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目錄
行為的生物基礎 ......................................................................... 38
心智與行為發展的歷程 .......................................................... 78
心智與行為發展的機制 ....................................................... 110
感覺與知覺 ................................................................................ 146
意識與意識狀態 ...................................................................... 182
學習歷程 ..................................................................................... 216
記憶歷程與記憶系統 ............................................................ 262
思考歷程 ..................................................................................... 308
動機情緒與壓力調適 ............................................................ 354
能力與測量 ................................................................................ 396
人格 ............................................................................................... 424
心理異常 ..................................................................................... 452
心理疾病的治療 ...................................................................... 482
社會認知──社會心理學的新取向 ............................... 504
社會互動 ..................................................................................... 540
序
序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
─李白〈贈裴十四〉
這本書是我們在長達兩年的時間裡,焚膏繼晷、苦讀困思的成果。兩年的時間過去了,那種在資料堆裡討生活、在靜夜裡構思章節架構、在各類題材的爭奇鬥豔中取捨材料、在枯腸裡反覆搜索詞句、尋找比方的日子也過去了。五個人六、七百個日子的辛勞,到底獲致怎樣的成果,自然尚有待讀者們的評斷。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我們終於取得了「過來人」的資格,可以諄諄告誡其他的心理學者:「要害一個人,最好的辦法是勸他寫一本心理學教科書。」
我們五人都在大學教普通心理學,也都一再地為尋找適當的中文教科書所苦。然而,這樣的苦楚擺在心底,不但卑微,而且十足的「不足為外人道」。這年頭,心理學者們過的日子是十分「多元化」的,研究、教學、社會服務、建教合作,乃至於接個案、當顧問、寫社會評論,假如你願意,必定可以過得十分「多采多姿」。自然,人人有他情有獨鍾的所在,學者之間每每大異其趣。其中,最不起眼的「生涯」也許是:孜孜矻矻的教普通心理學,特別是教屬於通識教育性質的心理學課程。
