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生俱來帶著許多面向。倘若他死去時已然統整歸一,他的一生便是成功的。-保羅‧梵樂希(Paul Valéry)
面對躁動不安、令人疲憊、熱情又迷惑的存在現況,默觀的生活是可能的嗎?
牟敦――既是隱修士又涉入社會運動;既尋求獨處又有回不完的信件和訪客――這位廿世紀最有魅力的靈修人物之一,以其經歷證明,度默觀生活不但是可能的,也是重要的。
讀本書不僅是一場與牟敦的相遇,藉著他的默觀所得,能引領人進入內心深處,與自己、他人及天主合一。
目錄
牟敦小記/005
牟敦著作引用書目/013
引言/019
第一天 衝突矛盾中的人/025
第二天 皈依者/033
第三天 蒙選者/043
第四天 隱修士/053
第五天 聖傳作者/059
第六天 聖詠吟唱者/067
第七天 詩人/073
第八天 抗議者/079
第九天 默想者/085
第十天 靈修大師/091
第十一天 宗教交談的先驅/097
第十二天 隱修傳統間交談的開拓者/111
第十三天 神祕家/119
第十四天 默觀的使徒/125
第十五天旅途中的同伴/131
牟敦著作引用書目/013
引言/019
第一天 衝突矛盾中的人/025
第二天 皈依者/033
第三天 蒙選者/043
第四天 隱修士/053
第五天 聖傳作者/059
第六天 聖詠吟唱者/067
第七天 詩人/073
第八天 抗議者/079
第九天 默想者/085
第十天 靈修大師/091
第十一天 宗教交談的先驅/097
第十二天 隱修傳統間交談的開拓者/111
第十三天 神祕家/119
第十四天 默觀的使徒/125
第十五天旅途中的同伴/131
序
導讀
- Day 1- 衝突矛盾中的人
寫作是我靈修生活的要素。-1955年8月30日致溫南第函(Letter to Dom Winandy)
在藉由牟敦的生平、皈依及著作來跟隨他之前,讓我 們先看看他這個人存在的隱密部分,恩寵就是從那裡開始運行。
在多默•牟敦的內心有著衝突矛盾,而且不只一個。 他學著去整合這些矛盾,透過自己對絕對者的追尋而超越 它們,並藉由在使徒工作上結果實來消解它們。
萬有與虛無:這是矛盾對立,一齣充滿張力的戲劇。 他懷著對絕對者的激昂熱情,確信試著以言語來適切反映 天主的任何人為努力皆是徒然。這正解釋了他對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以及對帕朗(Brice Parain)的《尚•馬德克之死》(The Death of Jean Madec)的欽慕。惟有天主能滿足他所有的渴望,成全他對於生命完滿的追求。他整個人格導致他相信:絕對與相對,萬有與虛 無相互對立,絕不可能相容。他活在矛盾衝突的情勢中。 直到他進入熙篤會後,方始能期望某種和諧。這要歸 功於聖本篤的會規,令他在具體生活上與他的深刻信念一致—天主是絕對者。他終將在另一層次上發現自己原已確切棄捨的一切。基督的愛滿全了他對情愛的需要,以及對絕對者的需要。這與隱修士的大家長聖本篤相互關聯。牟敦是他靈修上的兒子,而本篤在臨終時有一神視—世界原在天主內。
另一個矛盾是:隱修士與作家這兩重身分。寫作是溝 通;為一個基督徒來說,是成為使徒。當牟敦的朋友,克萊沃修院(Clervaux abbey) 的本篤會士雷勒可(Dom Jean Leclercq)問牟敦:「隱修士為何要寫作?」時,牟敦 答道:「因為他們不說話。」
在父親影響下,牟敦原應成為畫家而非作家。我們要如何解釋他的創造性能量這樣進展的路線?是對家庭情境 的反抗舉動?還是缺乏在繪畫素描技藝上的訓練?比較可 能是後者。牟敦未曾接受過藝術技巧的教導訓練,無法自 行創作,而獨立孤寂如他,寫作顯然是比繪畫更明快的選擇。
驅使聖納德(St. Bernard,或譯聖伯爾納鐸)投身進入吉妥(Cîteaux)荒野靜寂的原因之一,似乎是逃離文 字方面的雄心壯志。然而,無心插柳的結果,他反而成為中世紀最重要的拉丁文作家之一。從人格的這一面來看, 牟敦不是有點像他嗎?
