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語言入手,探究《論語》、《孟子》、《老子》和《莊子》的語言、思維、文化及其發展。其獨特角度方法是,考察高頻詞的使用獲取真實語義,以行驗言,注重語料的縱橫對比和數據統計。同柏拉圖的《理想國》比較,四經典的倫理道德詞語體現了私宜的道德觀:強勢中心爲主,交織血族中心、奴役侍奉和冷血。老莊無情無義反盡職地自保構成消極反社會人格。四經典無真理概念,不將真實與正確相聯繫。儒家高唱的「仁義」因爲不講公正而陷入虛僞勢利。四經典還有不少骨架句,其主語、系詞、被動標志、介詞和連詞等常簡省,後代簡省量逐步減少,故漢語並非死守意合。四經典語言較模糊感性,無定義疏於論證。無成熟的「可能」命題和真正表應該的道義命題。
本書特色
以科學般的視角,抽絲剝繭先秦諸子學說經典中的文字語言,重新理解並批判其傳達思維與文化。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海霞
1954年冬生於重慶,右二代。文革中讀了初二。做過建築工人、菜店營業員、商業美工、中學教師等。46歲獲博士學位,卻比一般博士少讀5年書。後為西南大學教授,現退休。喜歡研究語言和人性(邏輯思維、文化等),并將它們結合起來考察,跳出正統語言學自走一條路。學術有獨立見解,不追隨官方導向和榮耀,多次給校方等上書要求改革管理制度,并寫文章反對不公正的學術評價體系等。自己創設《議論與思維》一門課,培養大學生研究生奇缺的理性思維。2014年初在香港出版論文集《追問人性》。
李海霞
1954年冬生於重慶,右二代。文革中讀了初二。做過建築工人、菜店營業員、商業美工、中學教師等。46歲獲博士學位,卻比一般博士少讀5年書。後為西南大學教授,現退休。喜歡研究語言和人性(邏輯思維、文化等),并將它們結合起來考察,跳出正統語言學自走一條路。學術有獨立見解,不追隨官方導向和榮耀,多次給校方等上書要求改革管理制度,并寫文章反對不公正的學術評價體系等。自己創設《議論與思維》一門課,培養大學生研究生奇缺的理性思維。2014年初在香港出版論文集《追問人性》。
目錄
內容提要 003
緒論 011
第一章 四經典重要語詞和概念 016
第一節 倫理道德詞場 016
一、六個重要語詞的真實意義 016
(一)倫理道德詞的分類 016
(二)仁、義、禮、事、孝、信的真實意義 019
二、倫理道德概念體系的性質 033
(一)道德體系的分段 033
(二)四經典道德體系檢討 034
第二節 代表性人格詞場 038
一、君子 038
二、聖人 043
三、至人(真人) 048
四、典型的社會性格 051
五、總結儒道二家的真性 067
第三節 邏輯與認知詞場 074
一、真偽觀 074
二、智慧觀 辯說觀 083
第四節 四經典詞義的特點和詞義發展路子 091
一、四經典詞義的特點 091
(一)模糊性 093
(二)主觀性 095
(三)狹隘性 097
(四)籠統性 098
二、詞義發展的路子 100
第二章 四經典重要詞場概念與《理想國》的比較 103
第一節 稱謂語的比較 104
一、《理想國》的稱謂語及其特點 104
二、四經典的稱謂語 106
三、四經典稱謂語的特點 109
(一)尊崇先聖和權威 109
(二)等級複雜而嚴密 110
(三)卑己尊人 111
(四)親屬稱謂多並與孝悌有關 112
四、中希對異見者的稱謂與態度 112
第二節 《理想國》的「真」及其與四經典的比較 116
一、《理想國》的「真」 116
二、《理想國》的「真」與四經典的「真」比較 122
第三節 《理想國》的「正義」及其與四經典的比較 123
一、《理想國》的「正義」 123
二、《理想國》的「正義」同四經典比較 128
第四節 《理想國》「智慧」「勇敢」和「節制」
及其與四經典的比較 132
一、《理想國》的「智慧」「勇敢」和「節制」 132
二、 《理想國》「智慧」「勇敢」「節制」
同四經典的比較 139
第五節 《理想國》的「理性」「理智」
及其與四經典的比較 143
一、《理想國》的「理性」「理智」 143