每年,各大學都開出許許多多屬於通識性質的心理學課程,以便滿足一部份學子們對「微妙人心」之好奇,以及另一部份人對「營養學分」的需求,同時也為心理學知識的傳播「略盡棉帛之力」。不幸,由於它是屬於「通識的」課程,不免予人「不太專業」的感覺。教這樣的課,當然也就不會引起太大的敬意。事實上,在許多人的想像裡,心理學「應當是」生活化的、感性的,也因此是必然是「軟性的」,整門課「應該」都在談個人的感受,或體會別人的心境,或用近乎常識性的語言去分析人的心理。這樣的「學問」自然不會像物理學、生物學,甚至於經濟學,那麼叫人肅然起敬。
當然,也有人相信,心理學是一門「不可思議」的學問。根據這樣一種觀點,心理學如同「觀心術」,可以讓人從別人的言行舉止、穿著、髮式,乃至於隨手畫出的人像圖中,破解他性格上的特點,窺知他深藏心底的秘密,乃至於了解他一生的走向,指出他在愛情與婚姻方面的可能際遇。從這個角度來看,心理學當然是「神奇的」,帶有一種「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不可捉摸性。準此而論,心理學當然不應該像科學那麼「呆板」,也與邏輯井然的哲學思考大異其趣。這樣的「心理學」當然不是平凡的我們所能教的。任何人要能教這樣的「學問」,恐怕都得先學「江湖賣藝」。
事實上,心理學還有更多不同的「面貌」,譬如說,有人視它為一種「聆聽技術」或「晤談技巧」,有人認為它提供的是各種「情緒管理方法」或「EQ訓練秘笈」,更有人認為它是「心理分析的心法」,或潛能開發的「學問」。流風所及,甚至大學裡的某些心理學課程也「與時俱進」,專注於體會人際間的糾葛與纏綿。有一所大學的心理系甚至有系統地開了許多講「心情故事」、談「個人感觸」,或揣摩「歷史人物心情」,乃至於「看電影,說感想」的課程,並堂而皇之地將這些林林總總的「學問」稱之為「人文心理學」。
且打個「紅學研究」的比方。名小說家魯迅曾說:對於《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自然,這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不幸。然而,事隔多年,「紅學」已逐漸趨於理性。不幸,在心理學領域裡,類似的「盛況」正方興未艾。是的,理未易察,事未易明。何況「人心」是如此微妙、神奇與難以捉摸,「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心理學除了講故事、說感想、「同理心」一番、欷噓一陣,此外還能做什麼?問題是,假如心理學真的只能做這些事,那麼它跟常識又有什麼不同?這點正好說明了「江湖賣藝」何以能乘虛而入的根本意趣。
可惜,一般人不易了解的是,所謂「學院派心理學家」對這些「點滴在心頭」的個人故事並不感興趣。「學問」追究的是一般性的原理,探索的是更根本的問題。譬如,知覺的原理、遺忘的機制、思考的歷程、心智發展的機制、人格的成因,以及社會行為、異常行為的調控機制等等。過去這一百多年來,心理學家費盡心思,想追究的就是這些「心智系統的奧秘」。而將心理學在這些方面的全新發展介紹給一般非心理系的學生,正是通識心理學得以「略盡棉帛」的所在。這本書正是為這個目的而撰寫的。
近百年來,心理學走的是「科學研究」之路,科學的目標是「追求真理」:「定是非」,讓「真相」浮現。不幸,有一種流行的說法主張:「活生生的人不能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他們還說:科學是「非人性的」,所有對人所做的科學研究都會將人「物化」,或「斲傷人性」。可惜這些都只是聳動而昧於事實的外行話,乃至於只是「政治語言」。從來沒有人說清楚過:何以研究人的遺忘歷程或認知發展歷程會「斲傷人性」?何以研究「注意歷程」所得的知識會將人「物化」?不幸,這類說法聲震宇內,讓許多人信以為真。因此,本書的第一個任務是,讓讀者了解,科學心理學只是在探索人類心智的奧秘,它並不扭曲人性,也絕不可能「傷害人性尊嚴」。
