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民國:1945~1949年中國大陸期刊與雜誌的台灣報導

台灣在民國:1945~1949年中國大陸期刊與雜誌的台灣報導
定價:700
NT $ 476 ~ 630
  • 作者:許毓良
  • 出版社:前衛
  • 出版日期:2018-02-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8018363
  • ISBN13:9789578018365
  • 裝訂:平裝 / 70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台灣戰後關鍵四年,從進步島嶼到絕望深淵。
「中華民國」人如何看待台灣?
台灣如何透過中華民國的角度看見自己?

  ※關於本書

  台灣地處亞洲的邊陲島嶼,卻又身陷地緣政治的風暴中心,在世界舞台的競逐中,無法避免地遭遇數次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以及封建官僚的掠奪榨取,而始終處於複雜的歷史脈絡與認同混亂中。戰後台灣進入了現代史上最關鍵的四年──1945年至1949年,台灣處於二次大戰後的國際情勢,以及中國內戰、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權敗退來台的夾縫中,猶如一艘太平洋上遭逢狂風暴雨的孤舟,已無法回頭,卻仍不知彼岸在何方。

  在這樣曖昧的時間點,「中華民國」如何認識、理解曾為日本殖民地的隔海島嶼?短短四年間,從「光復」到敗退,這些片面理解台灣歷史,對台灣社會的想像,將台灣視為「歷史以來的迷惑者」、「太平洋戰略的美女」的別稱,如何形成錯綜複雜的歷史,深刻影響至今?

  本書作者許毓良為台灣少數專精中國所藏相關台灣史料的學者之一,以過往因反共氛圍而被忽略的中國雜誌、期刊史料為範圍,從中進行1945至1949年間台灣相關報導的史料挖掘與研究,試圖從「中華民國」視角來探討戰後初期的台灣,雜誌、期刊相較於報紙新聞,更具有分析、評論與批判的特性,進一步剖析歸納出當時中華民國──中國知識分子對於台灣的好奇與想像。

  本書以戰後四年間,中國的雜誌、期刊對台灣的報導為本,其來源遍及中國各主要城市,內容可分成政治、社會、經濟、旅遊四類主題,可見當時中國各地的雜誌期刊,對於台灣有相當豐富的觀察與解讀,甚至對國民黨在台灣的施政,引發二二八事件也有不少詮釋與批判,全書縝密爬梳史料後,將描述出一段在海峽之間激盪洶湧的戰後台灣史。

本書特點

  一、蒐集中國1400餘篇雜誌、期刊與98張圖片的龐雜史料,首次浮出水面讓世人看見的另類台灣史觀。

  二、以戰後時期的「中華民國」視角來觀看台灣,全書呈現輕鬆且故事性濃厚的台灣圖像,能夠重新認識混沌不明的戰後台灣。

  三、集結1945至1949年間台灣的政治事件、社會脈動、經濟產業、旅遊景點等珍貴資訊,具有深入淺出的觀點與解讀。

名家推薦

  李筱峰(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戴寶村(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秘書長)

專文推薦

  林桶法(輔仁大學歷史系教授)
  劉維開(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按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許毓良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1971年出生,新北市中和區人
  1997年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畢業
  1999年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班畢業
  2004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班畢業
  200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2007年任教輔仁大學歷史學系迄今
  會議與期刊論文已著有六十餘篇,主要專長領域:台灣史、清史、軍事史、海洋史。
  曾發行研究相關之專書:《清代臺灣的海防》、《清代臺灣軍事與社會》、《台灣二二八大慘案華北輿論集》
 
 

目錄

推薦序一  林桶法教授
推薦序二  劉維開教授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1.光復以前大陸期刊、雜誌所見的台灣訊息
2.台灣、大陸學界研究成果回顧
3.1945至1949年大陸期刊、雜誌對台灣報導綜述

第二章  政治報導──從接收台灣到捲入內戰
第一節  政學系要角陳儀治下的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1.接收與復員
2.文化、政治、經濟的重建
3.二二八事件
第二節  唯一的文人省主席魏道明與台灣省政府
1.安定中求繁榮的口號
2.經濟圖振與融入中國
3.日美菲與台灣前途
4.許壽裳案
5.鄭成功主義
第三節  蔣介石嫡系愛將陳誠與台灣省政府
1.復興基地的塑造
2.中共建政與解放台灣

