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微笑中:回到生命該有的自然

活在微笑中:回到生命該有的自然
定價:320
NT $ 170 ~ 306
 

內容簡介

  我們所謂的美好生活,都是企圖掌控自己想要的經驗、追求自己所安適的狀態,而把當下這一刻給謀殺了。

  然而,真正的美好生活,只來自於對不安能泰然處之,對變動能自在順應。

  在不安中重新找回幸福!

  當代最受愛戴的靈性女導師 傑尊瑪.丹津.葩默,說出每個人充滿迷惑、困擾的心,引導我們擁抱真實、深切、持久的安樂。

  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相信,只要擁有我們渴望的事物,我們就會心滿意足。這使我們深信,擁有自己的財物,擁有所愛的人,擁有事業及在這個世界上的地位,將會為自己帶來安全感,甚至擁有喜悅。然而,試圖緊抓不放,就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嗎?在恆常和穩定中,就能尋求安全和保障嗎?

  兩千五百年前,擁有大量的財富、僕役、妾婦、絲綢、黃金和珠寶,以及一個王子可能想要擁有的一切事物的佛陀。從表面上來看,他擁有一切,那麼,他為何要離開家園,去尋找令他感到不滿足的原因?因為他體驗到,生命不總是它所顯現的樣子,而我們的心卻以為,滿足自己的欲望即是通往快樂之道;但事實上,超越欲望和執著的心、全然開放接受自己的處境,才能真正地通往快樂之道。

  轉化自己的心不是指前往佛法中心、坐禪或舉行儀軌等這類的事情,而是去培養真正開放的心。當代最受愛戴的靈性女導師──傑尊瑪.丹津.葩默,將她四十多年來如何在生活中實際運用看似平常而普通的佛法觀念,如無常、因果業報、出離、菩提心和虔敬心等主題,以及透過她自己深刻的個人洞見及其所體驗的精彩故事,撫慰現代人內在徬徨、騷動不安的心,激勵我們深入骨子裡地去了解修持佛法的必要性,引導我們趨入心靈深處,貼近生命原來的面貌。

作者簡介

傑尊瑪.丹津.葩默(Jetsunma Tenzin Palmo)

  一位在喜馬拉雅山洞穴中閉關苦修十二年的現代瑜伽女,她是西方世界中最資深且聞名全球的藏傳佛教比丘尼。在女性被隔絕於寺院組織之外的年代,她傳奇般的洞穴閉關、清修生活,啟發了出家眾和在家眾,成為世界各地靈修女性的模範。

  一九四三年出生、成長於倫敦的傑尊瑪.丹津.葩默,在青少年時期即成為佛教徒。二十歲那年,她旅行至印度,成為第一位受戒為佛教比丘尼的西方人士。國際暢銷書《雪洞──丹津.葩默悟道歷程》(Cave in the Snow)記錄她隱居在偏遠洞穴的十二年歲月。她極為關心佛教尼眾身處的困境,在印度創建道久迦措尼寺(Dongyu Gatsal Ling Nunnery),為來自西藏和喜瑪拉雅邊境地區的年輕女性提供一個環境,讓她們可以按照藏傳佛教竹巴噶舉傳承的方式,一起研習和修行。

  二00八年,竹巴噶舉(Drukpa Kagyu)傳承的持有者、第十二世竹巴法王賜予她「傑尊瑪」(Jetsunma)這個尊貴的頭銜,意思是「在戒律和瑜伽密行有成就的女性導師」。

  相關網頁:www.tenzinpalmo.com

譯者簡介

項慧齡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學士,譯有《你可以更慈悲》、《如是》、《白蓮花》、《穿越六道輪迴之旅》、《空性》、《死亡的藝術》等書。目前定居西雅圖。

 

目錄

前言/嘉旺.竹巴法王(H. H. the Gyalwang Drukpa)

序言

第一章  在無常中安頓你的心
  我真正深刻地洞悉這個事實──真正的安全與保障不在於執取它們,而是在那個不安全之內感到安全。

第二章  誰播下「業」的種子?
  「業」隨著我們走向新的方向,它時時刻刻都在流動變化,取決於我們如何面對當下。我們可以往上或往下,那都是我們的選擇。

第三章  我要如何才能快樂?
  我們過生活的方式,會令人感到不滿足,有某種內在的欠缺和空虛,某種無法用人和事物來填補的內在無意義感。是什麼造成這種內在的不安……

第四章  世間八法的浪潮
  上下起伏是波浪的本質。但是,如果你執著「往上」的想法,你當然也必須接受自己將會「向下」的事實。

第五章  究竟的出離
  我們不期待從外在去獲取某件事物,出離真正只是「放下」的問題。我們只是敞開心胸去接受自己已擁有的事物。

第六章  六種修行的特質
  「六度」之道是一條完整的道路,因為它包含了平衡的修行生活所需要的特質。這種修行生活不僅透過禪定和智慧而導向於內,也透過布施、無害、增長安忍等而導向於外。