還有一個矛盾:牟敦身為熙篤會士,但卻感到需要成為嘉都西會士(Carthusian)。他與在英國帕明斯特(Parkminster)的嘉都西會士聯絡。在他們寫給牟敦的一封信中,甚至宣稱灌注的默觀才是默觀聖召的目標。而牟敦評道:
默觀生活不只是一套複雜的操練系統,讓隱修士經過它來累積美德分數。天主帶領我們到隱修院,是為了將祂自己顯示給我們,縱然這只能 以一種非常隱微、不可捉摸的方式進行。
事實上,終其一生,這渴望一直糾纏著他:想要更獨處,好能更接近天主(牟敦對此主題的進一步評論,見《約納的徵兆》。)
嘉都西會士波里恩(Dom Porion)當時是這修會在羅馬的財務主管,他寫信給牟敦說:
大多數人在做事、創造某些事物中找到平衡;單純的默觀生活需要有特殊的恩寵,以及特殊的忠誠。它要求一種成熟,靈魂的成熟,在皈依者當中這樣的成熟並不常見。至少,這似乎是我們從嘗試的經驗中得出的結果。但是,「默觀」一詞的首要意義是:直接觀看天主而保持安靜—平靜與純潔既是這種視野的條件,也是結果—在這意義上,它為我確是真實的生活,永恆的生命,我們正是為此受造。
牟敦也是漸漸才了解到,成為嘉都西會士是天主放在他心中的渴望,並不是為了轉換修會,而是為了使他在當下所在之處內化這渴望,讓他與天主更加合一,並讓他的 書散發出這啟示。若是沒有內化這渴望,他會因各種各樣的事務,如:書信往來、拜訪、這裡那裡的研討會邀請⋯⋯等等而分心。
儘管牟敦有身為隱修士的經驗—在他生命的末三年—他從未與自己對獨處的渴望達成協議。他幾乎經常 在放古典音樂唱片,惹惱那些來拜訪他的隱修士,他們因而提醒他絕對安靜的重要!還有,他在物質生活方面沒有自給自足的能力;他甚至不懂如何烹飪。他必須面對數量龐大的信函,而那與隱修士的生活一點也不相容!
或許他沒意識到自己對「修道士」(Cenobite,一位活在會規之下,服從院長,過著團體生活的隱修士)那樣的獨處渴望是來自聖神的邀請,要他在自己既存的聖召架 構中更完全地退隱。事實上,那正是嘉都西會士會給為他們的生活方式所吸引的其他隱修士的常態回應。倘若那是天主對他們的聖意,內化將會淨化他們隱修的生活方式,並使之更完整。到曠野去的召叫是非比尋常的聖召。
並不是每個對獨處的渴望都意味著嘉都西會的聖召。牟敦不明白他的不舒服和痛苦源自這份誤解。
我們需要區分,在天主給我們的渴望當中,有些是天主想要滿全的,有些祂並不想滿全,祂給人靈這些渴望,是為幫助它在與天主合一的路上前進,使之自由,並驅策它行動。耶穌會士蘇林神父(Jean Surin, S.J.)常會在天主的聖意和來自天主的行動這兩者間作出區分。
不能把對獨處的渴望與一組構成聖召的記號分開來, 這些需要放在一起解讀;但對獨處的渴望將發揮神祕的作用。
這些渴望有很大的善的影響,即使我們不能 依它們而行動;這不是我們的錯,而是因為天主 不要我們依據它們行動。它們衍生出心靈上很大的熱忱、完美的捨棄、愛的柔情、偉大的自我棄絕。跟倘若我們由神聖恩寵而得以實現這些渴望比起來,這些未滿全的渴望在我們靈魂中造出更多的善。
