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主講人簡介
辛意雲
辛意雲教授師承國學大師錢穆(賓四)先生。現任教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講授中國哲學史、中國美學史、經典導讀等課程,並致力於推動傳統國學的復興,長期配合社會大學開辦國學講座、暢談經書、史書、四書之大義、以及莊老思想、美學思想等。希望藉此可以讓一般大眾在日常生活中,也能體驗傳統國學之美和其中的生命經驗,進而擁有生命的智慧與喜樂。此外,辛教授亦長期隨素書樓文教基金會,在香港、大陸各地推廣傳統國學研究。
二00七年辛意雲教授參與浪漫文學巨作――青春版牡丹亭的劇本整編、美學的理論結構,與各界專家共同完成此一盛事,將中國傳統最精緻的美,呈現在世人面前。
辛意雲教授除了在大學授課外,也長期擔任建國中學國學社、北一女學術研究社的指導老師。並不斷接受各地講堂、講座的邀請,講授傳統國學。許多人在離校多年、有了人生閱歷後,都說更能從辛老師的講授中,體會到傳統經典之美。
二00八年四月,辛老師接受IC之音電台與台積電文教基金會的共同邀請,擔任每週四晚間黃金八點檔『論語辛說』節目主講人。以精深又淺出的義理、嶄新又合乎傳統的詮釋,使此兩千多年的經典,展現了驚人的現代生命。
IC之音將陸續出版『論語辛說』的有聲書,好讓更多有心傳統學術及尋求生命的覺醒者,認識辛意雲教授,並且愛上『論語』傳遞的人生大智慧。
辛意雲
辛意雲教授師承國學大師錢穆(賓四)先生。現任教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講授中國哲學史、中國美學史、經典導讀等課程,並致力於推動傳統國學的復興,長期配合社會大學開辦國學講座、暢談經書、史書、四書之大義、以及莊老思想、美學思想等。希望藉此可以讓一般大眾在日常生活中,也能體驗傳統國學之美和其中的生命經驗,進而擁有生命的智慧與喜樂。此外,辛教授亦長期隨素書樓文教基金會,在香港、大陸各地推廣傳統國學研究。
二00七年辛意雲教授參與浪漫文學巨作――青春版牡丹亭的劇本整編、美學的理論結構,與各界專家共同完成此一盛事,將中國傳統最精緻的美,呈現在世人面前。
辛意雲教授除了在大學授課外,也長期擔任建國中學國學社、北一女學術研究社的指導老師。並不斷接受各地講堂、講座的邀請,講授傳統國學。許多人在離校多年、有了人生閱歷後,都說更能從辛老師的講授中,體會到傳統經典之美。
二00八年四月,辛老師接受IC之音電台與台積電文教基金會的共同邀請,擔任每週四晚間黃金八點檔『論語辛說』節目主講人。以精深又淺出的義理、嶄新又合乎傳統的詮釋,使此兩千多年的經典,展現了驚人的現代生命。
IC之音將陸續出版『論語辛說』的有聲書,好讓更多有心傳統學術及尋求生命的覺醒者,認識辛意雲教授,並且愛上『論語』傳遞的人生大智慧。
序
辛意雲教授序言
共同吹響了愛的號角
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叫做《馬友友絲路音樂會》。非常感人,非常好看,尤其令人開心的是,他正好見證了華夏文化中共有、共生、共存、共享的共融性。
馬友友是當今國際知名的最好的大提琴家之一,從小在國外出生、受教育、接受極為專業的音樂訓練,但進入大學時,他拒絕申請美國著名的茱莉亞音樂學院,而申請了哈佛大學的人類學系。此後,他表現出強烈的、對人、人類的關心,並藉著音樂尋找人類共同的語言、心聲、情感。
這部電影就是拍攝他以歐亞大陸原有的交通,找出世界頂尖的各國、各民族的音樂家,他們以各自的樂器、各自的音樂、音樂風格,自由、不經意、順其自然的串連融合成一首首驚人、動聽、激情的大交響曲,展現出人類共有的心聲、情感、對生命幸福的渴望。
而帶領的人、推動的人是馬友友。他從他的心靈出發、自然的走向期待全人類的融合,平等的相待相愛。他說他從小、從年輕就有這願望。