第七章  一條「修心」的道路
  珍愛他人勝過自己,這需要極大的自信和無畏。《入菩薩行》和「修心八頌」擊中我們的驕慢和「自我珍愛」的死結,而這個死結似乎位於我們生命的中心。

第八章  信心與虔敬心
  我們每走一步,就必須知道自己正把腳放在哪裡。我們必須了解它的意義,必須提出質疑,必須真正地探究,並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

第九章  擁有一顆善良的心
  心是無限廣大的,它並非由「我」和「我的」所構成,它是把我們和一切眾生彼此連結在一起的事物,它是我們的真實自性。

致謝詞

道久迦措林尼寺計畫

 

前言

文/嘉旺.竹巴法王

  傑尊瑪.丹津.葩默是一位具有成就的修行者和導師,她能夠透過教法和個人的風采來觸動人心。雖然《活在微笑中》(Into the Heart of Life)這本書只是她許多年來所傳授教法極小部分的集結,但是它包含了如何實際運用佛法的基本原則。

  有時,佛教哲理是錯綜複雜、難以理解的,尤其在沒有清晰理解的情況下,更難以把它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她解釋「無常」:「無常不只具有哲學上的重要性,它是非常個人的。直到我們接受,並且從骨子裡深刻地了解事物無時不在改變,甚至連一剎那都不會停止,唯有在此時,我們才能放下。」傑尊瑪以簡單的語言,使每個人了解無常和出離。

  在所有不同的章節裡,她都運用實際的例子和個人的經驗,說明佛法的實用性,以及以真正的了解去修持佛法的必要性。對於她能夠以簡單的文字來表達複雜的哲學理論,我真的感到驚奇。這種能力是許多人無法匹敵的,包括我自己在內。

  對於真正想要獲得安樂的初學者,以及對那些需要被提醒通往安樂之道的進階修行者而言,這是一本結構精良的書。

  我想要祝賀傑尊瑪能夠分享她在日常生活中對佛法的了解。我肯定本書將利益眾人,它適合每個需要和想要了知通往真正安樂之道的人。

序言

  一九九0年代中期,在我長期停留義大利、即將返回印度之際,我位於札西炯(Tashi Jong)的寺院裡居於高位的喇嘛們,要求我創辦一座尼寺。我詢問法王達賴喇嘛對此有何想法,法王相當樂觀地建議,在我返回閉關之前,給它兩年的時間。因此,我決定接下這項任務。當我在二○一○年撰寫本文時,尼寺的建物雖然尚未竣工,但是尼眾的人數已經超過七十位。

  最初,我很難知道要如何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興趣,來為創辦一座尼寺而募款。我並非轉世的仁波切,甚至不是西藏人。此外,在一個父權制的傳統之內,我身為女性。由於我無法給予大眾灌頂或加持,我到底能提供什麼有用的東西呢?於是我開始發表佛法演說,分享修行的經驗,聽眾主要是由有家庭、工作和固定社交生活的人們所構成,這與過往佛法主要傳授的對象是僧眾大相逕庭。

  在遊走於世界各地時,我的關注一直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佛法要如何幫助人們?要如何運用佛法來照亮人生,來賦予我們存在的意義?就我個人而言,世界沒有比現在更需要佛陀的教法,以克服我們從久遠以來的友伴──貪、瞋、痴三毒。

  本書是由過去數年來,我在東、西方國家發表的一些演說所構成。這些聚合在一起的聽眾都有共同的挑戰──在他們居住的社會裡,為自己的人生創造充滿意義的事物。這不是一本關於密傳修行或高深禪修法門的書籍,它的內容所處理的是一般修行者所關注的事情,即如何將佛法教導轉化成持續不斷的生活經驗。

  佛法的一個重要面向在於,以一個極為積極正面的方式,轉化我們一般的心和態度,這不只會為自己帶來利益,也會為所有曾經與我們接觸的人帶來利益。我們現在面對的基本問題在於,我們如何把一個充滿惡念和貪、瞋、焦慮、嫉妒等煩惱的心,轉變成一個寂靜且令每個人(包括我們在內)樂於共處的友善之心。本書以一種簡明的方式,提出一些指標,幫助一般修行者善用佛法,過著更有意義的生活。

  心是我們常時的友伴,甚至在夢中都無法逃離。我們的心是充滿不息的念頭、記憶、意見、希望和恐懼之流,因此,為我們的旅程培養一個相稱的旅伴是很有意義的。

  【譯注】[1] 札西炯(Tashi Jong)位於東北印度喜馬拉雅山脈山麓。

 

內容連載

第三章 我要如何才能快樂?(摘錄)
我們過生活的方式,會令人感到不滿足,
有某種內在的欠缺和空虛,某種無法用人和事物來填補的內在無意義感。
是什麼造成這種內在的不安……

我們在逃避什麼?
如果我們把佛教之路想成一座寺院,那麼我們必須經過前門,才能進入寺院,這前門即是「皈依」的誓戒。「皈依」是指我們逃離某件事物,那麼,我們在逃避什麼呢?

