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嘗試文

論嘗試文
定價:480
NT $ 216 ~ 432
  • 作者:黃錦樹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16-08-1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3443719
  • ISBN13:9789863443711
  • 裝訂:平裝 / 496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引領思辨「現代散文,抒情傳統,中文現代主義」等議題的獨特論著。

  詩力與文心——這是《論嘗試文》為我們提供的課題。從馬來西亞渡海來台三十年,黃錦樹不斷嘗試重理文學疆界,在在引人深思。我們可以質疑他的論點,但不能忽視他的大哉問。他是蟄居埔里的摩羅。殊不知在春和景明的表象下,造山運動從未止歇。這,正是黃錦樹的貢獻。─王德威(哈佛大學講座教授)

  本書為黃錦樹在現代文學領域多年思考的階段性成果。

  共收長篇論文十四篇,及書評、書序之類的文學隨筆十八篇;議題主要環繞現代散文、抒情傳統、中文現代主義文學等議題。

  關於中文現代主義,從對台灣現代主義世代的綜觀、從七等生雷驤到內向世代的延續與轉折、郭松棻的域外寫作的神祕沉默、舞鶴最亂迷的《亂迷》;朱天文故事瓦解的《巫言》、李永平遲到的《大河盡頭》、駱以軍的傷害美學和他的最初的房間;以及解嚴世代最被看好的童偉格的《西北雨》,那靜止的、被耗盡的剩餘的時間……作者不是從既定的時興學術視野(如後殖民、後現代之類的框架)來處理台灣的文學生產,而是嘗試從一個更大的學術背景來討論相關個案,而呈現出不一樣的文學研究景觀。

  書中另一個重要主題是探討自五四以來最欠缺深入問題化的散文。作者嘗試藉著形式主義文學系統的視角,重探白話文革命的理論意義;理論性的重探新文學革命開端對文的嘗試;詩/散文/小說之共存與分界;探索抒情散文的主體預設,進而探問抒情傳統建構中的主體預設,甚至延伸向作者問題,散文的戲劇化問題;個案方面,聚焦於最有爭議的散文作者胡蘭成的自我戲劇化之極致的自我神話化,也藉由雷驤個案探討散文寫作隨作者之意圖而流變於文類之間,它的安分與不安分。

  全書完整收錄黃錦樹對現代華文文學的獨到觀察與研究,是思考現代華文文學議題的一個重要參考。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黃錦樹


  黃錦樹,馬來西亞華裔,1967年生。1986年來台求學,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碩士、清華大學中國文學博士。1996年迄今任教於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曾獲多種文學獎。著有小說集《夢與豬與黎明》、《烏暗暝》、《刻背》、《土與火》、《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猶見扶餘》、《魚》、《雨》;散文集《焚燒》、《火笑了》;論文集《馬華文學與中國性》、《謊言或真理的技藝》、《文與魂與體》、《華文小文學的馬來西亞個案》等,並與友人合編《回到馬來亞:華馬小說七十年》、《故事總要開始:馬華當代小說選》、《散文類》等。

  相關著作
  《火笑了》
  《散文類--新時代「力與美」最佳散文課讀本》
  《刻背(全新修訂版)》
  《猶見扶餘》
 

目錄

埔里的摩羅:詩力與文心/王德威

引言
文與也
抒情傳統與現代性:傳統之發明,或創造性的轉化
論嘗試文:論現代文學系統中之現代散文
面具的奧祕:現代抒情散文的主體問題
抒情的灰燼:論沈從文後期的寫作
天鈿女命的猥褻之舞:論胡蘭成的神話學
論台灣文學現代主義世代:戰後世代,轉向,本土現代主義的起源
窗、框及他方:論郭松棻的域外寫作
自己的路徑--《亂迷》與《巫言》
石頭與女鬼:論《大河盡頭》中的死亡與象徵交換
異質風景:論雷驤的「散文」寫作
內在的風景:從現代主義到內向世代
神的屍骸:論駱以軍的傷害美學
剩餘的時間:論童偉格的抒情寫作

【別卷】
抒情傳統的主體問題
作為離散論述的抒情傳統
力的散文,美的散文--散文的世界
見證與哀悼的工作──讀楊絳散文
輓歌與魔幻空間
文心凋零?──抒情散文的倫理界限
散文的爪牙?
散文與市場自由主義
文學獎與毒藥
文有別趣──讀黃翰荻《人雉》
另有隱禽?──臉書時代台式抒情詩人的摩羅詩學
肚臍的祕密──略談文學批評的態度、方法與倫理
藤壼與盟誓──朱天心《三十三年夢》
最初的房間──讀駱以軍《女兒》
那麼大的如果,那麼小的格局──讀陳冠中《建豐二年》
小說課,人生課──讀賴香吟《文青之死》
小說課與散文課──小說深處的散文界面
地方特性與南洋色彩


引用書目
論文原發表處
 
 

內容連載

論台灣文學現代主義世代
—戰後世代,轉向本土現代主義的起源


就當代台灣(中文)文學史而言,有一個非常整齊的世代,嶄露頭角於六○年代,有的早在六、七○年代即寫出個人的代表作。大部分尚在世,而作品已成台灣文學經典,而且影響、甚至主導當代台灣文壇數十年,影響了好幾個世代。甚至可以說奠定了當代台灣中文文學的基礎。那或許可以命名為台灣文學的現代主義世代 。二○○五年七月逝世於美國的旅美台灣中文小說家郭松棻(一九三八—二○○五)即是該世代的代表作家之一。一般而言,假定一個作家二十來歲出道,至少應該有三、四十年的寫作生命;換言之,他將和三、四個不同的世代同時代(假定十至十五年為一個世代 ),因而必須經歷複雜的世變,自身也可能有激烈的變化。另一方面,年歲的重疊與銜接,也讓世代問題顯得非常複雜──分裂與分散。

這是個怎麼樣的議題?這世代包括了哪些人?哪樣的小眾分歧?在文學上共享了什麼?又共同創造了怎樣的文化遺產?建立了怎樣的文學傳統?本文擬就相關議題做一番初步的討論。

鄉土文學論戰後,對五、六○年代台灣現代主義的一種典型的負面批評是認為,它是移植的、美援文化的產物,台灣其時並沒有相應的「基礎」 ;由於戒嚴體制下的政治高壓,使得知識分子不敢面對現實,或流於「蒼白的、不知所云的、『超』現實的夢魘」,或流於對社會的厭惡與疏離 ,換言之,偏離了現實主義的道路,偏離了現實。不論是左翼的中華民族主義者,還是右翼的本土論者,意識形態的診斷都類似 ,也都接受切斷說──戰後台灣現代主義興起的必要條件之一是與五四(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的切斷──差別只在於假定的現實的意識形態背景不同(是本土的現實,還是冷戰結構裡分裂的國土的現實)。但這種政治批評對台灣現代主義公平嗎?是否恰恰窄化了現代主義?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45
    $216
  2. 電子書
    7
    $336
  3. 二手書
    72
    $346
  4. 新書
    75
    $360
  5. 新書
    79
    $378
  6. 新書
    79
    $379
  7. 新書
    79
    $379
  8. 新書
    79
    $379
  9. 新書
    79
    $380
  10. 新書
    85
    $408
  11. 新書
    88
    $422
  12. 新書
    88
    $422
  13. 新書
    9
    $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