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西醫人的心理話
.醫生面對病人的無力感
個人在內科臨床醫療工作堅持二十八年,前十八年服務於大醫院的肝膽腸胃科,後來的十年則是自行開業。我接受的是正統的西醫學教育,腦子裡全西醫學的邏輯思維。看病要分門分科,鑽研的焦點不斷聚焦縮小,從器官的切割,進入細胞的病變,再到基因的異常,我們越看越細,進入一個微觀的世界,這個微觀的世界小到常常讓我們忘記人是活生生的整體,結果不免淪於「看病不看人」、看「器官不看身體」的偏頗。
個而在疾病的治療上,我們常常自豪能做到「迅速解除症狀」的用藥效果。這也是西醫備受病人青睞的優勢。「立即緩解」總是能給人「治好疾病」的錯覺,但是很多病人同一個病看好幾年,甚至為此吃一輩子的藥,又因為藥物的副作用,衍生出其他新病症;而為了緩解新的病情,必須再吃另一種藥來治療藥物的副作用。就這樣藥越吃越多,經年累月的累積藥物傷害。
個我的牽手是一位中醫師,透過和她的「中西醫交流」,我驚覺中醫原來比西醫更「具有遠見」。中醫十分重視「治未病」的觀念,所以發展出很多「預知疾病」的臨床技巧。他們可以從望聞問切等細節,覺察出病人不正常的能量變化,預知到可能的發病徵兆。例如,當病人還未有自覺的時候,好的中醫已經可以從脈象得知病人感冒了。
個相較之下,西醫就顯得「後知後覺」。很多時候,病人即使有了症狀,尋求醫生治療。做了一連串的檢查,卻找不出任何異常。一直等到檢驗數據證實異常,往往已經痛失了治療的先機。例如,肝臟壞了五分之四的人,在檢驗數據上可能找不出異樣;而檢出腎功能異常的時候,腎臟其實已經剩下四分之一的功能。
個西醫是治病的醫學,對養生並不熱衷,所以醫生的平均壽命甚至比一般人要短。我所專長的內科,在西醫的科別中屬於壓力較低者,所以「只」比一般人的平均壽命少五歲,但是高風險高壓力的科別,像是婦產科、外科,那醫師提前鞠躬盡瘁的折損率就更高了。平時不乏外科醫師在手術中倒下的新聞報導,最近還有私立大醫院的年輕外科醫師因為工作壓力過大,造成腦部損傷而引發失憶症的案例。
個微觀看病的偏頗、用藥控制病情的傷害、後知後覺貽誤治療時機,乃至缺乏有效的養身健體之道,都讓西醫面對病人的時候,不免萌生無力感。我因此經常反思:這樣做對嗎?這樣做好嗎?是不是有更安全的方法,可以有效協助病人真正痊癒?有沒有更高明的檢測技術,可以正確的「預知疾病」,真正做到防病於未然?
.5D-MRA能為中西醫的臨床治療做出突破性的發展
個坊間有各種將尖端科技運用於臨床醫學的最新儀器,在不斷的尋尋覓覓之下,我意外發現5D-MRA核磁共振人體生物能掃描技術這套檢測儀器,似乎可以解答我的問題。為求謹慎起見,我反覆用於臨床測試一年有餘,也一再證明它確實滿足了我「預知疾病」的要求,同時安全有效的協助病人真正痊癒。
個在我治療的病人當中,有被宣判無法治癒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有自己完全不知不覺的重度動脈硬化症病人,還有腹痛半年卻四處查無病因的病患,甚至是憂鬱症、腦神經衰弱的人,也都透過5D-MRA,找到了病痛的根本原因。又從能量頻率比對,模擬找出有效的用藥與補充食品。
個5D-MRA是一種無痛、無副作用的檢測儀器,能正確測得人體內的能量變化,擷取細胞訊息。它不在於尋找疾病,也不在於定義你的病,而是要觀察身體的能量變化,明白哪一個環節偏弱、哪一部分工作過度,並找出能量偏差的原因,指出身體的運作錯誤,提醒我們即時懸堐勒馬,同時研擬出最佳的修正策略,做出高度正確性的治療準則,讓人從此脫離只能治標的藥物控制,重整身體的能量,回歸健康平衡。
個隨著對5D-MRA的運用越深入,越讓我感到振奮,它是我長年的醫療生涯中,最令我眼睛一亮的新發現。透過它的運用,打開我對量子醫學的新視野,並促使我重新建構一套有別於正統西醫學教育的完整醫療觀。因此我樂於將個人的小小心得,與讀者們分享,衷心期盼這本小書能發揮拋磚引玉的功用,有助於大家從中汲取有益身心的健康啟示。
陳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