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序
台灣社會這20
多年來,人口結構最明顯的改變,即是新移民族群的產生,且其人口數已超越原住民,成為我國社會繼福佬、外省、客家之後的第四大族群。造成這波移民的特色,主要是因為兩岸開放探親後,與大陸地區人民結婚的事例愈益普遍,致使來台的大陸配偶持續增長,再加上自1994年起,開放外籍配偶來台,經由婚姻仲介媒合的東南亞外籍配偶,主要來自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柬埔寨等國家,東北亞則是日、韓兩國,開始大量進入台灣社會,依據內政部的統計資料顯示,總計台閩地區大陸配偶及外籍配偶人數,目前約有43
萬多人,「婚姻移民」標誌著這新興族群的基調。
再者,由於社會發展的需要,國內產業結構的轉型變化,及配合國家建設重大公共工程,我國自1989 年首度開放引進外籍勞工,尤其是具危險(Danger)、骯髒(Dirty)、辛苦(Difficult)的所謂3D 產業,以解決勞動力供給不足的問題。而且,產業外勞之外,台灣社會老年化的發展,長期照護人力不足,居家照護的需求擴大,社福外勞則有增加之勢,總計目前外勞人數已達35 萬人之多。
雖然,處今國際化與全球化時潮下,人口移動已是日常普遍的現象,而且是當代發展的主要動能,但不可諱言的,移民是相當複雜且充滿挑戰的行為,容易引發各種教育、心理、政經、社福、法律等等問題,是社會所不可忽視的公共議題,因此,對應之策不是態度上去防堵逃避,反而必須正面積極回應,讓社會與人民妥適接納這新增人力資源。只是,我國目前對於新移民議題的研究,根據學者統計,主要集中在家庭、教育、生活適應方面,較缺乏跨學科領域的整合,尤其是法律相關議題更是僅占百分之一而已,亟待追補加強。
本書之成,即是秉持對上述現實的深刻體認,而且基於多元文化的理念與實踐,故集合國立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通識教育中心多位專任師資,藉由整合社會、政治、法律等專業領域,從權利篇、勞動篇、法制篇三大面向規劃章節,提供多專業面向的關照。權利篇包含第一章「移民人權與移民法制」與第二章「婚姻移民法律地位與權利之分析」,乃由楊君仁與鍾國允教授就其法學專業,介紹移民的人權法制及婚姻移民的法律規範等;勞動篇即由王燦槐及姜貞吟教授,以其研究女性、家庭與女性勞動權的社會學專業,分別撰寫第三章「東南亞配偶與大陸配偶勞動力運用影響:
個人資本因素」、第四章「東南亞配偶與大陸配偶勞動力運用影響:家庭與婚姻因素」和第五章「新移民不被看見的勞動:跨國婚姻的社會與文化再生產」、第六章「新移民勞動權益之結構困境:政策與社會資本之論點」:法制篇則由孫煒教授就公共政策分析專業,寫成第七章「新移民政策的治理結構」,分析我國目前移民政策結構的問題。楊君仁教授利用曾留德移民經驗與第一手文獻資料,撰寫第八章「德國移民法制及可供我國參考範例」,畢竟德國從過去「純種亞利安人」到今為「移民國」的發展,移民法制上可供我國參考借鏡之處應該不少。
成書之際,藉此再次感謝諸位執筆教授的配合與付出,因為過去三年來在本人主持的教育部顧問室新移民與多元文化教學發展計畫【人權、民權與多元文化公民權整合型計畫】(Human Rights, Civil Rights and
Multiculturalism)合作下,開拓了對新移民議題的關懷,為此同仁必須新開相關課程,並投入研究能量,既教學又研究雙重負擔下,於今更能將成果集結成冊,本書可謂畫下完美的句點。而且,由於成書背景如此,故本書於其學理嚴謹處,既可作為專題研究參考之用,亦可因其主題架構清楚,採為授課教材,為此特於書後設每章討論議題。最後,謝謝幾任專任助理黃國珊、林瑜蔚、高靖雯的幫忙,讓計畫執行、教研支援都能依時順利達成,尤其是,高靖雯同學對於成書間繁瑣事務,盡心執行輕鬆解決,值得再道謝謝!
楊君仁
201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