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感論:經營企業者身上要流著道德的血液

道德情感論:經營企業者身上要流著道德的血液
定價:199
NT $ 149 ~ 468
  • 作者:李勝豐
  • 譯者:邱益群
  • 出版社:德威
  • 出版日期:2015-02-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5756293
  • ISBN13:9789865756291
  • 裝訂:平裝 / 312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道德情感論(全譯本)
 
當今讀者不可錯過的倫理學經典
諾貝爾經濟學家極力推薦的鉅著

  當我們目睹了金錢欲爆發之後的種種罪惡,就更能體會到亞當•斯密稱《道德情感論》比《國富論》更重要的含義。市場經濟應該是一個講道德的經濟。沒有誠信、同情心這些最基本的道德觀念,市場經濟就會引發各種災難。

—著名經濟學家 梁小民

  不讀《國富論》不知道什麼才叫「利己」,讀了《道德情感論》才知道「利他」才是問心無愧的「利己」。

—[美]1976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彌爾頓.弗里德曼
  
  在經濟學的發展歷程中,由於人們只看到《國富論》中所論述的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重視人的謀利心理和行為,強調「自利」,卻相對忽略了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感論》中所重視的人的倫理、心理、法律和道德情操,從而曲解、誤讀了亞當.斯密的學說。

—[英]1998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阿馬蒂亞.森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亞當.斯密(Adam Smith)


  18世紀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倫理學家。西元1723年出生於蘇格蘭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西元1723~1740年間,亞當.斯密在家鄉蘇格蘭求學,在格拉斯戈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完成拉丁語、希臘語、數學和倫理學等課程;西元1737年進入格拉斯戈大學學習哲學。

  西元1740~1746年間,赴牛津大學(Colleges at Oxford)求學,但在牛津並未獲得良好的教育,唯一收穫是大量閱讀了許多格拉斯戈大學缺乏的書籍。

  西元1750~1764年在格拉斯戈大學任教授,兼負學校行政事務,此時期,亞當.斯密於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感論》獲得學術界極高的評價。而後於西元1768年開始著手著述《國富論》。西元1773年時認為《國富論》已基本完成,但亞當.斯密多花三年時間潤飾此書,西元1776年3月此書出版後引起大眾廣泛的討論,影響所及除了英國本地,連歐洲大陸和美洲也為之瘋狂,因此世人尊稱亞當.斯密為「現代經濟學之父」和「自由企業的守護神」。

  西元1778~1790年間,亞當.斯密與母親和阿姨在愛丁堡定居,西元1787年被選為格拉斯戈大學榮譽校長,也被任命為蘇格蘭的海關和鹽稅專員。西元1784年雖出席了格拉斯戈大學校長任命儀式,卻因其母於西元1784年5月去世所以遲遲未上任;直到西元1787年才擔任校長職位至1789年。於西元1790年7月17日去世前,亞當.斯密將自己的手稿全數銷毀,享年67歲。
 

目錄

第一單元 論行為的適當
第1 篇 適當感
第一章 論同情    016
第二章 論相濡以沫的快樂    020
第三章 論我們的感情與別人是否一致,並幫助我們判斷其恰當性        023
第四章 續前章    025
第五章 論和藹可親和可敬的美德    028

第2 篇 合適得體的各類激情
第一章 論源於身體的種種激情    033
第二章 論源於思維定式的激情    036
第三章 論不友好的激情    038
第四章 論友好的激情    043
第五章 論自私的激情    044

第3 篇 論順境和逆境對人們行為正當性判斷的影響,兼論為什麼情況不同會造成同情心的差異
第一章 雖然我們同情悲傷一般要強於同情快樂,但它仍然遠遜於當事人自己的感受    047
第二章 論野心的起源及社會等級的區分    051
第三章 論嫌貧愛富、趨炎附勢的風氣對道德情感論的敗壞    058

第二單元 論優點和缺點,或獎賞與懲罰的對象
第1 篇 論對優點和缺點的感覺
第一章 獎賞任何理應受到感謝的行為,懲罰任何理應得到怨恨的行為    065
第二章 論合乎情理的感激或怨恨的對象    066
第三章 如果我們不贊成行善者的義舉,就難以同情受益者的感激。反之,如果我們同意施暴者的動機,就根本不會同情受害者的憤怒    068
第四章 簡要回顧前幾章的內容    069
第五章 試析人們對優點和缺點的判斷力    070

