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與IB國際文憑制度相遇
不記得自己是什麼時候第一次接觸或聽聞IB國際文憑課程的,但家裡兩個孩子卻陸續在不同國家、學校和求學階段,一再地與IB國際文憑教育結緣。我也曾經在台師大與Intel合作的「創新思考教育計畫」課程中,以及《親子天下》雜誌專欄中,多次提及這個全球知名的國際學程。
我的兩個女兒曾分別讀過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國際學校兩年,這所國際學校正好是IB認證的授權學校。當時她們都還是小學低年級學生,接觸的是國際文憑課程中,著重「跨學科」主題探索的PYP小學課程。
小女兒在小學三年級時,轉學到芬蘭當地的公立綜合中小學,當時這所學校是赫爾辛基推動整體國際化的一部分。該校原本每個年級一班,但逐年在不同年級增設一個新的芬、英雙語班,並直接引進IB課程作為教學內容。學校為此經常向學生家長作詳盡說明,每期的校方週報中,也會解說IB的課綱與教學目標。我記得好清楚,當時學校教室走廊上貼滿了IB課程的介紹與主題說明,在芬蘭國家教育的大架構與課綱下,直接注具有入國際潮流的IB課程與精神。
在當時,小學內不論是雙語班或普通班的中年級學生,都沉浸在IB課程的「六大主題」中,探索著:「我們是誰?我們所處的地區與時代?我們如何與地球共存?」等等看似遠大,卻與人類切身緊密相關的思維。而PYP小學結業時,孩子們還會舉辦自己的研討課題展示說明會。
當時的芬蘭,如不包括私立赫爾辛基國際學校,這類型IB學程在全國就有十七所公立學校採納。IB學制進入芬蘭公立教育起於一九九○年,迄今已超過二十五年了。這個比例放在台灣,倘若以台灣人口是芬蘭的四倍多來估算,大概是有超過七十所公私立學校開設結合本土與IB國際文憑的學制。
IB國際文憑課程在北歐各國早已行之多年,它為北歐各國的公立學校教育提供了豐富多元的選項,讓國家在不斷邁向國際化之時,人民得以因應持續變遷的全球化趨勢,公民不論在跨國交流,或讓國家在吸引人才回流與引進人才上都享有高度的優勢,而這一切,來自於他們認為應該為不同的孩子提供一個公平、開明、國際化的受教機會,隨之而來,也為不同的孩子提供了更多元的選項。
旅居北歐六年後,我們一家回台定居的三年期間,發現國內各界對於IB國際文憑學制的認識可說是微乎其微。當時全台不過四所學校(目前已有七所)實行該制度:美國學校、歐洲學校、義守國際學校、高雄美國學校。但清一色都是私立學校且所費不貲,呈現出國人對「雙語教學」的概念與教育內容的選擇,相形之下的單薄。且國內至今還沒有一所大學可以接受以IB國際文憑的成績作為入學申請。
三年多前,我們全家再度搬遷到了南半球的澳洲。大女兒當時就讀的公立高中設立有IB國際文憑課程,校方建議大女兒直接跳級半年,銜接澳洲高中的十一年級,但倘若她要多選讀IB國際文憑課程,因為開學在即,她必須當下做決定。
我們雖然接觸過IB,但對於它的高中文憑課程DP並不熟悉,但剛來到新環境,希望能讓孩子在求學過程中多個選項,免得她日後後悔沒選讀。也還好澳洲學校的選讀制度相當有彈性,即使開學時先選擇了IB,但隨時可退讀,只是一旦要持續讀下去,按該校規定,必須要同時修讀雙份高中文憑,也就是澳洲本地的高中文憑與IB國際文憑必須同時進行。
高中文憑DP的課程內容並不輕鬆,再加上必須同時應付澳洲本地高中課程的考核及作業、報告,確實壓力重重。但兩年課程下來,大女兒深深感覺收穫豐富,尤其以哲學為基礎的知識理論課,以及延伸畢業論文的研究撰寫,這兩門必修課她覺得很有心得,也都拿到了最高分!
