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告訴我們,打從心底,你就想做壞事!
楊倞稱讚荀子:「真名世之士,王者之師。」
郭沫若:「漢儒總匯百家,而荀子實開其先河。」
梁啟超:「自秦漢以後,政治學術,皆出於荀子。」
章太炎:「自仲尼而後,孰為後聖?……惟荀卿足以稱是。」
荀子(西元前313年 ~ 前238年),名況,字卿,後避漢宣帝諱,改稱孫卿。戰國時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對儒家思想發展有極大的貢獻,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對重整儒家典藉也有相當的貢獻,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學生。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錄了他的生平。荀子於五十歲始來遊學於齊,至襄王時代「最為老師」,「三為祭酒」。後來因被誹謗而適楚,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家居蘭陵,在此期間,他曾入秦,稱秦國「治之至也」。又到過趙國與臨武君議兵於趙孝成王面前,最後老死於楚國。他曾經傳道授業,戰國末期兩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弟子,也因為他的兩名弟子為法家代表人物,使歷代有學者懷疑荀子是否屬於儒家學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國歷史上受到許多學者的猛烈抨擊。
荀子重視社會秩序,反對神秘主義的思想,重視人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為「仁」,孟子中心思想為「義」,荀子繼二人後提出「禮」,重視行為的規範。荀子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因此主張「人性本惡」,須要由聖王及禮法的教化,透過「化性起偽」,提高人格。現存《荀子》共三十二篇。
在先秦時期,舊的社會體系即將解體,新的社會秩序還在探索之中,天下異說紛紜,形成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諸多學派,其中以儒家的地位尤為顯著。然而,到了戰國時期,儒家的思想顯然已經不適應社會的發展,而成衰微之勢。此時,孟子、荀子相繼而出,二人皆師從孔子,以繼承儒家道統、弘揚儒學精神為己任。再加上漢初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奠定儒家思想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的統治地位。
本書以荀子的基本思想為出發點,在荀子對天人的思考範疇上,對做人、做事、處世、言談、交際、識人、用人等方面做深入細緻、淺顯易懂的探討,希望在重讀這些先哲智慧的同時,能給我們的人生新的啟發,這樣的話,我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作者簡介
秦榆
大學中文系畢業,自幼對國學即有濃厚的興趣,就學時期醉心於中國文化,並對儒、墨、道、法……等諸子百家有深入且細微的研究,曾出版過許多相關著作,堪稱國學研究之翹楚。