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二○一七年七月底,各大電視和網路媒體上出現一則驚人的醫藥消息,因為裡頭透露了重要的未來趨勢,但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畢竟健康風險相關的背景噪音實在太多了,加上這類消息本來就很容易成為新聞報導的焦點,比如:一週工作超過五十五小時可能有害健康、孕婦比一般人更容易缺碘。
這些只是冰山一角的訊息,而且像是很多人早已聽而不聞的老生常談,更別說能從中看出什麼未來趨勢了。但是,出現了一個例外。在某單位的邀集下,二十四位老年失智症(全球排名第一的健康殺手)專家齊聚一堂,評估各種失智症(包括阿茲海默症)的預防成功機率,並在英國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上發表結論:失智症其實有三分之一的案例是可預防的。原本,醫界已認定失智症是不治之症,既無法用藥治療,也沒什麼預防之道,所以這消息才如此叫人震撼(至少表面上看起來是如此)。
那麼,預防失智症的關鍵是什麼?答案是:改變生活型態,且不同的生命階段又各有不同的側重焦點。專家指出,大約三十五%的失智症可透過九大關鍵因素加以預防:「能有效降低失智症發生率的方法包括:受教育(至少到十五歲),降低高血壓、肥胖或糖尿病的罹患率,中年時預防或治療聽力損失,不抽菸,運動,晚年時減少憂鬱和社交孤立的發生率。」
上述建議,有幾個恐怕令人傻眼。在學校受教育到十五歲?這是什麼意思?只要在青春期做點什麼,晚年罹患某種可怕疾病的機率就會大大降低?怎麼可能!另一項因素也差不多:中年時設法改善聽力損失,居然也能降低老年失智症的發生率。顯然,醫學界有了新發現;而且如果深入探討,我們會發現這則新聞預示了一件事:關於醫療,一種新潮流正在發生,而且很可能對未來的醫療造成革命性影響。
其實,不只是失智症,許多疾病的發生時程也大幅延後了,包括高血壓、心臟病、癌症、糖尿病這些可能危及生命的重症,或憂鬱症、精神分裂症這類精神疾患也不例外。冬天感冒時,我們通常要等到症狀出現,才知道自己可能幾天前接觸到流感病毒。感冒的潛伏期短,看不見又摸不著,所以要到症狀出現時才會有所警覺;但是,與生活型態相關的疾病就不同了。這些疾病的潛伏期同樣看不見、摸不著,卻可能長達好幾年,甚至好幾十年──這個簡單的事實,對現今的醫療思維而言日益重要,其重要性甚至高過其他影響因子。
因此,面對疾病與健康,醫界的態度已經轉變,不再等症狀出現才去探討生活型態哪裡出了問題,或健康風險升高了才設法預防,而是探討如何提早二、三十年就學會用健康正常的方式過生活。因此,關於疾病,一個新觀點已經誕生,而且這其中透露了一個大好消息:一個人若能終身實踐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愈早愈好,最好從小開始),邁入中年後可能面臨的健康威脅應該會降低許多。而且,這其中有個要訣,就是在威脅顯現蛛絲馬跡後就趕緊斬草除根。
這種取向叫「漸進式醫療」(incremental
medicine,本文開頭那則關於失智症的報導,透露的未來趨勢就是這個)。以教育程度會影響失智症罹患率這個看似古怪的研究發現為例,專家估計,一個孩子如果能在學校受教育直到十五歲,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會降低八%──這是真的,而且是整張清單上影響最大的因子。至於為什麼,說來可就話長。一個人教育程度愈高,儲存在他腦袋裡的資訊就愈多,他提取資訊的速度就愈快,也更有效率。一個人如果從小就開始如此累積資訊,日積月累後,他的腦部會發展出神經科學家稱為「認知存量」(cognitive
reserve)的東西,它能促使腦內的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建立起更多連結與通道。當腦部經過這樣的強化,即使日後罹患阿茲海默症或其他失智症,導致部分神經通道生病或萎縮,由於腦內早就發展出更多神經通道可供使用,所以能彌補失智症引發的記憶喪失(書末探討阿茲海默症時,會就這一點做更詳細的探討)。
