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翻轉教室只是起步 打造個人化學習才是目標
台灣近年受到翻轉風潮影響,影響層面從小學到大學,規模之大,遠遠超越過去20年的教育改革,而山姆和柏格曼正是「翻轉教室」的開山始祖。
早在2007年,為了幫助學習落後的學生(例如運動員常因出外比賽而缺課),他們自行錄製影片,好讓學生補上進度。他們的嘗試出乎意外的成功,激勵了許多老師加入他們的行列。一開始,這些先行老師自己錄製影片,後來有可汗學院及其他平台提供線上資源,推廣翻轉教室的老師人數更因此大幅成長。
這段過程中,山姆及柏格曼持續反思:「如何善用與學生面對面的時間?」他們摸索後得到結論:「翻轉教室只是起步,更重要的是翻轉學習。」然而,翻轉學習沒有標準答案,每個孩子都不同、每個學科也各異,重點是,該如何為每個孩子創造個人化學習的環境和經驗?
山姆及柏格曼總結三個C的重點:「Content內容」、「Curiosity好奇」、「Connection師生關係」。優質內容幫助學生加深學習;強烈的好奇心能拓展學生的學習範疇;良好的師生關係有助於鼓舞學生,發自內心追求卓越。
過去幾年,台灣許多老師有感於學生的學習動機不強、成效不好,自發性的實驗各種不同「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這兩年,這些實驗逐漸開花結果,例如鍾昌宏老師、孫譽真老師的「翻轉教室」、葉丙成老師的「BTS教學」、張輝誠老師的「學思達」、王政忠老師的「MAPS」,彼此激盪,匯成一股「翻轉教學」的風潮。
然而,翻轉教學並非一蹴可幾,除了形式的翻轉,內容的精進、動機的激發、師生關係的維持都需要花費很多心力。尤其「創造個人化學習的環境和經驗」更加不易,需要善用科技,才能因材施教。
本書除了山姆及柏格曼的第一手分享,更集結了多位不同科目的老師分享他們的翻轉經驗,包括數學、化學、體育、生物、社會、英文等。有的老師非常資深,有人只教書三、四年,每一位都熟悉科技融入教學的技巧跟理論,大部分影片都由自己錄製,他們都有獨到的經驗可供參考,對於有志於翻轉教學的台灣老師,這是很值得參考的一本書。
預祝大家翻轉成功!
(本文作者為財團法人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方新舟)
我的教學翻轉
如果在七年前,你要我描述「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室會發生什麼改變?我會回答教室秩序失控、學生無法規劃自己的學習、教學進度來不及完成、考試成績大幅下滑,導致家長投訴與行政施壓等種種擔憂。
確實,被教學進度追著跑,以及擔心學生無法取得好成績幾乎是所有老師共同的夢魘,因此,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最高的成效,我將各種不同版本的課本內容整理為講義、要求課室中絕對地安靜、並給予大量的回家作業與測驗,相信只要學生照著我的規劃按部就班地執行,就能成為考場上的常勝軍,進而成為人生的勝利組。
然而,我漸漸發現,將所有學習責任攬在教師身上所營造出的學習環境,會造成學生開始對分數斤斤計較,學習卻非常被動的現象。學生們變得只在乎如何取得高分,但不想深入了解問題,更沒有自主規劃與主動學習的能力。「每天都要趕進度,卻只造就一群機械性死記硬背的被動學習者,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當時的自己不禁懷疑了起來。「能不能空出更多的課堂時間,讓我進行有意義的探究活動以培養學生的高階能力呢?」於是我開始嘗試進行教學改變,踏入了翻轉學習的不歸路。
七年後的今天,我可以不再擔心教學進度與測驗成績,有充足的時間與學生互動,並培養師生間積極正向的關係。在翻轉學習中,我看見學生快速地成長與改變,自主規劃學習進程,真正拿回屬於他們的學習主權。
回首這七年的教學改變,一路上跌跌撞撞,我只能獨自摸索,不斷嘗試不斷調整,從錯誤中學習,雖然辛苦,也慢慢走出了自己的翻轉教學之路。而現在,翻轉學習成為時下最流行的教學模式,對於翻轉教室躍躍欲試的老師們,已不再需要單打獨鬥,孤軍奮戰。
最早提出「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概念的美國教師強納森‧柏格曼與艾倫‧山姆,整理了自己與多位教師實施翻轉學習的歷程與經驗分享集結成書,從「翻轉教室101」(Flipped Class 101),到進一步的翻轉精熟模式(Flipped Mastery Model),以及最終以學生為中心的「翻轉學習」(Flipped
Learning),透過書中提供的許多案例,讓老師們有了參考的依據,可以設計出符合自身特質與學生需求的翻轉學習模式。
近年來,在均一教育平台與葉丙成教授的大力推廣下,翻轉學習已經蔚為風潮,若再加上此書的推波助瀾,未來台灣教育的翻轉盛況,一定精采可期。
感謝天下雜誌的奔走引入,讓台灣的教育能夠更多元更開放。
(本文作者為台中市光榮國中生物教師 鍾昌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