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以法治國的原則、推行與實踐──《商君書》的現代意義(節錄)
《商君書》所談及的治國原則、策略與方法,與現代管理亦有相通之處。是書雖然主要着墨於國家事務,面向的讀者對象卻不僅限於帝王。書中涉及的政府立法、行政等,對執法官員也是適用的,可釐清管治的內涵,以實現有效管理。以下從四方面去歸納《商君書》的管理思維。
第一,管理的願景與使命。例如〈說民〉和〈定分〉提及治國的理想境界,〈賞刑〉和〈立本〉談賞賜、刑罰和教化的治國總原則,〈修權〉談令國家安定的三個因素。
第二,管理的策略。例如,〈農戰〉和〈外內〉談國家的發展策略,〈戰法〉和〈兵守〉談作戰的策略。
第三,管理者的素質核心。例如〈壹言〉談領導力,即如何提升團隊的效能;〈錯法〉談執行力,探討執行賞罰的方案和效能;〈戰法〉談作戰力,即戰勝敵人的能力;〈靳令〉談決斷力,就是嚴格執行法令的能力。
第四,管理的方法,即從國家發展的不同層面提出管理方案。例如〈算地〉談土地和人口的分配和管理;〈禁使〉談官員的利益管理,探討利益衝突如何避免;〈賞刑〉和〈境內〉談績效管理,分析如何有效提高國家生產力;〈慎法〉談人事管理,檢討官員的選拔方式;〈畫策〉談政策規劃,探討國家和人民的意志如何實現,國家的全盤規劃可以怎樣實施;〈徠民〉談移民管理,探討怎樣令來自別國的人民貢獻本國;〈君臣〉談君主的角色及其與臣民的等級關係。由此,閱讀《商君書》即可以了解中國人的古代管理思維和整個管理體系在國家政治中的落實。
《商君書》的管理思維並沒有忽略人性的特點。治國先要定立目標,評估所能獲得的成效;立法規管人的行為,並引導他們向國家的目標進發;施法的對象是人,國家也要依靠人民參與農耕,共同為國出力。這樣,在制定和推行法令時,要一併考慮人的因素,否則難以落實。〈畫策〉在談政策規劃時曾提及人民討厭戰爭,那是人之常情。把這個人性特點考慮進去,在立法時就要從幾個方面加以考慮:首先,引入非本地的人來參加農戰,為本國人民增加後備支援;繼而大力激勵本地人民一起參戰。同時,政府立法把那些影響國策推行的種種因素,例如:害怕作戰、懶惰、為了聲色犬馬等,一一清除。談到如何鼓勵農務,其中一個方法就是不准農民買進糧食,也不准商人售賣糧食。買不到糧食,懶惰的農民只得努力務農;不可出售糧食,商人的利潤就不能增加,這時,商人就會想到務農,因為只有務農才可以獲利。懶惰的農民努力務農,商人也想去務農,那麼,荒地就一定能得到開墾。另外,政府提倡儉樸,要去掉鄙俗的聲色和華美的服飾,以克服人性的懶惰和不專心。這樣,當農民心無旁騖、努力工作時,荒地就能得到開墾了。訂定立法制度,考慮人性的因素,看似限制人身自由,事實上管理國家、管理人性、管理自己是一以貫之的。
《商君書》的管理思維照顧了不同的持份者,讓施政更到位。也就是說,要達成國家的目的,就要考慮推行新政時所有持份者的角色和責任。在〈墾令〉之中,國家開墾荒地,要按持份者的不同背景制定法令。例如針對貴族的服役法令,要求即便是貴族子弟也不可豁免服役。要求國家大臣、知識分子不可以利用廣博多能、辯才無礙來擾亂農民,影響他們下田工作。要求官員正直善良,減少徵收稅項,令農民不勞累,這樣他們下田時間就多。擴大可參與徭役人員的範圍,商人的奴僕也要參加徭役,就可多些人參與公田與私田的開墾。〈君臣〉提到君主、大臣和人民的角色和關係,在制定法令時,同時兼顧各階層的利益,將大家的力量聚焦在國家的建設上。
全書撮要
閱讀《商君書》即可了解古代中國人的管理思維和整個管理體系在國家政治中的落實。商鞅是古代著名的政治改革家,他助秦國成功推行政治改革,建立了土地制度、戶籍制度、爵位制度及官僚制度等;並推行農戰,實行以法治國,賞善罰惡,以刑去刑,最終,令秦國在短短二十年間崛起,由西北邊陲進侵中原,直至一統六國,建立秦朝。
商鞅變法政道與治道兼備,成就了強秦霸業,對整個古代中國的政治發展影響極為深遠。他確立管理的願景,合理運用管理的策略和技巧,由立法、執法及教化三方面入手,簡化法令,使人人懂法、人人守法、以法治國的理念一直沿用至今。
梁萬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