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威脅:未來,是演算法決定剝削你?

AI威脅:未來,是演算法決定剝削你?
定價:356
NT $ 356
  • 原文作者:Roger Bootle
  • 譯者:陳珮榆
  • 出版社:好優文化
  • 出版日期:2020-12-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9887457
  • ISBN13:9789869887458
  • 裝訂:平裝 / 360頁 / 14.8 x 21 x 2.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榮獲2020年度「公理商業圖書獎」專業科技管理類首獎
「沃夫森經濟學獎」得主羅傑‧布特爾以精準預測能力享譽國際
此次他潛入AI相關知識信息與評論的汪洋
直指人工智慧與經濟發展對於人類未來的重大影響
 
  AI的高效能已席捲人類既有的各產業與領域,它打敗了頂尖的圍棋棋士,也闖入高價的藝術品交易市場,更可以取代人類各層級的例行性勞動事務。AI到底是人類經濟發展的輔助工具,還是即將全面取代人類價值?AI發展是否有益於人類?在AI再結構過的社會系統裡,人類如何建立自己的生存之道?
 
  ●科技巨頭示警,認為只有撒錢才解決AI帶來的失業問題
  羅傑‧布特爾怎麼說?他贊成這個作法嗎?
  二○一七年時,特斯拉的CEO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表示:「二十年內,約有十二%至十五%的勞動力處於失業狀態。」至於對全民基本收入的看法,他說:「我想我們別無選擇,將來勢必要推行(全民基本收入)。」
 
  然而,曾經成功預言英國脫歐的羅傑‧布特爾卻表示:這樣的作法,雖然乍看之下能夠最低限度保障民眾的收入,避免大規模失業帶來的衝擊,但伴隨而來的不公平感(為什麼不工作也能有收入?)與財政負擔,卻造成更大的割裂。
 
  ●誰會是AI經濟中的輸家?
  做工的人一定最吃虧嗎?羅傑‧布特爾認為:那可未必。
  不要再相信只有「低技術工人會受害」這樣的說法了!羅傑‧布特爾在本書中表示,過去被認為是白領階級的勞工──像是秘書、檔案管理員,也在科技的進化下職缺遽減,甚至完全消失。工人階層則因為生活所需,而掌握了前幾代人未曾掌握過的能力,如以開車取代駕駛馬車,或者是透過Line或臉書傳遞訊息、掌握資訊等基礎的電腦能力。
 
  那麼,誰會是AI經濟中的輸家呢?
 
  布特爾表示,AI經濟的輸家,將是那些原本從事機械化工作的人。或者,本身在與人合作方面,表現的就像機器人般不知變通的人。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在職涯上表現得就像是個機器人,被機器人淘汰,不也是理所當然的事嗎?
 
  ●我們將面對大量生產和普遍貧窮共存的未來?
  AI新世代的人類該何去何從?
  我們可能面臨一個大量生產、普遍貧窮共存的未來,這勢必讓收入與財富發生實質性的重新分配。我們的公權力能貫徹符合現行再分配制度需求的改革,以期達到穩定社會的結果嗎?轉型成本是否是我們的社會足以負擔的? 
 
  ●解方在教育。問題是,該怎麼做?
  AI世紀,教育已經不只是學校的事。
  羅傑‧布特爾認為,針對AI可能造成的衝擊,國家能夠盡到的最大努力是:,從根本上改革教育體系、增加經費,把相關課程納入義務教育的範圍內。換句話說,要避免人類落進劣勢中,最好的辦法就是:從教育本身著手。
 
  但這裡的教育,不僅只是義務教育,更是終身學習和再進修。教育的目的不應僅止於教導技能,而是讓我們能夠持續更新自己的技能。但國家該如何做?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相關政策?又或者我們該問:若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得救,又該怎麼辦?
 
本書特色
 
  ★榮獲二○二○年「公理商業圖書獎:商業科技類」金獎
  ★綜論總體經濟與個體生存型態,探究機器人與AI對職場、商界的影響,並深入探討政府是否該制策監管AI發展。
  ★除了探討AI對經濟(工作)層面影響,更深入挖剖它對人類日常生活(休閒、娛樂)引發的問題,如隱私規範、道德倫理,兼具科技、經濟與文化議題的跨領域深度。
  ★提出對個人、企業和政府的主要課題──當AI比人類更聰明並主宰世界、或者AI與人類結合時,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模樣?
  ★成功大學數據科學研究所副教授」李政德,重磅推薦。
  ★「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吳惠林、「勁捷生物科技營運長」侯英豪,專文賞讀。
 
