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青花瓷、鄭芝龍與大航海時代的文明交流

觀滄海:青花瓷、鄭芝龍與大航海時代的文明交流
定價:520
NT $ 411
  • 作者:林梅村
  •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2021-03-1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085703X
  • ISBN13:9789570857030
  • 裝訂:平裝 / 272頁 / 19 x 26 x 1.9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觀滄海,知天下
北京大學教授林梅村傾心力作
收錄數百幅文物、圖籍、遺址的珍貴全彩圖片
突破歷史常識窠臼,重新探索海上絲綢之路
重建西方天主教、中東穆斯林和大明王朝的衝突與交流

  ▍《中華讀書報》2018十大年度好書
  ▍《21世紀經濟報導》年度好書


  ◆現藏於牛津大學的《雪爾登中國地圖》,其實是《鄭芝龍航海圖》?
  ◆葡萄牙人首航中國的登陸地——屯門島於今何處?
  ◆16世紀全球貿易的中心——雙嶼(Liampo)究竟在什麼地方?
  ◆景德鎮外銷瓷透過什麼途徑運往歐洲,並對16至17世紀歐洲文明產生過什麼影響?

  中國自古以來以農耕文化為主,遵從儒家「重農抑商」的傳統思想,沒有充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明代以前主要以中亞粟特商人為仲介,經絲綢之路沙漠路線與西方交往。大航海時代以後,才開始與歐洲直接進行經濟文化交流,而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在海上絲綢之路貿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儘管明王朝曾實施海禁政策,但是未能阻止景德鎮青花瓷和龍泉窯青瓷走私中東伊斯蘭世界,穆斯林海商還積極參與了明代景德鎮窯廠青花瓷的設計製造。17世紀,鄭芝龍更擊敗荷蘭艦隊,以臺灣北港為中心,建立鄭氏海上帝國,商船收入富可敵國。

  本書借用曹操〈觀滄海〉為書名,多角度地審視了明清時期東西方交流的歷史,在波瀾壯闊的大航海時代的進程中,東西方諸文明並無明顯的優劣和主次,都是歷史的推動者,各文明均透過衝突與交流兩種方式,參與了大航海時代的進程。

得獎紀錄

  中國圖書評論學會評選入圍「2018中國好書」
  2018百道好書榜年榜 人文類 top100
  《中華讀書報》2018年十大好書
  《21世紀經濟報導》:21世紀年度好書(2018)入圍圖書
  中國圖書評論學會:中國好書2018年5月榜單
  解放書單第13期上榜圖書
  《光明日報》2018年7月光明書榜
  2018年度中國影響力圖書推展·第一季入榜
  騰訊文化:2018年4月華文好書榜
  新浪好書榜:2018年4月社科歷史類
  澎湃新聞歷史類書籍推薦
  華文好書榜:2018年4月入圍書目
  《晶報》深港書評一週好書榜
  《北京晚報》布客榜2018年2/3月書單
  「好書同盟」2018年4月薦書

專文導讀

  陳國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齊聲推薦

  吳密察(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周功鑫(前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林滿紅(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邱建一(藝術史學者)
  胡川安(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兼所長)

媒體書評

  《觀滄海》所收錄的文章,觸及了近些年來最熱門的若干課題,並且開發利用了一些過去看不到或者罕受關注的文獻,加上作者處理物質文化的訓練,因此頗有值得留意的新鮮見解。內容豐富,開卷之後,必能大開眼界。——陳國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北京大學林梅村教授新作《觀滄海》,以曹操詩作〈觀滄海〉為主標題,利用海內外最新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從考古、歷史、藝術等多領域,探討了大航海時代西歐天主教、中西亞伊斯蘭教和東亞明代中國三大「文明島」之間的衝突與交流。林梅村教授在書中對各種實物史料的利用,或是引用他人成果,或是與他人一道開展研究,將文獻與瓷器、石碑、錢幣、建築、地圖等等實物史料結合起來,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可以說,這是一次跨學科、跨語種、團隊協作的成功範例,也是未來歷史學的必由之路。——姚勝(北京外國語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