大女兒當時也選了「視覺藝術」的攝影課做為專修科目,這讓她發現了自己對攝影的喜愛與天分。她不論是在澳洲學制的評比上,或是IB文憑學制中都有很不錯的成果,還拿了畢業獎項。在研讀雙學位的兩年辛苦過程中,她鑽研了十多本知名的世界文學著作,持續上中文課,並完成一百五十個小時的IB「創造、行動與服務」(CAS)綜合計畫,可以說是紮實、豐富又精彩。
在大女兒念十一年級時,小女兒在讀另一所澳洲公立中學九年級,很巧的是這所公立中學也正好是IB國際文憑的授權學校。因此,她很自然的又再次接觸了IB的中學課程MYP。
不過現在已經是十二年級高三的小女兒,在剛進入十一年級時,並沒有和姊姊一樣同時選讀澳洲本地文憑與IB國際文憑,我們也沒有特別要求她,原因在於她和姊姊的個性不一樣,同時因為她想要多修的兩門澳洲高中專修課程,會和IB課程選項有抵觸,所以我們很鼓勵、支持她去選擇自己想要的學程。
從小學、中學到高中,無論是兩個孩子要共同面對新學校,或是妹妹的自身選擇,或是姊姊做的多元課程,都讓我在陪著孩子國內、外求學的過程中,一路上有多次機會認識、了解IB國際文憑的課程內容。我深有感觸的體會到,它所提供的廣闊視野教育精神與多元務實學習內容,不僅能結合各國當地特色的課綱與課程,更能提供「全人」及全球性的宏觀結構,讓各地採用IB國際文憑課程的中小學除了保有本土化內涵之外,還能以各國語言進行教學,並提供孩子及父母多重選項,更讓教育工作者能參考另一種趨近國際潮流教育方式的機會。
我一直覺得自己對於IB國際文憑的接觸、了解等等機緣,並不是要學生、家長與教育工作者們一窩蜂的非選擇它不可,就像我並未要求或期許小女兒也一定要在高中選讀IB國際文憑,但可將此視為一種重要並可以提供孩子更寬廣選擇與未來發展可能性的機會。
未來當IB國際文憑學制能夠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選項與機會時,一定會對我們的公立學校教育現場注入更趨近國際化、多元化的素質。因為IB的教育宗旨,除了以「終身教育」(Education for Life)為主之外,更強調拓展、體驗與培養國際視野,以及對於不同文化的理解與尊重。
IB國際文憑學制在北歐公立學校早已行之多年,與台灣人口數相當的北歐五國,已有超過五十所大學承認IB國際文憑的成績,而同樣也與台灣人口相當的澳洲,目前也已經擁有一百六十所受國際文憑組織授權的公私立學校,數十間公立大學接受IB的成績申請。當日本也將有計畫要引進IB國際文憑教育內容之際,我想,我們確實應該抓住機會,多認識一個全球普遍認可,並已被高度肯定的學習課程。這樣,必定能會為我們的教育思維與教學多樣化,以及邁向全球化之後的下一代教育需求,帶來更多的思考方向與創意火花!
