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快速變遷的時代,
「技術導向」的企業守則不再是唯一生存之道,
有時1%的差異更是決勝關鍵──
就是「人文學」!
「技術導向」的企業守則不再是唯一生存之道,
有時1%的差異更是決勝關鍵──
就是「人文學」!
Google、Intel、Apple、SAMSUNG、KIA、Volvo、ROLEX、星巴克、可口可樂
愛迪達、TOMS、樂高、暴雪娛樂、任天堂、樂天集團……
這些看似毫不相關的產業都有一個共同點:人文學
為什麼一流企業都開始重視人文學的培養?
因為,人文素養在技術差異日益縮簡的情況下,更能幫助企業增加價值!
全球最大連鎖咖啡店星巴克為何將人文學分析融入經營理念?
關鍵在於──
一般經營學只計算一天裡顧客喝了幾杯咖啡,
人文學卻會分析顧客喝咖啡時的體驗!
企業站在「生產者立場」,著重於開發商品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重視消費者、使用者的個人化差異,聆聽他們的意見與立場,滿足其需求才是關鍵。透過以下的實例,你將會發現「人文學」對於企業的影響力與重要性:
◎「高雅與高品質」:追求高質感,展現企業、產品本身的人文要素或工匠理念
「工匠理念」與「追求風尚」就是賈伯斯所擁有的人文素養,APPLE透過對人類的深入了解,研發出即便沒有說明書也能順利操作的iPhone。
◎「倫理與道德」:展現良好的企業形象,提升內部的信任與向心力
鞋子品牌TOMS風靡全球的最大原因是:「你每買一雙鞋子的同時,就會捐出一雙鞋給貧困的孩童。」
雖然企業捐得越多、社會觀感就越好,善行的選擇權卻只由企業獨占,不過TOMS找到了企業與消費者一起行善的方法,邀請他們一同感受捐獻的滿足感。
◎「以人為本的觀點與對他人的理解」:透過使用者的視線,開發出適合他們的商品
當愛迪達發現營收中只有5%是為頂尖運動選手製造的產品,其他95%則來自一般消費者後,他們將焦點從「要怎麼販賣商品?」轉為「對大眾來說,運動的意義是什麼?」並著手研發其他運動品牌不感興趣的瑜珈、健身房專用服飾系列商品,甚至與設計師Stella McCartney推出聯名運動服,成功抓住大眾消費者注重時尚與「為了健康而運動」的心理。
本書介紹數十家企業成功掌握人文學觀點——「技術應該要配合人」,成功調整企業體質的案例。
生產的核心是製造大眾需要、具有價值的產品。沒有考慮消費者觀點,像是泛泰、Segway、Google眼鏡等產品,最終結果不是減產就是停產。而人們選擇的產品則可以持續生產,未來就是爭取消費者選擇的競爭,而這競爭的關鍵就在於企業人所擁有的人文素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