這願望,就人類世界的文化中,正是孔子學說:以「人」、以「仁」為中心主軸的儒家思想。這以「人」、「仁」的儒家思想,不是歷來世俗學者所強調的、帶著約束人的禮儀規矩規範。而是充滿愛、充滿自我生命覺醒,認為人類天生平等、是上天創造的最靈秀的生命體。
馬友友幾乎已是一純粹的、專業的西方音樂家,但畢竟是華人,天生就對「人」、「人類」關懷,隨著「生命自覺」,展現出這人類共同的願望。
我看完了電影,在課堂上趕忙介紹學生去看。而我正好也在某書院講傳統中國哲學思想史,談到傳統華夏民族因在這古老廣大的土地上,配合天時從事農耕,看著生命的滋養、繁盛、並孕育養活了這麼多的人,那份感謝生命之情,在生命自覺中,了解到唯有人有了「生命自覺」,和平、幸福才能到來。
我用了馬友友這部電影為這文化、學說做了一份見證。
回頭來看,能在IC之音講傳統中國充滿智慧的經典,這是令人開心的事。而這真是要感謝台積電文教基金會暨曾董事長、許峻朗執行長、還有IC之音同仁們,我們似乎共同吹響了「愛」的號角。
辛意雲敬志於人學齋
十月六日
電台出版序
孔子與伏爾泰
早在十六、十七世紀,歐洲就曾經掀起一場中國熱,當時中國明朝雖有海禁政策,但無法禁止大量的茶葉、瓷器、織品外銷到歐洲,也未能阻擋耶穌會的傳教士來到中國。為了進行傳教活動,這些傳教士學習中文、研習儒家經典、熟悉中國禮儀。他們也把儒家經典翻譯成拉丁文,把自己在中國的經歷寫成報告,傳回歐洲。在中國生活了27年的傳教士利瑪竇將《論語》譯成拉丁文,並於1687年在法國巴黎出版後,這些文獻引起了歐洲飽學之士的注意,其中包括歐洲當時風頭最健的學者,例如萊布尼茨、伏爾泰。
當時剛走出黑暗中古世紀的歐洲社會,還在宗教革命的餘波中爭論不休,中國的文明、文化與社會制度對他們來說是一大衝擊:在遙遠的東方,居然有一個國家以考試的方式促進階級流動,而且已經持續了一千多年;同時,這個國家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一個哲學家指出人皆平等、要博愛世人的概念,並強調一切思考都要以「人」為本。這是當時的歐洲最先進、最前衛的人爭論的見解,畢竟當時的歐洲,是以神學為最高中心思想。
萊布尼茨就曾經在著作中說:「在實踐哲學方面,即在生活與人類實際方面的倫理以及治國學說方面,我們實在是相形見絀了。」啟蒙運動的推手、被稱為「法蘭西思想之父」的哲學大師伏爾泰更說:「歐洲的王族同商人在東方所有的發現,只曉得求財富,而哲學家則在那裡發現了一個新的道德的與物質的世界。」「人類智慧不能夠想出比中國政治還要優良的組織。」「孔子常說仁義,若使人們實行此種道德,地上就不會有什麼戰爭了。」「沒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子對世界宣布過更有用的真理。」
在接下來三、四百年中,東方儒學被陸續譯介成多國語言,幾乎立論傳世的西方著名哲學家,都無法忽視東方哲學思潮,他們有人贊成、有人反對,但是孔子與儒家學說,確實已經成為學術領域共同的一部分。
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儒家文化雖然深深影響社會各層面,但一般人其實少有機會去真正認識論語這部經典。如今我們有幸邀請辛意雲教授開講,重新逐篇逐章地梳理論語的要義,實屬美事。我們邀請您一起來聆聽,當年歐洲哲學家們沒有機會以精確的中文來理解的孔子與論語。
共同吹響了愛的號角
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叫做《馬友友絲路音樂會》。非常感人,非常好看,尤其令人開心的是,他正好見證了華夏文化中共有、共生、共存、共享的共融性。
馬友友是當今國際知名的最好的大提琴家之一,從小在國外出生、受教育、接受極為專業的音樂訓練,但進入大學時,他拒絕申請美國著名的茱莉亞音樂學院,而申請了哈佛大學的人類學系。此後,他表現出強烈的、對人、人類的關心,並藉著音樂尋找人類共同的語言、心聲、情感。
