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愛.慢:人生從不滿足開始

渴愛.慢:人生從不滿足開始
定價:300
NT $ 237 ~ 270
  • 作者:小池龍之介
  • 譯者:黃奕緯
  • 出版社:台灣明名文化
  • 出版日期:2012-09-22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8853702
  • ISBN13:9789868853706
  • 裝訂:平裝 / 176頁 / 17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特色

  現代人一切的煩惱,歸根究底都源於「慢」。

  倘若無法正視自我的慢,一味地渴求得到更多的愛以填滿心中的孤寂和虛空,人就會日漸失去駕奴自心的本能,而陷入到「想得到—不滿足—痛苦—想得到—不滿足—痛苦」的枷鎖中,身心將變得混亂而煩躁不安。

  日本超人氣僧侶小池龍之介,用他親身經歷所寫成的這部心靈檢視錄,鼓勵我們只要有真心改變的意願,並掌握正確的方法,每個人都能改變自我,並找到一種更加安穩、平靜知足的生活方式。而讓曾經陷入絕境的他得以重生,脫離痛苦獲得自由的,正是冥想修行。他期望透過這本書,與大家分享這個他迄今為止用過的最有效的減輕痛苦的正途。

作者簡介

小池龍之介

  原來,這就是小池龍之介

  曾經有這麼一個自我意識嚴重過剩的人,從小到大幾乎沒有一秒鐘是正常的:愛吵鬧,行為怪異愛耍流氓,努力當非主流的社會渣滓,為博得關注和愛拼命扮演小丑,為了證明自己的魅力尊崇多角的男女關係,甚至對妻子和父母使用家庭暴力……。

  然而,正是從如此不堪的糟糕過往中,他在痛苦的絕望之境決心用修行改變自我,最終擺脫了一直折磨自己多年的孤獨寂寞、焦躁不安、彷徨失措的種種因渴望得到更多愛所帶來的痛苦。很難想像這樣的一個人,今天居然能成為一個超人氣的僧侶,長期位居日本和韓國暢銷作家之首、月讀寺主持、正現寺副主持,日本人氣最旺的“青年禪師作家”,廣受歡迎的心靈修行導師,首席“精神室內設計師”,一名多產的作家……。可以說,他從一介“屠夫”變成了一尊“活佛”。這個人,就是小池龍之介。

  小池龍之介,1978年生。日本山口縣人。月讀寺(位於東京世田谷區)住持。東京大學教養系畢業。2003年開設“離家出走空間”網站,經管兼具寺院和咖啡店功能的“離家出走咖啡廳”(咖啡廳於2007年休業,2011年春季以月讀寺的名義重新問世)。目前,繼續自身修行的同時,在月讀寺等場所向普通民眾開展坐禪指導和演講等。

  著有《從“自己”到自由的沉默入門》、《澆熄怒火》(幻冬舍);《偽善入門》、《佛教人際心理學讀本》(Samgha);《沒有煩惱的工作方式》(Best Sellers);《煩惱歸零練習冊》《貧窮入門》(Discover 21);《淨化“自己”的坐禪入門》、《告別討厭自我的方法》(PHP研究所);《解除戀愛與結婚咒語束縛的練習冊》(主婦與生活社);《清空煩惱的“人生探討”》(三笠書房);《不思考的練習》(小學館)等作品。

 

編輯推薦

  人總是渴望得到更多的愛,想得到更多的滿足。
  得不到滿足時,人生就會陷入痛苦的漩渦,被慾望牽絆。
  怎樣才能不為自我所苦?安住心靈的最佳途徑為何?
  日本超人氣僧侶小池龍之介最夯療癒之作真心呈獻

  這本書不僅可以讓您學習自我覺察、捨棄止盡的慾望、改變自我、練習冥想修行,同時還是一貼緩解痛苦的良方,為這個充滿不安的時代,帶來沉澱安穩的力量。

  從充滿痛苦和自卑的絕望人生,到如今能夠淡定地在慾望的黑洞中窺見內心的每一個真實的念頭,進而清楚覺知痛苦的根源所在,轉而重新選擇一個能夠讓身心安住的自在人生……我們從小池法師這段充滿峰迴路轉的感人至深的靈魂告白中,處處能夠看到自身其實也有著跟他一樣的各種「慢」的煩惱,以及為這些煩惱而生的種種負面情緒。

  .出生——我想要喝奶奶,我想要媽媽抱抱。
  .童年——我想要買新玩具,我想要爸爸媽媽陪我玩。
  .青年——我想要考第一名,我想要朋友,想要長大之後……?
  .成人——我想得到他/她更多的愛,想要買LV包包想要買車買房。
  .老去——我想要長生不老,下輩子還想要……