∼真福弗蘭索瓦•瑪利•里柏曼(Venerable François Marie Libermann, 1802-1852)
牟敦並未察覺這靈修生活上細微的差異。他藉著要求度隱修士的生活,來解決這問題。但在現實中,如我們之 前說過的,他的獨處是摻水稀釋的。此外,還要加上天主 與世界、本性與恩寵、血肉與心神的衝突(羅七14-19),如此我們得以瞥見牟敦人格的複雜度。事實上,是他「內在隱修士」的向度讓他得以達成某種程度的合一,這隨著他內在的掙扎、衝突與矛盾一點一點和解,漸漸平息。
- Day 1- 衝突矛盾中的人
寫作是我靈修生活的要素。-1955年8月30日致溫南第函(Letter to Dom Winandy)
在藉由牟敦的生平、皈依及著作來跟隨他之前,讓我 們先看看他這個人存在的隱密部分,恩寵就是從那裡開始運行。
在多默•牟敦的內心有著衝突矛盾,而且不只一個。 他學著去整合這些矛盾,透過自己對絕對者的追尋而超越 它們,並藉由在使徒工作上結果實來消解它們。
萬有與虛無:這是矛盾對立,一齣充滿張力的戲劇。 他懷著對絕對者的激昂熱情,確信試著以言語來適切反映 天主的任何人為努力皆是徒然。這正解釋了他對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以及對帕朗(Brice Parain)的《尚•馬德克之死》(The Death of Jean Madec)的欽慕。惟有天主能滿足他所有的渴望,成全他對於生命完滿的追求。他整個人格導致他相信:絕對與相對,萬有與虛 無相互對立,絕不可能相容。他活在矛盾衝突的情勢中。 直到他進入熙篤會後,方始能期望某種和諧。這要歸 功於聖本篤的會規,令他在具體生活上與他的深刻信念一致—天主是絕對者。他終將在另一層次上發現自己原已確切棄捨的一切。基督的愛滿全了他對情愛的需要,以及對絕對者的需要。這與隱修士的大家長聖本篤相互關聯。牟敦是他靈修上的兒子,而本篤在臨終時有一神視—世界原在天主內。
另一個矛盾是:隱修士與作家這兩重身分。寫作是溝 通;為一個基督徒來說,是成為使徒。當牟敦的朋友,克萊沃修院(Clervaux abbey) 的本篤會士雷勒可(Dom Jean Leclercq)問牟敦:「隱修士為何要寫作?」時,牟敦 答道:「因為他們不說話。」
在父親影響下,牟敦原應成為畫家而非作家。我們要如何解釋他的創造性能量這樣進展的路線?是對家庭情境 的反抗舉動?還是缺乏在繪畫素描技藝上的訓練?比較可 能是後者。牟敦未曾接受過藝術技巧的教導訓練,無法自 行創作,而獨立孤寂如他,寫作顯然是比繪畫更明快的選擇。
驅使聖納德(St. Bernard,或譯聖伯爾納鐸)投身進入吉妥(Cîteaux)荒野靜寂的原因之一,似乎是逃離文 字方面的雄心壯志。然而,無心插柳的結果,他反而成為中世紀最重要的拉丁文作家之一。從人格的這一面來看, 牟敦不是有點像他嗎?