第2 篇 正義與仁慈
第一章 兩種美德的比較    072
第二章 論對正義和悔恨的感覺以及客觀的自我情感評價    075
第三章 論天賦社會結構的效用    078

第3 篇 就行為的優點,論命運對人類情感所產生的影響
第一章 論命運產生影響的原因    085
第二章 論命運影響所及的範圍    088
第三章 論情感變化無常的根本原因    094

第三單元 個體評判自身情感及行為的標準,兼論責任感
第一章 論自我贊同和不贊同的原則    100
第二章 論尊崇值得贊揚的品質,摒棄該受譴責的品質    103
第三章 論良心的影響和權威    117
第四章 論自欺欺人的天性及普遍原則的起源和作用    133
第五章 論上帝的法則:道德普遍原則的影響和權威    137
第六章 論如何詮釋責任感及與之相關的其他動機    144

第四單元 效用性對贊許感的意義
第一章 論效用的意義以及廣泛影響    152
第二章 論效用性表現賦予人的品質和行為的美,以及這一種美在何種程度上被看成原初的贊同原則    157

第五單元 論習慣和風氣對我們的影響
第一章 習慣和風氣對我們關於美和醜的看法的影響    164
第二章 習慣和風氣對道德情感的影響    168

第六單元 有關美德的品質
第1 篇 個人的品德對自身幸福的影響,兼論審慎

第2 篇 論個人的品德可能對別人的幸福產生的影響
第一章 我們的天性根據何種次序來關注個人    186
第二章 我們的天性和善心對社群的關注次序    192
第三章 兼濟天下萬物的善行    198

第3 篇 論自我克制

第七單元 關於道德哲學的體系
第1 篇 論在道德情感理論中需要討論的問題

第2 篇 關於美德本質的解說
第一章 試論將美德置於合宜性之中的道德學說體系    231
第二章 試論將美德置於謹慎之中的哲學體系    256
第三章 試論將美德置於仁慈之中的體系    261
第四章 試論將美德等同於放蕩不羈的哲學道德體系    267

第3 篇 對贊同原則的三種不同解釋
第一章 論從自愛推斷出贊同原則的體系    278
第二章 論把理性視為贊同原則的根源的體系    280
第三章 論把情感視為贊同原則的根源的體系    283

第4 篇 論不同的作者據以論述道德實踐準則的方式
 

譯本序

以「同情」為基礎的倫理觀


  眾所周知,亞當‧斯密是18世紀歐洲著名的經濟學家,他所著的《國富論》一書,建立了「富國裕民」式的古典經濟學體系,被稱為「經濟學之父」。但同時,亞當.斯密也是一位思想深邃的倫理學家,其主要倫理思想體現在《道德情感論》中,而此書是先於《國富論》出版的。

  《道德情感論》以「行為的適當」為第一卷,並且將這一觀點貫穿於整部著作中,這事實上暗示了亞當.斯密把行為的「適當」作為普通人都應該和可以達到的道德標準。亞當.斯密從人性出發,提出人是激情的動物,其中除了自私外,還有同情。他認為道德的基本核心是同情,同情是一種人們透過情感遷移和換位思考,對他人的行為與情感的正當性的認同。緊接著他轉入對仁慈與正義這兩種美德的闡述。亞當.斯密認為,仁慈是一種普遍的情感,它源自於對他人適當性行為和情感的肯定認同,當我們與他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時,我們就會對他產生一種仁慈的情感行為。它強調的是當事人的情感與自我情感的和諧一致,對他人的憐憫和幫助源自於我們對他人的仁慈,人類如果能夠藉由愛聯結起來,就會組合成一個充滿溫情的社會。

  在亞當.斯密看來,經濟社會的自我控制主要包括審慎和正義。前者對自我的幸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後者是社會存在的根基,也是社會中的每個人實現和保持幸福的前提。審慎是一種智慧和遠見,其目的主要是為了避免自身受到傷害和促進自身未來的幸福。但僅有個人的審慎,還不能確保個人幸福的長久。因為,人是社會的動物,必須存在於社會中,個人的幸福只能依社會的穩定與和諧。而要實現穩定與和諧,就需要避免公民之間相互傷害,這種傷害包括對人身、財產和自由的傷害,這就需要正義的力量來調節。

