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新時代中知識工作者生存之道
許士軍
元智大學講座教授
台灣評鑑協會理事長
目前這個世界己從工業經濟時代邁知識經濟時代,往昔那種由藍領或白領工作者扮演的主流角色,也將為一種「知識工作者」取代。在這新時代中,如知識經濟大師史都華(Thomas A.
Stewart)早在1998年十月一期<財星>專文中所稱:「所謂新經濟,就是一個知識在投入與產出兩方面所占價值都不斷增加的經濟;此時不管人們所購買的或所出售東西中的價值,主要來自知識」,同樣地,前史隆管理學院院長梭羅(Lester
Thurow)也在他的巨作<資本主義的未來>中聲稱:「腦力產業取代自然產業成為主流;創造、運用與組織腦力的能力取代自然資源與資本成為新的競爭關鍵」。而本書作者也說,未來的領導者將是一些「擅於收集、分析和產出資訊」的人。
在這知識經濟時代,整個社會生態的生存之道都改變了。這至少包括了三個層次,一是國家層次,知識代表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源泉,政府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提昇人民的知識水準和創造新知識的能力;一是機構層次,包括企業和種種非營利事業,依靠知識以服務人群並創造本身價值,使得有關知識管理成為所有其他業務或功能管理之支持基礎;再則是知識工作者的個人層次,他們必須不斷自我學習新的知識才能保持本身的價值與貢獻能力。在前兩個層次,都有無數書籍加以探討,而目前本書所探討的,就是屬於知識工作者這一層次,也就是他們在這個角色上的生存之道。
換句話說,身為新時代寵兒的知識工作者,有關他們如何創造、運用與組織其腦力,將他獲得的知識運用到工作上以創造價值,就是這位號稱「女大前研一」的勝間和代女士在本書中所要探討的問題──如何提升和創造知識生產力。
這一問題之所以值得我們重視,在於過去人們從工業經濟中所學到的一套想法和作法,在這上面是應用不上的。具體地說,在工業經濟中,人們所面對的是勞力、土地、原物料和資本,所追求的是如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進品質、準時交貨這些事項,靠的是具體的機器設備、技術和程序。在這些狀況下,工作者只要以認真勤勞的態度,嚴守紀律和SOP,大致就可以達成任務了。它們和如何提高知識生產力--事實上就是創新--完全不是相同的一回事;原因在於,後者背後所講求的要素和邏輯乃來自不同的管理典範。
然而本書所討論的問題和提出的建議並不是純粹理論性的,在這方面它是一本具有實用價值的書。作者在前言中開宗明義地說,本書所要告訴你的,就是做為一個知識工作者如何提升知識生產力的技巧。這種技巧,代表作者長期從事投資顧問工作中經驗和學習的累積。基本上,作者指出,任何人要成為一位成功的知識工作者,取決於三類關鍵要素:首先,他必須充份掌握使用資訊工具和方法的能力,其次,他在知識生產力上的貢獻必須獲得相應的報酬,第三他必須處於一種非提高知識生產力不可的情境中。這三個關鍵所涉及的,包括能力、動機和意志力是三方面的因素。
至於人們在這三方面應有怎樣的認識,又應採取那些方法以求實現,書中分別以條列的方式,歸納出具體的技術和行動,有如一本手冊。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所稱的技術,並不是像烹飪術一樣,規定細得分毫不差,這對於知識生產力是不可能的。它所說明的,乃是一種態度或行為,例如要養成「架構力」,指的是選擇與分析資訊應根據一個邏輯模式而非雜亂無章;又如書中說,讀書並非單方面生吞活剝,而要當做是和作者對話。諸如此類,本書仍然留給讀者極大體會和揣摩的空間。
