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文學向來被視為新文學的起點與典範,殊不知在文學史上新與舊常常呈現為犬牙交錯的狀態。
本書從新文學的命名入手,追溯新文學的淵源、近因,解析五四文學革命運動、新文學前驅者的文學觀與創作中新與舊錯綜交織的複雜構成,充分肯定舊體詩的頑強生命力,高度評價整理國故的歷史意義,生動呈現翻譯文學的選擇、建樹及其多重效應。
對於新文學主將魯迅之文學生涯與小說、雜文、散文、散文詩創作及學術的卓越貢獻,做出了全面而中肯的評價;對於通常被視為西化色彩濃郁的郭沫若《女神》的民族特色,亦有新穎別致而實事求是的剖析。文脈的析理與經典的細讀,顯示出異質與傳統絞纏交爭、互動融會、從而煥然一新的五四文學本色。
作者簡介
張中良
筆名秦弓,1955年2月生於中國大陸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先後畢業於吉林大學、武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1991年獲文學博士學位。曾任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外國人研究員,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現代文學研究室主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
出版著作《藝術與性》、《覺醒與掙扎──20世紀初中日「人的文學」比較》、《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小說敘事》、《五四時期的翻譯文學》、《中國人的德行》、《學術時髦的陷阱》等9種,合著《中國現代雜文史》、《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圖志》、《中華文學發展史》等,發表論文110餘篇、評論160餘篇,散文隨筆13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