語言」與歷史意識:雷琪的女性主義修正論
 
第二篇  電影與社會辯證
「新道德詩學」的電影運動:新寫實主義與戰後義大利電影
黑色電影與「硬漢」小說
迷濛暗夜,孤寂大街:歷史黑色電影的幽暗意識
資本主義與「他者」的概念:當代科幻電影的社會意涵
類型演化與非典型武士:山田洋次的武士三部曲
 
 

內容連載

黑色電影與「硬漢」小說

黑色電影特有的美學一直是研究該電影現象的重點之一。在1920和30年代,由於大量德國電影工作者移居美國之故,德國表現主義的電影美學也為好萊鎢電影注入一股生命力。這個德國化的影響在黑色電影中獲得大放異彩的機會。以明暗手法呈現人物內心的衝突或人物與環境的關係,割裂畫面的橫斜線條表現不穩定感,滂沱大雨強化戲劇張力,倒敘和解說者聲音的敘述烘托深沈失落等等技法構成黑色電影的特殊風格(Shrader, 172-5)。然而,對於許多電影研究者或工作者而言,黑色電影所刻劃黑暗、暴力、墮落的世界,以及這時空所隱含的母題和社會意義才能定義所謂的「黑色現象」(noir phenomenon)。波德(Raymonde Borde)和修美東(Etienne Chaumeton)認為所謂「黑色意識」(noir sensibility)指涉美國「戰後抑鬱」的文化景觀(Maltby, 56)。製作人豪可曼(John Houseman)則以他所稱的「硬漢」(tough)電影《夜長夢多》(The Big Sleep, 1945)和《郵差總按兩次鈴》(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 1946)為例指出,黑色電影世界所呈現的是「二次大戰方歇後的美國是一個無力、恐懼人們的國度……一群懷帶困惑目標,摸索於不安全感和墮落薄暮中宿醉的人們」(quoted in Maltby, 同前)。而塔司卡(Jon Tuska)則辯稱,兩次大戰期間,電影工業被賦予「意識形態義務」,極力維繫美國人自大恐慌時期以來的生存希望;黑色電影即是對「數十年強制性樂觀主義的回應」(DC, 152)。總而言之,黑色電影以幽暗意象所描繪的充滿迷惘、悲觀的社會景觀,既是戰前壓抑情緒的反響,同時也是戰後年代社會心理的產物。

然而,這些議題似乎也攸關1940年代性別歧視的問題。1941年的珍珠港事變使美國政府放棄孤立主義政策,參加二次世界大戰。在國家安全的前提下,戰前經常公開論辯的話題─階級、種族和性別差異─被暫擺一旁。而大量徵兵的結果使女性勞動力逐漸成為戰時國家經濟擴張的主力(”FFS”, 177);往昔以男性為中心的生產關係為之改觀。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205
  2. 新書
    79
    $205
  3. 新書
    79
    $205
  4. 新書
    79
    $205
  5. 新書
    79
    $206
  6. 新書
    85
    $221
  7. 新書
    9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