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四行觀
- 作者:梁寒衣
- 出版社:宇河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11-01-1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6598230
- ISBN13:9789576598234
- 裝訂:平裝 / 227頁 / 16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大乘之道安心之鑰
一部可以如實學步,如實踏地,如實行道,可甘實調攝的隨身法藏
《四行觀》語言精簡、直截、扼要,了無大乘諸經的華麗駢難;可惜,太簡淨、平實、樸質了!行者往往以為易易,而隨意略過、隨目蹉過,未曾真正虛心、下心地加以深研、深究,奉為一部可以如實舉步,如實踏地,如實行道,也如實調攝的隨身法藏。
火宅清涼。人類人性種種煩惱、情境,大抵皆不脫於「四行觀」的範疇,也皆一一可以引「四行觀」而銷融、對治——它本是「大乘安心之法」,本為「入道」、「走路」而設;可惜,人們走路,總不用它!總向更華麗浩瀚、更虛渺玄難處撈涉。
作者簡介
梁寒衣
台灣外文系畢。曾參與高棉、越南的難民救援工作;異域目睹的生存死亡觸發了她人道思考的寫作動機。
出身禪門,以直了生死為本務。修持因以禪門為髓腦,以華嚴大教為終極。蟄隱山茨十數載,參究《阿含》、《楞嚴》、《維摩詰》、《華嚴》、《大涅槃》等南北傳教與諸部。
1999年開始,陸續於寺院、講堂、禪學中心、弘講《勝鬘經》、《六袓壇經》、《佛袓道》、《證道歌》、《老子道德經》等諸部,並擔任文學與禪學指導。
曾獲1989年「聯合文學」小說中篇推薦獎。1996年「普門文學」短篇小說獎。2009年「中國文藝獎章」小說獎。著有《上卡拉ok驢子》、《赫!我是一條龍》、《黑夜裡不斷抽長的犬齒》、《一個年輕的死》、《將名字寫於水上》、《雪色青缽》、《水仙的炎鏡》、《迦凌之音》、《無涯歌》、《優曇之花》、《丈六金身,草一莖》、《我們體內的提婆達多》等。
【菩提達摩大師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全文006
【導言——講者序】直入本源的探索∕梁寒衣008
【關于傳法者達摩】018
【關于記錄者曇琳】028
卷一 《達摩四行觀》原(序)033
原文034
語譯035
微言036
講釋037
卷二 【二入】之道——理入、行入063
原文064
語譯064
微言065
講釋067
卷三 報冤行105
原文106
語譯106
微言107
講釋108
卷四 隨緣行137
原文138
語譯138
微言139
講釋141
卷五 無所求行155
原文156
語譯156
微言157
講釋159
卷六 稱法行181
原文182
語譯182
微言183
講釋186
【跋——行道之花】222
【附錄一:幻化虛誑——封面「達摩像」的虛與實】223
【附錄二:關于大鑑禪學會】225
導言--講者序
直入本源的探索∕梁寒衣
