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本及思想之形成、發展與轉化(上)(下)
- 作者:周鳳五,鄭吉雄,葉國良//等
-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出版日期:2013-12-26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0390320
- ISBN13:9789860390322
- 裝訂:平裝 / 836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先秦是中國思想史上的黃金時期,更為後世思潮創發的活水源頭
本書對於此一時代思想內容的相互激盪與融合,有深入的探析與解說
戰國乃古今一大變革之會,王官失守,道術為天下裂,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面。在「王官學」逐步散為「百家言」的大時代裡,學術有了重大發展:儒家經典漸次形成,對於經典的解釋與講授形成了不同的文本和學派;諸子典籍逐漸寫定,多元並陳的學術思想與處士橫議的遊說之風相互輝映,形成獨特的語言面貌。諸子學說,不僅在思想內容上相互激盪與融合,同時在文本著作的形制上也相互影響,進一步形成各類解釋的類型。本書收錄之二十八篇文章,是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先秦文本及思想之形成、發展與轉化計畫」的一部分成果。內容涉及「先秦儒家文本及思想之形成發展與轉化」、「先秦道家文本及思想之形成發展與轉化」、「先秦儒道思想之互動與對話」三大主題,透過解析諸子思想激盪融合後的文本傳抄現象,引領讀者重新思索先秦思想史之全貌。
主編簡介
周鳳五
國家文學博士。歷任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所長、國立暨南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訪問學人,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系客座教授、訪問學人。現任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學術專長為古文字學、出土文獻學、先秦兩漢經學、敦煌學、書法。教育部邁頂計畫文學院中文系五年中程計畫「戰國學術研究計畫」子計畫「出土文獻與二戴《禮記》研究」主持人;「先秦文本及思想之形成、發展與轉化」總計畫主持人。一百零一年度傑出人才講座、一百年度胡適紀念講座、九十九年度至一百零二年度端木愷講座、教育部第五十五屆學術獎、國科會九十七年度傑出研究獎、國立臺灣大學九十七學年度傑出研究獎、國立臺灣大學一百零一學年度傑出研究獎。著有專業論文七十餘篇。
【上冊】
主編序
經
壹、〈競建內之〉與《尚書》說之互證╱李偉泰
貳、戰國楚簡中的「曲禮」論述╱葉國良
參、論《易經》非占筮紀錄╱鄭吉雄
肆、先秦傳本/簡本敘事舉隅――以「三郤之亡」為例╱李隆獻
伍、戰國簡〈寶訓〉通解――兼談其在中國經學史上「道統說」建立之重要性╱黃人二
史
陸、出土簡帛對文獻考據方法的啟示(之一)――反思三種考據方法的推論前提╱劉笑敢
柒、劉向歆父子整理古書之別初探╱李銳
捌、從《天中記》論中國古代類書之知識性質╱趙飛鵬
子
玖、黃老與老子╱陳麗桂
拾、上博楚簡〈凡物流形〉的文本結構與思想特徵╱曹峰
拾壹、儒家八派與戰國儒學╱郭沂
拾貳、上博楚簡〈凡物流形〉之整體結構╱淺野裕一