事實上,要能有效學習和提高知識生產力,並不只限於技術和行動本身,而和一個人的生活習慣有關。譬如在書中所提出的建議中,包括遠離菸酒,活用零碎時間,保持充份睡眠和體力,注意飲食,都可以說是固本之道。再者,書中也說,要能充份發揮知識生產力,也不是由個人閉門造車,獨善其身所能做到,必須和他人有效溝通和分享,相信這些都是作者從本身長期經驗中所體會到的箇中三味,如今她毫不吝嗇地願意提出來和讀者分享,值得我們好好珍惜和學習。
原來生活也有知識
洪明洲
亞洲管理經典研究中心
中國文化大學產學合作中心主任
我們每天都在上網,很多工作也都上網完成,坊間也很多書教我們如何上網獲取資訊或知識,但很少書像這本一樣,敢從資訊科技角度,教我們有系統地建構知識,提升個人「數倍」生產力。
勝間和代被譽為女大前研一,這一稱號給予我比較兩人的興趣,從兩人身上所散發的對比,讓我們對「新-舊知識經濟、男性-女性、東方-西方」有更深入的瞭解。
首先,在講究順服、謙讓日本社會,兩人都很特立獨行,屬於標新立異、敢於挑戰傳統的異類。兩人都深受職場工作經驗的影響,特別在麥肯錫或外商的磨鍊。兩人非常敢於表現自己:喜歡將自己的學習心得經驗赤裸裸地發表,毫不保留。兩人也都掌握到新知識經濟時代下工作與生活的秘訣:運用網路或傳播媒體(包括書籍出版),大量製造知識,開創具有個人高知名度的事業。
舊知識經濟時代人們主要靠工廠生產與街頭商店買賣致富,新知識經濟時代的重心在媒體(網路),必須用全新的思維來經營自己,才能大幅提升個人生產力。但是很多人的習慣還停留在舊經濟時代,不會利用網路平台來「工作」,也欠缺利用資訊科技來創造知識價值的技能,所以,生產力無法倍數提升,這是勝間和代與大前研一兩人大力倡導的「知識」:如何藉助資訊科技來提升生產力,進而累積個人財富,他們兩人也都因此致富。
我個人曾為大前研一的《思考的技術》寫過一篇「臭屁的大前研一,永遠的顧問師」導讀,那篇導讀很多對大前研一的觀察,也可以適用於勝間和代:兩人都有敏銳洞察力,都深諳麥肯錫模式的思考,能對人云亦云的觀點發出振聾啟瞶的警鐘,也因此兩人都很「臭屁」,喜歡拿自己的經驗來教導別人。不過,源於「男性-女性」的差異,兩人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勝間和代是傑出女性,育有三女,身兼母職。在男人主宰的職場世界要出人頭地,需要更多的智慧、搏鬥與掙扎。所以,勝間和代的體驗有大前研一缺乏的細膩,她的思想更根植於現實,沒有大前研一的高調與宏觀。這本書充分顯露她從自己的生活細節理出很多創新的事業經營之道,而大前研一的著作多數取自擔任大企業、大機構的顧問經驗,很多題材不是凡夫俗子能夠消化的。
例如在應用麥肯錫傳授的金字塔結構與MECE的思考技術方面,大前研一會以挽救日本經濟的重建計畫為例,提出恢弘建言,並大肆批評日本官僚政府的僵固、迂腐,他的書充滿男性主義的憤世嫉俗、憂國憂民,也展現男人當家的霸道。相對的,勝間和代的書較為入世,她會舉出日常生活中應用麥肯錫思考技術的經驗,從中理出己利利人的方法。她的經驗很多都是個人讀書、學習英文、說話溝通、減肥等生活小故事,勝間和代將這些點點滴滴串聯起來,擴張到理財、創業、網站等知識產業的經營之道,一般人較容易心領神會。
我曾說大前研一是日本的怪胎,他的思考有日本人的細密深沉,也有西方人的系統周延,兩者構成新知識經濟時代的最佳優勢組合,勝間和代似乎也有這樣混合。對於同受東方文化影響的華人而言,我們很需要這種組合,它讓我們不會陷在細密深沉的泥沼中,以更周延的思考來立足於資訊爆炸的社會,不斷反饋自省,才能提升自我。這本書最可貴的是,它不僅教我觀念,更教我們技能──特別是上網搜尋與整合知識的技能,使我們在茫茫「網海」中找到知識,這是大前研一比較難告訴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