這部電影就是拍攝他以歐亞大陸原有的交通,找出世界頂尖的各國、各民族的音樂家,他們以各自的樂器、各自的音樂、音樂風格,自由、不經意、順其自然的串連融合成一首首驚人、動聽、激情的大交響曲,展現出人類共有的心聲、情感、對生命幸福的渴望。
而帶領的人、推動的人是馬友友。他從他的心靈出發、自然的走向期待全人類的融合,平等的相待相愛。他說他從小、從年輕就有這願望。
這願望,就人類世界的文化中,正是孔子學說:以「人」、以「仁」為中心主軸的儒家思想。這以「人」、「仁」的儒家思想,不是歷來世俗學者所強調的、帶著約束人的禮儀規矩規範。而是充滿愛、充滿自我生命覺醒,認為人類天生平等、是上天創造的最靈秀的生命體。
馬友友幾乎已是一純粹的、專業的西方音樂家,但畢竟是華人,天生就對「人」、「人類」關懷,隨著「生命自覺」,展現出這人類共同的願望。
我看完了電影,在課堂上趕忙介紹學生去看。而我正好也在某書院講傳統中國哲學思想史,談到傳統華夏民族因在這古老廣大的土地上,配合天時從事農耕,看著生命的滋養、繁盛、並孕育養活了這麼多的人,那份感謝生命之情,在生命自覺中,了解到唯有人有了「生命自覺」,和平、幸福才能到來。
我用了馬友友這部電影為這文化、學說做了一份見證。
回頭來看,能在IC之音講傳統中國充滿智慧的經典,這是令人開心的事。而這真是要感謝台積電文教基金會暨曾董事長、許峻朗執行長、還有IC之音同仁們,我們似乎共同吹響了「愛」的號角。
辛意雲敬志於人學齋
十月六日
電台出版序
孔子與伏爾泰
早在十六、十七世紀,歐洲就曾經掀起一場中國熱,當時中國明朝雖有海禁政策,但無法禁止大量的茶葉、瓷器、織品外銷到歐洲,也未能阻擋耶穌會的傳教士來到中國。為了進行傳教活動,這些傳教士學習中文、研習儒家經典、熟悉中國禮儀。他們也把儒家經典翻譯成拉丁文,把自己在中國的經歷寫成報告,傳回歐洲。在中國生活了27年的傳教士利瑪竇將《論語》譯成拉丁文,並於1687年在法國巴黎出版後,這些文獻引起了歐洲飽學之士的注意,其中包括歐洲當時風頭最健的學者,例如萊布尼茨、伏爾泰。
當時剛走出黑暗中古世紀的歐洲社會,還在宗教革命的餘波中爭論不休,中國的文明、文化與社會制度對他們來說是一大衝擊:在遙遠的東方,居然有一個國家以考試的方式促進階級流動,而且已經持續了一千多年;同時,這個國家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一個哲學家指出人皆平等、要博愛世人的概念,並強調一切思考都要以「人」為本。這是當時的歐洲最先進、最前衛的人爭論的見解,畢竟當時的歐洲,是以神學為最高中心思想。
萊布尼茨就曾經在著作中說:「在實踐哲學方面,即在生活與人類實際方面的倫理以及治國學說方面,我們實在是相形見絀了。」啟蒙運動的推手、被稱為「法蘭西思想之父」的哲學大師伏爾泰更說:「歐洲的王族同商人在東方所有的發現,只曉得求財富,而哲學家則在那裡發現了一個新的道德的與物質的世界。」「人類智慧不能夠想出比中國政治還要優良的組織。」「孔子常說仁義,若使人們實行此種道德,地上就不會有什麼戰爭了。」「沒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子對世界宣布過更有用的真理。」
在接下來三、四百年中,東方儒學被陸續譯介成多國語言,幾乎立論傳世的西方著名哲學家,都無法忽視東方哲學思潮,他們有人贊成、有人反對,但是孔子與儒家學說,確實已經成為學術領域共同的一部分。
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儒家文化雖然深深影響社會各層面,但一般人其實少有機會去真正認識論語這部經典。如今我們有幸邀請辛意雲教授開講,重新逐篇逐章地梳理論語的要義,實屬美事。我們邀請您一起來聆聽,當年歐洲哲學家們沒有機會以精確的中文來理解的孔子與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