暢銷親子教育作家 陳之華
推薦序
一套培育學生探索學習、思辨反省與自我負責的教育方式
當得知鄰近國家日本,計畫在二○一八年度廢除統一考試,結束一試定終身的考試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將IB國際文憑課程納入學生升學體系,期望能從國家教育制度著手,打造日本學子成為能夠與世界同步的國際化的青年。這則以國家之力普及性推動IB國際文憑課程的訊息,著實讓我大吃一驚,也陷入了長考。
不可否認,國際文憑課程近十年來,如火如荼的在世界各國和各級學校推動展開,今日全世界已有近一五○個國家,四一六二所IB授權學校在推動各階段總數五三○八個國際文憑課程。其中,亞洲地區就佔將近四分之一,有九五七所學校參加,佔比相當高。另外還有數據可知,自二○○九年至二○一四年的六年間,世界各國實施IB國際文憑課程的學校總數,快速成長了四六‧三五%,增長速度相當可觀。由此可知,國際文憑課程確實可說是教育界的一股時代洪流,幾乎成為未來全世界教育趨勢所向。
個人擔任高雄義大國際高中校長已經進入第六年,義大是一所高中、國中、國小十二年一貫學制的學校,也是台灣第一所引入並在初等、中等與高中階段實施國際文憑制度的學校。我經常會被問到各種關於此制度的相關問題,包括「為何校名要冠上國際二字」、「義大與其他國際學校有什麼不同」、「什麼是IB國際課程學校」、「什麼是PYP、MYP和DP課程」等等。但因為在台灣,IB國際文憑課程介紹不多,甚至導致有許多人誤以為IB是International
Bilingual(國際雙語)的意思(其實IB真正指的是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法語國際文憑)。
IB國際文憑課程是源自於國際文憑組織(IBO)所推動的學校課程架構,始建於一九六八年,是一個在瑞士註冊的非營利性質國際教育基金會。發展至今,將近五十年。其目標是「培養勤學好問、知識淵博、富有愛心的年輕人,他們透過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為開創更美好、更和平的世界貢獻力量」。由這一段話,就可以看得出來,這是一套可放諸四海,任何國家皆可通行,且相當豐富完整,可以靈活運用的一套教育方向。
目前,IB國際文憑課程中推動最廣、競爭也最為激烈的是高中十一年級和十二年級的DP(The Diploma
Programme)課程,這是為前進大學而準備的課程。學生必須在六門學科中,選擇與自己性向興趣符合的三門高級程度和三門標準程度的課程修習。因為必須考量個人興趣發展的緣故,班上每一位同學都有可能會有不一樣的選擇。此外,還有知識理論(TOK)、創意行動服務(CAS)和延伸論文寫作(EE)等三門必修課。完成這些課程的學習後,在十二年級必須通過全球的DP考試,才能取得DP的文憑證書,這也是被大多數國家所承認、學校所接受的大學入學資格。考試能取得高分,會更容易申請到好的大學或有名的科系。
不僅僅在高中階段接受DP課程,IB國際文憑在國小和國中階階段,分別設計了初等教育課程PYP與中等教育課程MYP。
國小階段的PYP(The Primary Years
Programme)初等教育課程內容主要有六大主軸,是屬打破科目、跨領域的學習方式,目的是教導學生探索學習。教師們會依照孩子的個別差異和不同需求,提供學習上的協助,也讓孩子能透過團體學習的機會,培養團隊合作的精神並逐漸具備領導經驗。##在班級裡,沒有名次、沒有比較、不重視成績,而著重在自我檢討、自我成長的學習,所以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快樂的、自主的、好奇的、合作的,能培養自我身心和諧,具有勇敢和信心,對他人能給予欣賞、尊重和關懷的美德。
國中階段的MYP(The Middle Years
