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學與藝術中看語文學習

從文學與藝術中看語文學習
定價:260
NT $ 206 ~ 247
  • 作者:邱耀平
  • 出版社: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2013-05-16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3260967
  • ISBN13:9789863260967
  • 裝訂:平裝 / 216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語文是傳達思想和情感的主要工具,
如何表達心中的美感,透過欣賞文學與藝術,
可觸發體驗和想像,進而提升語文能力

  語文能力,聽、說、讀、寫,四者息息相關。閱讀文本、聆聽音樂,理解其中思想可增進經驗,豐富的經驗與情感藉由說話與寫作的方式表現出來。文學與藝術,透過不同的媒材表達思維和情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深刻體驗文學與藝術可提升自身的體驗及提升語文能力。

本書特色

  本書探討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深刻體驗文學與藝術可提升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

作者簡介

邱耀平

  國小教師,台東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畢。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其限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意象的緣起
第二節 文學與藝術的意象化
第三節 意象化對語文教學的影響

第三章 意象的界定
第一節 意象義涵
第二節 意象的類型與功能
第三節 意象的伸展情況

第四章 文學中的意象
第一節 生理意象與美
第二節 心理意象與情意
第三節 社會意象與權力關係
第四節 文化意象與世界觀

第五章 藝術中的意象
第一節 構圖意象與文學風格
第二節 線條意象與文學內語境
第三節 色彩意象與文學內外語境
第四節 節奏意象與跨域

第六章 文學意象與藝術意象呈現方式的異同
第一節 塑象的異同
第二節 輾轉示象的異同
第三節 多方聯結變象的異同

第七章 文學意象與藝術意象表義方式的異同
第一節 喻義的異同
第二節 象徵義的異同
第三節 衍義的異同
第四節 辯證義的異同

第八章 相關比較成果在語文教學上的應用
第一節 藉以提升閱讀教學的美感效應
第二節 強化說話教學的創意表現
第三節 全面引為改造寫作教學的最新經驗

第九章 結論
第一節 要點的回顧
第二節 未來研究的展望
參考文獻

 

  文學以語言或文字作為媒材,表達出作者所欲表達理性的思維和感性的情意,它滿足人類的精神需要。藝術將自然界的種種和人生的種種經過情感的作用轉化,取得意象來作為表現,它使創作者的想像滿足,也使得許多人透過共同的經驗而有所共同感悟。「意象」在文學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文學中的生理意象、心理意象、社會意象、文化意象和美感、內心情意、社會協調運作的權力關係、乃至世界觀都有相互轉化作用。藝術中的構圖、線條、色彩、節奏形式也營造了創作者所欲表達的意境,可以讓欣賞者有所領悟。文學與藝術二者雖然表達形式不同,但在取「象」和轉「象」為「意」都有相同處。二者在「意象呈現」與「意象表義」的方式,可以援引作為閱讀教學、說話教學、寫作教學的美感提升和改造表現經驗,以期語文教學的基進創新。

  閱讀詩最大的享受在於擴大心靈的感受,一句詩可以在心中激盪很久,甚至隨著心情、處境的不同而有許多的詮釋.。我不會寫詩,但是詩愉悅我的心情,也讓我有逃避的空間。周慶華教授是個詩人,寫了許多詩集,但是千萬不要以為他是個浪漫派的人,他批判的功力和堅忍的毅力可是無比強大。他在教學時常常刺激我們的創造能力,但是在我們無言以對的時候,又寬容我們,放下幾塊浮木,讓快溺斃的我們又有求生的意志,向真知努力划去。他舉出的世界觀──三大文化系統(氣化觀、緣起觀、創造觀)及文學的演進進程(前現代、現代、後現代)不止在學術領域上應用,也讓我在人、事、物的觀察上更為仔細而有更近一層的後設思考。本書要感謝他從題目的擬定、章節的設置、書籍資料的提供及寫作上,不辭辛勞一一指導。也要感謝王萬象教授、蔡佩玲教授提供寶貴的建議及提供許多資料,讓我能有更深一層的思考,讓本書更為完整。

  這篇論文斷斷續續寫了很久,感謝周慶華教授費心指導;感謝老婆、女兒的支持與鼓勵,讓我有繼續的動力,論文才得以完成。我要大聲說:「謝謝你們!」

 

內容連載

以閱讀教學來說,我們可以將「閱讀教學」拆成「閱讀」與「教學」,先釐清「閱讀」什麼。在本研究中所探求的文學與藝術,就是我們閱讀的材料,這二者都是符號所構成。一是文章或作品,是書面語。一是繪畫,是類語言的符號,是我們運用顏料去呈現的作品。而本研究所探討的文學與藝術的意象分析及其差異,就是我們在閱讀時可以使力的地方。藉由這樣的了解,讓我們在指導學生時,可以更了解我們所要教導的目的與如何運用教學的策略去達成。

「教學」一詞,以「教」與「學」分立來看,有時偏重在「教」,有時偏重在「學」。如果以「教學」整個詞來看,意思是教導人來學習。但是這二者都不脫離「經驗傳授」。閱讀教學就可以看成閱讀經驗的傳授,也就是教師對學生在如何閱讀語文這個範圍的啟發和教導。(周慶華,2007a:5)這其中必須要有一個好的方法可以達成目的,所以我們就必須回到有關語文的知識經驗或規範經驗或審美經驗,然後透過描述/詮釋/評價的方法來進行。(同上,8)本節所探討的重點在於提升審美經驗,所以在閱讀語文的知識經驗或規範經驗部分就略去不談,但是審美經驗的達成,部分也必須由前者的支持才能有更好效果。

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裡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在傳統的課程設計上基本上是依循泰勒法則(Tyler rationale):「目標選擇-教材選擇-教學實施-評鑑」的工學模式,此模式的課程在閱讀教學裡是希望由人類精神遺產中篩選出「文化財」,從中再精選出「教育材」,並予以編排以傳授下一代。(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1999:32) 這與前面所談到的「閱讀教學可以看成是閱讀經驗的傳授」,實施並沒有不符合的地方。

就本研究所關注在閱讀教學美感這一部分,關鍵在於目標選擇、教材選擇、教學實施是否能提升閱讀後的美感經驗,評鑑的部分是否能多元選擇,讓學生有創新思考的機會。其實這其中已經隱含從現代課程跨到後現代課程的轉折,後現代課程認為泰勒法則太過看中教學目標的優位性,要求經驗、方法和評量都必須符合目標的中心,忽略了經驗的反省性和擴展,以課程設計而言應多注重循環性,學習過程中的任何測驗、報告或作業都是另一個探索、研究與討論的開始。(同上,36)想要提升學生的閱讀美感經驗,除了教師自己廣闊的經驗傳授外,也必須注重學生歧異多元的想法,才能完成。

目前閱讀教學的實施在九年一貫的閱讀能力指標中對於閱讀美感經驗的提升並沒有太多的幫助,例如指標中有「能掌握閱讀的基本技巧」、「能流暢朗讀文章表達的感受」、「能欣賞作品的寫作風格、特色與修辭技巧」、「能經由朗讀、美讀與吟唱作品,體會文學的美感」,這些「能怎麼樣」似乎對於教學只是一個提示作用而已,教師還是需要自己多思考,自己先設定好閱讀教學的層次、釐清閱讀的性質再選擇教材,並據此安排彈性的教學拓展學生的經驗。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206
  2. 新書
    88
    $229
  3. 新書
    9
    $234
  4. 新書
    9
    $234
  5. 新書
    95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