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如流水,馬如游龍」。今日之香港已是亞太乃至國際交通樞紐,其陸上交通故事卻要從一百多年前鑿山開道、苦力擔轎開始講起。
- 「靠左行」!原來是轎伕的年代就已有的道路法則!
- 「私家車」這一俗語是源於人力車!
- 九龍電車圖則早在1919年就已獲批准!
- 汽車「影快相」原來已有過百年的歷史!
- 九龍火車直通歐洲的夢想,竟是在1938年的動盪與戰亂中實現的!
這是一部資料翔實卻又趣味十足的香港戰前陸上交通史。本書作者細心發掘舊檔案,輔以百餘幀舊相片,拼出關於香港戰前陸上交通的完整圖景,不僅道出今天香港交通秩序井然、一切「有規有矩」之由來,亦折射出香港在近代中國所處地位之變遷,值得讀者細細品味。
目錄
01 導論:開埠之初的陸上交通規則
馬和馬路
改善馬路和建立道路秩序
以過路費支付道路維修費?
道路照明系統
02 轎子與轎伕
歷史悠久的交通工具
港府立例規管
轎伕形象與營生
步入夕陽的行業
小結
03 人力車與人力車伕
十九世紀的人力車與人力車伕
二十世紀的人力車營運
面對新挑戰
04 電車
興建有軌電車的爭議
纜車和電車投入服務
沒有電車的日子:一場與民同樂的巡遊
沒有電車的日子:一場非理性的抵制行動
沒有電車的日子:一場充滿智慧的罷工
開拓新市場:巴士服務
專注改善電車服務
小結
05 汽車與道路
初到貴境
1911年:汽車發展里程碑
法例和配套的完善
新興行業和花車巡遊
1923年的汽車測試比賽
環迴車路的興建
早年自駕遊
小結
06 火車
九廣鐵路英段
九廣鐵路華段
貫通粵港的直通火車
提升市場競爭力
九龍火車直通歐洲的夢想
小結
參考書目
附錄:香港陸上交通工具和車伕及司機數量一覽(1863-1939)
鳴謝
馬和馬路
改善馬路和建立道路秩序
以過路費支付道路維修費?
道路照明系統
02 轎子與轎伕
歷史悠久的交通工具
港府立例規管
轎伕形象與營生
步入夕陽的行業
小結
03 人力車與人力車伕
十九世紀的人力車與人力車伕
二十世紀的人力車營運
面對新挑戰
04 電車
興建有軌電車的爭議
纜車和電車投入服務
沒有電車的日子:一場與民同樂的巡遊
沒有電車的日子:一場非理性的抵制行動
沒有電車的日子:一場充滿智慧的罷工
開拓新市場:巴士服務
專注改善電車服務
小結
05 汽車與道路
初到貴境
1911年:汽車發展里程碑
法例和配套的完善
新興行業和花車巡遊
1923年的汽車測試比賽
環迴車路的興建
早年自駕遊
小結
06 火車
九廣鐵路英段
九廣鐵路華段
貫通粵港的直通火車
提升市場競爭力
九龍火車直通歐洲的夢想
小結
參考書目
附錄:香港陸上交通工具和車伕及司機數量一覽(1863-1939)
鳴謝
內容連載
九廣鐵路英段
早期的構思
鐵路顧名思義是鐵造的路,即鐵路軌,路軌上行的是機動車。在西方,研究羅馬坑道(rutway)的學者發現坑道的闊度為4呎8.75吋,與近代火車軌接近,見圖6.1(書中p.237)。十六世紀,德國人在開礦時採用路軌,見圖6.2(書中p.237)。推動車的蒸汽機,源於1698年英國人沙佛里(Thomas Savery)用大氣壓蒸汽機將水從礦場泵走,後經英人廖高文(Thomas Newcomen)和瓦特(James Watt)改良,並利用曲柄帶動車輪旋轉而聞名於世。真正的突破是查威迪(Richard Trevithick)在1804年所造的高壓蒸汽機。火車是路軌和蒸汽車互相配合而成的新科技,只有同時改良路軌和改善蒸汽車才可使鐵路有效運作。本文談及的九廣鐵路就是最佳的例子。佐治史提芬信(George Stephenson, 1781-1848)被譽為「火車之父」,就是因為他改良路軌以配合快速的新蒸汽車而創造了歷史。1825年9月27日啟用的史托頓至打靈頓火車(Stockton and Darlington Line)被稱為最早的公共載客火車,用了凸緣路軌和新款蒸汽車,但有一段路仍是用馬拉動車。比較完善的鐵路應是1830年9月15日通車的利物浦(Liverpool)至曼徹斯特(Manchester)火車線。此線是佐治史提芬信的代表作,除車軌和蒸汽車是創新外,全線由蒸汽車帶動兼是雙軌,其後,在1834年更成為首條有訊號系統的鐵路。