Programme)中等教育課程延續了前述PYP課程的內容,目標在於為學生銜接高中DP課程,事先做好萬全的準備。學習範圍包括八個學科組別,外加最後一年的個人計畫。接受MYP課程的學生會透過溝通、社交、自我管理、研究和思考等途徑,來幫助自己學會如何學習,並為自己創造最佳的學習環境,發展最佳的學習意識,學會批判、協調、獨立的思維,對自我的學習負責……這些都是當今學生最需要被教導也最需要被重視的一環,然而在傳統制式升學教育下,很少能針對學生這方面進行啟發與培養。而學生們一旦透過課程教育,養成了探索學習、思辨、反省與自我負責的精神,在學習上就能懂得主動發問,會針對問題深思與探究、尋找答案,也不單方面接受外界給予的意見或評斷,而是懂得如何建立個人看待事物的態度和意見。
另外,MYP的評鑑方式是針對學生在知識、概念、技能和態度四個項目上作考量,教師必須參照評估標準評判,這和國內教育主要以考試成績做為學習好壞評鑑的模式,有相當大的差異。
得知商周出版將引進出版《給孩子與世界接軌的教育──國際文憑與全球流動社會的教育改革》一書,令我振奮不已。這個世界性的教育風潮在經過國際文憑組織五十年來的積極推動下,已經對各國高等教育、中等教育產生極大的影響,而其計分方式、全球考試、文憑和升學制度的統整性,所帶來的教師教學策略和學生學習方向的改變,其影響力幾可用世界全盤性的教育海嘯來形容也不為過。
看到日本教育人士企圖從本質上開始變革,為真實打造面向未來世界的國家棟梁而引進國際文憑制度的用心,令我陷入長考,甚至忍不住為台灣學子憂心。國家的競爭力、青年人的實戰力,或許短期間內看不出差異,但他國行之多年而台灣依舊如此,我們的教育將如何追趕上地球村的其他國家呢?雖然目前國內有許多高中職都在熱烈的推動國際教育,但方向如何?其目的和成效又將會是如何呢?想到這裡,我真是深感憂慮!
最後,期待此書的出版,能帶給社會有心人士、教師和家長們另一種新的思維和觀念,或許能激發出更多的迴響與討論,能找到更多不同的做法。更期待大家能一起來創造、來改變、來增進我們的孩子面對未來世界的可能性。
義大國際高級中學校長 黃郁宜
推薦序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島國教育更需要培育國際化人才
我接到商周出版在二○一五年八月出版的《給孩子與世界接軌的教育》一書邀請推薦後,一口氣把它讀完,發現本書可讀性很高,非常適合關心教育的家長們閱讀,值得推薦。書中牽涉到IB國際文憑課程許多專有名詞與特殊用語,但譯者皆能使用貼近讀者的語言,因此本書內容雖然複雜,但一脈讀來卻能了然於胸。
作者坪谷‧紐厄爾‧郁子女士出生在神奈川縣茅崎市,從小在橫濱國立大學附中就讀,畢業後順利考上縣立光陵高中,就學路途順遂,一路都是當地重點學校,如果不意外,考上重點國立大學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因為升學壓力太大,就在升高二的寒假,一位同學承受不了壓力撞軌自殺身亡,坪谷女士深受打擊,又因為聽聞同學中有人為追求夢想計畫留學,於是也效法對方,遠渡重洋,進入美國伊利諾州立西伊利諾大學就讀,畢業後曾在美自行創業。
她在一九八五年回到日本,一九八六年創立語言學校,因為對於只注重升學和填鴨式的教育方式不能認同,於是開始著手研擬探索型學習課程LTE(Learning Through
English)。婚後又為了女兒的教育,創立了「兒童之家」幼兒園,而隨著孩子的發展成長,在一九九五年成立了「東京國際學校」,一九九六年導入IB國際文憑的初等教育課程PYP,二○○○年導入中等教育課程MYP,是一個IB國際文憑組織正式授權的學校,全校共有來自五十個國家,三百二十多位學生。
坪谷女士以長期執掌國際文憑組織授權學校的教育經驗,結合現況與教育現場的實地走訪內容,撰寫本書。開章便提出二○一八年日本教育即將展開的大變革:以廢除統一考試為目標──擺脫封閉鎖國,展開全球標準教育,教育界的黑船「國際文憑課程」正式登陸日本!
