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出來的房間
- 作者:海倫.嘉娜
- 原文作者:Helen Garner
- 譯者:呂玉嬋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10-05-02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285650
- ISBN13:9789866285653
- 裝訂:平裝 / 224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看著你為了抗拒死神,緊緊攫住那一點點模糊的希望,我知道,你只能相信,因為,你沒有別的路可走,你得讓自己保有鬥志,讓生活有方向、有目的,即使,你並不真的相信……
海倫小心翼翼地整理布置客房,內心不停推敲即將入住的房客的心情……
15年前,海倫結識了妮可拉,並被妮可拉隨性的個性所吸引,聽到妮可拉因癌症要到墨爾本來接受治療,二話不說就邀請她到家裡來住,並答應要照顧她三個星期。但海倫沒想到,要24小時照顧一位不願面對現實、瘋狂追求任何一個能存活希望的癌末病人,是如此難熬……
友誼之間,是否存在著無怨無悔的付出?不輕易將死亡說出口的兩人,在衝突與淚水間,流動的是怎麼樣細膩的心情?
入圍及獲得多項澳洲文學重要獎項肯定
.維多利亞總督文學獎Victorian Premier's Literary Award
.昆士蘭總督文學獎Queensland Premier's Award
.芭芭拉.傑佛瑞斯獎Barbara Jefferis Award
.不列顛國協作家獎入圍Commonwealth Writers’ Prize
.澳洲文學會金牌獎決選作品Australian Literary Society Gold Medal
.新南威爾斯總督文學獎年度佳作入圍NSW Premier’s Literary Award
本書特色
1. 陪伴在一個癌末患者身邊,會有怎麼樣的心情?眼睜睜地看著對方為了活下去,日復一日地經歷著痛苦的療程,卻什麼也不能做,那樣的心情是痛苦、是不捨;而當看著對方懷抱著一個不可信的希望,用不合理的方式「治療」自己,那憤怒又是如此地龐大無邊……可是,身為那個陪伴在側的人,或許我們要到最後才會知道,即便那希望是微弱的、是飄渺的、是不可信賴的,卻可能是他們必須堅信的最後的希望,如果不持續保持信念,那他們只剩一條路可走,就是躺下來說,「好,我放棄了,癌細胞,來把我抓去吧……」,於是,你只能陪著他,一起相信,不管過程有多麼令人憤怒與挫敗。
2. 當有一天,你被告知來日無多,你會怎麼面對你最後的光陰?很多書上都告訴我們,死亡並不可怕,我們應該要珍惜最後僅有的時間,將一切都安排得當,可是,那個好想好想活下去的心情該怎麼辦?作者透過癌末患者的人物設定,點出我們從不曾理解的心情。
「死人只知道一件事,活著比較好。」——史丹利.庫伯力克執導之電影「金甲部隊」對白
「我不害怕死亡,只不過,當死亡發生時,我不想在場。」——伍迪.艾倫
3. 你敢挑戰你的友情嗎?你以為的知己好友,真的能在你最脆弱的時候守在你身邊嗎?本書故事簡短,但力道十足。誰都不願挑戰自己與摯友的友情,但作者毫不掩飾地寫出,再堅固的友情,也有面臨選擇的一刻,你終究是選擇放手,還是緊握不放? 極具話題性的一部小說,如果你曾經或正陪伴病患努力對抗病魔,讀這本書,將有助於你理解他們的心情;如果你渴望真摯友情,讀這本書,你將會在淡淡的、細微的心情轉折裡,看見這份真摯情誼的動人之處。
作者簡介
海倫.嘉娜Helen Garner
1942年出生於澳洲哲朗。
1977年第一本小說《Monkey Grip》問世,隔年隨即獲得全國圖書委員會獎(National Book Council Award);1982年拍成電影,以小說獲注目後,作者觸角延伸到劇作、評論及翻譯。小說選集1986年獲「新南威爾斯總理文學獎」(N.S.W. Premier's Literary Awards),短篇小說同年獲「南澳總理文學獎」(SA Premier's Literary Award)。這位得獎無數的作家,15年後終於推出她小說的新作—THE SPARE ROOM,引人注目。
譯者簡介
呂玉嬋
藝術碩士,現專事筆譯。譯有《偷書賊》、《第十三個故事》、《動物之神》、《生命饗宴》、《星期三的信》、《罪與償》、《聽不到與未被傾聽的世界》、《亞庫班公寓》等書。
作者序
致台灣讀者
《空出來的房間》是一本關於友誼和死亡的小說。這麼說聽起來滿可怕的,但很多讀者告訴我,故事中的某些橋段讓他們笑了出來。女性的友誼常常牽扯出許多好笑的瘋狂事,在面臨死亡的妮可拉和憤怒的海倫身上亦不例外。