心理學起源於許多不同的源頭,時至今日,它已百川匯聚,浩蕩奔流,比黃河還曲折,比東海還壯觀,我們都見證了它的日新月異,也震懾於它的突飛猛進。於是,當我們著手草擬題綱,準備為這本書定調的時候,第一個浮上心頭的問題自然是:對於初入門者,心理學應該提供怎樣的「知識饗宴」?這本書從材料的選擇、整理與甄別,到理論的敘述、分析與評論,都反映了我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一百年來,心理學也許還沒有堪稱「重大」的發現與突破,卻已經闖進了知識的禁地,肆無忌憚地探索起前人無法想像的奧秘。因此,讀心理學有如「入寶山」,本書不但試圖不讓讀者「空手而回」,更期待能讓讀者了解探索的方法,體會尋寶的興奮。
從另一方面來看,經過了一百多年的發展,心理學已經累積了汗牛充棟的數據。理論可以不斷地修正、揚棄與創新,卻永遠必須接受數據的考驗。因此,今天的心理學教科書永遠有不計其數的數據。然而,知識不光是數據,而且是「看數據的眼光」。不但新一代的心理學者需要有看數據的「理論眼光」,新一代的教科書也需要以前瞻的眼光來整理既有的數據,讓讀者們得以獲得啟發。這本書試圖做的正是這樣的工作。我們不希望讀者讀完這本書之後,腦子裡裝滿零碎的心理學「知識」;我們期待他興奮地說:「我對『人』的看法已經改觀了」。這樣才算真正的開啟了「見識」,達到「通識教育」的目的。
佛說,諸法因緣生,信然。大約兩年前,當我們正為「卑微」的通識心理學教學工作深感困擾的時候,一位任職於出版社的朋友來訪,提議我們撰寫一本高中職用的心理學教科書。這個提議觸動了我們千迴百轉的思路,也挑動了我們躍躍欲試的神經。我們都在大學裡教心理學,特別是教通識課程的心理學,深知什麼是心理學學習上的「亡羊歧路」,卻苦於找不到適合用於此時此地的教科書,以作為摸索出路的指南。顯然,我們的因緣在大學,而非高中職,大學心理學教育是我們最初也是最深的關注所在。於是,當初的擬議最終促成的是這麼一本大學用心理學教科書。
這本書誠然是著眼於大學通識課程的需要而撰寫的。然而,當我們開始動筆,很快地就發現,要達到「通識」的要求,所需的基礎知識不在少數。為了「啟發見識」、「擴展視野」而做的說明、分析與評論,也為數甚夥。因此,全書完成之後,篇幅上已經堪稱大觀。顯然,二到三學分的通識課程已經講不完這麼多材料,任課教師勢必要有所取捨。我們將這個取捨的工作留給老師們去抉擇。對於學生們來說,我們倒是建議,將全書好好的讀一遍。任何一個學門的知識都像一棵樹,枝枝葉葉之間都有有機的聯結。將這本書從頭讀到尾,有助於看清楚這整棵「心理學之樹」的全貌,以及各領域之間的關連。只有這樣的「全盤觀點」才能轉化為真正的「見識」。
以篇幅及深度來說,原則上,這本書最適合四學分左右的導論課程──不論是通識課程或心理學相關科系的課程。對於心理系學生來說,雖然,一般心理系的大一「普通心理學」都是六學分的課,但是對於想讀中文書的學生而言,這本書仍然有仔細一讀的價值。我們相信書中的說理,以及對於各種觀點與數據的分析與評論,會有助於釐清同學們閱讀英文教科書時因語言隔閡所產生的困擾。事實上,我們相信,心理系的同學在閱讀英文教科書的任何一章之前,如果能先讀過本書的相應章節,將會大大有助於對英文教科書內容的掌握。
然而,不論你是哪一類的讀者──心理系的或非心理系的,也不論你為什麼會讀這本書──做為教科書或自修,我們都建議你用「問問題,尋找解答」的角度去讀這本書。有意思的學問來自於有意思的問題。不懂得問問題的人自然沒有興趣,也不容易了解研究者究竟在想些什麼。至於吃虧、上當、被江湖術士所誤導,以致於滿腦子錯誤的觀念,乃至於因此花了許多冤枉錢,這類事情更是因為不懂得問問題才會發生。假如你懂得問:「憑什麼說
IQ高的人就比較聰明?」你就比較能明白坊間的
「EQ測驗」、報章雜誌上的「性格測驗」,以及電視上的「畫人測驗」的「江湖賣藝」本質。
有些問題是有意思的問題,有些則是假問題。譬如說:「什麼叫血型?為什麼不同血型的人不能互相輸血?」就是有意思的問題;然而,「A型的人會有哪些性格特徵?」則是個假問題,因為血型和性格毫無關聯。此外,有些問題可以獲得明晰的答案,有些則否。譬如說,「人與生俱來哪些基本認知能力?」就是個遲早可以釐清的問題;反過來說,「人的潛能是他現有能力的幾倍?」就不是能夠清楚回答的問題,因為它涉及一個難以界定與測量的概念:「潛能」。
