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榮格帶給我的「從容」
這是我第二本談論情緒的書籍。
自從二○一三年出版《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以來,陸續收到許多讀者的來信,問我什麼時候要寫一本「教出情緒不暴走的爸媽」?我莞爾一笑,因為這確實也是我自身的感受,我從自己的孩子身上、從親密關係之中看見與體會到自己的情緒,最後終於願意承認自己也曾是個情緒暴走的人。
「情緒化」是長久以來藏在我內心深處的痛點,我自己體會過被情緒化教養的經驗,所以也一直很排拒成為這樣的人。偏偏事與願違,從小在人際互動和親密關係的相處中,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像個情緒化的人,有時感覺沒辦法控制自己的難過和生氣,彷彿理智與身體心靈都是分離的。
從事諮商工作以來,我遇過無數有類似困擾的當事人,大部分的時候,我們會將這怪罪在那些引發我們情緒的人身上,控訴別人做了什麼讓我們感到窒息。但這非但對事情沒有幫助,反而讓我們陷入一種反覆的埋怨當中,忽略了可以從負向情緒上重新找到的正向能量。
非常幸運地,後來我進入心理諮商這個領域,認識了榮格(Carl Jung)、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克萊恩(Melanie
Klein)這些心理與精神分析領域的大師。佛洛伊德總是勇敢地直視人性深處最黑暗的地方,克萊恩細膩地描述關係中的恩怨情仇,榮格則是以他自己的(痛苦)經驗為示範,告訴我們如何從黑暗中找到踏向光明的力量。這三位心理學大師都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導師,尤其是榮格心理學中的「原型」和「陰影」理論,開啟了我追求自我完整,和一系列透過教學進行研究的歷程。
在這段過程當中,我突然發現困擾自己多年的「情緒化」逐漸平息下來。在許多本該盛怒的瞬間,我體會到「自我覺察」的力量,讓原本可能陷入衝突的窘境頓時受到破解。從前我是個很容易有罪惡感的人,一旦覺得自己做出情緒化的行為(尤其是對親愛的人),就會不自覺地陷入沮喪,因此我看似擁有許多,卻很難發自內心感到快樂。但這幾年以來,我逐漸體會到何謂「從容」的態度:那是一種面對他人質疑時也能覺察自己不需要恐慌的能耐。當我們學會自我覺察之後,這一切「有能力穩定自己情緒」的經驗都將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一一發生。
榮格心理學概念,是我在學習穩定情緒、建立正向生活的歷程中最重要的人生信仰,他在《紅書》(The Red Book: Liber
Novus)中記錄了許多他自己走過情緒低落的經驗,是我面對低潮時總會去翻閱的書籍。雖然榮格理論之深遠,令我不確定自己此生有無可能究竟的一天,但身為一個熱愛心理學研究的學者,我感覺一股內在的召喚,促使我將自己受到榮格啟發之處書寫出來,分享給更多面臨情感和生命困境的朋友們。
在開始閱讀之前,請為自己準備一本小小的筆記本,希望透過閱讀與實作之後,你會更踏實地覺知到那份主導自己生命的力量。
許皓宜・二○一七年秋
「只要我能將各種情緒轉化為意象,也就是找到隱藏在情緒背後的意象,我就可能平安心靜。如果繼續讓這些意象躲在情緒背後,或許我會被它們撕碎。」──榮格 《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
前言
從「情緒陰影」中「鍊金」,拿回人生的主導權
什麼是「情緒」?
我們可以將「情緒」視為一系列的個人主觀經驗,這種主觀經驗包含了個人的感受、思想與行為,也是一種心理和生理狀態的綜合體。
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從三個面向來覺察情緒的存在:
首先,你可以從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胸口鬱悶等心理和生理反應,來「感受」到自己的情緒。
或者,你可以從腦中突然閃過的一些「想法」來發現自己的情緒。
再不然,你也可以從自己所做的某些事情(也就是「行為」)來體驗到自己的情緒。
情緒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嗎?
對大部分人來說,常常覺得情緒的出現是突然的、沒有邏輯的,甚至會在一種令人毫無防備的狀況下進入我們的生活。比方說,我的朋友小棋在臉書上看見他小學同學的全家福照片,明明人家只是分享一下生活近照,根本沒多說什麼,但小棋的心情卻變得非常低落,手指一動,就把他小學同學在網路上給封鎖了(而他們原本還挺要好的)。
我們先停在這裡想一想,你覺得小棋的內心世界發生了什麼,讓他出現這樣突如其來的舉動呢?
是的,或許你已經想到,這是因為當小棋看到同學在臉書上展現出來的「幸福」時,無意識地就連結到自己的「不夠幸福」。雖然他和小學同學表面上並不是一種競爭關係,但他心理上卻不由自主地浮現出兩人正在相互競爭的「意象」。這種無意識的意象,點燃了小棋內心的負面情緒,讓他陷入一種沮喪的、覺得自己事事不如人的狀態當中。
所以說,如果我們總是從意識層面去想像「情緒」,你會覺得「情緒」這個東西似乎是人很難自我控制的;但如果我們是從無意識的概念去深入「情緒背後的脈絡」,你卻會發現,那些引發我們負面情緒的事件,常常具有某些共通的本質。也就是說,只要能夠早一步掌握情緒脈絡背後的本質,我們就比較容易在事件發生的當下,覺察到自己真正在意的點是什麼。
用榮格心理學的概念來說,當我們願意去面對心裡的負面情緒時,很快你會發現那些負向情緒的背後,其實連結著我們內心世界的一處「陰影」。此時,如果我們可以不被困在那種不舒服的感覺中,而能更勇敢地再往裡頭踏進去一步時,很快你也會發現那些「陰影」身後,原來暗藏著許多我們還不夠了解自己的地方。
發現「情緒陰影」背後的自己,有什麼好處嗎?