拾參、可得而聞――孔門的道論╱勞悅強
拾肆、戰國秦漢《老子》養生思想的發展――從簡本《老子》到《老子指歸》╱羅因
拾伍、王弼《老子注》中「有無」之詮釋模式╱丁亮
拾陸、「逝者」的意象――孟子、荀子思想中的流水、雲雨隱喻╱伍振勳
【下冊】
語言文字
拾柒、上博三〈仲弓〉篇重探╱周鳳五
拾捌、談出土典籍與傳世文獻對讀問題――以《上博七.武王踐阼》為例╱林素清
拾玖、論「營魄抱一」╱楊秀芳
貳拾、竹簡《文子》與傳世本《文子》異文研究╱徐富昌
貳拾壹、漢語語音史中的擦音聲母╱李存智
貳拾貳、銀雀山漢墓竹簡「論政論兵之類」考釋╱湯淺邦弘
貳拾參、說上博簡〈緇衣〉中用為「望」(朢)、「湯」的字╱施謝捷
貳拾肆、郭店楚竹書《老子》甲編校考四則╱丁四新
貳拾伍、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校讀劄記╱白於藍
貳拾陸、從非王卜辭與王卜辭的關係來看卜辭中「賈」字的用法╱魏慈德
貳拾柒、黃組「卜」字兆枝方向對甲骨研究的意義╱林宏明
貳拾捌、從楚系簡帛看字詞關係變化中的代償現象╱陳斯鵬
附錄
主編序(節錄)
戰國乃古今一大變革之會,王官失守,道術為天下裂,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面。諸子思想是中國學術思想發展長河中,第一道激石而起的浪花,更是後代思想資源之源頭活水。在「王官學」逐步散為「百家言」的大時代裡,學術在傳播、分化當中有了重大發展:儒家經典漸次形成,對於經典的解釋與講授形成了不同的文本和學派;諸子典籍逐漸寫定,多元並陳的學術思想與處士橫議的遊說之風相互輝映,形成獨特的語言面貌。諸子學說,不僅在思想內容上相互激盪與融合,同時在文本著作的形制上也相互影響,進一步形成各類解釋的類型。
從學術史的觀點看,秦漢以來,無論是《七略》或是《漢書.藝文志》,才學之士對戰國時期的學風與思想多所論述,而歷代學者以文史哲一體的觀念,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稱述師傳,無不上溯戰國;考訂文獻,亦無不縷述戰國時期的傳承。近代諸子學復興以及對儒學的反思,使得戰國學術思想再度成為研究的焦點,綜觀近世研究中國經典與學術的大師,對於中國學術文化思想的新論述,無不奠基於戰國學術的研究,可見深入研究戰國學術,是擔負中國文學與中國文化研究的學者所無法迴避的責任。近年來,由於戰國簡帛材料不斷出現,對於古文字學、古典文獻學、學術史、思想史、文學史乃至社會史、藝術史等領域都提供了新的研究資料,對某些領域更產生了重大的衝擊與影響,例如近幾十年來簡帛古書的發現,引發學術史的衝擊,進行學術範式的轉化研究,某種程度上甚至改寫了學術史。這些正在發生的重大改變,使得戰國學術成為當前全球漢學界的研究熱點。
過去學者所讀的主要是傳世古書及宋以來的部分出土文獻,近百年來,甲骨文、金文、居延漢簡、雲夢秦簡、馬王堆帛書、包山楚簡、郭店楚簡、上博簡、清華簡、北大簡等材料,出現大量的先秦文書與典籍。僅就文本的閱讀、理解與影響的角度而言,除了在文本年代的提前和古籍內容的修正上有重大價值外,更讓當世研究者對年代甚早的古書,有了更為直接的感受,可以從中歸納很多一般性的原理,以及對於人類精神文明傳統更為親切。當代研究者對於古書的構成、閱讀、解釋、選取、淘汰、傳播和保存,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先秦文本及思想之形成、發展與轉化」總計畫以「先秦儒家文本及思想之形成、發展與轉化」、「先秦道家文本及思想之形成、發展與轉化」、「先秦儒道思想之互動與對話」三個子計畫作為三大研究主題,如此不僅對戰國時期兩大思想派別進行論述,更是嘗試對諸子思想互相激盪、融合後影響文本傳抄的現象做出深入的解釋。總之,能自成一家言,文本是其載體,思想為其靈魂;不了解思想難以解讀文本,沒有文本基礎亦不能繹釋思想;不考察儒道二派之互動,亦難以窺見諸子思想互動之全貌。在此構想上,本書所錄二十八篇文章,可大致與此三方向呼應:
