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現代劇場論述思想起
戲劇人的戲劇研究
林鶴宜
一九九六年文建會以「臺灣小劇場」為主題,在臺北市立圖書館舉辦了首次的現代劇場研討會。那個場地實在算不上豪華,場面也不驚人,卻是劇場界的一時盛事。記得會議中,有關小劇場接受補助,參與政府舉辦的研討會,是否形同被政府「收編」的疑慮,始終盤桓不去。劇場人以忐忑的心情,嚴肅的態度面對,有人甚至激動叫罵,媒體則爭相報導。最後以「參與人次逾千,發言人次逾百,交相詰辯,激情落幕」作結(《民生報》)。做為一個戲劇史的研究者,我更感興趣且心中暗暗叫好的是,這是臺灣現代劇場種種,被認真對待,以「研討會」的陣仗納入「學術研究」的一個定位點。
一九九九年文建會再度以「專業劇場」、「社區劇場」和「兒童劇場」三個主題,選擇在臺南成功大學舉辦第二次的現代劇場研討會。許多南下的劇場工作者,都因為參與盛會,而在會場內甚至民族路的小吃攤留下了精采交鋒的難忘回憶。
也許這幾年研討會真的是太多了,又或者臺灣的戲劇創作、研究和教育,都已漸漸納入軌道。文建會似乎忘了曾經讓劇場人在意、感動的這一碼事,毫無續辦之意。臺大戲劇系依照正常管道向文建會遞出「二○○六臺灣現代劇場研討會」的計畫,希望這件在記憶中的好事,能夠延續下去。我們的構想有兩個:一是「理論與實務全面研討」,除戲劇歷史、文學與文化研究,也把表演與導演、技術與設計都納入範圍。另一是「臺灣本位,國際視野」:邀請海內外朋友們共襄盛舉,交織出更寬廣的視野。
結果下來了,我們得到文建會十萬元的補助。
而令人喜出望外的,我們也獲得來自「建弘文教基金會」的支持。文建會提供讓我們能夠從一九九六年「思想起」的研討會脈絡;「民間」的「建弘」則提供實質挹助,這樣的結果,真是健康、進步到超乎預期。
會議依歷史、文學與文化;表演與導演;技術與設計,分三天進行,並安排賴聲川、聶光炎兩位「巨星」專題演講。臺灣各大學戲劇系以及劇場界的老、中、青擠滿了臺大「博理館」圓筒型的演講廳。還有來自海外的客人:美國的黃承元、香港的毛俊輝、林奕華、大陸的林蔭宇等。一切在劇場人歡聚的熱烈氣氛中進行,會議前諸多理念,到了會議中只剩下很單純的感覺:「跟老朋友見見面感覺真好。」
戲劇研究有它不同於文學研究的重心和方法,長期以來,緣自文學研究的傳統,卻深深影響著臺灣戲劇研究論文的書寫和評價。建立一個專屬於戲劇研究的書寫方式,是這次會議的主要想法之一。儘管籌備期間,一直聽到來自技術設計組朋友的抗拒:「叫我寫論文,你怎麼不做個舞台模型?」還好,最後他們都如期交稿。戲劇人可以有自己的表述方式,我們愈嘗試,答案就愈靠近。當然,以戲劇為主軸的學報做後盾,是後續的配套。
在會議規劃之初,我們就設定好論文的審查和出版。只是,改稿、審稿、修稿的過程太複雜,時間也太長,種種狀況,延宕至今終於和大家見面。出版之際,考慮到擴大流傳,讓更多人看見,我們決定去除「研討會」的框架,以學術專書的面貌現身。
感謝本書另一位主編也是系主任的紀蔚然,在會議和編輯的大方向和小細節上做我們的靠山,還有認真負責的執行編輯林奎章。更感謝所有參與和支持的朋友們,為這一切劃下了美好的句點。
劇場曾經是最敏銳的一雙眼睛,它洞視發生過的和正在發生的一切備受矚目的重大事件和一切乏人問津的蛛絲馬跡。充斥著亂象的臺灣社會引起的無止盡的騷動,無疑為劇場帶來豐沛的刺激。有人迎面痛擊,有人逃遁隱晦,舞台上的千言萬語,在「以大師為尊」的表相下,「世代交替」正悄然進行。
這本論文集的出版,如果能印證臺灣劇場和這個時代的一點什麼,也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