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下一代必須給予正確的史實,才能建立其自我的信心,以及對未來發展的判斷,整個社會才能走向康莊大道。願臺灣教育當局明察、慎思之!
本書特色
★108課綱的歷史詮釋爭論延燒至海外,本書以一位歷史愛好者的觀點,重新閱讀教科書中的臺灣歷史
★作者從史前出發、直到日治為止,從文化角度評論教改功過
各界推薦人
翁和毓.傾情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卜一
原籍江蘇徐州,1944年生, 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士、美國普渡(Purdue)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從事石油工作三十餘年;喜好史地、遊覽,足跡遍七大洲、四大洋、一百零七國,觀山川海宇、體民俗風情、覓古今軼事;曾發表專文:《憑弔大渡河古戰場——紅軍長征成功與太平天國石達開覆敗之比較》、《田中奏摺——舊事新探》、《石油工業是從哪裡開始的》、《 復活節島探訪記》、《輝煌與黯淡同在的印度》、《我的1948淮海回憶》、《綺麗甲天下的大溪地》、《黑龍江與大興安嶺的北國風光》、《巍峨綺麗冠天下的亞丁稻城》、《蘇武有沒有去貝加爾湖牧羊》、《孔明赤壁不需借東風》等專文數百篇;以及出版《走不遍的天下》、《古道拾遺》、《行遠無涯》、《 胖子正傳》、《笑談江月》、《山海探穹》、《小千世界》、《斑斕歐亞非》、《興台之圳》、《千古風流人物》、《讀新歷史課本有感》等十一本書。 另《小城故事多》付梓中;並擔任休斯敦時代華語廣播電臺的《走不遍的天下》及《千古風流人物》兩節目主講多年。
卜一
原籍江蘇徐州,1944年生, 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士、美國普渡(Purdue)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從事石油工作三十餘年;喜好史地、遊覽,足跡遍七大洲、四大洋、一百零七國,觀山川海宇、體民俗風情、覓古今軼事;曾發表專文:《憑弔大渡河古戰場——紅軍長征成功與太平天國石達開覆敗之比較》、《田中奏摺——舊事新探》、《石油工業是從哪裡開始的》、《 復活節島探訪記》、《輝煌與黯淡同在的印度》、《我的1948淮海回憶》、《綺麗甲天下的大溪地》、《黑龍江與大興安嶺的北國風光》、《巍峨綺麗冠天下的亞丁稻城》、《蘇武有沒有去貝加爾湖牧羊》、《孔明赤壁不需借東風》等專文數百篇;以及出版《走不遍的天下》、《古道拾遺》、《行遠無涯》、《 胖子正傳》、《笑談江月》、《山海探穹》、《小千世界》、《斑斕歐亞非》、《興台之圳》、《千古風流人物》、《讀新歷史課本有感》等十一本書。 另《小城故事多》付梓中;並擔任休斯敦時代華語廣播電臺的《走不遍的天下》及《千古風流人物》兩節目主講多年。
目錄
序言/翁和毓
自序
楔子
第一章 是豐臣秀吉開啟臺灣的信史嗎
第二章 臺灣史前時代真與大陸無關嗎
第三章 閩南、客家移民開創臺灣的文明
第四章 臺灣族群分佈狀況
第五章 探討臺灣原住民來源及南島語族的形成
第六章 臺灣海峽黑潮、風浪與渡海問題
第七章 為什麼臺灣文明發展較晚
第八章 臺灣移民早期的聚落與城市
第九章 日據時代的抗日運動
第十章 日據時期臺灣民主自治運動--文化抗日
第十一章 皇民化運動
第十二章 臺灣民間信仰
結論
自序
楔子
第一章 是豐臣秀吉開啟臺灣的信史嗎
第二章 臺灣史前時代真與大陸無關嗎
第三章 閩南、客家移民開創臺灣的文明