一直有個觀點:任何一門學科、領域,乃至一個思想、主義,欲掌握其思想精髓、精神風格的全貌,則必須溯回其發軔的源點、建構的根砥;正如一株巨木,無論其枝葉、花果何其蓊鬱斑爛,欲洞識其生命跡路,曉了它的肌膚紋理、盤根錯節、正逆背向……則必須一定循枝幹莖節而下,溯回其種子、根部,以及其背景、土地、人文。光是在市場買回那枚果子,或擷取片段花絮、枝、葉,之於一名真正的追尋者,是永永不夠的。那僅是一個門外漢,看客、過客的行徑。
明代高僧憨山大師謂,欲會識儒家,則須溯回孔子以及《春秋》;會識道家,則須溯回老子《道德經》以及《莊子》原典;會識佛家,則須明識諸佛教典——箇中,「教外別傳」是一利器,若能參禪,透破本參,明見心性,則一切經藏,也將如「推門落臼」:一刀兩斷,直出心髓,更無玄難、玄奧、玄疑之處。
一己的主張也一貫如是:一切修行皆須溯回其源點、本體。依此,欲瞭解佛陀根砥,須溯回原始佛法,薰修《四阿含經》;欲瞭解「天台宗」,則須先識《法華經》以及天台智顗、天台教觀。欲洞悉「華嚴宗」,則須投身《華嚴》巨海,深泳玩味……明白「南宗禪」(即歷代以迄今日,我們所稱的「禪」及「禪宗」),則須溯回「南宗禪」的源首,六祖慧能本身及其《壇經》,詳研「五家七派」【註一】的各個祖師、古德,諳曉其生命氣質、悟道修證的脈絡、經緯、行狀。「曹洞」是曹洞,「臨濟」是臨濟……無論是什麼,欲把掌其思想、禪法的特質,其出格、(火冏)絕處,便僅是回歸原點,一一還原、檢視、凝觀、比對……而不僅是片段片段、煙火霓霞一般,撈摸迸耀閃現的禪詩、禪偈、禪案。唯因借取他家珠寶、瓔珞,雖然一時眩動、瑰麗,終究不是自己本來面目;可以一時吟誦昂洋、賞玩痛快,終究了不得生死。須是踏踏實實、立定腳跟,循著本源探去、剿去,依著禪門嚴整嚴恪的修證系統,參去、思去……始知公案、禪偈,原來真是一個了生死、見心性的「叩門磚」——是敲開無始生死、鐵壁鐵牆的有力禪柱子,一塊堅實厚質、真實不壞的「金剛磚」。不是貼在牆上,薄片艷體、花色撩目、僅具裝飾、說唱性質的「紋花小瓷片」。
它不是提味香料,而是用以截斷口舌。開眼用的。
會識「禪」與「禪宗」,須溯回「南宗禪」的本源,六祖慧能。會識中國禪宗的原始風貌,則須溯回南、北宗禪未分裂以前的數代,尤其是肇啟中土禪宗的第一代——達摩本身的思想和教觀——而《大乘入道四行觀》(簡稱「二入四行觀」,或「四行觀」)即是歷史所載,達摩口傳的最古老的修證指授。其傳述對象雖是慧可、道育二名嫡傳弟子,內容卻是一切顯、密、淨、律……大乘諸宗諸派所「共」的;是「一切大乘佛子入於菩提、正覺之徑所必須依循的共同道路、不二法則」——佛子欲入大乘,則必定循此「理入」、「行入」二大系統,無宗可以例外,無人可以豁免。它是「走在道路上的方法」,如果你想走入大乘、走入修行,就得站在這個標線、走在這條途軌上。教下如此,宗下亦然【註二】。它是所有大乘佛子的通則。捨此,別無蹊徑。
同時,《四行觀》既是南、北宗分裂之前的源首;自然,也是南、北宗「和諍」的基礎,彼此「和會」、「合流」的契機。
《四行觀》語言精簡、直截、扼要,了無大乘諸經的華麗駢難;可惜,太簡淨、平實、樸質了!行者往往以為易易,而隨意略過、隨目蹉過,未曾真正虛心、下心地加以深研、深究,奉為一部可以如實舉步,如實踏地,如實行道,也如實調攝的隨身法藏。
火宅清涼。人類人性種種煩惱、情境,大抵皆不脫於「四行觀」的範疇,也皆一一可以引「四行觀」而銷融、對治——它本是「大乘安心之法」,本為「入道」、「走路」而設;可惜,人們走路,總不用它!總向更華麗浩瀚、更虛渺玄難處撈涉。