科學的發展需要一個釐清問題的歷程──弄清楚哪些問題是真問題?哪些是假問題?哪些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哪些不可能有答案?科學家的培養則包括讓他學會問有意思的、能解答的問題。因此,讀者們最好能在閱讀本書的每一章時,先問:這一章的主要問題是什麼?這些問題又衍生出哪些問題?如果讀者還能繼續去想:「為什麼心理學家會去問這個問題,而不問那個問題?」對於心理學為什麼能發展到今天的地步,當會有會心之處。本書中有許多名為「觀念百寶箱」的方塊,目的在於釐清許多有爭議或常被誤解的觀念,應當會有助於讀者釐清許多問題。因此,我們建議讀者特別注意熟讀這些方塊,並用心思考其中的爭議點。
當然,科學的發展不能只靠問問題,還得想方設法地求解答。所謂科學方法,一言以蔽之,也就是解答科學問題的方法。由於心理學的問題特別微妙,因此,解答的方法也就常常別具巧思。其中不少方法不但具有啟發性,而且已成了研究典範。讀者們若能多注意不同的研究方法之特色,了解它們的內在邏輯,對於心理學之科學性格及其既有的成就,自然能瞭然於心。本書中有另一類稱為「經典實驗」或「經典研究」的方塊,這些方塊介紹的就是一些曾對心理學的發展造成重大影響的研究典範,讀者們如果能仔細研讀這些方塊,深入了解它們所用的研究方法,當會對於心理學的科學方法有特別的體會。
除此之外,本書還有另一類稱為「心理學實驗室」的方塊。這類方塊提供了某些隨手可做的簡單實驗設計,對於了解心理學的「實驗研究法」,當會有不小的助益。讀者們可以按照這些方法嘗試自己動手做實驗,並因這些「實做經驗」,而進一步了解心理學實驗的精神,與體會「動手做研究」的樂趣。讀者們若能在實驗之餘注意到這些實驗的內在邏輯與可能存在的問題,甚至想出不一樣的實驗方法,當可以更進一步掌握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神髓。
事實上,我們認為本書的特色有一大半在於各章中的方塊。我們試圖透過這些方塊,將心理學裡頭最迷人的特色與貢獻介紹給讀者。基於這樣的想法,除了前述三類方塊以外,我們還提供了第四類方塊:「新知補給站」。這類方塊介紹給讀者的是,目前尚未廣為人知的新發現或新的研究成果。因此,就如同方塊名稱所透露的,這類方塊是要給讀者某些知識上的「補給」。這些「新知」都是一些研究上的新發現。一般而言,由於這些發現太新了,尚有待後續更多的研究來加以確認,因此一般入門書通常不會去加以探討或介紹。我們提供這些「新知」給讀者的目的在於:讓讀者略嚐一臠,以便多少能體會「尖端心理學研究究竟在做什麼。」
總括來說,由於時間的限制,也許教師們沒有辦法講授所有這些方塊的內容,因此必須有所取捨。在這方面,我們的建議是,「觀念百寶箱」涉及許多重要概念或問題的澄清,最好不要略過不講;對於「經典實驗」或「經典研究」,雖然略過它們通常不會影響學習的連慣性,但是由於它們十分有助於了解研究方法,若沒有時間講解,至少應督促學生們詳加研讀。至於「心理學實驗室」與「新知補給站」,則可以讓學生依其興趣自行研讀。在同學們方面,我們的建議則是:不要錯過任何一個方塊,因為它們對你都會有幫助。
這本書要把心理學扼要地呈獻給讀者。但是,心理學不是我們發明的,是千千萬萬的心理學家共同發展出來的,因此,我們今天有機會來做這個「導覽寶山」的工作,自然要感謝歷來的心理學家。沒有他們的努力,就不可能有這場「知識的饗宴」。我們特別要感謝的是,曾經教過我們心理學的老師們,是他們讓我們有機會接觸並深入了解這麼令人著迷的學問。現在,我們抱著感恩的心情,要把知識與學術的薪火傳給新的一代,希望他們和我們一樣幸運,能品嚐這場「心智的饗宴」,並有機會對心理學做出遠大於我們的貢獻。
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都收穫不小,但也都艱苦備嘗。家人的支持顯然是這本書終能面世的最大功臣。希望每位作者的家人也都能分享終於成書所帶來的喜悅。我們當然十分感謝學富出版社的協助與支持,沒有這些支持與鼓勵,在台灣想出版這樣的書,實在不是一件容易想像的事。
王震武 謹序
2001年6月於台北
修訂二版序