  本書的面世,對這一時期的中外交流史,乃至時下方興未艾的海洋史、全球史研究均有足夠的啟示意義。以往常見的研究,或時空跨度過大,論者陷入四面受敵,失於鳥瞰泛論,或兜轉於某一人事和器物,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碎片化傾向嚴重。如何打通這種隔閡,立意高遠,不妨把《觀滄海》作為範例來閱讀。——陳賢波(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林梅村教授是海內外知名的考古學家,專長於中外文化交流史與絲綢之路。其新著繼續了作者研究覆蓋面廣、新材料與新觀點迭見的特點。與多數史學家筆下的絲綢之路研究著述的一處明顯區別在於,本書十分重視文物、圖籍、遺址與文字材料的對證。——劉迎勝(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考古學研究偏重於零散實物,容易給人碎片化的印象,但好處是所有論述信實可考,加之本書個案研究之外也有貫通性敘述,使整本書既可信又可讀——就像一堆碎瓷片,拼接在一起之後,堪堪可見一件精美瓷器的大致原貌。從宋元時代遠至印度洋的自由貿易,到明朝立國之後官方壟斷的朝貢貿易;從「隆慶開關」之後的開放局面,再到有清一代中國錯失海洋時代帶來的機遇,這段歷史值得後人深長思之。——《中華讀書報》編輯部

  大航海時代之前,世界上各個國家,宛如汪洋大海中的互不聯繫的「孤島」。直到大航海時代來臨,中西方文明之間的交流才真正拉開序幕。北京大學林梅村教授,用十二個專題,數百幅全新圖片,描繪出鄭和下西洋之後的海上絲綢之路,講述大明王朝與西方世界之間的華麗故事。——中國圖書評論學會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梅村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1956年生,祖籍廣東,生長於北京。1977至1982年,就讀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畢業分配至中國文物研究所,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1994年,受聘於北京大學考古系(今稱考古文博學院),歷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201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會員。1984年至今,在英國《倫敦大學東方與非洲學院院刊》(BSOAS)、《古物》(Antiquity)、德國《中亞雜誌》(CAJ)、日本《古代文化》、中國《考古學報》、《文物》、《考古》等海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百餘篇,出版學術專著十四部。

  早年致力於佉盧文等西域語言文字研讀,同時專精於絲綢之路考古、中外交流考古等領域,兼通多種語言,對海內外考古和文物藏品如數家珍。學術影響力在海內外甚廣,且文筆優美,著作深入淺出,備受讀者推崇。
 
 

目錄

推薦序  欣見《觀滄海》繁體版 陳國棟
前言
1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2 中國與伊斯蘭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
3 大航海時代中國與西方的衝突與交流
4 明帝國宮廷製圖師考
5 澳門開埠以前葡萄牙人的東方貿易
6 尋找雙嶼港
7 大航海時代泉州至波斯灣航線
8 鄭芝龍航海圖
9 野墅平林圖考
10 大航海時代的忽魯謨斯島
11 普陀山訪古
12 尚蒂伊的中國花園
參考文獻
後記

 
 

推薦序

欣見《觀滄海》繁體版


  林梅村先生的《觀滄海》一書於2018年出版簡體字版。時隔三年,很高興聯經出版事業公司讓它在臺灣與讀者見面。

  書題「觀滄海」三字,來自於樂府詩《步出夏門行》序章之後的第一篇,作者是一代梟雄曹操。東漢末年,曹操北征烏桓,路過位於現在河北省昌黎縣的碣石山,寫了那組詩。詩中最有名的句子其實是末篇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許多人都認為於我心有戚戚焉。

  作者借用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詩句中的「觀滄海」三個字,點出本書的內容關於海洋、島嶼,以及針對二者的觀察、紀錄這類的討論,十分得宜。簡體版副標題上直截了當地標示「大航海時代諸文明的衝突與交流」,具體顯示內容的多樣性。作者的學術背景是考古學與文物研究,對於物質文化的鑽研特別專精。現在的聯經版則把副標題稍許更動了一下,變成「青花瓷、鄭芝龍與大航海時代的文明交流」,更清楚地揭示內容精采處之所在。

  海洋占居地球表面甚大,因此在航海不太發達的時候扮演較強的阻隔角色。到十五世紀左右,人類利用海洋的能力長足改善,於是透過海洋的交通便產生了頻繁接觸的機會。不同國家、不同背景、牽涉不同利益的人群,一方面從交流中彼此獲益,另一方面也因利益矛盾或者認知上的誤解而激發衝突。

  過去五、六百年間全球交流與衝突的這段歷史,到今天已經累積了汗牛充棟的相關著作。《觀滄海》所收錄的文章,可以說觸及了近些年來最熱門的若干課題,並且開發利用了一些過去看不到或者罕受關注的文獻,加上作者處理物質文化的訓練,因此頗有值得留意的新鮮見解。此外,正因為交流史的內容跨越時空、涉及不同的文化背景,本來容易讓讀者畏難卻步。作者林梅村的敘事手法倒是十分親民,能夠做到深入淺出,並且提供深入其文章的背景資訊,讀起來並不困難。

