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忙到非寫不可的一本書
既然說螞蟻是忙碌的工人,為什麼還能每逢野餐必不缺席?
——瑪麗・杜絲勒
奧斯卡金獎影后
我們寫作此書,因為我們忙到非寫不可。
森迪爾對著埃爾達發牢騷。他的待做事項已經塞爆了時間表。進度距離完成的期限已經從「落後」階段發展到「極端嚴重落後」。會議不得不順勢重擬時程。電子郵箱裡該注意的訊息已多到滿出來。他可以想像自己母親老是接不到他電話的受傷表情。他的汽車行照已經過期。而且情況越變越糟。半年前擬定的國外研討會在當時似乎是個好主意,但如今看來卻未必。進度落後已經成了惡性循環。補登記汽車行照讓待做事項又多了一件。一個計劃案因為電子郵件延遲回覆而多走冤枉路;讓它重回正軌意味著更多的工作。生命中延遲未完成的事件堆積如山已陷入崩塌的危機。
花時間哀嘆時間不夠,埃爾達已看出這其中的諷刺意味。但森迪爾似未完全領會,不為所動地描述他的脫身計劃。
首先他決心力挽狂瀾。舊的承諾必須要履行,新承諾則可設法避免。他要對每個新的提案說不。對於舊的方案,他要一絲不苟地確實進行以避免更進一步的延誤。到頭來,這個緊縮措施必將顯現成效。待做事項會縮小到可控管的程度。唯有到那個時候他才會再考慮新的案子。而且他的再出發也必然將更加謹慎。答應「Yes」的情況會變少,而且事先會經過深思熟慮。這件事做起來不容易,卻是非做不可。
擬定計劃讓人感覺愉快。這是必然的。伏爾泰老早就說過:「幻覺乃至高的歡樂。」
一個星期之後,森迪爾又打電話過來:兩個同事正準備出一本書討論低收入美國人的生活情況。他說:「這實在是個好機會,我們應該可以寫一章。」他的聲音,根據埃爾達的回想,完全聽不出有諷刺的意思。
不出預期,這一章「好到不應該放棄」,所以我們決定寫了。同樣不出預期,這又是一個錯誤,我們寫得匆匆忙忙而且進度延遲。不過沒有預期到的是,它是個有價值的錯誤,導出了一個意料之外的連結,最終出現這本書。
謝誌
本書寫作過程中的協助與好建議不曾受匱乏之苦。幾位令人讚嘆的同事們協助我們理念的構築並著手進行至為關鍵的研究,其中包括Chris Bryan, Lisa Gennetian, Anandi Mani, 和Jiaying Zhao。Anuj Shah為這個計劃案投注額外的心力,自始至終提供了美妙的洞見和具體的協助。我們也要特別感謝一群研究助理: Annie Liang與Shannon
White孜孜不倦其充滿創意地找尋相關研究與圖表。
Jessica Gross找尋了一些早期的資料,LilyJampo
主編的話
這是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這個問題沒有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消費最充裕的時代!只要口袋夠深、時間夠多,這個世界享受不完。
弔詭的是,這也是匱乏感最為強烈的時代。在豐裕的物質之海,人因匱乏而窒息。
為了生產,人被無情地驅策,不斷提高產能;為了消費,人要賺更多的錢,去滿足需求與慾望。
人為何總是在「最後期限」(deadline)之前才把事情完成?貧困為何讓人難以脫身?組織企業為何陷入四處救火的困境?為錢發愁的人為何較難控制衝動?孤單的人為何不容易交到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