《心理學》從初版刊行迄今,七個年頭不聲不響地過去了。誠然,在歷史長河中,七年不過一瞬。然而,科學是最殘酷的,不論哪一門科學的教科書,不上十年,就會有那麼一點美人遲暮之感。因此,七年前這本書初次刊行的時候,我們五位作者曾約好,每隔三、四年就修訂一次。不幸,七年來,世路流轉,每個人都在日復一日的忙亂中討生活,在各自的勞累中刻苦自勵,竟因此沒有能力兌現那原初的許諾。但是,七年過去了,推遲的事情總得排上時間表。於是在本書初版的七年之後,終於有了修訂二版的面世。
任何一本教科書的修訂,都有兩個永不改變的重點。首先,自從前一版出版後,新的研究數據的累積,總會多少改變學術面貌,讓人有不太一樣的眼光與看法,於是如何整理舊數據,如何增添新題材,如何引進新觀點,乃成了修訂工作的第一個課題。其次,教科書的任務在一步步引導讀者進入知識的殿堂,於是,如何明晰地說理,如何啟迪思路,如何引人入勝,好讓讀者能有閱讀的喜悅與知識的收穫,是教科書的撰寫工作上永無止境的挑戰,自然也是修訂工作努力的重心所在。針對前述第一個重點,修訂二版對內容有適度的增刪。七年前列入本書的一些題材,從今天的角度來看,也許已經不那麼重要;反之,當年被我們忽略的議題,也許今天已經成了熱門議題。心理學包羅極廣,多采多姿,因此,教科書的撰寫本就需要取捨。只是,七年的時間讓我們有了不太一樣的取捨。針對前述第二個重點,修訂版在不少地方做局部的改寫,乃至於做大幅度更張。希望這些改動,能讓這本書更有啟發性,更明白曉暢、深入淺出,而且生動有趣。
凡事起頭難,一個初學者閱讀本書,如果一開始就能對心理學有個真正的概觀,當能有助於他的入門,並讓往後的學習更添增條理井然的意趣。這樣看來,第一章的修訂,不但是修訂工作的起點,也是需要特別用心的所在。基於這樣的想法,修訂版對第一章有相當幅度的增補,新增兩節,分別介紹「心理學的不同面向與特徵」,與「心理學的組成」。心理學是個多源頭的學問,從起源處就顯現它的多樣性與殊異性,許多初學者對此深感困擾。我們常說,讀心理學就像「入寶山」,可惜的是,初學者每每「不識寶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希望透過第一章的改寫,能讓讀者在踏入寶山之初,就對寶山有概略的瞭解。
對初版中「心智與行為發展」一章(原第三章)的修訂,是全書修訂中更張最大的所在。它被改寫成專談「發展歷程」與專談「發展機制」的兩章。歷程與機制本就是不同層次的課題,各成一章會讓理路更清晰,行文更簡潔,讀起來也比較容易了然於其中的道理。初版「思考與語言」一章,被改寫成「思考歷程」,這是第二個重大更張所在。思考雖然與語言息息相關,語言心理學與思考心理學卻有相當迥異的面貌,在同一章中試圖介紹這兩門學問,常不免取捨失衡,乃至於語焉不詳。讀者讀來,也常不免有思路不連貫的苦惱。於是我們決定專注於介紹思考心理學,將比較複雜而不易處理的語言心理學留給專業課程。
比起別的教科書來,本書的特色之一在於散處各章中的「方塊」:「新知補給站」、「觀念百寶箱」、「心理學實驗室」、「經典實驗」 等等。這些方塊或介紹新知,或釐清觀念,或引導讀者做心理學實驗,從各種不同的層面幫助讀者學習。這次改版,有相當大的部分是增補這 些方塊。其中,「新知補給站」增補幅度最大。新版之所以「新」,有一大半表現在這些新的補給品上。此外,為了促進讀者的理解,新版也 對「觀念百寶箱」做某種程度的增補,以便幫讀者釐清容易混淆的觀念,或分析較複雜的觀點。
除了前述這些內容的更張之外,讀者將會發現,新版的每一章開頭,都有一張心理學各研究領域的關係圖,以及一篇「導讀」。關係圖原本是第一章中用以說明「心理學的組成」之示意圖,再度置於各章的開頭,自然是希望藉此讓讀者知道,每章探討的是哪方面的知識,以及這些知識與其他各章的關連。「導讀」則顧名思義,乃是提綱挈領地說明每章探討的知識內容,好讓讀者知道他閱讀各章將能學到什麼。這些都是為了改善「可讀性」所做的努力。
假如將一本書比方成一棟房子,那麼我們希望修訂工作不僅是修修補補、重新油漆,而是適度的改建,讓它有新的格局。至於實際的成果如何,自然需由讀者來評定。
王震武 謹序
2008年6月於宜蘭礁溪
-
二手書3折$210
-
二手書71折$490
-
二手書71折$490
-
二手書71折$490
-
二手書71折$493
-
新書95折$656
-
新書95折$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