第四章 臺灣族群分佈狀況
第五章 探討臺灣原住民來源及南島語族的形成
第六章 臺灣海峽黑潮、風浪與渡海問題
第七章 為什麼臺灣文明發展較晚
第八章 臺灣移民早期的聚落與城市
第九章 日據時代的抗日運動
第十章 日據時期臺灣民主自治運動--文化抗日
第十一章 皇民化運動
第十二章 臺灣民間信仰
結論
序
序
歷史為人、地、時、事和物所構成,其中之事乃氣勢所造成,而由人表現出來,在不同時間,不同地方,所表現都不相同;得氣勢者成為英雄人物,其事蹟流芳千古;順氣勢者得獲富貴,享受一時榮耀;逆氣勢者身受侮辱,命或不保,留與後人哀歎。歷史不會重演,但有軌跡可尋,以供當局思考,若其沉迷不悟,是為不智者也。
卜一君為台灣大學機械系畢業,來美獲得普渡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後從事石油開發工作三十餘年;退休後開始寫作。其作品概括頗廣,文章詞句通順,語氣雄渾有力,載述內容堪為讀者參考。本書為作者讀「臺灣新課綱高中歷史課本」的感言。余觀該「高中課本」,認為不宜稱為「歷史課本」,可謂片段的「臺灣方志」。因為治史者必兼具文學修養,對於修辭及音韻皆有相當造詣;且其人格必高尚,如「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不懼威脅,不為利誘,豈可淪為政治工具;所載述必須確鑿而有其意義,上朔遠古,以探索來源,其中過程明載是非,任由後人評論,故治史者難矣哉!卜一先生針對新課綱高中歷史課本提出了三個討論議題:(一)豐臣秀吉開啟了臺灣的信史;(二)臺灣的史前文化與菲律賓、婆羅洲、中南半島有交流,而與中國大陸關係;(三)否定了閩南、客家人渡海,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艱辛、偉大的創業精神。
臺灣海峽之形成,有各種不同版本,許多專家認為在第三紀(Tertiary)末期海峽為陸地,在更新世(Pleistocene)時有孢粉可以佐證,在臺南左鎮、北寮、玉井一帶有象牙、犀齒、鹿角等陸相化石,這些動物可能生活於其間或由流水帶來沉積物,到第四紀臺灣與大陸間形成海峽而斷絕聯繫。其成因有認為係兩岸地層斷落,遂成為地塹(Graben)海峽,但余見識到臺灣山脈主要為南北走向之逆衝斷層所成,且東邊老而西邊新;對岸之福建沿海從太姆山、寧德、霧源到惠安、南安、安溪都有深成岩露出,可見臺灣島為大陸板塊衝向太平洋板塊之前緣,而福建之深成岩為大陸板塊之前端;海峽地區則為前端與前緣間之拗陷(Sagment)。
高山族在第三紀時由陸地來臺灣為不可能,只有在第四紀(Quaternary)用木舟漂划過海而來。浙江有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之考古,為六千至七千年之記錄,在2018年浙江義烏橋頭出土有易經卦簽及傢俱,鑒定為九千年,說明在九千年前這一帶有先民居住,至今福建有畲族及蜒戶為當地原始居民,浙江至江西有古越族分佈,這些居民統稱為華南傜族。臺灣高山族及太平洋島嶼之波里尼西亞人,可能皆為傜族之支脈;日月潭已故酋長毛國雄曾對筆者謂,其族之舞蹈與雲貴高原民族相似;泰雅族之服飾與福建山區畲族相似,且語言可以相通。但因歷史悠久,且環境差異,故皮膚顏色及骨骼亦有所變化,各民族發展出其特色文化。是以波里尼西亞人與高山族之間缺乏可對比(correlation)之文化,例如波里尼西亞人舞蹈多用腹、腰、臀之抖摔,以仿海浪拍岸或椰樹臨風之姿勢;而高山族之舞蹈,無論是慶豐收或打獵歸來都是兩腳挺勁,帶有登山越嶺精神;故兩者毫無相似之處。故余以為「南島文化」的假說尚有許多存疑之處!