各界好評
 
  「在這本教人振奮的新書中,羅傑‧布特爾為樂觀主義提供了切實依據。」──馬克‧利特伍德(Mark Littlewood),《泰晤士報》
 
  「本書是極佳的整體辯論入門讀物,相當寶貴。」──查理‧派斯(Charlie Paice),智庫亞當史密斯研究所
 
  「這是一本經過深究、引人入勝且發人省思的書。」──卡拉‧傑斯(CalumChace),《富比世》(Forbes)
 
  「本書恐怕會惹惱技術愛好者,不只因為其內容缺乏技術細節,也因為它是出自一位博學家之手。目前距離電腦能將伏爾泰、馬爾薩斯、凱因斯、道金斯與哈拉里等人的思想融會貫通,還有很長一段時間。」──珍‧福勒(Jane Fuller),金融創新研究中心(CFSI)的聯執主任,《金融世界》(Financial World)
 
  「打從一開頭布特爾就承認,研究本書時AI對他還是一個新主題,這點讓普通讀者鬆了一口氣,因為我們不必被專業術語搞得團團轉,複雜的概念也有簡單清楚的解釋……AI將對經濟造成巨大的顛覆性影響,迫使一群工人另謀出路,布特爾並沒有迴避這件事實,但如果你害怕機器人會搶走所有工作,或者擔憂會在皮膚底被植入晶片,那麼閱讀此書則可以讓你稍感安心。」──潔西‧克拉克(Jess Clarke),《金融城早報》(City A.M.)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羅傑‧布特爾 Roger Bootle
 
  倫敦最知名的經濟學家,以精準的預測能力廣為各界稱道。1999年創立歐洲最大的總體經濟顧問公司——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擔任英國下議院財政委員會的專家顧問與精算師協會榮譽院士,曾任匯豐銀行集團首席經濟師,也是保守黨執政時期總理大臣的經濟顧問小組獨立成員。因為多年卓越表現博得「智者」美譽。2012年,羅傑偕同凱投宏觀團隊贏得沃夫森獎(the Wolfson Prize,僅次於諾貝爾獎的第二大經濟學獎項)。羅傑經常上電視和廣播節目,同時也是《每日電訊報》固定專欄作家。2012年更獲得英國報刊「年度評論獎」(The Comment Awards)評選為年度最佳經濟評論員。其表現及觀點在世界各地的會議和商務聚會上都備受矚目。
 
  ●著作:
  布特爾有大量關於貨幣經濟學的撰文與專著,均引起各界極大迴響。如暢銷書《通膨之死》(The Death of Inflation)被翻譯為八國語言;《歐盟大麻煩》(The Trouble with Europe)剖析英國脫歐議題(已由好優文化出版);《不勞而獲的金錢》(Money or Nothing)精確預測了金融危機;《市場大麻煩》(The Trouble with Europe)分析晚近金融危機發生的深層原因,並討論其衍生的對資本主義的威脅。此外更有與人合撰的《貨幣理論》(Theory of Money)、《通貨膨脹率連結債券》(Index-Linked Gilts)兩書。
 
譯者簡介
 
陳珮榆
 
  東海大學政治系畢業,任職海外媒體編譯多年,負責國際政經、科技時事新聞。
 
  翻譯作品:《能源大騙局》、《狂妄而務實的川普要什麼?》、《杜特蒂要什麼?:菲律賓的烈焰與怒火》等書。(均由好優文化出版)
 

目錄

推薦序一:AI經濟的美與愁/吳惠林
推薦序二:打開前瞻AI時代的觀景窗/侯英豪
前言
AI會改變我們的未來
五種可能的未來/ AI的﹁定義﹂/ 做出正確決策的前提

第1篇 人類與機器的發展小史
第一章 不值一提的偉大成就

工業革命不代表經濟起飛/ 人太多了/ 發大財後的輸家/ 技術與發明不是的最重要關鍵/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繁榮/ 戰爭過後,發展變慢的理由/ 我們回得去嗎?/ 生產力的成長到底與什麼有關?/機器人與AI帶來的希望

第二章 不一樣的「革命」?
AI太重要了!/ 人類剩下什麼?/ 機器人工作的缺陷/ 笨AI / 改變了又如何?/ 預期之外的事/ 沒有免費的機器人/ 得解決的重要問題

第三章 就業、經濟成長與通貨膨脹
凱因斯回來了/ 掉出隊伍的勞工/ 下個世代會活得更好嗎?/ 越來越多人拿錢出來/ 工時減少的原因是……

第2篇 我們如何生活?
第四章 為什麼我們一天工作八小時?

