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一本快速增進說服功力的祕笈
在我們四周,總可以見到一些擁有過人影響力的人。他們想推動某種建議或專案時,總是可以取得更多的幫手與支持。他們想賣出某項產品或服務時,總是能掌握與吸引更多的人氣與顧客。影響力像是一種神奇的魔術,抓住了人心、掌控了意志,令我們驚嘆與羨慕不已。
有關影響力的研究在學術界被稱為「說服」研究,探討如何取得他人的同意或引發他人的行動。這門學問對於從事行銷、宣導、服務、推銷、廣告、公關或任何經常需要取得他人同意的人可說極為重要。對這些人士而言,說服不只是一門學問,而是賴以維生的吃飯傢伙。
但是說服要怎麼學,影響力要如何養成呢?多數學校並沒有教。於是很多人求助於坊間眾多的自學書籍。其實這些書多數都出於說服界的老手,經常流於作者個人的經驗談。也有不少人試圖透過從事相關工作來體驗說服之道,不過循此途徑學習代價很高、時間很長,而且心得也頗受特定時空侷限。
如果你想以更快速更有效的方式掌握說服的祕訣,這本《就是要說服你》肯定是最佳選擇。本書出自當代全球最知名的說服學者──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的喬汀尼(Robert B.
Cialdini)以及與其多年合作兩位同僚之手。其背後是研究說服的學術菁英多年來為說服揭密的豐沛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三位作者除了極少數學術用語外,全書透過淺顯語言與眾多案例來呈現,使讀者不必苦讀學術文章,就能掌握說服的關鍵原則,以及在電子化、全球化的衝擊下,持續發揮影響力的訣竅。
在本書涵蓋的50個說服原則中,有許多是與我們想當然耳的觀念不同,或是從來沒有想過的,這說明了知識可以更正與補充常識的不足。例如:
.選擇越多,顧客反而越不想買(原則5)
.便利貼是最能助長影響力的文具用品(原則10)
.把目標寫下來就更能達成目標(原則17)
.要你不喜歡的人幫你忙可以使他更喜歡你(原則19)
.以「對」為師不如以「錯」為師更有說服力(原則27)
.廣告中指出產品的小缺點可以使人更相信廣告(原則28)
.姓名會影響職業(原則33)
.最能強化說服力的字眼是「因為」(原則38)
以上所舉出的,只是《就是要說服你》列舉原則中很小的一部份。讀完全書,你將發現自己獲得的啟發遠遠超過本書篇幅給你的預期,你的說服內力將在吸收了這本祕笈後快速精進。不過如果你真的影響力大為提升,請記得多讀幾次本書最後一章,時刻提醒自己強大的能力勢必伴隨著很高的責任,請善用你的影響力吧。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系教授 游梓翔
前言
說服是一門科學,而非藝術
如果整個世界是一個舞台,那麼,你只要把台詞作一點點的改變,就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力。
喜劇演員亨利‧揚曼(Henry Youngman)曾講過一個關於飯店毛巾的笑話:「這飯店實在太讚啦!毛巾又大又鬆軟,我的行李箱都快關不上了!」
在過去五十多年來,說服已經被科學化地進行研究;不過,說服的研究是一種祕密科學,很少出現在學術期刊上。由於在這一主題上已經有相當多的研究,我們最好能思索一下,為什麼這一門研究常會被忽略。人們在面對如何影響他人的抉擇時,通常會以經濟、政治科學或公共政策等領域的思維來作為決策基礎,這一點並不令人意外。不過,費解的是:決策者經常不會考慮心理學領域的立論及專業。
對此的一種解釋是:關於經濟、政治科學及公共政策等領域,人們認為自己需要透過學習才能達到最低程度的能力;但是,人們相信透過與他人的互動及自己的生活本身,就足以對心理學原理有直覺式的瞭解。因此,在做決策時也就比較不會學習或參考心理學的研究。這種過度自信使得人們錯失了影響他人的珍貴機會;更糟的是,如果誤用了心理學原理,反而會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傷害。
說服是一種科學。它常被視為一種藝術,但這是錯誤的。雖然才華洋溢的藝術家可以接受指導來強化天生的能力,但真正頂尖藝術家所仰賴的才華跟創意,是無法由透過指導灌輸到另一人身上的。還好,說服並不是這種情況。即使是自認說服力薄弱的人(例如,連哄騙小孩玩玩具都無法成功)也可以透過對說服心理的掌握,以及使用科學實證有效的說服策略,成為說服的重量級人物。
不管你是經理、律師、醫護人員、決策者、服務生、業務員、老師或其他完全不同的職業,本書的技巧可以協助你成為說服大師。此外,本書也會說明書中策略在各種不同情境下的使用,應用的焦點不只在職場,也包括你個人的互動,例如扮演父母、鄰居朋友時會遇到的種種情境。這些建議會非常實用且行動導向,不但符合道德,同時也易於遵循,你只需要多花一點點的努力或成本,就可以得到相當大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