  你還在說我想要嗎?還在苦於慾望得不到滿足而痛苦不堪嗎?還在為了追求那個了不起的與眾不同的自我而自欺欺人嗎?……讓小池法師教我們如何捨我想要的」心,找到消除煩惱和痛苦的最佳正道。

 

內容連載

1-人生由「不滿足」開始

「我還想要。我好孤獨。」
這些想法,自人出世的第一刻起便產生了。

人生始於不滿足。人生來就是一種「不知滿足」的動物。在生存的道路上,人總是被欲望玩弄於股掌之間,一心想著要填補自己的不滿足。

佛法將這種因無法滿足而焦躁難安的心理稱為「渴愛」。這是受欲望驅使而總是得不到滿足的一種心理寫照。人總是因為得不到滿足而痛苦,同時,也會因為痛苦而更想得到滿足。

可以說,這種「不滿足導致痛苦」的心理模式,正是貪慾的本質。對嬰兒來說,除了用哭泣來求助之外別無他法。但是,即便長大後會說話了,多數孩子在自己的慾望得不到滿足時也還是會向家長哭訴。孩子會僅僅為了想要玩具或者希望母親陪在身邊,而毫無顧忌地大哭大叫。當然,孩子哭的時候十分難過,巨大的痛苦也隨之而來。這種痛苦過於深刻,就連大人給孩子買玩具時那種滿足所帶來的喜悅也不能與之相提並論。為了讓自己的慾望得到滿足,為了獲得些微的滿足感,忍受如此巨大的苦痛也在所不惜,這就是孩子。

成年人似乎不會採取這種偏激做法。成年人即使想要車,想要提包,或者慾望想得到某個人更多的關心,抑或想得到某個人,一般也不會因為得不到而哭鬧。但是,這只是因為成年人的感覺變遲鈍了,漸漸體會不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內心的痛苦。實際上,成人與幼兒一樣,重複著「想得到——不滿足——痛苦——想得到——不滿足——痛苦」的模式,並因此飽受折磨。單從其迴圈無止的模式上看,便可知這個「不滿足導致痛苦」的無底洞永遠不可能填滿。這就像黑洞一樣,再怎麼去填充也只會讓空虛擴散得更甚更廣。然而,人們卻相信自己一定能將其填滿,並且,總是把得到的東西一個接一個地往洞裡扔。

2--原來壓力是人們自找的

我們在從「苦痛」逃向「苦痛」的過程中製造出差距的時候,腦內就會產生被稱為「快樂」的幻象。大腦將這種差距進行處理,將其識別為快樂這一腦內反應。由於釋放出大量的多巴胺,心理上會給人帶來興奮和愉悅,但身體上卻造成血壓上升、呼吸紊亂,只會感到痛苦。那只不過是一種錯覺,讓人錯以為快樂這種東西仿佛是真實存在的。人哭喊著「我想要」的時候,得不到的苦痛,就會變成強烈的刺激擴散開來,而得到了之後,這種刺激就會消失。刺激消失時的落差,經過大腦的處理被識別為愉快舒暢的感受,會造成愉悅感的物質多巴胺就會被釋放出來。

然而,得到了想要的東西,刺激便會消失,人又會想著製造下一個刺激。慾望實現了,這對心靈而言並非好事。因為,要是什麼刺激都沒有,創造快樂的「差距」也就無從產生了。同樣,我們在生活中也有過為了獲得快樂而自己故意去製造差距的經歷,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比如,用三天時間寬鬆地完成工作,與充分運用更短的時間去完成工作所獲得的成就感相比,就會發現,如果先偷懶兩天,最後一天再集中精力趕在最後一秒前把工作做完,結束時的那種快樂和解脫感會更強烈。這是因為「只剩一天時間」的焦躁感及身體上的疲勞等,已經讓人很痛苦了,因而得到解脫時的差距也會激增。心裡想著不能上「差距」的當,於是便會產生「工作留到以後就辛苦了,還是現在開始慢慢做起」的想法。可是,大腦是非常好騙的,一旦知道了那種快樂,人就會故意遲遲不行動,把自己逼到最後一刻。人類自小就不停地重複諸如此類的事情。很多人掉進這個圈套裡,漸漸已不懂得去選擇相對穩妥的、沒有壓力的生活方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237
  2. 新書
    84
    $252
  3. 新書
    9
    $270
  4. 新書
    9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