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詛咒這個地球,但是卻從不敢質疑你們的道德規範。
你們繼續叫喊,說你們的道德規範是崇高的,只是人類的天性不夠善良,
無法將這種規範付諸實施。沒有人站起來提出這個問題:
善良?它的標準是什麼?
以長篇小說《阿特拉斯聳聳肩》著名的小說家安.蘭德,終身都在提倡人應該以自己的生活與人生為出發點,規劃屬於個人的倫理學,不應該透過社會以及群體的價值觀,也不應該透過政治與學術的權威,更不應該透過無法驗證的宗教信念。
她的思想精華收錄在本書當中,透過犀利而沉靜的口吻,她力圖闡釋,人一出生心靈就像一張白紙,價值觀都是外人所加。所以,我們應該運用自己的理性,不管身處哪個社會,不管身處哪個工作崗位,不管天份多高,都能在這個社會找到自己的幸福所在。
所以一個白手起家、為了個人幸福奮鬥的人,在道德上是完全站得住腳。她認為,道德行為唯一的受益者,應該就是自己。人不需要為任何人犧牲,任何人也沒必要為自己犧牲。利他主義只會讓人變得憤世嫉俗與內咎。憤世嫉俗是因為他們既不實踐也不接受利他主義,內疚則是因為他們不敢拒絕利他。
雖然過世多年,她的思想仍在發揮力,諸如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瑞德里(Matt Ridley)的《德性起源》等,都可一定程度看到安.蘭德《自私的美德》這本著作的影子。每一個身陷傳統價值與個人生涯矛盾的人,也可以從這本小冊子中,找到堅強、有力的論述,而勇於擘畫自己的人生。
作者簡介
安.蘭德
1905年2月2日出生於聖彼得堡。從小她就喜歡閱讀小說,但她並不喜歡傳統俄國小說傳達的神祕主義與集體主義,她崇拜歐洲的作家,尤其是雨果。
她少年的求學階段,目睹了俄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兩場革命: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她認同二月革命推翻舊沙皇政權,但卻非常厭惡領導十月革命的布爾什維克黨人。
她進入聖彼得堡大學主修歷史與哲學時,眼見共產黨人掌控學校,破壞自由的研究風氣。在這段灰暗的日子裡,她唯一的慰藉只有維也納的輕歌劇與西部電影,也因此對電影與戲劇產生興趣。1924年大學畢業後,她就進入國家電影學院學習編寫劇本。
1925年,俄國政府同意她到美國探視親人。她打定主意再也不要回到俄國,所以短暫在芝加哥停留後,就飛往好萊塢實現她的劇作家之夢。1929年,她與演員奧康諾(Frank O’Connor)結婚。經過數年的努力之後,她總算於1932年出版第一本小說《我們活著的人》,這是一本半自傳小說,根植於她早前在俄國的經歷。
1943年,她完成了生涯早期最重要的小說《源泉》,這本小說的主角,就是她理想中的人物:有能力並為所應為。這本小說大受歡迎,這本小說大受歡迎,並且讓她成為個人主義的代表人物。
1946年,她開始撰寫鉅作《阿特拉斯聳聳肩》,在全心投入十年的寫作時光之後,這本小說於1957年出版,不只是她生涯最重要、影響最廣的作品,也是她最一本小說創作。她藉由這本小說述說她獨特的形上學、倫理學、政治與社會觀點。
在小說獲得成功之後,安.蘭德投入推廣她的哲學理論──客觀主義倫理學。除了出版期刊之外,也在各大名校如耶魯、哈佛演講,並於紐約的宅邸授課,前美國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即為蘭德的弟子。
她晚期對社會議題表現高度的興趣,如支持墮胎、反對越戰、在中東戰爭支持以色列,還支持保守的共和黨候選人高華德。1982年心臟病發,過世於家中。雖然她不是學院派的理論哲學家,不過她透過小說,以及積極投入社會與政治活動,成為形塑美國文化重要的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