一、先秦儒家文本的形成與解釋類型的演變:研究出土文獻,首要的基礎工作就是文字形、音、義的統整與分析,尤其必須結合戰國文字作宏觀的研究。關鍵字詞的確定,更直接影響全篇思想主旨的理解與闡發。此外,先秦文本的研究,不但應該以出土文本與傳世文本互證,也應該關注漢語與漢字本質所造成的「一字歧讀」現象,以及對後續解釋性著作的思想立場與脈絡的影響,才能使先秦文本的研究由點、線、面進而至於「立體」的研究格局。本書收錄陳斯鵬〈從楚系簡帛看字詞關係變化中的代償現象〉、李存智〈漢語語音史中的擦音聲母〉、魏慈德〈從非王卜辭與王卜辭的關係來看卜辭中「賈」字的用法〉、林宏明〈黃組「卜」字兆枝方向對甲骨研究的意義〉、施謝捷〈說上博簡〈緇衣〉中用為「望(朢)」、「湯」的字〉、白於藍〈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校讀劄記〉、周鳳五〈上博三〈仲弓〉篇重探〉、葉國良〈戰國楚簡中的「曲禮」論述〉、李偉泰〈〈競建內之〉與《尚書》說之互證〉、李隆獻〈先秦傳本/簡本敘事舉隅──以「三郤之亡」為例〉、黃人二〈戰國簡〈寶訓〉通解──兼談其在中國經學史上「道統說」建立之重要性〉、林素清〈談出土典籍與傳世文獻對讀問題──以《上博七‧武王踐阼》為例〉便是此一研究路徑的成果。
二、先秦道家文本及思想之形成、發展與轉化:道家的傳世文獻甚多,但多晚於兩漢。出土文獻正好彌補兩漢以前的研究空缺。本書所錄楊秀芳《論「營魄抱一」》、徐富昌〈竹簡《文子》與傳世本《文子》異文研究〉、丁四新〈郭店楚竹書《老子》甲編校考四則〉、丁亮〈王弼《老子注》中「有無」之詮釋模式〉、羅因〈戰國秦漢《老子》養生思想的發展──從簡本《老子》到《老子指歸》〉展現了對先秦道家文本發展過程的實況。
三、先秦儒道思想之互動與對話:從先秦思想史、文獻學、後世儒道思想對話的角度,逆向印證先秦儒道思想異同之關係。包括鄭吉雄〈論《易經》非占筮紀錄〉、趙飛鵬〈從《天中記》論中國古代類書之知識性質〉、伍振勳〈「逝者」的意象──孟子、荀子思想中的流水、雲雨隱喻〉、陳麗桂〈黃老與老子〉、郭沂〈儒家八派與戰國儒學〉、勞悅強〈可得而聞──孔門的道論〉、曹峰〈上博楚簡〈凡物流形〉的文本結構與思想特徴〉、淺野裕一〈上博楚簡〈凡物流形〉之整體結構〉、湯淺邦弘〈銀雀山漢墓竹簡「論政論兵之類」考釋〉、劉笑敢〈出土簡帛對文獻考據方法的啟示(之一)──反思三種考據方法的推論前提〉、李銳〈劉向歆父子整理古書之別初探〉。
本書所涉及的研究面向寬廣,然皆歸本於先秦時代思想和文本之探討。所輯論文是由一百多篇會議論文中再次向作者徵集而來,除了展現本計畫的部分研究成果,也象徵五年來臺灣、中國大陸、香港、美國、日本等地學者交流合作的心血結晶。藉由歷年的合作,我們成功地串連起不同的研究機構與平臺,計畫雖已告一段落,但全球漢學界對於出土文獻與先秦史的相關研究越發蓬勃,可見這條研究之路正在開展、生長,而本計畫有幸貢獻部分成果於學界,未來亦希望這些集結的文章能夠持續深化並影響著後起之秀。鳳五多年深耕於出土文獻領域,更期盼在不久的將來,藉由豐富的實例研究以及多元研究視野和研究方法的運用,同道師友能在方法論和研究方法上加以突破,使得出土文獻這門跨領域的綜合學科逐步建立完整的研究體系,為中國上古文明的研究領域做出貢獻。
周鳳五(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