二、「理性」「理智」與四經典的比較 145
第六節 「仁」等與《理想國》的比較 147
一、「仁」與《理想國》比較 147
二、「事」「孝」「信」「和」與《理想國》的比較 153
第七節 「無爲」與《理想國》的比較 157
一、「無爲」的含義與其動因 157
二、「無爲」與《理想國》的比較 164
第八節 老莊的人格和心理問題 171
一、老莊的人格和心理問題 171
二、留給我們的問號 172
第三章 四經典句子和判斷及其縱向/橫向比較 176
第一節 四經典的全稱、特稱量限表達 176
一、全稱和特稱量限的表達法 177
(一)全稱表達 177
(二)特稱表達 181
二、四經典量限表達的特點 182
(一)量限表達和量項主要是狀語 182
(二) 定語量項有了初步發育
特稱尚無定語量項 183
(三)量項發展的狀語→定語階段 185
(四)全稱命題的「濫用」 187
三、全稱、特稱和單稱命題起源順序的推論 188
第二節 程度副詞的使用 190
一、四經典程度副詞的用法 190
二、程度副詞分析討論 194
(一)兩種語料程度副詞的狀況 194
(二)程度副詞產生的先後及發展 197
(三)程度副詞的語法化問題 200
第三節 謂語部分的多項考察 203
一、《論語》前1087個謂語 204
(一)謂詞 204
(二)修飾語 207
(三)表達粗疏問題 209
二、《論語》謂語和黃宗羲文謂語比較 211
(一)謂詞 211
(二)修飾語 212
(三)表達粗疏問題 214
三、「問A」結構的狀況及其發展 215
第四節 「可能」和「必然」意義的表達 219
一、四經典「可能」的表達 220
二、四經典「必然」的表達 222
三、明清語料「可能、必然」的表達 224
四、現代語料的進展和結語 226
第五節 「應該」意義在古漢語中的表達 229
一、先秦五經典中表規範的詞項和命題 230
(一)用例和說明 230
(二)五經典規範命題的特點 233
二、明清語料中表規範的詞項和命題 236
(一)詞項和命題概況 236
(二)仍然存在的問題 238
三、同《理想國》規範詞項和規範命題比較 241
(一)《理想國》規範詞項和規範命題 241
(二) 四經典和《理想國》規範詞項與命題的
比較 243
(三)規範詞項和規範命題發生發展的路子 247
第六節 句子形式的簡省與完善化 248
一、主語 249
二、主語的量項 251
三、判斷句的系動詞 254
四、被動標志 256
五、複句關聯詞 259
六、形式簡省及其消長的綜合考察 264
七、總論 269
第七節 句子長度及其發展 272
一、漢語句子詞數的增長 273
二、句子長度的討論 276
第八節 語言表達特色與《理想國》比較 279
一、主觀與客觀 279
二、模糊與清晰 284
三、敘事與論證 289
四、倚重權威與自重 293
參考文獻 298
緒論 011
第一章 四經典重要語詞和概念 016
第一節 倫理道德詞場 016
一、六個重要語詞的真實意義 016
(一)倫理道德詞的分類 016
(二)仁、義、禮、事、孝、信的真實意義 019
二、倫理道德概念體系的性質 033
(一)道德體系的分段 033
(二)四經典道德體系檢討 034
第二節 代表性人格詞場 038
一、君子 038
二、聖人 043
三、至人(真人) 048
四、典型的社會性格 051
五、總結儒道二家的真性 067
第三節 邏輯與認知詞場 074
一、真偽觀 074
二、智慧觀 辯說觀 083
第四節 四經典詞義的特點和詞義發展路子 091
一、四經典詞義的特點 091
(一)模糊性 093
(二)主觀性 095
(三)狹隘性 097
(四)籠統性 098
二、詞義發展的路子 100
第二章 四經典重要詞場概念與《理想國》的比較 103
第一節 稱謂語的比較 104
一、《理想國》的稱謂語及其特點 104
二、四經典的稱謂語 106
三、四經典稱謂語的特點 109
(一)尊崇先聖和權威 109
(二)等級複雜而嚴密 110
(三)卑己尊人 111
(四)親屬稱謂多並與孝悌有關 112
