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生命:大腸桿菌解開生命奧祕

小生命:大腸桿菌解開生命奧祕
定價:320
NT $ 253 ~ 720
  • 作者:卡爾.齊默
  • 原文作者:Carl Zimmer
  • 譯者:潘震澤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09-10-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1351083
  • ISBN13:9789571351087
  • 裝訂:平裝 / 320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我們靠它解開遺傳之謎,
我們靠它解開演化之謎,
我們甚至靠它創造基因工程。
從它身上得到的發現,同樣適用於大象。
它是大腸桿菌,大眾眼中的恐怖微生物。

《演化:一個觀念的勝利》作者最新力作
中國時報2005年開卷年度十大好書獎(翻譯類)
2006年第三屆吳大猷科普著作獎(翻譯類金籤獎)

  汙染食物的罪魁禍首?害人生病甚至喪命的萬惡毒菌?

  在大眾眼中,大腸桿菌是惡名昭彰的小東西,避之唯恐不及;然而對人有害的大腸桿菌種類並不多,致命的更只有少數幾種。自出生開始,人類腸道便已充滿大腸桿菌,不但對人無害,甚至可幫助我們分解養分、抵抗外敵。

  《演化:一個觀念的勝利》作者卡爾.齊默,與賈德.戴蒙齊名,被譽為是最棒的科普作家,二○○七年榮獲美國國家科學院科學傳播獎,是科普寫作的最高榮譽。他帶我們看見大腸桿菌豐富的生命歷程,發現這個簡單微小的生物竟有許多意料之外的複雜行為。它就像人一樣進食、成長、繁殖、老化、死亡,甚至還有性行為與社會行為。

  此外,大腸桿菌也為我們解開了遺傳、基因與演化的謎團;不但是生物學家百年來瞭解生命最有力的工具,更是人類改造生命的利器。它開啟了基因工程與生物科技,為人類製造出胰島素甚至生質燃料。

  這是大腸桿菌的故事,也是生命本身的故事。我們可以經由大腸桿菌看見生命的歷史,同時還能看見生命的未來。

作者簡介

卡爾.齊默(Carl Zimmer)

  傑出的美國科學工作者、科普作家,現居於紐約;曾擔任Discovery雜誌資深編輯,經常為紐約時報、新聞週刊及National Geographic,Audubon,Science等知名科學雜誌撰稿,並在Natural History雜誌上闢有專門介紹演化的專欄,曾獲得2004年科學新聞報導獎、2007年美國國家科學院「科學傳播獎」等多項獎項;著有At the Water’s Edge(水之濱)、Parasite Rex(霸王寄生物)及Soul Made Flesh(道成肉身)等科普書籍。

譯者簡介

潘震澤

  台灣大學動物系所畢業、美國密西根韋恩州立大學生理學博士,洛克斐勒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密西根大學等校研究,專長為神經內分泌學;曾任陽明大學生理研究所教授兼所長,並曾獲慶齡基礎醫學獎、國科會傑出獎、特約獎等榮譽。現任教於美國韋恩州立大學及奧克蘭大學。

  近年關心科普讀物譯介,譯有《人體生理學》、《天才的學徒》、《誰先來?》、《幹嘛要抽菸?》、《基因煉獄》、《為什麼斑馬不會得胃潰瘍》、《睡眠的迷人世界》、《基因組圖譜解密:當代科學最偉大的發現》、《器官神話》、《生命的線索》、《DNA圖解小百科》等書,著有《科學讀書人》、《生活無處不科學》,並擔任《科學人》雜誌編譯委員。

 

目錄

導讀:從細菌看生命 / 潘震澤

第一章  簽名
第二章  大腸桿菌與大象
第三章  系統
第四章  大腸桿菌觀察員的現場指南
第五章  變動不斷
第六章  死亡與善意
第七章  藥房裡的達爾文
第八章  開放來源
第九章 羊皮紙卷
第十章  扮演自然
第十一章  數字等於一

 

內容連載

導讀:從細菌看生命

潘震澤

「瘋狂」的生物學家
「二十世紀是物理學的世紀,二十一世紀則是生物醫學的。」這句話,想必很多人都聽過,甚至也講過,但不一定會問為什麼。長久以來,生物學以觀察記錄等定性活動為主,與可以用儀器定量、寫成公式運算,並進行實驗驗證的物理化學相比,屬於軟性科學,地位也差上一截。