然而,當我們把時間的因素(日積月累式的影響)也考慮進去之後,目前的醫學思維可能就要全盤更新了,畢竟大多數疾病(就算不是全部)都會受這項因子左右。如此一來,維持健康的關鍵不再是一些獨立因子,好比不抽菸、減重、運動、用健康的方式因應壓力,因為這牽涉到的是持續性的生活,每一天、每一次做的自我照顧決定,都會對健康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但這不是說,不抽菸、減重和規律運動對健康的好處已經消失了,而是指追求終身健康及預防特定疾病,在內涵和做法上都有相當程度的差異。要達到終身健康,只有全人取向才辦得到。如此一來,幸福與健康將不再只能全憑運氣,除了消極的「預防勝於治療」,還能透過簡單明瞭、確實可行的方法加以實現。一旦民眾都能充分了解這個觀念,疾病預防之道想必也會變得迥然不同。不過,在了解這個變化有多麼巨大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過去,看看現今的醫療體系出了哪些問題,以至於病人康復的希望遠低於他面臨的種種健康威脅。
免疫危機
現代醫學或許進步太快,技術日新月益,時常有機會登上新聞的頭版頭條,以致身為閱聽眾的我們常常搞不清楚,究竟什麼對健康重要,什麼不重要?開個玩笑,活著好像也是一項風險因子。但為了不把事情搞得太複雜,我們在這裡只談一件事:現代人最迫切的健康危機,大多數人都視為理所當然而輕忽了的東西,就是自身的免疫力;然而,免疫力正是一個人健不健康或常不常生病的關鍵所在。根據醫學上的定義,免疫力是人體遭受外來威脅入侵時所能動員的防衛機制,所謂外來的威脅,醫學上稱之為病原體。但在一般人的認知裡,不管是細菌、細菌的宿主,還是病毒(但病毒之所以寄生在人體裡,是為了讓自身DNA得以繁衍下去,而不是讓人生病),都算是病原體。剛好地球是個適合DNA演化、體積又大的生物圈,所以地球上的基因庫已多達數以百萬計,而人類的基因庫只是其中之一而已(這樣看來,人類或許並不像我們自以為的那麼特別)。
人類的基因之所以能度過重重考驗,靠的就是我們的免疫力,而且這份能力從古至今一直都表現得很出色。在人類的疾病史上,出現過多次重大浩劫,重創我們的DNA,如古代的天花、中世紀的黑死病、今日的愛滋病(這三種只是比較恐怖的例子),但人類終究活了下來。儘管如此,人類的免疫系統如今正面臨前所未見的重大威脅。天花、黑死病和愛滋病都是很恐怖的疾病(其他病原體就不用說了),但人類為何都沒有因此滅絕呢?主要原因有三:
1. 這三種疾病都不是那麼容易傳染,無法感染地球上每一個人,而這背後又有兩個主要因素:一是致病的病毒無法在空氣中存活太久;二是人類散居世界各地,相距太遠,病原體會在長途跋涉的過程中死亡。
2. 人類的免疫系統能透過所謂的超突變(hypermutation),很快製造出新型態基因加以因應,這正是人體在碰到不知名病原體進入體內時所採取的即時戰略。
3. 現代醫學興起後,我們能運用各種藥物和外科手術,讓人體免疫系統在無法獨力作戰時提供援助。
這三個關鍵因素對維持健康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只可惜效果可能已經到達臨界點。全世界有數以百萬計的DNA株在激烈競爭,程度已升高到令人擔憂的地步。無論你住在地球上哪個角落,都不能再將免疫力視為理所當然。由於負荷過重,我們這套用來抵禦疾病的防衛系統正在節節衰敗,而且不曉得哪一天就會崩潰瓦解。這是因為,許多健康問題正在快速浮現,而且嚴重程度恐怕已超過茲卡病毒(Zika
virus)或禽流感等新流行病帶來的恐怖威脅。雖然這些威脅經常成為新聞的頭版頭條,但整個醫療體系在許多方面所面臨的問題或許更加嚴重,得到的關注卻遠低於前者。
前面提到,有助於人類維持免疫力的三大關鍵因素恐怕已到達臨界點。為什麼呢?可能的因素包括:
●觀光旅遊熱潮不斷,大大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新的病原體因此更容易也更快在全世界蔓延開來,並找到新宿主。
●全球人口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持續快速成長,依靠人類為宿主的各種病毒與細菌也以前所未見的速度不斷突變。
●新藥的研發速度遠不及具潛在危險性的DNA在細菌或病毒這種微觀層次上所發生的快速變異。
●儘管上述威脅不斷升高,醫療體系卻因大環境的怠惰、貧富差距、天價般的醫療費用和極端複雜的科學技術而停滯不前。
●種種健康預防措施雖然已推行了五十年,依然無法成功消滅幾種難纏的疾病,諸如心臟病、高血壓、第二型糖尿病、憂鬱症、焦慮症,以及肥胖這個最新的流行病。
●老年人罹患癌症或失智症(尤其阿茲海默症)的比例愈來愈高。
●老年人對健康的期待愈來愈高,很多人希望自己在六十五甚至八十五歲以後,還能精力充沛、老當益壯。