在這個年代,世界充滿了難民。難民都在尋找庇護,他們逃離在自己國家發生的戰爭、敵人和天災,逃到希望能給予安全與保護的地方。因此,在佛教之中,我們可以說全都是難民,如果我們有任何見識的話,也會發現自己正在企圖逃避問題、衝突和生死輪迴的困境。尤其,我們正在逃離未被調伏、訓練的心和痴、貪、瞋、驕慢、嫉妒等五毒所創造出來的衝突,這些衝突為自己和他人引來許多困擾;我們在逃離求而不得和不求而得(老、病、死)等問題。這個世界存在著那麼多的問題。

我們能在哪裡找到皈依?我們只能在勝義諦裡找到皈依。那是唯一真正穩固的基礎,沒有任何相對的(世俗的)事物是真正的皈依。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的消費者社會總是把快樂置於外在之上,置於所擁有的事物和所達成的事物之上。這意味著我們的快樂和滿足取決於自己擁有什麼,取決於人們對我們形象的看法。這使我們相信,如果自己的房子比鄰居的大,或如果擁有更多的車子、更大的電視或最新型的電腦,將使我們擁有一種真正的內在滿足感,甚至擁有喜悅。不論你相信與否,我們事實上幾乎都受到這種心態的支配,即使連小孩都不得自由,當你觀看兒童電視節目時,可以看見商業廣告的目標都是在製造那種充滿希冀和欲望的心。當然,因為如果我們不持續地希冀和渴望,就不會繼續購買,企業的利潤也將會受損,「購買」才是它的目的。

大多數人的基本需求都已獲得滿足,我們都擁有棲身的處所、蔽體的衣物、足夠的食物。事實上,我們的需求非常少;然而,我們超越自己的需求而陷入貪婪,陷入社會持續刺激的人造欲望之中。大部分的人都上了當,他們真的相信,如果擁有一間更寬敞、更舒適的房子,或一輛更寬大、更優良的汽車,或一個更有趣、更迷人的伴侶,就會達到「涅槃」!我們確實有這種感受,尤其對於伴侶就是有這麼一點感覺,認為如果能找到那個完美的伴侶,完全聽令於我們,在各方面都令人感到心滿意足,那麼我們便是找到了一段理想的人際關係,就會因而感到十足的快樂。這種想法充分說明了我們的問題。

我們有如在轉輪上的倉鼠,持續不斷地在這台跑步機上面奔跑,努力工作,把自己弄得筋疲力竭,卻一無所獲,因為不論我們擁有什麼,總是還有更多其他的東西。大部分的世界都相信這一套──我們相信,只要擁有自己渴望的事物,我們終於會心滿意足。

在佛教傳統之中,我們把佛、佛陀的教法和已了證佛法的僧伽視為皈依處。為什麼?佛陀曾經是一個王子,擁有他所想要的一切。他擁有三座按照一年三個季節所建造的宮殿,他擁有寵愛他的雙親和一個美麗動人的妻子,甚至擁有一個兒子。佛陀非常英俊瀟灑、體格健壯,具有聰明才智。他擁有大量的財富、僕役、妾婦、絲綢、黃金和珠寶,以及一個王子可能想要擁有的一切事物。從表面上來看,他擁有一切,那麼,他為何要離開家園,去尋找令他感到不滿足的原因?

在他離開宮殿出遊期間,他看見這樣的景象──一個非常年邁的老人、一個病人和一具屍體。對他而言,這是一個極大的啟示,因為在他放縱於寵溺的生活時,這些事物一直都被隱藏起來。或許它們並非真的被隱藏起來不讓他看見,而是他從未真正地想過這些事情。

當我們年輕時,通常不會想到老邁、疾病和死亡,因為我們認為這些事情會發生在其他地方的那些年老的守舊者身上,而不會想到它們也將無可避免地發生在自己身上。佛陀之所以離開家園,便是因為他體驗到,生命不總是它所顯現的樣子。佛陀從我們現在身處的情境開始。

我們認為生活是相當穩定、安全的某種事物,總是努力地去保有自己所擁有的事物,保持原本的人際關係,以及讓自己保持與壯年時期差不多的外貌。我們否認「改變」和「無常」存在的事實,否認包括身體裡的細胞、心中的想法等一切事物都無時不在改變,在每個地方的每個剎那都處於變遷的狀態,但是我們卻試圖執取不放。我們持續不斷地否認這樣的事實──一切事物正在改變,一切事物正在流動,所有事物聚合之後終會離散。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53
    $170
  2. 二手書
    53
    $170
  3. 二手書
    68
    $218
  4. 新書
    79
    $253
  5. 新書
    79
    $253
  6. 新書
    79
    $253
  7. 新書
    79
    $253
  8. 新書
    79
    $253
  9. 新書
    85
    $272
  10. 新書
    9
    $288
  11. 新書
    96
    $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