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歡一個人在家,
那空洞感讓人害怕,
但在人群當中,我又覺得壓力好大,
說要離開,是希望有人開口要我留下……
我寂寞,這到底是因為個性、還是因為環境?
作者艾蜜莉‧懷特從小就人緣好,
就是女孩多半希望能當她好朋友的那種女生。
唸書也順利,長大以後當上律師,住在加拿大最繁華城市,
有男友,一輩子不愁吃穿、天天呼朋引伴。
然而,她覺得好寂寞。
她怕獨處,所以交了男友,但同居生活必須互相遷就,反而造成很快分手。
當律師,卻很排斥跟客戶往來,乾脆搬去鄉下小事務所。
怕一個人、但老是選擇自己一個人。
「我哪裡做錯了?我的人生到底要的是什麼,才不會覺得孤單?」
她想擺脫寂寞,
於是查學術研究、醫學文獻,找心理醫師,用筆名開部落格,
意料之外的,她吸引了數以萬計、同樣被寂寞所苦的人上來交談。
她不再躲著寂寞,而是
沿著「寂寞」這條一個人的路走,發現……
◎寂寞是因為環境?還是個性因素多些?
作者回顧自己的成長環境,發現
家,是讓寂寞的人開始感到寂寞的地方。父母,是創造寂寞的人,
每當生命中的重要關係發生巨變,像是父母吵架、離婚、搬家,
寂寞就悄悄來襲,還趕不走。還有,如果你學生時期失戀,也容易成為寂寞者。
◎明明無法享受寂寞,卻往寂寞裡鑽:原來,寂寞的人個性是這樣……
‧天生容易孤單,但一旦靠近人群,
寂寞帶來的緊張感和被威脅感,會逼寂寞的人想離開。
‧寂寞的人,不想參加社群,而是期待巧遇,
社團、俱樂部之類「刻意的」人際關係會讓寂寞者覺得假假的、反而更焦慮。
‧偏偏寂寞的人多半有著寂寞的上一代,把基因和形象流傳給他們,
所以這是一個預告:他們的未來也是寂寞的。
◎原來寂寞不只是一種,難怪33%的人都為寂寞所苦
情感性寂寞、社會性寂寞、情境性寂寞、特質性寂寞、主觀性寂寞、客觀性寂寞……
重點是,很多人都感到寂寞,卻不敢開口承認!
社會大眾被連續劇、電影、流行文化影響,認為寂寞的人多半是自身個性很糟、社交能力很差。甚至,
跟朋友承認寂寞,等於跟對方說「你跟我交情不夠」(你這朋友無法讓我擺脫寂寞)!
◎如何才能不寂寞?
寂寞絕對有好處,它是洞見和靈感的來源,許多偉大人物都是寂寞的,
像是德國哲學家康德、丹麥神學家齊克果,
但寂寞也該視為一種病,因為
有些寂寞真的傷身體,會害人貪吃變胖、提早老化、對疾病的抵抗能力銳減,
所以寂寞必須處理,但無須、也無法根除,
寂寞自古至今一直都沒離開。
假如你的人生一直無法阻止寂寞的侵襲,別怕,因為有33%的人都為其所苦,
將近半數的人(美國心理學家的全國性研究指出),
這輩子到現在一個知心的朋友都沒有。
呼朋引伴按讚,無法解決孤單。
但必須努力擴大舒適圈,因為過程中你會「巧遇」你的寂寞解決方案。
作者的故事,就是一個擺脫寂寞的最佳示範。
沿著寂寞走,你可以弄清你的人生到底要什麼。
名人推薦
聯合心理諮商所心理師、情緒專家邱永林
兩性作家御姊愛MissAnita
暢銷作家水瓶鯨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