1863年,渣甸大班麥利昂(M. A. Macleod)提出在中國建鐵路網,從北京起經天津、上海、杭州、廣州再到香港,並延至印度。當時找到英國著名鐵路專家史提芬遜(Rowland MacDonald Stephenson, 1808-1895)繪出圖樣,他認為,在技術上只有粵漢鐵路要翻山越嶺,而中國勞工便宜,計劃可行。當中提及香港至廣州一段約90哩,清朝恭親王奕訢(1833-1898)對這段鐵路亦感興趣,報告和圖則現仍存於英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圖書館。香港總商會在1864年3月7日的會議上討論方案,由於鐵路是船運的競爭者,總商會因而冷淡處理此方案。其實港督麥當勞在主持聚珍院(大會堂)奠基禮時,也表示希望實現九廣鐵路工程。
早期的構思
鐵路顧名思義是鐵造的路,即鐵路軌,路軌上行的是機動車。在西方,研究羅馬坑道(rutway)的學者發現坑道的闊度為4呎8.75吋,與近代火車軌接近,見圖6.1(書中p.237)。十六世紀,德國人在開礦時採用路軌,見圖6.2(書中p.237)。推動車的蒸汽機,源於1698年英國人沙佛里(Thomas Savery)用大氣壓蒸汽機將水從礦場泵走,後經英人廖高文(Thomas Newcomen)和瓦特(James Watt)改良,並利用曲柄帶動車輪旋轉而聞名於世。真正的突破是查威迪(Richard Trevithick)在1804年所造的高壓蒸汽機。火車是路軌和蒸汽車互相配合而成的新科技,只有同時改良路軌和改善蒸汽車才可使鐵路有效運作。本文談及的九廣鐵路就是最佳的例子。佐治史提芬信(George Stephenson, 1781-1848)被譽為「火車之父」,就是因為他改良路軌以配合快速的新蒸汽車而創造了歷史。1825年9月27日啟用的史托頓至打靈頓火車(Stockton and Darlington Line)被稱為最早的公共載客火車,用了凸緣路軌和新款蒸汽車,但有一段路仍是用馬拉動車。比較完善的鐵路應是1830年9月15日通車的利物浦(Liverpool)至曼徹斯特(Manchester)火車線。此線是佐治史提芬信的代表作,除車軌和蒸汽車是創新外,全線由蒸汽車帶動兼是雙軌,其後,在1834年更成為首條有訊號系統的鐵路。
1863年,渣甸大班麥利昂(M. A. Macleod)提出在中國建鐵路網,從北京起經天津、上海、杭州、廣州再到香港,並延至印度。當時找到英國著名鐵路專家史提芬遜(Rowland MacDonald Stephenson, 1808-1895)繪出圖樣,他認為,在技術上只有粵漢鐵路要翻山越嶺,而中國勞工便宜,計劃可行。當中提及香港至廣州一段約90哩,清朝恭親王奕訢(1833-1898)對這段鐵路亦感興趣,報告和圖則現仍存於英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圖書館。香港總商會在1864年3月7日的會議上討論方案,由於鐵路是船運的競爭者,總商會因而冷淡處理此方案。其實港督麥當勞在主持聚珍院(大會堂)奠基禮時,也表示希望實現九廣鐵路工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419
-
新書79折$419
-
新書85折$451
-
新書88折$466
-
新書9折$477
-
新書9折$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