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留白」讓溝通更有力 黃麗燕
「留白」,是日本美學的一貫精神,源自深植日本文化的禪宗思維,不論藝術設計、音樂創作或建築風格等都可看見日本人對「留白」的堅持、偏執和迷戀。延伸至工作中,短暫沉默也可說是「留白」的一種,人與人互動中,無聲的反差有時更能放大自己想要傳達的訊息,取得更多關注,精簡語彙便成為留白藝術最重要的節奏感!
《3大法則讓沉默變銷售神器》作者石田健一出身廣告傳播業,十分熟稔精準的溝通技巧。原因無他,因為電視廣告訓練創意人在三十秒內完整陳述一則以上的故事,唯有精準的背景設定與人物定位搭配扣人心弦的節奏,才有機會讓觀眾在最短的時間產生共鳴,搭配深植人心的廣告文案,商品包裝才算趨近完美!
在社群網路已臻成熟的今日,無論使用文字、照片、影像甚至動態影像,觀眾眼球的暫存耐心僅僅剩下三秒鐘,是傳統傳播理論的十分之一,也正如此衍生出社群媒體「標題殺人」的現象,此更凸顯數位世代精準溝通的重要。
台灣人平均上網時間與傳輸資料量均高居世界之冠,一個專業的工作者面臨每日海量訊息吸吐,《3大法則讓沉默變銷售神器》一書便是訓練自己學習如何去蕪存菁、言簡意駭地表達,透過敏銳觀察讓溝通效率倍增、打動人心,在漫漫網海與現實世界中輕鬆取得話事權。
我也學習沉默的藝術,序……短一點,較好!
(本文作者為李奧貝納集團執行長)
推薦序
積極傾聽、認真溝通,才是對話的最高境界 葉明桂
有人因為沒自信,所以不敢講話;但也有人是因為沒自信,所以話特別多。
其實,有沒有自信沒有關係;話多話少,不是重點。重點是:說話的內容有沒有意義。
這本書寫的是有關「如何在職場上溝通、表達」的方法論,原本是針對那些個性內向、害怕說話的讀者所寫的工具書。在我看來,對於那些外向、超愛說話的人,益處更大!!這是一本關於話術─「說話的藝術」的書。
說話屬於一種生活的藝術,面對父母要說好聽的話,對伴侶要說真心的話,朋友之間盡說輕鬆的話,但是在職場上講的不應該是屁話、情話、廢話,要說的是對工作上有意義的話!
什麼是工作上有意義的話?
首先,要知道自己想說什麼?想要知道自己真正要什麼,就必須先純化自己的想法,太複雜的思緒容易失焦。因此,必須自行梳理,結晶一個單純的意念,才好開始說話。
其次,要優化想要說的話。由於在職場的溝通講求的是效率,所以我們要運用減法去除至少一半不相關的話,才能真正突顯重點。精簡才會讓語言有力量,有力量的語言是一種專業上的美感。
最後,要優雅地表達自己說的話。人與人的溝通有九三%來自身體語言與聲音語調,因此選擇適合人、地、時事的風格與語氣非常關鍵。充沛精神的眼神及純樸的笑容是傳遞說話的最佳表情。
對話,是職場上最高境界的說話。對話不是PK的辯論,也不是二選一的討論,而是各自表述之後,再一起創新的想法。產生良好對話的前提是積極地傾聽。所謂積極地傾聽,除了仔細聆聽之外,還必須讓對方感知到你的認真傾聽。對話的過程必須是真誠的溝通,而真誠的溝通不只是說實話,而且是要好聽的實話。事實上,那些不顧別人感受,自以為實話實說,本質上卻是個自私的人。
話說,在工作上並非凡事皆粉碎自己,而是要有自己的觀點。至於如何讓自己的觀點被人樂意接受,建議你,繼續閱讀……。
(本文作者為奧美廣告副董事長暨奧美集團策略長)
推薦序
沉默、誠懇地傾聽,更能打動人心 陳宣宇
從小到大,總是很羨慕那些參加演講比賽的同學,對一個在南台灣小鎮長大的小孩來說,舉手發言、勇於表達好像是件遙遠的事。一直到大學開始接案子、要賣創意,才發現說話的重要。但真正開始了解溝通,進而領略說話的眉角,還是進入廣告公司以後。
常有人問我:「廣告人最主要的工作是什麼?」
簡單地說,就是負責客戶和消費者之間溝通的工作,如何有效地幫品牌和消費者之間搭一座隱形的橋樑,運用不同的溝通工具讓消費者願意聽你說話,想看你的內容進而想消費你。但問題來了,溝通容易嗎?
在還沒完成對消費者的溝通任務前,其實早在內部就為了「對誰說、說什麼、如何說」吵翻天,最常發生的悲劇都是發生在對客戶提案時,廣告公司講得很多,客戶卻聽進去很少,聽得少有很重要的原因是誤解客戶的意思,因解讀的失誤最終導致客戶會認為:「廣告公司是不是聽不懂我們的話!」
很多人以為做廣告這行,一定要舌粲蓮花,說學逗唱樣樣來?
其實,這行除了懂得說話,最難也最重要的,還得懂得會聽話。
畢竟,說話這門藝術也不是人人皆能精通,能拿麥克風做主持的就那幾個人。絕大多數的廣告人都和這本書的作者石田健一先生一樣,包含我,都是不擅說話的沉默工作者。沉默就不能銷售嗎?這本書的作者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他把多年來的經驗歸納出三大法則-簡化、反差、觀察,善用這三大法則可以幫自己和團隊建立自信和創造佳績。
創意是我的工作,一年五十二週,至少有三十週都要賣各式各樣的創意。二十年來精彩提案是不少,但反而會對於那些出過的醜和不如人意的表現更警惕在心。這些失誤和作者書中描述的如出一轍,除了明顯的經驗不足外,最常出現的就是內心渴望演出精采,想了很多卻說不了這麼多,結果事與願違、事倍功半,對於一群並非能言善道的人,最好的溝通經是精簡。
曾經為了爭取某客戶的比稿,提案前做足功課、作了將近一二○頁的簡報投影片。可是提案當天,因為大老闆時間有限,原本有九十分鐘的提案卻被要求在五十分鐘完成。提案內容必須精簡,但展現的誠意卻不能少。當下很快就決定把原本四個人要提的內容變成三個人說,重點放在老板重視的策略和創意上,犧牲其他內容時間,運用簡化和觀察,反而讓我們提案更聚焦。
「沉默是金,雄辯是銀」,沉默是一種力量,一來一往的眼神、肢體都是語言,用傾聽代替雄辯,誠懇的傾聽比起你的滔滔不絕地答辯更容易打動客戶,更易使對方買單。
(本文作者為台灣靈智廣告董事總經理暨首席創意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