本書日文原版內容中,更收錄了日本文部省科學大臣下村博文的特別撰文,談及日本即將針對大學入學方式展開的教育變革,期望從「擺脫知識填鴨型教育」轉而「正式邁向國際化教育」,目標在二○一八年起逐步廢除統一考試。
下村博文大臣更期許:
「建人即建國。」
「只會說英語並不足以應付社會層面的國際腳步,必須培育出領導能力、企畫構想能力與人性關懷具備的人才。」
為達成上述目標,日本計畫在二○一八年之前,在兩百所學校中引進IB國際文憑制度的高中文憑課程DP,使之成為授權學校。而除了少數私立學校外,許多公立重點學校都提出授權申請。日本的DP課程除了語言課程之外,學科方面多以客製化的用日語授課。要知道IB國際文憑課程在原始的設計上,除了語言科目外,官方語言主要是英文、法語或西班牙語,雖然第一個以母語教授學科的是德國,但如此大規模引進本國並用母語授課,日本還是首遭,這也可見日本之決心,令人動容,也令人欽佩!而且為了讓IB國際文憑課程能夠順利發展,促使國內各知名大學入學標準直接採用課程成績,這個突破才是這次教改勝負的關鍵。
IB國際文憑制度號稱「世界標準的國際課程」,二○一四年二月的統計資料顯示,全世界有四六一二所授權學校,其中超過一半在美國,而亞洲地區正在蓬勃發展:澳洲
一五二所、印度一○七所、中國七六所、香港四八所、印尼四○所、新加坡三○所、日本二七所,日本排名第七位。日本的二七所中,PYP﹝幼小階段﹞一四所、MYP﹝國中階段﹞七所、DP﹝高中階段﹞一九所。而接下來三年內,要讓二○一八年日本DP課程授權學校達到兩百所,工程不可謂之不浩大,其變革之大令人刮目相看。
我最近三年都在上海籌備華東康橋國際學校,對大陸國際課程的蓬勃發展特別驚訝。不管是美國課程、中加課程、澳洲課程、AP課程、A-Level課程、IB國際文憑課程,項目之多,真是令人眼花撩亂。而家長們更是道聽塗說,幾乎分不清楚國際課程的優劣,只知道有IB國際文憑課程的學校就是好學校。我在前兩年還兼顧台北與華東康橋的校務,所以同時向IB總部投遞申請書,二○一五年兩校同時獲得授權。根據IB國際文憑七月資料顯示,包括華東康橋在內,大陸即將突破九八所授權學校,可見IB國際文憑課程在大陸的發展神速。
反觀台灣截至二○一四年為止,只有四所授權學校:台北美國學校、台北歐洲學校、高雄美國學校、高雄義大國際學校。而二○一五年五月,台北康橋也獲得總部授權,即將在九月與華東康國際學校同時實施DP課程,而雲林維多利亞國際學校與台北奎山中學也獲得授權,但加起來不過七所學校實行,而且都是國際課程,學生以此申請國外大學,可是國內大學根本不採用IB國際文憑成績,這也影響了國際課程的發展。
比起日本或亞洲其他國家來看,我們中小學的國際化顯得落後太多!台灣這二十年來,歷經三次重要教改,但改革的腳步多在原地打轉,對於課程國際化與國際接軌的教育方面,可說完全沒有著力。單單十二年國教、基測改革與免試升學甚至課綱微調,就耗盡所有社會資源,更遑論國際化的著墨與深化。我們中小學的國際化教育落後鄰近國家太多太遠!更重要的是,主掌者不自覺,主事者不著力,我們還會落後更多,這才是令人擔心的事!
台灣是一座海島,島國經濟非常明顯,而島國經濟需要怎樣的國際化人才?這些國際人才的培養又需要怎樣的國際化教育?落實在中小學的課程,又需怎樣的國際化課程?我們的孩子要怎樣才能跟世界接軌?這些這麼重要的課題,我們有誰認真想過?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就知道本書是多麼值得讀者們閱讀與深省了。
前任台北康橋雙語學校 總校長
現任華東康橋國際學校 總校長 張啟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