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PREFACE
「一帶一路倡議」(下稱「倡議」),是一個不同國家、不同世代之間的共同願景,其宏圖覆蓋全球逾半人口。今天的年輕人,既是這個塑造世紀願景之倡議的貢獻者,也將是倡議的受益者。然而,儘管人們對年輕人作為「倡議」一部份的重要性,有共同的認識,但對年輕人參與其中的機會、角色和價值的研究,卻非常缺乏。《青年與一帶一路》的出版,旨在為這重要但未予探索的研究領域,先起個頭,作為後來者的參考。
本書將檢視中歐和東歐(下稱「中東歐」)地區以及中國與中東歐16國之間的合作(下稱「16+1合作」)的情況。共有33位學者參與本項目,當中有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本科生、深造生、博士生和博士後等。經過近六個月的辛勤勞動,我們邀請了16個國家的青年代表(每個國家有一至四位不等)分別撰寫本書各章(的英文版),大部份作者均由上述地區的大學、研究院和外交部門推薦。為確保文章的英文水平,我們組織了由來自加拿大、中國內地、丹麥、香港、印度、新加坡、英國和美國共11位大學生組成的《一帶一路與青年機遇》編輯委員會,他們包括:林文慧、王宏曦、William
P Campbell、Ujjwal Sharma、Charlie Parker、Goh Shu Li、Rasmus N Hogh、Alexandra Davis、Adrian Lopez,以及負責統合本書內容和風格的趙陶暄。
本書的第一章,是一篇提供有關中東歐國家在「倡議」中所扮演角色的概括文章,然後在接下來的各章對上述地區16個國家逐 一
展開——每一章都是對一個國家的報告。大多數情況下,每章共分成五個部份。一般而言,第一部份給出某國政治體制的概觀、撮述其現代史進程以及其政治體制的形成過程;第二部份檢視該國的政治走向、分析潛在的改革(如憲政改革),以及其他重要的社會運動;第三部份對目前該國年輕人面對的機遇和挑戰作一評價,並從他們的視角,就國家為成長中的世代做了些什麼、還需做什麼,提出作者的看法;第四部份將聚焦「倡議」本身:討論與「倡議」相關的發展機會和可能遇到的障礙;第五部份將繞過前述障礙,提出替代路徑,以及就如何提升年輕人在「倡議」的參與度,提出建議。
本書的要旨,是既要知悉眼前的政治現況,又要遠眺未來的政治趨向,預見每個所涉國家的年輕人將面對的機遇和挑戰。我們希望通過33位作者努力的成果,呈現相關地區年輕人的心聲,同時提供一個視窗,讓我們可以洞察中東歐地區未來的領袖。
正如本前言開首所說,「倡議」是一個不同世代之間的願景,它也是一個代際的運動,可類比為一項投放於全球各地社會的長遠投資。大部份目前規劃、在建的基建項目,其惠益只能在距今20至30年後方可體現。因此,把注意力放在「倡議」最大的受惠群體——年輕人,相當重要。幾乎所有本書作者都建議各國當局必須多提供機會,幚助年輕人提升社會流動性。幾乎每一篇文章都提到,擴大國際合作和交流,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年輕人尚未被挖掘的潛能的方法。就以本書為例,作者們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本身就說明可供年輕人發揮的國際平台其實不多,即使在中東歐地區內部,跨境青年交流活動的量也不多——本書作者中,不少完全不認識鄰國的學生,或完全沒有接觸的對象。這點頗能說明問題,也進一步顯示,建立一個強有力的青年網絡,刻不容緩。
有見及此,「浙江大學國際戰略與法律研究院」於2017年12月主辦了第一屆「『一帶一路』國際青年論壇」。「論壇」邀得超過100名來自亞洲、非洲、歐洲和北美洲近30個國家的學生出席,其中包括六位本書的作者(分別來自捷克、匈牙利、立陶宛、羅馬尼亞、黑山和斯洛文尼亞)。在兩天會期中,參加者圍繞「倡議」相關的多個課題(包括政治風險、經濟走廊、創新科技、教育、國際法、爭議解決機制、文化交流等),向大會宣讀報告。「論壇」的主要成果之一,是促成《一帶一路青年倡議》(Young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一份鼓勵年輕人多參與「倡議」相關項目的文件)的簽署。受如「論壇」一類交流的價值啟發,無數學生共同表達他們對未來類似活動的支持。
隨後(2018年12月),第二屆「論壇」在浙江大學舉辦,是次盛會聚焦中東歐國家,本書全體作者和編輯均獲邀出席,向與會者報告各自的研究成果。此外,通過作者的關係,我們也邀得八所中東歐國家的大學和研究院擔任「論壇」的合辦單位,而12所來自中國內地大學的學生代表也列席了「論壇」。活動的分組座談,覆蓋「16+1合作」框架、巴爾幹半島的未來發展,以及科技界和商界的種種機會。
「論壇」也安排了開放座談會,與會者均坦率投入交流,討論「論壇」相關課題,並圍繞「如何提升年輕人合作的成效」,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們希望本書能成為一個致力連結全球年輕人的、更大規劃的起點,以及成為「青年一帶一路」首批發芽的種子之一。
王宸曦
2019年2月12日於倫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