  本人在此推薦大家翻閱此書,也建議細看。不過,有創意的作品,就是有讓人參一腳的地方。我就來野人獻曝一下。

  本書第八篇題為《鄭芝龍航海圖》,原刊於2013年第9期的《文物》期刊,原來的題目作〈《鄭芝龍航海圖》考〉。這篇文章討論收藏在英國牛津大學的一幅地圖,在西方世界一般稱作「Selden Map」,前幾年聯經出版卜正民討論該幅地圖專著的譯本,給的中文書名是《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不過,中文世界的不少研究者卻頻頻出點子來為這幅地圖改名字。林梅村先稱之為《雪爾登中國地圖》,本來十足恰當。然而經過他仔細地研究之後,他認為該地圖「集明末東西洋航線之大成,而掌握這些航線的正是鄭芝龍海上帝國」。因此,他認為該圖實在是《鄭芝龍航海圖》。他終究也加入替Selden Map改名的行列。為了證明他的立論有道理,作者周諮博覽,參考了很多的資料,他的主張自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為了主張Selden Map就是《鄭芝龍航海圖》,作者在論述時,也帶出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的,所謂「鄭芝龍題款」《日本印度洋地圖卷》。他並且也正確地推論說,該圖是鄭大郁編印、鄭芝龍參與鑑定的《經國雄略》附圖之一的底圖。我們也可以補充一下說:沒錯!《日本印度洋地圖卷》正是《經國雄略》〈四夷考〉所收附圖的一個抄本;雕版印刷的《經國雄略》附圖畫得一模一樣,只是稍微精緻一點。《經國雄略》現在很容易看到,讀者不妨去翻翻,當會發現這樣小小有趣的事情:原來讓典藏者誤以為是鄭芝龍的題款,其實是來自《經國雄略》的〈倭情〉那一篇文章,可是作者是鄭大郁,而不是鄭芝龍。所謂「鄭芝龍題款」也就是個誤會。《日本印度洋地圖卷》「題款」末尾的「南安伯鄭芝龍飛虹鑑定」諸字,事實上是屬於《經國雄略》下一卷〈奇門考〉卷首的標記。林梅村的《鄭芝龍航海圖》一文雖然沒有講到這麼細,但是卻可以導出若干值得探索、反省的問題,十分有趣。

  本書收錄的十二篇文章,主題都不重覆。內容豐富,開卷之後,必能大開眼界。謹向讀者推薦。

陳國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前言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以農耕文化為主導的內陸國家。儘管中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公里,但歷代統治者卻遵從儒家「重農抑商」的傳統思想,沒有充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西元前2世紀,張騫開啟絲綢之路。明代以前中國主要以中亞粟特商人為中介,經絲綢之路沙漠路線與西方交往。大航海時代以後,中國才開始與歐洲直接進行經濟文化交流,而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在海上絲綢之路貿易中扮演重要角色。儘管明王朝實施「片板不許入海」的嚴厲海禁政策,但是未能阻止景德鎮青花瓷和龍泉窯青瓷走私中東伊斯蘭世界。挑戰朝貢貿易的主要是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穆斯林海商,他們還積極參與明代景德鎮窯廠青花瓷設計製造,並對正德朝皇家藝術產生重要影響。17世紀初,鄭芝龍成為臺灣海峽最具實力的海盜之王。1628年就撫明王朝,實際上仍保持極大獨立性。1633年料羅灣大捷,鄭芝龍擊敗荷蘭艦隊,以臺灣北港為中心,建立鄭氏海上帝國。鼎盛時期,出入長崎港的鄭芝龍商船數遠超荷蘭商船。葡萄牙人、荷蘭人、西班牙人、英國人、日本人都是其生意夥伴,每年收入數以千萬計,富可敵國。令人遺憾的是,清王朝未能利用鄭芝龍或其子鄭成功海上生力軍開拓疆土,中國失去爭奪海洋霸權的最後一個機會。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本書借用曹操〈觀滄海〉為書名,探討大航海時代西方天主教、中東穆斯林和明王朝的衝突與交流。例如:葡萄牙人首航中國的登陸地—屯門島於今何處?16世紀全球貿易的中心—雙嶼(Liampo)究竟在什麼地方?景德鎮外銷瓷透過什麼途徑運往歐洲,並對16至17世紀歐洲文明產生過什麼影響?當然,本書並非僅限於考古學,而是以考古學為依據,在藝術、文學、科學等領域全面探討大航海時代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