工作是什麼?/ 凱恩斯說得對嗎?/ 搶破頭是為了……/ 發大財還不夠/ 人類工作的時間在縮短/ 吃飽了,就想找樂子/ 我們能決定自己的工時嗎?/ 縮短工時的六個可能/ 不能閒著沒事幹/ 休閒產業將產生巨大變革

第五章 未來,這些職業還存在嗎?
無人駕駛汽車/ AI開飛機會比較好嗎? / 特斯拉的老闆怎麼說? / 用AI打仗的可能 / 取代做工的人比較簡單 / 家事會被減輕,但不會消失/ 新工作/ 機器人存在的理由/ 休閒產業的未來/ AI還做不到的那些事/人類不會與機器談戀愛/ 失業會被消滅嗎?

第六章 贏家與輸家
人與人不一樣/ 更不平等的世界/ 皮凱提幫得上忙嗎? / 當你的薪水與機器人有關/ 低收人口會被拯救嗎?/ 拿高薪的原因/ AI無法影響什麼?/ 被改變的國際關係/ 誰會是主導者?/ 最大的輸家/ 對不平等的潛在影響

第3篇 我們該怎麼做?
第七章 管制有用嗎?

我們是否該管制機器人與AI?/ 課徵機器人稅/ 政府怎麼辦?/ AI武器、AI犯罪 / 道德與法律/ 自由與尊嚴/ 為什麼政府必須行動

第八章 AI經濟下的教育變革
技術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 ﹁休閒﹂也需要教育/ 上學幾年才是對的?/ 減少接受教育的理由/ 不上大學的瑞士人/ 如何利用教育資源?/ 廿一世紀的文盲/ AI經濟中的教育不平等

第九章 確保全人類的繁榮
沒有﹁最理想的制度﹂ / 如果不想被宰制…… / 「無條件全民基本收入」

總結
工業革命的延續/ 令人失望的預測?/ 沒有現代啟示錄的原因

尾聲
人類與AI之間的關係/ 如果AI有人格?/ 成為上帝的必要?
 

前言
 
  本書的由來很簡單。過去3年來,關於機器人普及和人工智慧(AI)發展即將對經濟與社會造成衝擊的報導,如潮水般湧向我,遇到很多人和企業都表示非常關注AI領域,有些人更為此驚慌失措。關注的成員當中,顯然還不乏許多在頂尖AI公司裡從業的人,他們擔憂AI對人類可能造成的影響,但礙於職涯恐遭波及,不敢在公眾面前表達自己的畏懼。
 
  很明顯,AI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經濟問題之一,而且很可能成為最大的社會問題之一,甚至可能吞沒我們所關心的一切。英國莎麗大學(University of Surrey)物理學教授、英國科學協會(British Science Association)會長吉姆‧阿爾-卡利里(Jim Al-Khalili)近日表示,AI是人類面臨到的最大問題,遠比「氣候變遷、全球貧窮、恐怖主義、流行病威脅和微生物抗藥性還要重要。姑且不論他的排序比較是否正確,例如拿AI與氣候變遷和恐怖主義相比,這樣會讓機器人和AI聽起來似乎一點好處也沒有。但事實上,很多人認為(包含阿爾-卡利里教授本人)AI是有益於人類的。
 
  所以無論這些含意是善是惡,我都想了解機器人和AI的發展,思考其可能帶來的後果,這本書就是我的調查結果。
 
  在花了一年時間埋頭研究文獻資料後,我現在對於這個主題已有相當程度的了解,但讀者無須擔心新知識把我變成極客(geek)。請放心,我沒有因此偏離自己的立場。我在沒有雄厚技術知識背景下研究了這個主題,實際情況或許更糟。在我潛心鑽研AI文獻之前,我的孩子們認為我有點科技恐懼症,而我也敢肯定,凱投巨集觀(Capital Economics,我創立的公司)的員工也會毫不遲疑地同意這點。我唯一的優勢是經濟學知識,一生都在思考和撰寫與經濟相關的議題。
 
  這項優勢對於理解本書的技術議題沒有帶來直接的好處,也沒有避免我被技術專家說的許多內容搞得暈頭轉向。現在或許能說自己已達到適當的理解程度,但其實我花了很長時間努力領會AI專家們在說什麼。
 
  不過,缺乏先前的技術知識和理解是否有某種間接的優勢,可以抵銷明顯的劣勢?換角度想,至少我和我的大多數讀者處於同樣的起點,就跟我以前一樣,對該主題感到既受挫又困惑。
 