第三章  社會經濟專欄──二個迥異地域人們的接觸
第一節  台灣女性與高山族的描述
1.職業婦女、下女、色情業女
2.「未開化民族」的印象與探訪
第二節  最早的省籍對立與疏通
1.台灣人對「阿山」、「外省人」與官員貪贓的反感
2.外省人對台灣人正、負兩面評價
第三節  台灣農、林、漁業成就的讚賞
1.日治時期各項的傲人成果
2.光復後水利、農耕與作物的栽培
3.光復後林、漁業的延續發展
第四節  台灣工、礦、商業發展的肯定
1.日治時期各項的堅實基礎
2.光復後農、林、畜加工業──糖業、樟腦、製革
3.光復後輕工業──橡膠、玻璃、造紙、紡織
4.光復後化學工業──碱業、肥料
5.光復後重工業──電力事業、機械造船、煉鋁製鉛、鋼鐵業
6.光復後礦業──水泥、煤礦、石油、金銅礦、硫磺
7.光復後商業──交通、貿易

第四章  旅遊見聞──《旅行雜誌》對台灣的介紹
第一節  北部現代化建設的驚嘆
1.台灣地理歷史與當代社會風貌
2.台北市區
3.北投與草山溫泉
4.圓山、淡水、碧潭、烏來
5.板橋、木柵、螢橋、基隆、宜蘭
6.新竹、金瓜石、獅頭山
第二節  中部與南部的湖光山色
1.日月潭
2.台中市區、大甲、梧棲、霧峰、霧社
3.阿里山
4.嘉南大圳、嘉義市、台南市、關仔嶺溫泉
5.高雄市
6.屏東市、里港、四重溪溫泉、鵝鑾鼻
第三節  東部的人文景緻與雜誌報導整理
1.台東市、綠島、蘭嶼、知本溫泉
2.蘇花公路、花蓮市、太魯閣、瑞穗溫泉
3.台灣景點總評與大陸景點比較

第五章  結論

照片資料來源
表目次
附錄
參考書目
 
 

自序

  本書是從我升等副教授的著作──《台灣在民國(1945-1949):以大陸期刊、雜誌報導所做的研究》再次校稿後出版。能夠讓我的研究成果再度公開,我十分感謝前衛出版社社長林文欽先生的信任,以及林君亭先生、執行編輯張笠先生、整體編輯團隊的協助與幫忙,才能讓此書改換更有意義的封面後重新亮相。原本我的研究領域是清代台灣史,可是為何對戰後台灣史有興趣?這就要回溯到2001至2002年,我到北京國家圖書館與北京大學圖書館找尋撰寫博士論文的資料,無意中發現到二個圖書館對於民國期刊、雜誌館藏豐富。特別是這些期刊、雜誌,有不少關於1945至1949年台灣的報導或觀察,兩岸學界仍未注意到它們的重要性。因此我計畫在博士論文完成後,必須再找個時間、找個機會,前往這二個重要的圖書館,盡其所能把資料都帶回台灣。

  2007年我進入輔仁大學進修部歷史系任教,即開始思索日後升等副教授,代表著作研究課題是什麼?於是博士生階段的想法,有了落實的可能。2009至2011年我故地重遊,多次前往北京國圖與北大圖書館,終於把想要的資料印回。2012年我提交升等專著,隔年8月通過成為副教授。由於先前升等,代表著作委由輔大書坊出版。當時與書坊達成共識「綁約」三年,三年過後可由作者收回版權,遂有今天本書重新問世。我為什麼不厭其煩說出這一段故事,原因是2013至2017年四年之間,台灣發生太多的事情。除了2014年台北市長選舉「白色力量」壓倒泛藍,把政治素人柯文哲推上市長寶座外,2016年台灣還出現「第三次政黨輪替」,選出史上第一位女總統蔡英文。可是過程中是這麼順遂嗎?

  2014年台北市長選戰距離投票日前十餘天,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幫其子連勝文助選時,痛批柯文哲「渾蛋」、「日本皇民化的官三代」。之後前行政院長郝柏村也開砲,指柯文哲是台灣皇民後裔。 連、郝的說法立刻引來軒然大波,因為一場選戰挑起台灣社會最敏感的神經:「省籍」。連帶也牽扯出「統獨」、「二二八」、「皇民化」議題。 事後連戰為「混蛋(渾蛋)說」引發爭議道歉 ,可是郝柏村沒有,並且在選後重提「皇民說」。他強調柯文哲的祖父和李登輝都是皇民,柯文哲的祖父二二八被抓挨打和他的基本思想有關。針對這一點,不由得讓作者想到書中提到1945年來台接收官員,對於日治末期出現的「皇民化」,皆視為要根絕的毒草。難道事隔六、七十年,在郝氏心中根深蒂固的觀念仍沒有改變?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蔡英文總統與歌手周杰倫身上,前者是在2015年總統大選前夕,藍軍系統以「蔡英文不能說,不敢說的秘密」,抹黑蔡英文之父為「漢奸」。並且諷刺蔡英文「要怎麼告訴別人,我的爸爸曾經在中國大陸幫日本皇軍修理戰鬥機。」 後者是2016年初周杰倫突然被中國大陸網友攻擊為「漢奸」,周氏控告網路文章刊載的「北京人和書畫院」名譽侵權,最後交由北京市朝陽區法院審理。 「漢奸」的帽子飛來飛去,對比書中提到二戰結束後,身處在大陸的台灣人,不少被送交「戰犯」或「漢奸」審判真是似曾相識。可見得時至二十一世紀,台灣社會的許多對立、兩岸關係的諸多現象,追根究柢還是要從1945至1949年尋找答案。如果這樣的敘述還不夠具體,這四年來台灣社會的新聞報導,可以再分成三大議題與之連結。