曾幾何時,生物學家也開始採用實驗方法,並藉由各種儀器之助,解開了許多生物構造與運作方式的謎題。生物學家發現,再怎麼複雜的生物,也是由幾種常見的元素,從原子、分子、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等一層層由簡入繁建構而成。組成生物的化學分子,也都遵從已知的物理化學原理運作,與無生命世界並無差別。

然而,具有生命的生物確實擁有一些無生命物質所沒有的特性,像是生長、生殖、適應以及死亡等,讓人難以捉摸。而腦力發達、凡事都想求解的人類,會想像出精氣、靈魂、生命力以及來生轉世等觀念,來解釋奧妙的生命,亦無足為奇;迷信、神話與宗教也因此出現,至今仍在人類社會扮演重要的角色。

生物學研究雖然後來居上,成為當代顯學,但生物學家針對生命本質的探究,直接挑戰了傳統宗教的看法,而與衛教人士產生衝突。某個討論演化的英文網站,甚至出現如下反諷:「物理學家是好人,因為他們不會說什麼讓你不高興的事;玩弄基因的生物學家,則是把人類帶往地獄的瘋狂科學家。」

問題是:生物學家對於生命的看法,與一般人相比究竟有什麼顯著的差異?這樣的差異又如何造成?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可以從本書取得。


微生物的世界
「真實的生命都在細微處發生」是個文學比喻,也是科學事實。自十七世紀顯微鏡發明後,一個肉眼不可見的新世界,在人的眼前展開:不單是各種形狀大小各異的動植物,都由無數個細胞組成,甚至在空氣、土壤、水中以及人體內外,也有獨立的單細胞生物存在,其數量種類之多,更遠超過人的想像。

微生物的世界,從介於生命與無生命之間的病毒算起,涵蓋細菌、真菌以及動、植物在內,也不限單細胞生物。早先,生物學家以細胞內有無細胞核、粒線體等胞器為原則,將生物分成原核生物(prokaryotes)與真核生物(eukaryotes)兩大類;單細胞的細菌都屬於前者,多細胞的動植物及真菌(包括人類在內)則屬於後者。

早在微生物的世界被發現之前,人類就已經開始利用微生物了;無論是將果汁變成酒、酒變成醋,或是乳汁變成酸奶、乳脂變成乳酪等,都是微生物的作用。再者,許多傳染性惡疾,係由空氣及水中不可見的微小生物引起的想法,早在西元前一世紀就有人提出,但在沒有找出證據前,也只能歸入臆測之列。人類歷史上,不時出現奪命無數的瘟疫大流行;除了聽天由命,等疫情自然消退外,基本上人類是無計可施。

時至今日,病原菌理論已深入人心,針對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也有各種預防、控制以及治療措施可用。至於應用在農業、食品業、製藥業以及工業的微生物,更是既多且廣。這一切進步,都要拜百餘年來的微生物學家所賜。二十世紀初科普作家狄克魯夫(Paul de Kruif)的名著《微生物獵人》(Microbe Hunters),介紹的就是這批人。

單細胞微生物雖然簡單,卻也「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舉凡生物的特徵,一樣不缺。再者,微生物容易培養,且繁殖迅速,因此成了研究生命本質的最佳工具。早在一九二六年,荷蘭微生物學家克萊佛(Albert Kluyver)就說過:「從大象到丁酸菌,統統都一樣!」一九五四年,法國生物學家莫諾(Jacques Monod)更進一步引申:「對大腸桿菌來說是正確的發現,對大象也一樣。」

事實上,克萊佛與莫諾在發出上述豪語時,分子生物學尚未萌芽,所以他倆並不真正曉得細菌與哺乳動物之間,到底有多相近。他們只是想說服旁人(以及給自己壯膽),研究肉眼不可見的細菌,也是條瞭解生命的合理進路。四分之三世紀後的今天,生物學家早已接受生命具有共同起源的觀念,如今則是讓更多人知曉這個祕密的時候了。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253
  2. 新書
    79
    $253
  3. 新書
    85
    $272
  4. 新書
    9
    $288
  5. 新書
    9
    $288
  6. 新書
    9
    $288
  7. 新書
    $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