  然而,令很多學者迷惑不解的是,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感論》中把人的行為歸結於人性中間的原則,在《國富論》中卻把人的行為歸結於自私原則。從表面上看來,這兩本書之間存在著某種難以解釋的邏輯上的斷裂和矛盾。但是,如果我們細細分析,就可以看出這兩種態度在本質上是密切關聯的。

  《道德情感論》主要是闡述倫理道德問題,《國富論》主要闡述經濟發展問題。如果從現在的觀點來看,倫理學與經濟學是兩門不同的學科,但亞當.斯密把《國富論》視為自己對《道德情感論》中思想的繼續和發展,這無疑有他的道理。《道德情感論》和《國富論》兩部著作,雖在內容範圍、論述語氣和話題重點上存有不同,但就圍繞「自利行為的動機」這一中心話題來說,本質上是一致的。

  總之,在《道德情感論》一書中,亞當.斯密把人的同情心作為核心,對西方倫理學傳統中的各種「美德觀」進行了分類、梳理和批判,以此為基礎,開出了解決新興經濟社會與傳統美德觀之間矛盾的藥方,也為他在《國富論》中全面論述其經濟學思想奠定了倫理學基礎。在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M型社會,如何平衡財富與道德倫理的關係,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尤其是作為企業家,「不僅僅要懂得經營企業,身上更要流著道德的血液。」因此,本書對今天的讀者來說,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值得一讀。

  在本書的翻譯過程中,既有直譯,也有意譯,以求得文句的通暢和原文的清楚表達。因此,譯文既沒有完全拘泥於原文,也沒有先輩嚴復先生那種「我注四經,四經注我」的意譯。也許,這種嘗試更能表達我們對原作者與讀者的尊重,如果它能成為原作者和讀者之間達成一座暢通無阻的溝通之橋,則我們將無愧於亞當.斯密,無愧於讀者了。
 

內容連載

第一章 論同情
 
人性中,總有一些看起來不可思議但卻是根深蒂固的東西。一個簡單的例子是,無論人們認為某人如何自私刻薄,他卻可能對別人的某些遭遇十分關心,對那些與他完全無關的事情非常熱心,即使他自己從中得不到什麼好處,卻也由衷地為別人的幸福感到高興。這似乎不可思議,但是當我們親眼目睹或者只是設身處地地想像他人的不幸,我們的內心便常常會泛起憐憫之情。這種感情,如同人性中所有與生俱來的感情,並不專屬於正人君子─雖然他們可能對此較為敏銳─因為即使是一個罪大惡極的無賴,也不會完全喪失同情心。同情,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情感之一。
 
我們並非他人,因此要想對他人所處的境遇有所體會,只能透過想像的途徑。當我們關閉想像的大門時,就算是我們的手足正在忍受酷刑折磨,我們也會因為感受不到他的痛苦而無動於衷。因為人們的感官不可能超越自身直接經驗的限制去感受他人的痛苦與愉悅,只有透過想像,我們才能對他人的感受略有所知。但是想像也不是萬能的,它除了告訴我們如果身歷其境會如何,其實並沒有別的作用。
 
因為想像只是一個模擬的過程,我們由此得出的印象並不是他人真實的感受。在想像過程中,我們將自己置身於他人的境遇,彷彿進入他人體內,與他合二為一,經歷著同樣的痛苦。因此,當我們完全地接收了他的痛苦,並且在意識裡把它變為自己的痛苦時,我們開始為其所動,一想到他的感受(事實上,此時已經成為我們自己的感受)就不由得渾身顫抖。因為,任何的痛苦或憂傷都有可能激起悲傷的情緒,當我們在頭腦中為自己模擬出這一種受苦的情境時,就會產生相應的情緒,進而影響到我們的行為。
 
人類的同情心正是產生於我們設身處地地想像別人的痛苦,且由此產生與他們相似的感情。當我們看到別人的手腳要被鞭打時,會情不自禁地縮起自己的手腳,彷彿這一下會打在自己身上。當一個演員在繩索上表演著翻滾、搖擺動作,努力保持身體的平衡,緊盯著他的觀眾也會不自覺地做出類似的輕微舉動,因為下意識裡他們覺得自己彷彿也正在那條繩索上做著那些動作。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5
    $149
  2. 新書
    79
    $157
  3. 新書
    79
    $158
  4. 新書
    85
    $169
  5. 新書
    9
    $179
  6. 新書
    $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