中國東南沿海居民來臺墾殖,不知始於何時,但無疑地是在春秋戰國之後。秦代設會稽郡,管轄浙江及福建,中原人士遂大批南來,而有渡海謀生者,後東漢末年中原大亂,三國時期互相砍殺,有人渡海避難,以至三國之東吳有派兵來臺灣之舉;臺灣墾殖居民漸多,有人回閩、浙做搶劫,兼買賣商品,至明代為害加劇,乃有禁海令,謂「海外姦民,格殺勿論」,基本上這些島民不受王法約束;至明末顏思齊與鄭芝龍為首之墾殖群,將生產品及搶劫貨物運到日本販賣,并購買商品回臺灣或福建出售,卜一君稱其為「亦盜亦商」之謂也。鄭芝龍在日本與一莆田人翁姓相識,此人娶一日本妻田川氏為室,鄭芝龍娶翁女為妻,生一子名鄭成功。明朝向鄭芝龍招安,授以總兵職,鎮守福建及臺灣地區,此時臺灣正式進入中國版圖。
書中描述清代及日據時代之事頗周詳,可見我先祖渡海來台、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艱辛備嘗、安於斯土,為子孫造福;日據時代為維護蒼生生計、民族文化、尊嚴,其先壯士民勇抵抗二十有餘年,繼以鄉紳志士文化運動,努力不懈,可歌可泣!本序無需贅述,唯有三件事在此補敘。
一、 清光緒帝太子太師翁同龢曾經巡視臺灣,住在板橋林本源家,欣賞林家庭院花園,留下讚美詩文,並存有題匾,足見朝廷對臺灣之重視。
二、 法國海軍從基隆登陸,遭到清兵及民勇圍攻,作戰未分勝負之際,宜蘭墾團在陳輝煌帶隊之下來助清兵,法軍見勢頭不妙,乃退艦隊上,隔數月法軍司令孤拔死在澎湖,法軍遂不敢再來犯;清廷嘉許陳輝煌功績,賜一匾稱其為守臺,而未聞有官爵或銀兩之獎賞。
三、 清朝官方稱高山族為番仔,分生番與熟番二類,生番多住在山區,主要靠打獵為生,可以不納稅;熟番居平地,以農耕為業,與漢人雜居,收成時必需付稅;因法令寬容,漢番同等待遇,故官民之間頗為和諧。
卜一君於本書中特別編輯一章有關臺灣之廟宇及靈祉事蹟,以闡明臺灣民間文化、信仰均來自大陸閩南、客家風俗,源遠流長。在此余將所熟悉之神靈略加補述如下。
一、 城隍廟代表統治之神靈,有省府城隍、縣府城隍、或地方城隍;臺灣省城隍廟在臺北市城中區漢口街附近,為政府官員、士紳求夢、求籤,問交、聚會之處;臺北市迪化街之城隍廟為民間簽約、宣誓、求解、聚會之處;城隍廟為統治之象徵,故在日據時代日本警察與之為敵,經廟君、士、紳、商人之勸說及維護,終於保存下來。
二、 董公真人(董公真仙)河南得道之士,翁氏移民南下,至福建安溪縣科榜鄉,供奉此尊神為主位於進寶殿,有虬童神轎代神指示,以治病、探風水、定婚期、驅邪鎮煞而聞名,臺北翁姓供此神,台南義竹鄉翁氏建有廟宇,宜蘭頭城有虬童自建廟宇,南洋之科榜鄉翁氏族裔亦多供奉此神。
三、 陳靖姑(臨水夫人)為福建閩江岸邊臨水之道姑,為里鄰治病,驅邪、收驚、排難解紛、幫助貧困;歸真以後,受惠者深感其德,而供奉為神靈。信徒在結婚時,常以其雕像為嫁妝,或以廟宇之香灰相贈,祈求保護平安;此風俗流行於閩江流域,宜蘭羅東有一廟宇,亦有虬童代為指示,信徒虔誠,香火鼎盛。
四、 清水祖師(祖師公)姓陳,河南人,為宋文天祥部將,抵抗元兵失敗,退到福建安溪縣蓬萊出家當道士,在清水岩修道;他幫助當地人耕種、治病、照顧貧戶,深得居民愛護;在山洞裡得道之後,鄰里人於右側建一廟宇供奉,簽筊皆靈驗;每年迎神遊境,隊伍盛況為全縣之冠。臺北三峽鎮之居民多為安溪人,祖師廟建築具有安溪風味,臺灣北部清水鎮居民多來自安溪清水,此處亦供有祖師廟。
五、 保生大帝(保生公、帝君公)原名吳本,福建惠安人,為宋代名醫師,因採藥跌下懸崖而殉命,鄰里民眾感懷其德,而供奉其為神靈,在惠安及南安一帶建有廟宇,安溪、同安及晉江有供其神位。抗戰期間,筆者在安溪猶是一幼童,目睹此神之虬童,到田間及曠野採集青草藥,醫治外科瘡皰,數日後脫疤復原。惠安與南安人在臺灣建有廟宇,近來臺灣與大陸開放往來,兩岸信徒代表廟宇進行交流,為民間交往互相理解及人群和諧做出貢獻。
由上可知,如今臺灣民間文化、信仰根深蒂固,均源自大陸,此乃無可否認的史實。願讀者明察之!