這本書只著墨於她倆友誼的一段特殊時刻:妮可拉的生命即將走到終點,而她又拒絕承認與接受,在這樣的壓力下,會發生什麼事情。透過妮可拉和海倫的反應和舉動,讀者就能夠看出她們的性格。當然,人性並不總是善良美好。
故事從妮可拉要到海倫家中住三個星期揭開序幕,在接下來的敘事發展中,我交代了她們兩個人如何認識並成為好友,以及她們對於生活世界所懷抱的不同觀點。
故事發展得很快,就像妮可拉的病情一樣。這本書如此精簡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我不希望它顯得過於濫情。我們很容易把一個將死之人的討厭情緒和行為加以矯飾,而讓一個關於死亡的故事變得溫暖平和。為了不要落入這樣的窠臼,我在每一頁中都必須冷酷地約束自己的情感。
我確實有個朋友處於癌末,他被一家診所給騙了一大筆錢,用在毫無效果的另類治療上頭。海倫無助的憤怒、威嚇和冷酷並不是我虛構的。我從個人的經驗中,體會到她最後那種懊惱的挫敗感,儘管憐憫之情還是維繫著這兩個朋友的友誼。生氣憤怒是很討人厭的,而且人們常常不認同這樣的行為,但是它是一種逼使我們去面對悲痛和恐懼的方式——失去朋友的悲痛,以及對於我們每個人終將一死的恐懼。
自從這本小說出版以後,我數不清有多少人曾經走過來悄聲跟我說,彷彿這是一個禁忌話題似的,他們說:「我很高興妳寫到了生氣和憤怒,我還以為只有我有這種感覺。」
海倫.嘉娜Helen Garner/2010
推薦序
陪她走這艱難的一程
廖輝英
當人面對死亡、自知必死時,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勇敢。
死後的世界充滿未知的恐怖,當然是害怕的最大原因;其次的理由,則是因為回顧這一輩子,覺得虛度此生,不甘就這樣撒手離去。也有人剛好相反,卻是因為自己的一生精彩跌宕,反而有了太多罣礙和眷戀,捨不得也鬆不了手。簡單地說,無論如何,就是根本不想死。
不肯面對,自然就不會接受,在正統醫師束手且放手時,很多病患往往會不擇手段地尋求各種療法、偏方或神道,企圖求一條生路。這時候,就像即將溺斃的人一樣,一截浮木或一根稻桿,他都會瘋狂抓住,不計代價也無法訴諸理性,絕對的偏執難搞。
對局外人而言,病人簡直是無可理喻,智商低到連一些拙劣的「醫療」詐騙都會上當,而且屢勸不聽;但對當事者來說,這卻可能是他唯一存活的機會,他不能不試,不能不蒙著眼全力賭它一次,否則不就只有等死一途!
自古艱難唯一死,沒有實際而且親自面對過死亡的人,不會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勇敢?是否勇敢到能正視死亡這件事?是否勇敢到能允許自己在世界缺席?這才是死亡艱難的地方。尤其是走向死亡這個過程,肉體本身往往必須承載極度的折磨與撕裂,這種痛苦,幾乎不是正常人可以領受的程度。所以,分分秒秒受盡折磨的人,也在分分秒秒的怨天尤人之中,逐漸流失他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
於是,當死神堵在門口,那些生命燈火即將熄滅,則原本個性溫暖、體貼、寬諒的患者,在病榻上逐漸被折磨成無理取鬧、顛三倒四、歇斯底里,甚至刻薄絕情的魔鬼!
尤有甚者,當夜以繼日的照顧工作展開一陣子,照顧者才會恍然大悟:原來照顧一個末期病患,竟是這樣困難、嚴酷而惶恐的工作!照顧者必須放棄睡眠、生活、工作、社交、秩序和理性思考與平和度日,甚至還有他完全沒想到的一切──包括臨終者的怨念。
原來是最愛的親人或友人,最後變成最恨的仇人,久病床前不僅無孝子,也可能會失去身邊所有原本滿懷愛意的人。它確實嚴酷考驗著最不該被人質疑的親情和愛情,而如果連親情和愛情都似乎要靠不住了,只有友誼維繫著的兩人,如何保證在這一程反覆折騰裡,不會友情生變?又如何在付出的同時,還能跨越血緣與婚姻的格式,義氣相挺?
《空出來的房間》所敘述的,正是主角照顧並陪伴她癌末好友妮可拉三星期的酸甜苦辣。照顧癌末病人,絕不是家裡有一間空房讓病人住進來這麼簡單的事,更何況兩者之間所仰仗的,僅是彼此十五年的友誼而已。
主角海倫在照顧好友的過程裡,對於好友一味抗拒死神,相信騙人的非正統療法始終非常生氣;而妮可拉因為不肯面對死亡,所以也不願接受疼痛治療和安寧照護,因此給海倫帶來極端的負荷與壓力,兩人之間,有愛也有衝突,有疼惜更不免抱怨,直到最後,她才終於了解並諒解妮可拉頑抗死亡這件事:如果妮可拉沒有相信那微弱的、最後的希望,那她就只剩最後的一條路可走,就是躺下來,向死亡稱臣。
這是一本令人動容的生命之書,在細膩而蘊含詩意及哲理的筆觸下,流動著女性友誼的寬厚溫暖,也觸探人性的黑暗底層;雖然探討的是嚴肅的主題,但作者以靈動的敘述、輕輕拂過、深深畫下,掩卷以後,是一種帶淚的理解。
不管什麼年齡,面對死亡或陪伴親友面對死亡,活得健康或活得圓滿無憾,這本書都是很好的洗禮。
本文作者為知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