  似乎每當文章出現「機器人」(robots)和「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這兩個詞彙,就會湧現一堆科技碎語(technobabble)。要閱讀這些主題,就要讓自己沉浸在「技術」殿堂裡一片胡扯、驚嘆及崇拜之中。你可能淹沒在一陣語言鬆散、概念薄弱、推斷粗淺、晦澀難解的行話以及欠缺洞察力的洪流中,壟罩在某種理所當然的氛圍裡。
 
  然而,科技界確實發生一些令人讚嘆的事情,不單是數位化程度提高,或是奈米技術、生物科技或3D列印技術,還有機器人跟AI的發展。在這場技術革命的盛大饗宴中,AI特別備受注目。AI可能帶來最大的益處,也可能對個人和整個社會構成最大的威脅,因為AI進入了人類領域,並讓人類開始反思「我們是誰」和「我們可能變成什麼」的根本問題。
 
  我的任務不只是在技術的洪流中站穩腳跟,並確保讀者不會迷失其中,更重要的是,要在這片言過其實的汪洋中打撈寶貴的真相,並找尋對人類未來潛在的影響。AI的影響範圍涉及廣泛,因為AI專家不僅侷限於技術層面,亦涵蓋了經濟、社會結構、政治乃至於生命意義的各個層面。對每個人、每家企業及每個政府來說,這些專家的結論令人困惑又恐懼。
 
  個人、企業及政府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看待及處理這些重大問題,本書將從一位經濟學家的背景、訓練和經驗提供有益的幫助,但最終立場,仍須交由讀者你來評斷。
 
  不過,我必須強調,本書找不到關於技術細節、或機器人和AI本質的啟迪,有這類需求的讀者須另尋高明。這是一本關於機器人與AI對經濟影響的書,我試圖讓任何恐受其影響的人清楚了解這些後果、如何明確看待這些發展、如何明確做出選擇。這些問題非常重要,這裡的「任何人」其實就等於「所有人」。
 
  這些問題相當複雜,牽涉到各種情況,未來的發展也無從而知,因此,無論這個主題探討得多麼透徹,都無法有確定的答案。在窺看未來時,只要睜大雙眼,盡其所能地理解情勢走向。
 
  一如前面幾本著作,我認為這種不確定性並非無所作為的藉口。畢竟,每個人都要憑靠對未來的想法才能做出決定,不僅適用於企業和政府,也適用於個人身上。我們無法逃避不確定性、不能推遲所有決定直到事態明朗為止,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其所能去推敲預測。
 
  當然,在研究和撰寫本書的期間,我欠了不少的人情。感謝羅伯‧耶利波(Robert Aliber)教授、安東尼‧庫拉基斯(Anthony Courakis)博士、朱利安‧傑索普(Julian Jessop)、加文‧莫利斯(Gavin Morris)、喬治‧德‧涅梅絲-基斯(George de Nemeskeri-Kiss)、丹尼爾‧歐布賴恩(Denis O’Brien)博士、阿利亞‧薩莫克瓦諾娃(AlyaSamokhvalova)博士、克里斯托弗‧斯莫爾伍德(Christopher Smallwood)、馬汀‧韋伯(Martin Webber)以及傑佛瑞‧伍德(Geoffrey Wood)教授,他們善心幫忙看過不同版本的內文並提供我意見。除了向他們致上最誠摯的感謝之外,也非常感謝2018年12月在維也納圓桌論壇的與會者和主辦單位奧地利銀行OeKB。
 
  我很幸運擁有研究助理莫內利‧霍爾-哈里斯(Moneli Hall-Harris)的協助,他讓我的工作輕鬆許多。凱投巨集觀的許多工作人員提供了有益的數據和圖表,其他人也給予了批評建議,尤其感謝安德魯‧肯尼漢(Andrew Kenningham)、馬克‧普拉格奈爾(Mark Pragnell)、薇姬‧雷德伍(Vicky Redwood)、尼基塔‧薩亞(Nikita Shah)以及尼爾‧薛琳(Neil Shearing)。此外,感謝凱投巨集觀允許我在本書介紹它近年來發表的一些研究成果,特別是第一章所涉及的主題範圍。
 
  至於我在凱投巨集觀的工作和其它參與的一切事務,我的特助荷莉‧傑克森(Holly Jackson)在整理文字稿和提醒我不偏離正道方面都提供了無比珍貴的協助。
 
  最後同樣重要的,我對我的家人(再次地)感到虧欠,他們包容我投入寫作而無暇顧及家人。
 
  書中如有任何錯誤或疏漏,與以上或接下來提到的任何人無關,均由作者本人承擔所有責任。
 
羅傑‧布特爾
倫敦,2019年3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