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思考「法國人」,思考「法國人如何思考」
如果法文寫作課堂發下了「法國人如何思考」這樣一個題目,該如何下筆?受過法文寫作訓練的人必定會由界定題目的主旨開始。這裡的法國人指的是什麼人?思考在此指的又屬於何種範疇?從法文論述的角度來看,這些可都不是單靠自由心證或不證自明這種藉口可以含糊帶過的事情。與定義思考比起來,定義法國人不見得比較簡單。它指的是一個民族、一個國籍、一片特定疆域上的住民,還是一種文化傳統?形容詞
French
指的又是法國、法式、法文的或是法國人的?顯然不乏討論空間。就以被納入巴黎萬神殿的盧梭來說吧,其實他是日內瓦公民。這樣一來,討論「法國人如何思考」之前,是該先思考「法國人」以便思考「法國人如何思考」吧。我想起卡繆曾寫道:「我有一個祖國:那就是法文。」巧妙地把國家認同轉化為對語言文字傳統的歸屬,也同時為國家做為祖國這樣看似理所當然的定義打上問號。那麼,就讓我們由法文學習者與使用者的角度來切入吧。
語言塑造思考模式,而思考模式也與語言相互呼應。法文文法的邏輯性相當強,例如陰陽性數的對應、多種時態的區別、主從句時間性的統一、各種詞性的配合等等,各個環節必須合作無間,因此心思既需細膩,亦要全面,宏觀與微觀缺一不可。在文章寫作及論述上則相當重視組織性與邏輯推展性,問題性必須清晰,字詞定義不能模稜兩可,脈絡與架構必須分明且反應辨證過程,思考需多方且完善。因此無論文字和論點的呈現皆需精準,又重視細微差異。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八股僵化,例如具有多重性、開放性、趣味且充滿影射隱喻的文字遊戲,無論在日常對話或書寫文字中皆無處不在,可為一例。這樣的語言特性及訓練,不正呼應西方哲學思辨和批判思考的特色?近來常被提及的法國高中哲學會考考題,其實背後所需要的思辨基礎和論述能力,在高三哲學課之前便早已透過各種科目與管道根植於法國學生的思考模式之中。
今日法國的日常生活中,哲學、文學、歷史或政治主題報刊取得容易,類型多樣且讀者眾多。電視廣播上充滿各種辯論與討論性質的節目,來賓及主持人陳述意見,脣槍舌劍、甚至炮火交鋒可謂常態,極少有每位來賓輪流面對鏡頭口沫横飛,彼此之間卻毫無交流的情況。公眾領域對論辯的熱衷或習慣,某種程度上反應著私領域中,每個人似乎對任何事情都有一套自己看法的文化,無論在家中的客廳或餐桌上,還是外頭的咖啡館或小酒吧,在城市的街道、鄉間的市集,或是工作場域。這也反應出人們普遍關心時事,與政治社會議題的關係顯得較為緊密。
法國人對現狀總是不滿,意見很多,但同時也相信個人的力量與意見表達的重要,工會實質存在運作,各式集會遊行或罷工為必要的常態。十九世紀末出現的「知識分子」一詞,或是二十世紀的「介入」文學與作家等概念與行動,即為此般入世精神的實踐,而六八學運的影響至今仍然巨大。唯一較為平靜的時段大概就是獻給渡假和休養生息的夏天,一旦夏季結束,大家返工返校,城邦生活就又再次回到熱烈的常態。
類似於對文字遊戲的熱愛,各類型大眾媒體中諷刺時人時事的內容型態也日久不衰,雖然並非所有自認受到批評的對象都能一笑置之或嗤之以鼻就過去了,因而導致對言論自由之界限的爭議、甚至攻擊事件。但不可否認的,這類媒體的存在多少反應著人們不信服權威的反骨,以及伏爾泰所表彰的言論自由精神。這種普遍反抗由上至下的權威的風氣,自然脫離不了邏輯辯證和講求理性批判的傳統,和做為立國基礎的世俗主義精神。
如果後結構和後現代主義可謂二十世紀的顯學,除了它們正由對文字和符號的思考演變而來,其代表人物如巴特、傅科、拉岡或德希達等人的關切,在在皆由分析霸權進而解構霸權和挑戰中心權威,並把視角轉移到當下的、入世的、社會的、表層底下和字面以外的領域。他們的貢獻,與其說是某些特定的研究結果,更重要的是所採取的研究方法。當傳統、土地、手工技藝仍被奉為至高價值並且致力於其保存與發揚,創造性在這個文化裡同樣非常受到鼓勵,並且與前者不相違背。同樣的,家庭價值相當重要,同時個人性與獨立性也是想當然耳必須具備的。
然而,當法國人自豪地表示自己說著莫里哀的語言時,是否記得這個語言中有多少字句帶著多少世紀以來歐洲、非洲、亞洲、甚至美洲文化的片段?因為語言是活的,文字是活的,國家認同也是不斷流動、混雜、收編和越界的建構。多少不同根源、不同母語、不同膚色與宗教的人們,生根、離開或又返回今日名為法國的地域;多少地域亦曾被納入、脫離或又再納入這個今日名為法國的國家,或以某種形式與她保持連繫。
而無論在智識上、軍事或政治社會的歷程上,此六角形狀的國度和其他國家間曾經且持續地相互影響。前法屬殖民地之爭取獨立,矛盾卻也合理地與自由、平等和博愛此等現代法國號稱尊崇至上的普世精神有直接關係。讀者們透過本書鉅細靡遺且旁徵博引的說明,得以一窺作者對近現代法國智識活動的歸納和分析,也別忘了法國或法國人長久以來都不是一個單一靜止的概念,也絕不是隔絕於歐洲、甚至國際大環境的各種事件與時代精神之外,而是由有血有肉之多元個體,在各種因素之下交相糅雜,融合變異,樣貌持續改變的有機體。
中央大學法文系副教授/ 徐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