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在日台灣人的處境與認同

戰後在日台灣人的處境與認同
定價:350
NT $ 160 ~ 333
  • 作者:何義麟
  • 出版社:五南
  • 出版日期:2015-03-13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1180203
  • ISBN13:9789571180205
  • 裝訂:平裝 / 232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戰後在日台灣人的心聲,有如時空膠囊般封存於海外,鮮為人知。本書探索他們的行跡,分析他們的處境與訴求。1945年以後,不少舊殖民地出身的台灣知識分子,居留在舊宗主國日本,積極投入報刊雜誌之出版活動。他們追求自我的認同,發表關心中國與台灣前途的言論。在歷史的轉折時期,因為認同的分歧,人生際遇就此改變,不論他們後來的發展如何,台灣社會應該記憶這一群人的故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何義麟


  1962年出生於花蓮,1984年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畢業,1986年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畢業,1999年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國際社會科學專攻學術博士,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主要專書著作包括:《二・二八事件――「台湾人」形成のエスノポリティクス》(東京大学出版会、2003年);《跨越國境線――近代台灣去殖民化之歷程》(稻鄉出版社,2006年);《矢內原忠雄及其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灣書房,2011年);《台湾現代史――二・二八事件をめぐる歴史の再記憶》(平凡社、2014年)等。
 

目錄

導論

第一部 從「解放人民」到「戰勝國民」
第一章 澀谷事件報導之傳播過程及其影響
第二章 在日台灣人與華僑新聞事業之發展

第二部 「兩個中國」與「第三選擇」
第三章 台灣留日學生的左傾化言論及其動向
第四章 在日台灣人二二八事件論述之演變

第三部 「僑居」與「歸化」之間間
第五章 在日台灣人法律地位與永住權問題
第六章 歸化日本籍台灣人的返鄉之路

總結
參考文獻
索引

圖表目錄
圖1-1 1946年10月14日《大明報》謝爽秋的東京報導
圖1-2 1946年11月9日《中華日報》報導澀谷事件
圖1-3 1946年8月9日《和平日報》〈擊碎日本在台灣的陰謀〉
圖1-4 1947年1月28日《國聲報》〈抗議澀谷事件的判決〉
圖1-5 《華僑臨時登記證》製作規範
圖2-1 留日華僑總會發行之《中國公論》創刊號封面
圖2-2 1946年9月4日《中華日報》第一版
圖2-3 1946年12月25日《國際新聞》第一版
圖2-4 1950年7月號《民主朝鮮》封面
圖2-5 支持新中國的在日台灣人團體照
圖2-6 1956年10月25日《大地報》第一版
圖3-1 1947年3月10日發行的《中華民國留日學生旬報》第一版
圖3-2 1949年7月10日東京地區學生會發行的《東京同學會報》第一版
圖3-3 1949年5月15日《中國留日學生報》有關四六事件報導
圖3-4 1949年10月11日《華僑民報》有關中共建國的報導
圖4-1 1947年3月22日《國際中國新聞》有關二二八事件的報導
圖4-2 1952年3月13日《新華報》改題第12號有關二二八事件的評論
圖4-3 1948年7月發行之《中國公論》第一卷第二期
圖4-4 1956年2月《台灣民報》發行號外,刊載台灣共和國獨立宣言
圖4-5 1957年3月10日發行《中國留日學生報》有關二二八紀念活動報導
圖4-6 1974年4月1日《台灣省民報》第10號有關二二八事件報導
圖5-1 1948年留日華僑總會編印《中國國籍法規彙編》
圖5-2 1952年11月25日《東京華僑會報》第一版
圖5-3 1950年8月28日《華僑民報》反美親共的報導
圖5-4 日本法務省發行《再入國許可書》
圖5-5 1952年9月25日大阪地區發行的《華僑通訊》
圖5-6 1953年9月25日東京地區發行的《華僑天地》
圖6-1 1946年底的清華寮,看板右邊為蔡朝炘
圖6-2 《台灣二月革命》1949年東京版之封面與版權頁
圖6-3 華僑民主促進會之宣傳單
圖6-4 蔡朝炘被捕後被查扣物品目錄第一頁
圖6-5 1961年3月27日東京椿山莊歡迎中國作家代表團酒會
圖6-6 歡迎中國作家代表團酒會
圖6-7 2002年9月編印之《清華寮OB會會報(1)》之封面
圖7-1 1972年6月編印之《舊台灣留日同學會會員名簿》
圖7-2 1955年12月10日《國際新聞》報導洪進山事件最新發展
圖7-3 支援劉彩品運動紀錄專書封面
表1-1 三份報紙對澀谷事件的報導時間與標題一覽表
表1-2 台灣島內各報對澀谷事件的評論文章一覽表
 

內容連載

近幾年來研究並介紹「在日台灣人」的過程中,經常被反問,你是說「日本華僑」?為何不說「台僑」?可以說「旅日台灣人」嗎?沒錯,「在日台灣人」是日式漢字用詞,一般人不太使用,但是談論台灣人法律地位(日式漢字:「法的地位」)時,還是有必要用這個詞語。一般而言,談論旅居日本的台灣人法律地位問題時,同時也會牽涉到「台灣」做為政治主體之法律地位問題,以及更重要的台灣人的認同問題。所以,「在日台灣人」是具有擴散性的議題,稍作延伸就會觸及台灣在國際關係與國際法上「法的地位」問題。在日台灣人與台灣之「法的地位」、台灣人之認同等,至少有這三個層面的問題,聯結起來錯綜複雜,也牽涉到「台灣法律地位未定論」等。因此,本書把議題聚焦,以戰後台灣人在日本的居留問題、印刷媒體經營與言論活動等為中心,釐清整個問題的起源與初期之情況,同時,1960年代以後的後續變化,也將概略性地觸及。當然,在日台灣人或涵蓋日本華僑社會變遷之整合研究,還有待日後持續的努力,本書可以說只是一個開頭,而非總結性的研究成果。

一、問題提起:何謂「在日台灣人」

在日本有許多來自台灣的知名人士,例如,常被媒體提到的棒球選手中的郭源治、陽岱鋼等,演藝人員中則有翁倩玉、歐陽菲菲等,還有圍棋選手林海峰、謝依旻等。過去我們常用旅日華僑來稱呼他們,近年來則常改稱為台僑或旅日台灣人。當然,還有其他早期的知名人士,如王貞治、邱永漢、陳舜臣等,他們最後部分歸化為日籍,或許只能稱為華人,而非嚴格定義下的華僑。早期的僑民,有些是戰前從中國大陸或台灣移居者,有些則是戰後移住者。不論其移居的時間,若用其出生地與本籍來區分,大致可以分為中國大陸籍華僑與台灣籍華僑。但若用日本的法律用語,必須用「在日台灣人」才能更精準地說明其歷史脈絡。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46
    $160
  2. 新書
    79
    $277
  3. 新書
    9
    $315
  4. 新書
    9
    $315
  5. 新書
    9
    $315
  6. 新書
    95
    $333
  7. 新書
    95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