  在政治上,若以201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七十年為例就非常清楚。許多國家規畫著紀念活動,5月9日俄羅斯在莫斯科紅場舉行盛大閱兵。在台灣的中華民國,馬英九政府要以十六項活動紀念。連七十年前尚未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宣布在9月3日舉行閱兵,且邀台灣派人參加。 10月25日當天總統馬英九特別撰文投稿,宣揚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七十周年二者結合的意義。 同時重返當年接受日本呈遞降書的台北公會堂(現中山堂),擴大舉行紀念大會,廣邀抗日英雄與先賢先烈家屬,齊唱台灣光復紀念歌,場面熱烈。

  然而台灣社會只有一種聲音嗎?有謂對於二戰後亞洲唯一未解放的殖民地台灣人來說,如何面對終戰確實是重要命題。 特別針對馬英九在諸多場合,一再重複「光復三段論」;當年沒有抗戰勝利,就沒有台灣光復,也就沒有今天民主繁榮。 越來越多的歷史研究顯示,前二段──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的歷史,仍有許多細節極待釐清。首先從台籍日軍的觀點來看,戰爭結束,殖民地台灣人一夕變成中國人。台灣人日本兵、高砂義勇軍,從戰地煙硝中回家,才發現這段歷史是荒謬的、無意義的存在。他們在中華民國黨國史觀、光復史觀裡,成為一種忌諱,而被選擇性的遺忘。

  其次沒有所謂光復台灣,只有軍事占領。日本投降後,蔣介石根據麥克阿瑟《一般命令第一號》,派遣陳儀來台,接受末代總督安藤利吉的投降。這份降書是重要的史料,可是原件迄今尚未公開。 因此有學者指出,該降書必然像岡村寧次的降書內容,明言是根據麥帥命令而非《開羅宣言》投降。因此陳儀代表同盟國軍事占領台灣,必須按照《海牙第四公約》「佔領不移轉主權」原則。可是陳儀在受降典禮後廣播卻說:「從今天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華民國政府主權之下。」 果然1949年1月12日總統蔣介石發給台灣省主席陳誠的電文,即明確指出「台灣法律地位與主權在對日和會未成之前,不過為我國一托管地之性質。」 可見得國府接收過程,其實是違背國際公約。

  其三《開羅宣言》國際法位階問題。2013年是《開羅宣言》七十周年,當時總統馬英九出席公開場合,均極力為此宣言辯護。他駁斥開羅宣言僅是新聞公報的說法,並強調在國際法上,一位國家元首在他職權範圍內所做的具體承諾,「是具有國際法效力的。」 直到今天,台灣的歷史教科書都寫到,根據開羅宣言的主張,日本應將台灣交還給中華民國。 可是如此的說法,早在1947年9月上海《現實新聞周報》就有不同觀點。該期刊認為台灣歸屬二大宣言──開羅宣言與波茲坦宣言,其內容都是原則性。如果戰後沒有再簽訂國際條約,就缺乏法律上的依據。該文以雅爾達秘密協定為例,事後中國若不予同意,如果沒有後來的中蘇友好條約,蘇聯在中國東北所享受的權利是沒有根據。

  2015年是台灣現代舞之母蔡瑞月逝世十周年。二二八時期蔡女士曾受牢獄之災,白色恐怖又被關在綠島一段時間。1999年蔡瑞月故居被指定為市定古蹟,隔沒兩天就遭人縱火,許多珍貴資料毀於一旦。但蔡瑞月仍堅持在此處編舞,藝文界人士受到感動,也到蔡瑞月舞蹈研究社進行創作。 我們若從中國大陸期刊報導來看,蔡瑞月女士在台灣舞蹈史的留名必須再添一筆。1947年北平《時代生活三日刊》、1948年上海《寰球月刊》,前後來到台北採訪她。文中盛讚她開設的舞蹈研究所轟動一時,特別是知道蔡氏聲名的中國大陸人士,來台北都會去她的舞蹈教室拜訪。作者在書中就認為1945至1949年,台灣女性若要選出知名度前三位,蔡瑞月女士一定會在其中。