歷史為人、地、時、事和物所構成,其中之事乃氣勢所造成,而由人表現出來,在不同時間,不同地方,所表現都不相同;得氣勢者成為英雄人物,其事蹟流芳千古;順氣勢者得獲富貴,享受一時榮耀;逆氣勢者身受侮辱,命或不保,留與後人哀歎。歷史不會重演,但有軌跡可尋,以供當局思考,若其沉迷不悟,是為不智者也。
卜一君為台灣大學機械系畢業,來美獲得普渡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後從事石油開發工作三十餘年;退休後開始寫作。其作品概括頗廣,文章詞句通順,語氣雄渾有力,載述內容堪為讀者參考。本書為作者讀「臺灣新課綱高中歷史課本」的感言。余觀該「高中課本」,認為不宜稱為「歷史課本」,可謂片段的「臺灣方志」。因為治史者必兼具文學修養,對於修辭及音韻皆有相當造詣;且其人格必高尚,如「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不懼威脅,不為利誘,豈可淪為政治工具;所載述必須確鑿而有其意義,上朔遠古,以探索來源,其中過程明載是非,任由後人評論,故治史者難矣哉!卜一先生針對新課綱高中歷史課本提出了三個討論議題:(一)豐臣秀吉開啟了臺灣的信史;(二)臺灣的史前文化與菲律賓、婆羅洲、中南半島有交流,而與中國大陸關係;(三)否定了閩南、客家人渡海,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艱辛、偉大的創業精神。
臺灣海峽之形成,有各種不同版本,許多專家認為在第三紀(Tertiary)末期海峽為陸地,在更新世(Pleistocene)時有孢粉可以佐證,在臺南左鎮、北寮、玉井一帶有象牙、犀齒、鹿角等陸相化石,這些動物可能生活於其間或由流水帶來沉積物,到第四紀臺灣與大陸間形成海峽而斷絕聯繫。其成因有認為係兩岸地層斷落,遂成為地塹(Graben)海峽,但余見識到臺灣山脈主要為南北走向之逆衝斷層所成,且東邊老而西邊新;對岸之福建沿海從太姆山、寧德、霧源到惠安、南安、安溪都有深成岩露出,可見臺灣島為大陸板塊衝向太平洋板塊之前緣,而福建之深成岩為大陸板塊之前端;海峽地區則為前端與前緣間之拗陷(Sagment)。
高山族在第三紀時由陸地來臺灣為不可能,只有在第四紀(Quaternary)用木舟漂划過海而來。浙江有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之考古,為六千至七千年之記錄,在2018年浙江義烏橋頭出土有易經卦簽及傢俱,鑒定為九千年,說明在九千年前這一帶有先民居住,至今福建有畲族及蜒戶為當地原始居民,浙江至江西有古越族分佈,這些居民統稱為華南傜族。臺灣高山族及太平洋島嶼之波里尼西亞人,可能皆為傜族之支脈;日月潭已故酋長毛國雄曾對筆者謂,其族之舞蹈與雲貴高原民族相似;泰雅族之服飾與福建山區畲族相似,且語言可以相通。但因歷史悠久,且環境差異,故皮膚顏色及骨骼亦有所變化,各民族發展出其特色文化。是以波里尼西亞人與高山族之間缺乏可對比(correlation)之文化,例如波里尼西亞人舞蹈多用腹、腰、臀之抖摔,以仿海浪拍岸或椰樹臨風之姿勢;而高山族之舞蹈,無論是慶豐收或打獵歸來都是兩腳挺勁,帶有登山越嶺精神;故兩者毫無相似之處。故余以為「南島文化」的假說尚有許多存疑之處!