還有一個矛盾:牟敦身為熙篤會士,但卻感到需要成為嘉都西會士(Carthusian)。他與在英國帕明斯特(Parkminster)的嘉都西會士聯絡。在他們寫給牟敦的一封信中,甚至宣稱灌注的默觀才是默觀聖召的目標。而牟敦評道:
默觀生活不只是一套複雜的操練系統,讓隱修士經過它來累積美德分數。天主帶領我們到隱修院,是為了將祂自己顯示給我們,縱然這只能 以一種非常隱微、不可捉摸的方式進行。
∼《約納的徵兆》,英文版176頁
事實上,終其一生,這渴望一直糾纏著他:想要更獨處,好能更接近天主(牟敦對此主題的進一步評論,見《約納的徵兆》。)
嘉都西會士波里恩(Dom Porion)當時是這修會在羅馬的財務主管,他寫信給牟敦說:
大多數人在做事、創造某些事物中找到平衡;單純的默觀生活需要有特殊的恩寵,以及特殊的忠誠。它要求一種成熟,靈魂的成熟,在皈依者當中這樣的成熟並不常見。至少,這似乎是我們從嘗試的經驗中得出的結果。但是,「默觀」一詞的首要意義是:直接觀看天主而保持安靜—平靜與純潔既是這種視野的條件,也是結果—在這意義上,它為我確是真實的生活,永恆的生命,我們正是為此受造。
牟敦也是漸漸才了解到,成為嘉都西會士是天主放在他心中的渴望,並不是為了轉換修會,而是為了使他在當下所在之處內化這渴望,讓他與天主更加合一,並讓他的 書散發出這啟示。若是沒有內化這渴望,他會因各種各樣的事務,如:書信往來、拜訪、這裡那裡的研討會邀請⋯⋯等等而分心。
儘管牟敦有身為隱修士的經驗—在他生命的末三年—他從未與自己對獨處的渴望達成協議。他幾乎經常 在放古典音樂唱片,惹惱那些來拜訪他的隱修士,他們因而提醒他絕對安靜的重要!還有,他在物質生活方面沒有自給自足的能力;他甚至不懂如何烹飪。他必須面對數量龐大的信函,而那與隱修士的生活一點也不相容!
或許他沒意識到自己對「修道士」(Cenobite,一位活在會規之下,服從院長,過著團體生活的隱修士)那樣的獨處渴望是來自聖神的邀請,要他在自己既存的聖召架 構中更完全地退隱。事實上,那正是嘉都西會士會給為他們的生活方式所吸引的其他隱修士的常態回應。倘若那是天主對他們的聖意,內化將會淨化他們隱修的生活方式,並使之更完整。到曠野去的召叫是非比尋常的聖召。
並不是每個對獨處的渴望都意味著嘉都西會的聖召。牟敦不明白他的不舒服和痛苦源自這份誤解。
我們需要區分,在天主給我們的渴望當中,有些是天主想要滿全的,有些祂並不想滿全,祂給人靈這些渴望,是為幫助它在與天主合一的路上前進,使之自由,並驅策它行動。耶穌會士蘇林神父(Jean Surin, S.J.)常會在天主的聖意和來自天主的行動這兩者間作出區分。
不能把對獨處的渴望與一組構成聖召的記號分開來, 這些需要放在一起解讀;但對獨處的渴望將發揮神祕的作用。
這些渴望有很大的善的影響,即使我們不能 依它們而行動;這不是我們的錯,而是因為天主 不要我們依據它們行動。它們衍生出心靈上很大的熱忱、完美的捨棄、愛的柔情、偉大的自我棄絕。跟倘若我們由神聖恩寵而得以實現這些渴望比起來,這些未滿全的渴望在我們靈魂中造出更多的善。
∼真福弗蘭索瓦•瑪利•里柏曼(Venerable François Marie Libermann, 1802-1852)
牟敦並未察覺這靈修生活上細微的差異。他藉著要求度隱修士的生活,來解決這問題。但在現實中,如我們之 前說過的,他的獨處是摻水稀釋的。此外,還要加上天主 與世界、本性與恩寵、血肉與心神的衝突(羅七14-19),如此我們得以瞥見牟敦人格的複雜度。事實上,是他「內在隱修士」的向度讓他得以達成某種程度的合一,這隨著他內在的掙扎、衝突與矛盾一點一點和解,漸漸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