  戰後台灣史從1945年算起,直到今日已經超過七十年。如果說一個時代的的長短,可以彰顯它的重要性,那麼戰後台灣史的重要性已經超過日治。本文並不打算討論日治或日據辭彙的適切性,畢竟那是另一個歷史階段研究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作者關心「光復」用法的適切性。上文已經提到學界細緻研究指出,當時只有「軍事占領」,沒有「光復台灣」的舉措。可是本文為何在書中遣詞用字,一律指稱為「台灣光復」。主因是1945至1949年的台灣人,的確存有「光復前」的希望,對接收「光復當下」的失望,以及國共內戰國民黨政權全面潰敗,導致「光復後」絕望的心態。因此作者認為這四年歷史的重要性,的確有如前中國國民黨文傳會主委楊渡所稱,確實為1945年之後台灣歷史最關鍵的四年。 然而這段歷史不需要塗塗抹抹,也不需要遮遮掩掩。 因為作者強調的「光復」,不是民族主義或黨國史觀下的光榮,而是一個地方的老百姓對未來衷心期待到不表意見的過程。當然,日後學界準備對1945年以後台灣歷史做出分期,作者還是主張1945至1949年稱為光復時期,只是這個光復應為打上引號的「光復時期」。

  更值得注意是2017年即將結束,而12月份最重要的政治新聞是立法院通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該條例界定的威權時期,是從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開始,到1992年11月6日金門、馬祖結束戰地政務為止。可以很清楚預料到,本書所討論1945至1949年的歷史絕非過去式,若從以後台灣政壇發展情況來看正是未來式。

  我在輔仁大學任教已滿十年。這十年當中我立業成家,本書做為一個升等副教授的成果,我要謝謝我的母親、妻子、岳父、岳母在背後的支持。當然寶貝女兒的出生,成為我甜蜜的負擔,更成為我在學界持續研究的動力。最後這本書要獻給誰呢?還是跟我先前二本書一樣,獻給我天上的父親,雖然遠離我28年,但仍然是我最想念的慈父!
 
許毓良,2017年12月25日深夜。
 

內容連載

當時普遍的看法,大批的軍民退往台灣,糧食自足馬上成為問題。再者,衣料也是很難解決的事情,因為台灣的紡織規模都很小,600萬人的穿著也是問題。美國駐台灣外交官,如台北領事布萊格(Ralph J. Blake)、副領事柯爾(George H. Kerr,1911-1992)、新聞處長卡圖(Robert J. Catto)的離職,「罪名」是煽動台灣人陰謀進行託管。由於與南京當局關係搞不好,才被美國調離台灣,可見得美蔣之間也有矛盾。不過在共產黨眼中,台灣內部更是矛盾重重。因為陳儀治台期間大力重用「半山」,可是二二八事件後半山被冷落;魏道明治台期間重用日本時代的「御用紳士」,「半山」對魏政府大感不滿。現在陳誠治台又多了新的矛盾,即中央官吏壓迫地方官吏,使得外省人也分裂。
 
1949年國共內戰中,共產黨已經佔了上風,故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1893-1976),公開在南京發刊的雜誌上,大談新中國治國的理念。毛澤東強調自從1919年五四運動以後,中國革命的指導者已經從資產階級,轉移到無產階級身上。因此中國革命一旦成功,大銀行、大工業、大商業都要收歸國有。同時也要沒收大地主的土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實施孫中山的「耕者有其田」政策,掃除農村的封建關係。 新中國的遠景,毛澤東認為只有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才有建立新中國的可能。中華民族的舊文化是封建,故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第一步是走向民主主義革命,第二步才是社會主義革命。 從如此的宣示來看,共產黨非常有信心席捲整個中國,惟獨對台灣的解放沒有把握。
 
1949年初親共雜誌刊登出許多文章,直指美國介入台灣事務。雖然事過境遷證明子虛烏有,但可以看得出中共對解放台灣遇到變數的焦慮。首先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已向總統杜魯門建議,必須以一切代價在台灣與海南島設防。其次,美國記者圈盛傳要把台灣經濟,合併於日本經濟的消息。而美國西太平洋艦隊司令白吉爾(Oscar C. BadgerII,1890-1958),於3月初抵達台灣巡視基隆、高雄海軍基地。其三,美國駐日佔領軍統帥麥克阿瑟(Douglas McArthur,1880-1964),受到「台灣再解放聯盟」主席廖文毅的影響,計畫將台灣獨立問題提到聯合國討論。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68
    $476
  2. 新書
    79
    $553
  3. 新書
    79
    $553
  4. 新書
    79
    $553
  5. 新書
    79
    $553
  6. 新書
    85
    $595
  7. 新書
    9
    $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