當然。
榮格用「鍊金術」來比喻這個歷程:就像古代的鍊金術士,將一些看起來毫不起眼的物質,經過重重的提煉和鍛鍊,從中萃取出黃金等貴重金屬一樣,或許我們生而為人的意義,就是不斷地從自己內在去「鍊金」,把負面情緒的陰影裡頭,那些汙濁不堪的感受、想法和行為,一次次地提取到我們的意識層面,透過接近、覺察、理解、接納,將它們轉化成我們身上獨特而珍貴的特質。
當陰影提煉出來,見了光,就變成一種對生命有價值的滋養。我們不用再困進那些自我責備、和討厭別人的心靈牢獄當中,而能用一種更有彈性的立場,去擁抱各種不同的經驗與事件所要帶給我們的生命意義。
要如何轉化自己內在的「情緒陰影」,變成正向的力量?
首先要了解,這些「陰影」是用什麼樣貌出現在我們的情緒和生活當中?知道了「情緒陰影」的樣貌之後,才能進一步學習去掌握它。而當我們真正掌握了心裡的「情緒陰影」,也才能去理解:為何自己始終無法擺脫別人對我們情感上的勒索?為何我們有時會困在對別人所說的話、所做的事的在意當中,無法動彈?為何我們明明排斥某些人事物,卻不由自主地要陷進裡頭去?
為了描述「情緒陰影」的樣貌,我借用榮格心理學中的「原型」(Archetype)概念。所謂「原型」,最初可追溯到柏拉圖所提出的「理型」(Forms)——意指所有真實世界的事物,都可對應到一個相似的典型——以「美」為例,對個人來說,「美」可能代表著美麗的花、美麗的房子、美麗的人……,但「美」所對應的本質卻是一樣的。榮格相信,宇宙萬物和不同個體之間存在著一個相似的通則,但在每個人身上又以獨特的方式展現,因此人們的成長會經歷一些既定的序列;這種既定序列與共通性的呈現,就是「原型」。
如同先前提過的,當我們仔細梳理負面情緒背後的脈絡,會發現:你、我、他之間存在著某些共同性,並且在我這個人身上也有一些可依循的相似原則。比方說,遇見做事情囉哩囉嗦的人,即便是不同對象,都會令我感到不耐煩,所以每遇到這種特質的人,我的口氣就會變差——因此,從「囉哩囉嗦」到「口氣變差」,就是一個在我身上值得去探究的心靈序列。然而,對於囉哩囉嗦的人感到不耐煩這點,可能又同時存在於我和老王及老李的身上,可見我和老王及老李的內心世界,或許有某些值得一起討論的共同本質。當然,上述的例子都和「情緒陰影」有關。
我從二○一四年到臺北藝術大學任教後,便認識了美國心理學家卡洛琳・密絲(Caroline Myss)藉由榮格心理學的「原型」概念所設計出來的「原型卡」(Archetype cards),其中以七十四個人物來描述存在於我們身上的不同特質。
這幾年來,我嘗試將卡洛琳設計的原型卡融合到我所開設的「心理覺察與書寫」課程中,透過人物原型的意象討論,促發學生自由聯想與書寫,並且從書寫的過程中,發現這些原型人物與他們內在負面情緒的關連。
經過多個學期的課程改良,累積了數百名大學生和社區成年人對於原型人物的書寫資料;加上我在臨床工作上的案例搜集,以及心理分析領域同儕夥伴的協助,我將卡洛琳所描繪的人物原型形象濃縮刪減,再與「情緒陰影」的概念相結合,以符合華人文化的描述方式修正或重新命名。最後整理出來的成果,都被我寫進《情緒陰影》這本書中。
從《情緒陰影》這本書中,可以學到什麼?
《情緒陰影》是一本協助讀者進行自我分析的心理工具書,裡頭包含幾個部分:以原型人物來描述我們內在「情緒陰影」的樣貌與特質;以諮商式的書寫技巧來覺察存在於內心世界的「情緒陰影」;另外,讀者也可以運用「原型56心靈互動卡」,以原型卡的情境互動遊戲來解決「情緒陰影」為我們生活所帶來的困擾。
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建議讀者可以著重在下列幾個部分:
辨識出那些影響你深遠的原型人物形象,以及這些原型意象和你個人生命經驗的關連。
隨著書中引導,練習自由聯想、自我對話與書寫,反覆理解那些特別容易觸發你情緒的原型意象。
透過各種生活情境的討論,整理那些對你而言特別容易展現於外的強勢原型,以及容易壓抑在內心的陰影原型,重新選擇出有能力陪伴你調節情緒、自在過生活的原型組合。
是的,在這本書中,我們就是要進行一場扎實的自我分析與覺察之旅。
從「情緒陰影」著手,為自我鍊金。祝福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成為更自由的「我」、更喜歡自己的「我」,以及,更快樂的「我」。
「只有不理解黑暗的人,才會恐懼夜晚。透過理解你內在的黑暗與神祕,你會變得簡單純粹。」──榮格《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