這部《四行觀》弘講於下山弘法的第三年【註三】。當時,病體孱羸,集注心力,唯願一生之中畢竟弘講過《壇經》一回,留下禪門完整的修證系統、跡路、方法,與髓旨。《壇經》講罷,又陸續弘講了「從西土到東土」——依《佛祖道影》溯回了禪宗肇始的西天廿八代,乃至中土五祖弘忍前的五代。之後,便是這部以達摩思想為主體,指涉中土禪宗初始面貌的「二入四行觀」;最末,以「一宿覺」【註四】——永嘉玄覺的《證道歌》,為三年的弘講劃下一個圓弧:以「南宗禪」破立的先驅為始,也以「南宗禪」獨特的證覺者為終;六祖慧能,是起承,亦是轉捩,「五家七派」大河流衍……如是,建構了禪宗從西土至東土,由達摩初來,乃至南、北宗分裂,「南宗禪」獨領風潮,成為今日禪宗主幹主體的完整脈絡。
這部《四行觀》依弘講錄音整理、刪改、添潤、補綴而成,由於錄音失誤,「理入」的部份是全盤重新撰寫、補入的。也因此,它的整理方式,是循著錄音,由「曇琳序」開始,直接切入「四行」,最後返回補述完「理入」;由二○○七年十二月底開始間續跋涉了一年半的時光,至二○○九年六月下旬結束,分為三次進行【註五】。長居山嶺,冬日凜冽濕寒,二○○九年一月,於整理「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時,已進入晝夜無眠的劇咳;「理入」的書寫,則已是血跡惻目,肺疾已然嚴厲,且到了直嘔鮮血(不止於血痰)。無常如斯霹靂奮迅!唯恐他日道也無從道,於是,又將平日所會得的禪門心旨密密扎縫了進去,超出了原本簡要的達摩論旨極多、極多。然則,即請寬諒這份不憚其煩、「臨行密密縫」的老婆心切罷——它是一名病體離支,俯貼著死亡的禪人的臨行之語——即或現代醫學之於種種肺疾已能作到最好的掌控,然而,人命危淺,一名禪者總須隨時隨地準備「卸下包袱」——「全盤入」,亦「全盤出」,將生命所有的對待、相晤、行事,俱視為最後一回,全心而入,也全體而出;曠曠豁豁,不留一點未竟、未了,也不留片分葛藤、掛礙。
畢竟禪法所訓練的,不是「不會死」,也不是「晚點死」;而是任何時刻死,皆磊磊然,自在、無礙的人。
密密扎縫了;至於,誰毀?誰譽?誰取?誰棄?誰燒?誰埋?誰領?誰受?……已非山中人管帶的範疇。
它僅能在諸佛的眼目中。
一己,是箇學術的門外漢。山野十七年,數度閉門圈點《楞嚴》《華嚴》《大涅槃》《阿含》……等南、北傳經卷,目的,僅為契會諸佛本懷,貫通佛心而已,是為自體修法的需要而如此;既無任何學術、研究的懷抱,也無任何著述、創作的野心。即弘法,也僅是頂戴世尊,頂戴祖師的一種方式,僅能視為「副產品」,而非修行的主體。既是為了修持的方便,那麼,如何將「法的名相、語詞」,對應、折射為現實,銷融、轉化為「日常生命、生活的語言」,以便具體操作、實踐,則是一樁攸關重要的命題。因此,本書僅能視為一名修法者,從自體的經驗與實證中出發,所標下的路跡與路標。它的對象,是所有打算如實走在道路上的追尋者、體驗者和修法者。僅能就「修法的層次、領域」談,而不具足任何學術的指涉、論諍,與興味。果若有那麼一點不幸的涉入與疊合,僅能說,正因了立於巨人的肩膀上,所以,目光洞遠、視象別異。可感謝的仍是巨人本身:正由於前代於知識、學術、修持……的積厚與努力,如是,有了奠基其上,不同的視線與開覺。
最後,要說明的是關于書中「字、詞」的使用:
一、古文中二祖惠可,六祖惠能的「惠」,均改成「慧」;乃因古代「惠」與「慧」是通用的,以致可寫成「聰惠」,近代則已區隔出來,再寫成「聰惠」即形成隔礙了。惠可、惠能的「惠」,兩者皆有佛法中的「佛慧、覺慧」義,所指的是「般若之慧」;是「求慧,可也。」「佛慧,能也」,所以依義,將之改為現代使用的「慧」。
二、「銷熔」「銷融」「消融」三詞,於行文同時舉用,未曾以一詞全書統一,在於所表徵的是修行的功行、力道的不同。《大乘起信論》謂「粗中之粗,凡夫境界。粗中之細及細中之粗,菩薩境界。細中之細,是佛境界。」依此,銷熔,所指的是初修行時,「粗中有粗」的凡夫境界;煩惱、習氣俱如一整座龐巨的岩石、礦山,須用十分的巨力始能對治、粉碎。不僅屬於「有功」用行,且須非常、非常的用力、用功,與煩惱搏鬥、廝殺、對陣。銷融,指「粗中有細」至「細中之粗」的菩薩境界。煩惱、習氣已從礦山、岩山粉碎成大、中、小型不等的岩塊、石礫、板片;屬「有功用行」,仍須拔河、拉鋸,對抗,但已更能掌握用功的方法和調攝的途軌、力道。消融,指的是「細中之粗」至「細中之細」,由更精細的菩薩地而至佛地的過程。煩惱、習氣已從粗礫、卵石,削減、研磨為細粒、砂塵;恰如水面仍有冰的懸粒、浮片。已從「有功用行」過渡到「無功用行」;功行已然淳熟,僅須覺照、微調即可。屬「不用力」或「淺微用力」的狀態。
三者標示的,正是修行從粗至細,從「用功到不用功」、「用力到不用力」的調治、著力工夫。
為了精準,回首查閱了《證道歌》,發現永嘉玄覺使用的是「銷融頓入不思議」,用的是中間、中級的力道。元代竺原永盛禪師的《證道歌》註本,謄註時,卻寫成「銷鎔頓入不思議」(「熔」是「鎔」的俗字),足見此佬於日常行持所下的雄猛巨力,的確是以金剛焰銷熔積厚的礦山、礦垢。
會不會僅是一種筆誤?一種習慣?不具任何意義?
一名修行者會下意識、不假思索的「用此不用彼」,已顯現他最「慣習」、最自然而然的傾向、功行、與狀態了。從未曾下過猛力、苦工夫,著著實實去熔鑄礦山、岩山的,則難以使用「銷熔」二字,唯因「非彼境界」;向來不需此金剛力道。它是「內自證」境界,行者依自體修行的經驗、歷程自動書寫、標記下來:是用力、對抗過的跡痕。
不然,寫來寫去,便只是約定俗成的「消融」了。
書中,其餘的字、詞皆如此。大抵是「依修行的內面、本質」而設的。無論永嘉玄覺、竺原永盛何如,山中人畢竟是循此一步一步裂破黑山、礦垢,踅涉而來的。
每一卷次皆區分為「語譯∕微言∕講述」三部份。極聰敏、明睿的讀者或可僅讀「微言」,直取綱領。若欲深入修行,瀝明如來法教以及禪門心目,則不妨安下腳步,從頭至尾,細細思惟,參研、切磋。
至於,初學者不妨暫時置下「空如來藏」、「大光明藏」等略嫌繁難的佛法名相,向淺白、受用、相應處下手(可從任何一卷切入),久久、久久……淳熟了,再回首參思更艱難、玄深的法意。
六祖慧能道「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本書的著述,純粹僅為分享、回歸修行的本體、實際。如有過患、過失,僅是山中人修行的不到底、不洞明罷了。是「諍無可諍」的。死生迅即,更無能唐喪時光、言語於諍辯,所能有的,僅是傾注山茨,默寂而修。
所祈願的,是佛陀之道磊朗,生命因之而受益。一切黑山黑蜮的叩索,俱將空闊、澄明……我們皆能溯回本源,晤見本體真面。
「吾常於此切。」曹洞禪者如是說。
禪門弟子
玄于閉關中心
深山深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