四、中希對異見者的稱謂與態度 112
第二節 《理想國》的「真」及其與四經典的比較 116
一、《理想國》的「真」 116
二、《理想國》的「真」與四經典的「真」比較 122
第三節 《理想國》的「正義」及其與四經典的比較 123
一、《理想國》的「正義」 123
二、《理想國》的「正義」同四經典比較 128
第四節 《理想國》「智慧」「勇敢」和「節制」
及其與四經典的比較 132
一、《理想國》的「智慧」「勇敢」和「節制」 132
二、 《理想國》「智慧」「勇敢」「節制」
同四經典的比較 139
第五節 《理想國》的「理性」「理智」
及其與四經典的比較 143
一、《理想國》的「理性」「理智」 143
二、「理性」「理智」與四經典的比較 145
第六節 「仁」等與《理想國》的比較 147
一、「仁」與《理想國》比較 147
二、「事」「孝」「信」「和」與《理想國》的比較 153
第七節 「無爲」與《理想國》的比較 157
一、「無爲」的含義與其動因 157
二、「無爲」與《理想國》的比較 164
第八節 老莊的人格和心理問題 171
一、老莊的人格和心理問題 171
二、留給我們的問號 172
第三章 四經典句子和判斷及其縱向/橫向比較 176
第一節 四經典的全稱、特稱量限表達 176
一、全稱和特稱量限的表達法 177
(一)全稱表達 177
(二)特稱表達 181
二、四經典量限表達的特點 182
(一)量限表達和量項主要是狀語 182
(二) 定語量項有了初步發育
特稱尚無定語量項 183
(三)量項發展的狀語→定語階段 185
(四)全稱命題的「濫用」 187
三、全稱、特稱和單稱命題起源順序的推論 188
第二節 程度副詞的使用 190
一、四經典程度副詞的用法 190
二、程度副詞分析討論 194
(一)兩種語料程度副詞的狀況 194
(二)程度副詞產生的先後及發展 197
(三)程度副詞的語法化問題 200
第三節 謂語部分的多項考察 203
一、《論語》前1087個謂語 204
(一)謂詞 204
(二)修飾語 207
(三)表達粗疏問題 209
二、《論語》謂語和黃宗羲文謂語比較 211
(一)謂詞 211
(二)修飾語 212
(三)表達粗疏問題 214
三、「問A」結構的狀況及其發展 215
第四節 「可能」和「必然」意義的表達 219
一、四經典「可能」的表達 220
二、四經典「必然」的表達 222
三、明清語料「可能、必然」的表達 224
四、現代語料的進展和結語 226
第五節 「應該」意義在古漢語中的表達 229
一、先秦五經典中表規範的詞項和命題 230
(一)用例和說明 230
(二)五經典規範命題的特點 233
二、明清語料中表規範的詞項和命題 236
(一)詞項和命題概況 236
(二)仍然存在的問題 238
三、同《理想國》規範詞項和規範命題比較 241
(一)《理想國》規範詞項和規範命題 241
(二) 四經典和《理想國》規範詞項與命題的
比較 243
(三)規範詞項和規範命題發生發展的路子 247
第六節 句子形式的簡省與完善化 248
一、主語 249
二、主語的量項 251
三、判斷句的系動詞 254
四、被動標志 256
五、複句關聯詞 259
六、形式簡省及其消長的綜合考察 264
七、總論 269
第七節 句子長度及其發展 272
一、漢語句子詞數的增長 273
二、句子長度的討論 276
第八節 語言表達特色與《理想國》比較 279
一、主觀與客觀 279
二、模糊與清晰 284
三、敘事與論證 289
四、倚重權威與自重 293
參考文獻 298
內容連載
語言承載並表現思維和文化。亞當•弗格森說:「語言在最一般的意義上,包括所有思維、感覺或意志的外在符號。」在語言、思維、文化及其相互間的關係上,國內一些觀點如「愛國的自大」、漢語漢字特殊、意合優越等流行於學界。古代的語言表達,無論是準確的還是不準確的,是真的還是假的,都是古人思想感情價值觀及其發展軌迹的歷史記錄,就像深鍥的石刻一樣不能被填抹。把語言同邏輯的概念判斷等結合起來研究,同時研究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文化,可避免一般的浮淺聯繫語言和文化,人云亦云;可以別開一片洞天,窺見到我們不曾發現的許多奧秘。