●現代人對藥物過度依賴,衍生了種種問題,譬如藥物成癮。而且,就算撇開這類較極端的問題不談,依賴藥物的現象還是令人擔憂:據估計,年過七十者,服用的處方藥物平均多達七種。
●像MRSA(全稱為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意為「對甲氧苯青黴素具抗藥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之類的超級細菌基因變異速度太快,現有的抗生素和抗病毒藥物已難以招架。
這份落落長的清單裡,有許多警訊都不容忽視,而且都與健康息息相關。人類要是真跨過了上述臨界點,不曉得會發生什麼恐怖的浩劫?因此如何控制住局面,讓人類不至於跨過臨界點,恐怕是當前最迫切的任務。
要達成這項任務有個祕訣,就是放寬對免疫力的定義,並透過種種手段來快速增強免疫力。在一般的認知裡,冬天時若感染流感病毒,體內會自動產生新抗體來殲滅之,但攝取抗發炎飲食並沒有這種效果。然而,醫界已經注意到,輕度的慢性發炎和心臟病或癌症等愈來愈多疾病,都有某種程度的關聯(儘管這類發炎通常不會造成明顯可見的症狀),因此,一旦放寬免疫力的定義,我們會發現「抗發炎」對整體免疫力而言至關重要。
整體免疫力與自我療癒
整體免疫力,是評估全人健康(holistic
health)的主要指標。我們在《超基因讓你不生病》一書中提到:DNA是動態、不斷在改變的,會隨著一輩子的人生經歷做出回應。相反地,DNA如果凍結、卡住了,或僵固不變,要強化免疫力恐怕是天方夜譚。但數十年來,醫界一直以為DNA是固定不變的,一般人的想法一時半刻大概無法改變。儘管如此,只要我們意識到,周遭的環境會深深影響體內的基因活動,新觀點於焉誕生,新時代也因而展開了。這時候,要如何迎戰各式各樣不斷在全球演化或變異而成的新型病毒與細菌,才是最迫切的任務。
要提升整體免疫力,很多問題我們必須更深入探索。譬如,心智如何影響健康?行為、習慣和家庭狀況又如何影響健康?醫界在看待疾病時,為什麼把細菌看得比其他常見的病因還重要?(像癌症的發生就和微生物入侵人體幾乎毫無關聯)。如果要全面地處理健康議題,就非得打破身心之間的界線了,但這樣一來,也就必須大膽揚棄原本的思維。在此,我們要介紹一個能真正符合完整或全人涵義的新概念,就是「自我療癒」或「有療癒力的自我」(the
healing self)。維持健康這件事通常會牽涉到兩種角色,即治療者和被治療者。長久以來,這兩種角色一直是分開的,譬如現在,被治療者通常會把自己的健康交給別人(醫生或其他人)照顧。上面這句話的重點在於「別人」,因為這意味我們把健康的主控權交了出去。
這種傳統的做法相當不切實際,因為不能真正照顧到身體的需求。免疫力的主角是每個人自己,醫師扮演的只是輔助的角色,協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強化免疫反應。而且,醫療照護往往只有在病人出現症狀時才會積極介入,但這個時候,病人的免疫反應甚至療癒反應(前者又是後者最重要的一環)可能已經開始崩潰瓦解。看來醫療體系所能做的事,與身體需要的東西,從以前到現在一直有落差──但,人類現在面臨的健康危機可是全球DNA的激烈競爭!
傳統的醫病關係顯然無法帶領我們迎向這場DNA硬仗,更別說要獲勝了。但自我療癒的概念,由於結合了治療者與被治療者,或許能克服這個日益嚴重的威脅。不過要提醒各位,我們不是在呼籲各位別去看醫生,身體若有不適,還是要主動尋求必要的醫療照護;重點是,當你開始用積極的態度去關心自己的免疫力時,整個局勢將明顯改觀。現在如果回頭看看我們前面談到的,免疫力所面臨的種種威脅,你會發現,一旦懂得把自己當成治療者,一些迫切的健康問題就可能得到改善。
★自我療癒能帶來的好處
●自我療癒是非侵入性的,不仰賴任何外在治療。
●只要調整生活型態,讓身心維持在自然的平衡狀態,免疫系統就會得到強化。
●良好的生活型態能預防多種癌症,甚至能預防阿茲海默症或逆轉失智症的部分症狀。
●要獲得高品質晚年生活,不但要活得夠久,更要活得健康。
自我療癒往往在症狀出現前就已發揮作用,因此能降低對藥物的依賴。但是,很多病人在接受藥物治療時,病程已經走到末期,若能及早行動,就不必走到這種地步。不當的生活型態所引發的疾病(如心臟病或癌症),對藥物治療的需求往往最為迫切,而這類疾病往往能透過自我療癒提早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