中國東南沿海居民來臺墾殖,不知始於何時,但無疑地是在春秋戰國之後。秦代設會稽郡,管轄浙江及福建,中原人士遂大批南來,而有渡海謀生者,後東漢末年中原大亂,三國時期互相砍殺,有人渡海避難,以至三國之東吳有派兵來臺灣之舉;臺灣墾殖居民漸多,有人回閩、浙做搶劫,兼買賣商品,至明代為害加劇,乃有禁海令,謂「海外姦民,格殺勿論」,基本上這些島民不受王法約束;至明末顏思齊與鄭芝龍為首之墾殖群,將生產品及搶劫貨物運到日本販賣,并購買商品回臺灣或福建出售,卜一君稱其為「亦盜亦商」之謂也。鄭芝龍在日本與一莆田人翁姓相識,此人娶一日本妻田川氏為室,鄭芝龍娶翁女為妻,生一子名鄭成功。明朝向鄭芝龍招安,授以總兵職,鎮守福建及臺灣地區,此時臺灣正式進入中國版圖。
書中描述清代及日據時代之事頗周詳,可見我先祖渡海來台、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艱辛備嘗、安於斯土,為子孫造福;日據時代為維護蒼生生計、民族文化、尊嚴,其先壯士民勇抵抗二十有餘年,繼以鄉紳志士文化運動,努力不懈,可歌可泣!本序無需贅述,唯有三件事在此補敘。
一、 清光緒帝太子太師翁同龢曾經巡視臺灣,住在板橋林本源家,欣賞林家庭院花園,留下讚美詩文,並存有題匾,足見朝廷對臺灣之重視。
二、 法國海軍從基隆登陸,遭到清兵及民勇圍攻,作戰未分勝負之際,宜蘭墾團在陳輝煌帶隊之下來助清兵,法軍見勢頭不妙,乃退艦隊上,隔數月法軍司令孤拔死在澎湖,法軍遂不敢再來犯;清廷嘉許陳輝煌功績,賜一匾稱其為守臺,而未聞有官爵或銀兩之獎賞。
三、 清朝官方稱高山族為番仔,分生番與熟番二類,生番多住在山區,主要靠打獵為生,可以不納稅;熟番居平地,以農耕為業,與漢人雜居,收成時必需付稅;因法令寬容,漢番同等待遇,故官民之間頗為和諧。
卜一君於本書中特別編輯一章有關臺灣之廟宇及靈祉事蹟,以闡明臺灣民間文化、信仰均來自大陸閩南、客家風俗,源遠流長。在此余將所熟悉之神靈略加補述如下。
一、 城隍廟代表統治之神靈,有省府城隍、縣府城隍、或地方城隍;臺灣省城隍廟在臺北市城中區漢口街附近,為政府官員、士紳求夢、求籤,問交、聚會之處;臺北市迪化街之城隍廟為民間簽約、宣誓、求解、聚會之處;城隍廟為統治之象徵,故在日據時代日本警察與之為敵,經廟君、士、紳、商人之勸說及維護,終於保存下來。
二、 董公真人(董公真仙)河南得道之士,翁氏移民南下,至福建安溪縣科榜鄉,供奉此尊神為主位於進寶殿,有虬童神轎代神指示,以治病、探風水、定婚期、驅邪鎮煞而聞名,臺北翁姓供此神,台南義竹鄉翁氏建有廟宇,宜蘭頭城有虬童自建廟宇,南洋之科榜鄉翁氏族裔亦多供奉此神。
三、 陳靖姑(臨水夫人)為福建閩江岸邊臨水之道姑,為里鄰治病,驅邪、收驚、排難解紛、幫助貧困;歸真以後,受惠者深感其德,而供奉為神靈。信徒在結婚時,常以其雕像為嫁妝,或以廟宇之香灰相贈,祈求保護平安;此風俗流行於閩江流域,宜蘭羅東有一廟宇,亦有虬童代為指示,信徒虔誠,香火鼎盛。
四、 清水祖師(祖師公)姓陳,河南人,為宋文天祥部將,抵抗元兵失敗,退到福建安溪縣蓬萊出家當道士,在清水岩修道;他幫助當地人耕種、治病、照顧貧戶,深得居民愛護;在山洞裡得道之後,鄰里人於右側建一廟宇供奉,簽筊皆靈驗;每年迎神遊境,隊伍盛況為全縣之冠。臺北三峽鎮之居民多為安溪人,祖師廟建築具有安溪風味,臺灣北部清水鎮居民多來自安溪清水,此處亦供有祖師廟。
五、 保生大帝(保生公、帝君公)原名吳本,福建惠安人,為宋代名醫師,因採藥跌下懸崖而殉命,鄰里民眾感懷其德,而供奉其為神靈,在惠安及南安一帶建有廟宇,安溪、同安及晉江有供其神位。抗戰期間,筆者在安溪猶是一幼童,目睹此神之虬童,到田間及曠野採集青草藥,醫治外科瘡皰,數日後脫疤復原。惠安與南安人在臺灣建有廟宇,近來臺灣與大陸開放往來,兩岸信徒代表廟宇進行交流,為民間交往互相理解及人群和諧做出貢獻。
由上可知,如今臺灣民間文化、信仰根深蒂固,均源自大陸,此乃無可否認的史實。願讀者明察之!
2021年4月20日於美國休士頓
翁和毓博士簡介:祖籍福建泉州安溪,出生於臺北大稻埕,地質學專家,從事石油探勘三十餘年。
翁和毓博士簡介:祖籍福建泉州安溪,出生於臺北大稻埕,地質學專家,從事石油探勘三十餘年。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95折$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