思維,是人類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民族文化因素大多由之而生,對一切事物的看法以它爲基礎。思維的客觀性、普遍性、精確性和創造性等,決定著道德、制度和習俗的特質。它們的變化是非常慢的。一類思維特徵爲多個民族所有,這些民族也會表現出相同性質的文化特徵,儘管具體行爲有各自的特色。
文化,根據英國人類學家泰勒的定義,它是一個複合體,包含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等。威斯勒簡要地說,文化指人類的習慣與思想的全部複合物。道德是文化最重要的方面,它指約定的社會行爲規範。在一個社群中,道德是社會成員文化認同的核心,是法律和各種制度產生的直接原因。道德體系集中體現著一個民族的人生觀和社會觀。道德來源於社會有序運作的需求,在人治社會,權威人物口中的道德規範就相當於法律,具有正式的獎懲效力。
本研究的基本介紹
選題和內容:對中國語言、思維和文化的考察,選取儒家和道家的早期經典可謂是釜底抽薪之舉。它們是古代語言運用的楷模,其中的重要詞句被無數次地引用。通過它們可以考察漢語的特點及其發展路子。四經典的思想是中國文化的主流。大致儒家代表上層和公開文化,道家代表下層和私下文化。傳統文化並非由他們鑄造,而它們成於傳統又推助傳統,同中國人心靈的關係怎麼說也不過分。100多年來,雖然傳統思想受到外來文化的巨大沖擊,某些新價值在一定程度上爲人們所接受或表面上接受;但是,傳統力量最深沉且最易喚起,孔孟老莊4位先哲仍然是現代人的偶像,一般人有史以來看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基本未變。
思維,是人類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民族文化因素大多由之而生,對一切事物的看法以它爲基礎。思維的客觀性、普遍性、精確性和創造性等,決定著道德、制度和習俗的特質。它們的變化是非常慢的。一類思維特徵爲多個民族所有,這些民族也會表現出相同性質的文化特徵,儘管具體行爲有各自的特色。
文化,根據英國人類學家泰勒的定義,它是一個複合體,包含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等。威斯勒簡要地說,文化指人類的習慣與思想的全部複合物。道德是文化最重要的方面,它指約定的社會行爲規範。在一個社群中,道德是社會成員文化認同的核心,是法律和各種制度產生的直接原因。道德體系集中體現著一個民族的人生觀和社會觀。道德來源於社會有序運作的需求,在人治社會,權威人物口中的道德規範就相當於法律,具有正式的獎懲效力。
本研究的基本介紹
選題和內容:對中國語言、思維和文化的考察,選取儒家和道家的早期經典可謂是釜底抽薪之舉。它們是古代語言運用的楷模,其中的重要詞句被無數次地引用。通過它們可以考察漢語的特點及其發展路子。四經典的思想是中國文化的主流。大致儒家代表上層和公開文化,道家代表下層和私下文化。傳統文化並非由他們鑄造,而它們成於傳統又推助傳統,同中國人心靈的關係怎麼說也不過分。100多年來,雖然傳統思想受到外來文化的巨大沖擊,某些新價值在一定程度上爲人們所接受或表面上接受;但是,傳統力量最深沉且最易喚起,孔孟老莊4位先哲仍然是現代人的偶像,一般人有史以來看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基本未變。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284
-
新書9折$324
-
新書9折$324
-
新書9折$324
-
新書95折$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